行书技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熟练用笔

古人运笔的玄奥之处,在于对笔锋的控制,控制笔锋的聚与散、扁与圆等来塑造线条、笔画形象。所谓“方笔用铺,圆笔用裹”“转便圆,侧成方”,就是指利用笔头的圆锥状,聚毫书写可形成圆笔;利用毛笔铺散开,铺锋书写可形成方笔;顺笔锋书写,笔画圆润,侧笔锋书写,笔画扁方。要想做到无论什么笔画,均可下笔成形、笔势自然,笔毫能铺能裹、能倒能起、能扁能圆等,就需要我们在熟悉笔性的情况下,熟练地掌握用笔。

用笔主要表现在用锋。锋指的是锋端离笔毫近的那一段,是笔力集中到达、墨集中流注的地方。主要的用锋有中锋与侧锋、藏锋与露锋、转锋与折锋等。

一、中锋与侧锋

(一)中锋运笔

中锋运笔即笔锋在点画的中间运行。蔡邕《九势》中云,“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说的就是中锋用笔。当笔锋移动时,笔锋在线条点画的中心,这样锋端所含的墨汁,随着笔的运行而顺利地注入纸内,会从线条点画的中心向四周渗出,重心在中间,因此能写出点画圆润饱满、浑厚含蓄、立体感强的线条笔画。清代笪重光在《书筏》说:“能运中锋,虽败笔亦圆;不会中锋,即佳颖亦劣。优劣之根,断在于此。”由此可见,历代书家都非常重视中锋用笔。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中锋运笔呢?

关键是能够把笔锋立起,即“立锋”。清代蒋和说:“(用笔)如善舞竿者,神泛竿头,善用枪者,力在枪尖也。”立起笔锋,“锋正则四面势全”,无论笔走向哪个方向都得中锋。

需要注意的是,毛笔在运行过程中也会出现与排笔刷子一样的“扁笔”现象,这时虽然笔锋未偏移,仍是“中锋”,但却缺乏“圆笔属纸”的那种圆润感。因此,调节笔锋,使其恢复、保持圆锥体状态。倘若笔毫到了无法调节的时候,就需要用“舔笔”的办法使其变圆。

练习:根据下面图示进行练习,体会中锋运笔的感觉,切记注意执笔姿势、毛笔落笔方向。

(二)侧锋运笔

侧锋运笔是指介于中锋与偏锋之间的运笔方法,笔毫接触纸面的方向与笔的运行方向有一个大约小于45度的夹角。这个夹角越小越接近中锋运笔;夹角越大,越接近偏锋运笔。侧锋运笔时所书线条的形态和质感效果介于中锋与偏锋运笔之间。时常有人容易将侧锋和偏锋混淆,其实二者还是有本质的区别的。偏锋是笔锋卧倒侧抹,丝毫不能体现锋的用场,写出的线条薄、飘、弱、虚,而侧锋是笔锋由倒而立、由侧而中的一个转换过程,便于承接上一个笔画的笔意,有利于书写速度的加快。古今书法家也会适当采用侧锋运笔。侧锋运笔是中锋运笔的辅助手段,历代书家书写时,都是以中锋运笔为主、侧锋运笔为辅。

在书写中,不同的书体、书风与是否用侧锋运笔有一定的关系。古人对此也有言论,如明代丰坊在《书诀》中说,“古人作篆、分、真、行、草书,用笔无二,必以正锋为主,间用侧锋取妍。分书以下,正锋居八,侧锋居二,篆则一毫不可侧也”。

总之,在书写中,中锋和侧锋宜结合使用,可以有所偏重,但不应偏废。只用中锋,比较容易陷入拘谨板滞;只用侧锋,则比较容易导致轻佻飘浮。

中锋、侧锋结合笔画图示

二、藏锋与露锋

藏锋与露锋是指如何处理线条笔画书写中起笔、收笔时笔的锋芒。露锋是指起笔和收笔时,顺势出入,笔的锋芒显露在线条点画之外;藏锋是指起笔和收笔时,要先向线条笔画的反方向运笔,将笔的锋芒隐藏在点画之中。我们分而述之。

(一)露锋用笔

露锋用笔包括露锋起笔和露锋收笔。

①露锋起笔。所谓露锋起笔是指起笔时笔锋顺势而入,将笔锋显露在点画外面的起笔方法,亦称为搭锋起笔。露锋起笔往往以侧锋为主,并且因为便于承接上一个笔画的笔意,加强了点画间的联系,而普遍运用于行书、草书、楷书、隶书字体的书写中,同时也会因书写者不同的书写习惯而时有出现。

