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一、名词解释
1.潜在产出(潜在GDP)[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6研;南京财大2015研;浙江大学2013研;中央财大2009研;四川大学2007研;北航2006、2004研]
答:潜在产出是经济中实现了充分就业时所达到的产量水平。它不是一个实际产出量,一般认为只有在充分就业时,才有可能实现潜在国内生产总值。而实际产出和潜在国内生产总值的差额,称为国内生产总值缺口。增加潜在产量的途径是增加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实现技术进步。
2.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GNP)[四川师范大学2015研;武汉理工大学2013研;北京理工大学2012研;财政部财科所2007研;南开大学2005研;深圳大学2005研]
答:国民生产总值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是本国常住居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市场价值的总和,即无论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处于国内还是国外,只要是本国国民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都记入国民生产总值。这项综合经济指标未扣除生产过程中资本损耗的折旧费用,所以称为“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包含的只是最终产品和劳务,不计算生产中耗费掉的中间产品的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可以用当年的全部支出总和计算或用全部收入总和计算。从支出方面计算,包括以下四项: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②私人国内投资总额;③政府购买产品和劳务总额;④货物与劳务输出净额。从收入方面计算,主要包括:工资、利息、地租、利润和折旧等。国民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总值的综合经济指标,是测定一国经济发展状况的尺度,也是衡量一国经济增长程度的标准。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暂住国外的本国公民的资本和劳动创造的价值-暂住本国的外国公民的资本和劳务创造的价值。其中,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本国领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总和,以领土作为统计标准,即无论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是属于本国还是属于外国,只要在本国领土上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都记入该国的国内生产总值。
3.GDP平减指数[山东财经大学2013研;人行研究生部2009研;武汉大学2008研;厦门大学2006研]与消费物价指数[中央财经大学2015研;武汉大学2006研;南开大学2006研;人行研究生部2000研]
答:GDP平减指数 (GDPdeflator)是指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和按基期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
GDP平减指数的优点是范围广泛,能比较准确地反映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趋向;缺点是资料较难搜集,需要对未在市场上发生交易的商品和劳务进行换算,并且可能受到价格结构因素的影响。
消费物价指数 (consumer price index,CPI)又称零售物价指数、生活费用指数和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消费品(包括劳务)价格水平变动状况的一种价格指数,一般根据若干种主要日用消费品的零售价格以及服务费用用加权平均法编制而成。用公式表示为:
消费物价指数的优点是能及时反映消费品供给与需求的对比关系,资料容易搜集,能够迅速直接地反映影响居民生活的价格趋势;其缺点是范围较窄,只包括社会最终产品中的居民消费品的这一部分,因而不足以说明全面的情况。例如,品质的改善可能带来一部分消费品价格而非商品劳务价格总水平的提高,但消费价格指数不能准确地表明这一点,因而有夸大物价上涨幅度的可能。消费物价指数是用来衡量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程度的指标之一。
4.国内生产总值(GDP)[厦门大学2014、2008研;北大2011研;对外经贸大学2007研;财政部财科所2006研;上海交大2006研;四川大学2006研;北交大学2005研;华中科大2005研;中国政法大学2003研]
答:国内生产总值 (GD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GDP一般通过支出法和收入法两种方法进行核算。其中,用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之和;用收入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和折旧之和。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因此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与此相联系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则是一个国民概念,是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5.名义GDP和实际GDP[国际关系学院2014研;中央民族大学2014研;武汉大学2000研]
答:名义GDP是指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它没有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由于通货膨胀等原因,价格可能会发生强烈变化,故为方便比较而引入实际GDP的概念。
实际GDP是指用从前某一年的价格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当年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二者之间的关系式为:实际GDP=名义GDP÷GDP折算指数。
6.转移支付[北师大2013研;北邮2010研]
答:转移支付是指政府或企业的一种并非购买本年的商品和劳务而做的支付,它包括对非营利组织的慈善捐款、消费者呆账、农产品价格补贴、公债利息等政府与企业支出的款项。转移支付不计算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其原因在于转移支付不是为了购买商品和劳务。转移支付是政府财政预算的一个组成部分,财政盈余等于税收减去政府在物品与劳务上的开支与转移支付之和后的余额。