露锋起笔图示

几种露锋起笔笔画的运用

②露锋收笔。露锋收笔是指收笔时笔锋顺势而出,将笔锋显表露在点画外而有明显的锋芒的收笔方法,亦称出锋收笔。露锋收笔的出锋形式极为丰富,出锋的方向可呼应引出下一个点画来,从而加强了点画间笔意的连带和呼应,是传神的极重要的手段。露锋收笔可用于篆、隶、楷、行、草等各种书体,但在行书、草书中尤为多见。

几种露锋收笔笔画的运用

(二)藏锋用笔

藏锋用笔包括藏锋起笔和藏锋收笔。藏锋起、收笔,可使笔画显得凝重含蓄,篆书纯用此法,隶、楷、行、草等书体也常用此法。

①藏锋起笔。藏锋起笔要在下笔之时使笔的尖锋在点画之内着纸而逆向轻轻用力,然后再返回运行,落笔时笔锋痕迹被覆盖在笔画中,不露锋芒的起笔方法,也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欲右先左、欲下先上的起笔方法,同时又因为这种起笔的方向与点画运行的方向相反,故又称逆锋起笔或“逆入”。藏锋起笔又有方圆之分。藏锋方笔是藏锋起笔后再顿笔方折形成的效果,藏锋圆笔是藏锋起笔后再提笔圆转形成的效果。

藏锋起笔图示

练习:根据下面图示进行练习,体会藏锋起笔的感觉,切记注意执笔姿势。

②藏锋收笔。藏锋收笔是在点画即将收结时,顺势或驻或顿,而后将笔提起,也可以向运行的相反方向稍回笔后再抽笔,笔画外不露锋芒,也就是笔锋回到点画内再离开纸面。古人云“无往不收,无垂不缩”,即说的是此。藏锋收笔也有方圆之分,其原理与藏锋起笔中的方笔、圆笔相同。

练习:根据下面图示进行练习,体会藏锋收笔的感觉,切记注意执笔姿势。

根据下面图示进行练习,体会藏锋起笔、收笔的感觉,切记注意执笔姿势。

总之,露锋须顺锋起笔,顺锋收笔;藏锋则须逆锋起笔,逆锋收笔。两种起、收笔各具有不同的艺术效果,故不宜偏废。正如启功先生所说:“(侧锋用笔)太露锋芒,则意不持重;(藏锋用笔)深藏圭角,则体不精神。”

三、转锋与折锋

转与折是笔画转换方向的两种形式。

(一)转锋

转锋是指笔锋在平移时作圆弧形的转向运行。转锋又有平移转锋和翻绞转锋两种。

①平移转锋:指毛笔作圆弧运动时,接触纸面的笔毫部分始终保持不变,以中锋作圆弧形平移,产生质感圆润而匀齐的线条。笪重光《书筏》中所说的“自转” “一画之自转贵圆”,便指此法。在书写中,小篆转锋全用此法,隶书、楷书、行书以及草书中也时用此法。

练习:根据下面图示进行练习,体会平移转锋的感觉,切记注意执笔姿势。

②翻绞转锋:是指笔毫作圆弧运行时,接触纸面的笔锋不断变化,通过左右翻绞,使中锋、侧锋、偏锋的变化在瞬间运动中连成一体,而在翻绞中产生千变万化的线条,因其边缘时光圆、时毛涩、时枯辣、时湿润而产生出丰富的韵味和生动的节奏,广泛运用在草书,特别是狂草中。

(二)折锋

折锋是指笔锋在平移过程中,突然在一点上作方向的改变,通过折锋形成一个折角,这个折角可通过提笔折锋和翻笔折锋来表现。

①提笔折锋:是指用提笔的方法调节笔锋,使原来的中锋线条在折点后仍然保持中锋运行,这一类型的折锋也有方圆之分。

a.方折。用提笔顿折的方法取得方笔效果的折笔叫方折。

b.圆折。用提笔圆转的方法取得圆笔效果的折笔叫圆折。

方折图示

圆折图示

运用这两种折锋法,笔锋在运行中虽然经过折点而改变了方向,但毛笔触纸的笔锋并没有很大的改变,基本上还保持原来的笔锋。此法在多种书体中被广泛运用。

②翻笔折锋:在书写过程中,使原来中锋运行的毛笔在折点上作笔锋的翻折,翻转后的笔锋继续做中锋运行,这种不用提按而运用笔锋改变的折笔方法叫翻笔折锋,亦即“锋用八面”。速度快的翻笔折锋,在行书、草书中被大量运用;精到的翻笔折锋,常用于楷书。

四、方与圆

圆笔与方笔是书写当中常用到的用笔形态,不仅体现在线条笔画的起收笔处,还包括线条笔画中段的形态,以及线条笔画的转折上。一般我们把有棱角的用笔形态称为方笔,无棱角的称为圆笔。方笔与圆笔不仅形态上有区别,给人的视觉感觉也各有不同,同时在用笔的方向上也不相同。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缀法第二十一》中说:“该举其要,尽于方圆。操纵极熟,自有巧妙,方用顿笔,圆用提笔。提笔中含,顿笔外拓。中含者浑劲,外拓者雄强,中含者篆之法也,外拓者隶之法也。提笔婉而通,顿笔精而密,圆笔者萧散超逸,方笔者凝整沉着。提则筋劲,顿则血融,圆则用抽,方则用挈。圆笔使转用提,而以顿挫出之。方笔使转用顿,而以提挈出之。”此段文字,将方笔与圆笔剖析至精。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方用顿笔,顿笔形成方折之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折以成方”,同时方笔给人以刚健挺拔之感。这种用笔在不同字体中均有体现,比如篆书《天发神谶碑》、隶书《张迁碑》、楷书魏碑等。圆用提笔,提笔形成圆转之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转以成圆”,圆笔给人圆润之感。这种用笔在金文、小篆中体现最多,其他几种书体则方圆兼有。

在书写过程中,圆笔与方笔没有绝对的区分,而是方圆兼备,主次有别,或方中有圆,或圆中有方。同时,圆笔与方笔,离不开前面讲的中锋与侧锋、藏锋与露锋、转锋与折锋等。因此,书写时,我们要综合运用。

方笔示意图

方笔练习图

五、疾与涩

疾涩之说的提出始于汉代的蔡邕。那么,什么是疾?什么是涩呢?蔡邕《九势》中说,“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啄是短撇,如鸟嘴啄食而急遽有力;磔是波捺,要有曲折流行之势;紧趯是竖钩,趯须快行,才能紧而不散。“涩”则是快行中有紧收之力,审慎地用力,不是无阻碍地直行。简单地说,运笔疾,点画线条俊朗明丽;运笔涩,点画线条饱满、厚重。需要注意的是,疾和涩是对立统一的。宋代姜夔《续书谱》说:“迟以取妍,速以取劲,必能先速,然后为迟。若不能速而专事迟,则无神气;若专务速,又多失势。”由此可见,疾、涩都要求内含笔力,疾而能留,涩而不滞。

六、浓淡与枯润

书法注重笔情墨趣。笔意力行至,墨已分阴阳。墨法是书法技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浓、淡、枯、润的不同变化,表现出十分丰富的艺术效果。明代书家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说:“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 故非笔不能运墨,非墨无以见笔。由此可见,书写中用墨的重要性。

浓墨作书较能表现出雄健刚正的内蕴气度,给人以笔沉墨酣富于力度之感。淡墨作书给人淡雅古逸之韵,空灵清远之感。枯墨能较好地体现沉着痛快的气势和古拙老辣的笔意。润墨指润泽的墨色从点画中微微浸润渗化开来,适宜于表现外柔内刚、劲秀峻爽的意境。枯墨的表现方法又有飞白、枯笔、渴笔。飞白,笔迹中丝丝露白,相传是汉代书家蔡邕所创。枯笔,指挥运中笔毫墨干,用笔迅猛摩擦纸面,笔画所呈现出的毛而不光的笔触线状。渴笔,是指笔毫以迅疾遒劲的笔势、笔力摩擦纸面而形成的枯涩苍劲的墨痕。

黄宾虹说:“论用笔法,必兼用墨,墨法之妙,全从笔出。”用墨的变化,是与用笔分不开的。由于用笔的节奏不同,便可以产生墨韵浓淡枯润的变化,轻则墨淡,重则墨浓,涩则渗而润,疾则燥而枯。反过来,墨法亦影响笔法,如笔墨饱运笔宜快,笔墨少运笔宜缓,书写节奏的变化通过墨色表现出来,生机跃然纸上。宋姜夔《续书谱·用墨》云:“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墨浓则笔滞,燥则笔枯,亦不可知也。”由此也可看出,用墨与书体还有一定的关系。在书写中,若能笔墨兼得,令笔不亏墨,墨不掩笔,方称善学。至于究竟该如何用墨,还需要细心练习体会。

浓墨

淡墨

润墨

枯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