转移支付分为政府的转移支付和企业的转移支付。其中,政府的转移支付大多数带有福利支出性质,等于把政府的财政收入又通过上述支付还给本人,因而也有人认为政府的转移支付是负税收。政府转移支付的作用是重新分配收入,即把收入的一部分由就业者转向失业者、从城市居民转向农民等。企业的转移支付通常是通过捐款与赠款进行的,如公司对于下属非营利组织的赠款。由于它也不是直接用来购买当年的商品和劳务,因此,这种款项也被认为是转移支付。
有时,政府的某些支付不是从一些居民收入中征收上来的,如用增发货币、卖出债券所得来支付福利、救济金,它显然不带有从一些居民转移到另一些居民手中的特点。但在西方经济学家看来,尽管它与前述支付款项的来源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它同样不是政府直接用来购买商品和劳务,这种支付仍然被看作是转移支付。
7.最终产品与中间产品[东北财大2012研]
答:最终产品是指在核算期内不需要再继续加工、直接可供社会投资和消费的产品和劳务。可供投资的产品包括机械设备、型钢等;可供消费的产品包括食品、服装、日用品等。
中间产品是指在核算期间需进一步加工、目前还不能作为社会投资和消费的产品和劳务,包括各种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例如服装是最终产品,可以直接消费,但用于服装生产的原材料,如棉布、棉纱等产品就不是最终产品而是中间产品。必须说明的是,某些产品,如煤炭、棉纱等,在核算期间没有参与生产而是以库存形式滞留在生产环节以外,这些产品也应理解为社会最终产品。
二、简答题
1.政府转移支付是否可以计入GDP,为什么?[武汉大学2015研]
答: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DP。
(1)转移支付的定义
转移支付又称无偿支出,它主要是指各级政府之间为解决财政失衡而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径转移财政资金的活动,是用以补充公共物品而提供的一种无偿支出,是政府财政资金的单方面的无偿转移,体现的是非市场性的分配关系。这是一种货币性支出,政府在付出这些货币时并无相应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发生,是一种不以取得本年生产出来的商品和劳务作为报偿的支出。它所做的仅仅是通过政府将收入在不同社会成员之间进行转移和重新分配,全社会的总收入并没有变动。据此,政府对农业的补贴也被看做是政府转移支付。
(2)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DP的原因
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把收入从一些人或一些组织转移到另一些人或另一些组织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务的交换发生,因为它们并不用于交换现期生产的物品与劳务。转移支付改变了家庭收入,但并没有反映经济的生产(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转移支付像负税收)。由于GDP要衡量来自物品与劳务生产的收入、用于这些物品与劳务生产的支出,所以转移支付不计入政府购买。
2.支出法GDP由哪些部分构成?什么是最终消费率?中国最终消费率为什么偏低?[华南理工大学2012研]
答:(1)支出法GDP的构成部分
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核算经济社会(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净出口四项支出的总和。消费支出(用字母C表示)包括购买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和劳务的支出;投资(用字母I表示)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的支出,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两大类;政府对物品和劳务的购买(用字母G表示)是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净出口(用字母NX表示)指进口与出口的差额。用支出法计算GDP的公式可写成:
Y=C+I+G+NX
(2)最终消费率的定义
最终消费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的最终消费(用于居民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的总额)占当年GDP的比率。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生产的产品用于最终消费的比重,是衡量国民经济中消费比重的重要指标。
(3)中国最终消费率偏低的原因
中国最终消费率偏低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①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过慢,多年来均低于经济增长2~3个百分点,直接影响消费总额。
②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也是制约消费的重要因素。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偏低且持续下降,高收入群体和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差距逐年增加,影响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抑制了消费增长。
③物价上涨降低了实际消费水平,房价高企更是拉低了其他消费项目的支出。近年来,消费价格指数居高不下,居民实际购买能力下降,房价畸高捆绑整个国民经济,扭曲资金配置,削弱了居民的消费能力。
④政府公共服务不足,影响居民消费预期以及跨期消费选择。教育支出大,医疗支出多,养老金制度也不健全,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增加,挤占了正常消费支出。
⑤城镇化进程较快,但质量偏低,许多城镇人口都只是统计意义上的城镇人口,其权益未得到切实保护,享受不到基本生活保障和医疗等公共服务,消费水平也远低于一般市民。
3.请指出以下各项交易是否能计入我国的GDP;如果能,请说明其分别是GDP中的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及净出口中的哪一部分;如果不能,请说明原因。
(1)国内消费者购买一台二手的海信电视机;
(2)国内投资者购买2000股海信电器股票;
(3)海信电器库存电视机增加一万台;
(4)也门政府购买1000台新的海信电视机;
(5)政府向海信公司的下岗工人提供失业救济金。[南开大学2010研]
答:(1)国内消费者购买一台二手的海信电视机不计入我国的GDP。理由如下: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消费者购买的这台二手海信电视机在生产时已计入当年GDP,不能再计入当期GDP。
(2)国内投资者购买2000股海信电器股票不能计入我国的GDP。理由如下:购买股票只是一种证券交易活动,是一种产权转移活动,并不是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购买股票对个人而言是一种投资,但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投资活动,因为经济学意义上的投资是增加或减少资本资产的支出,即购买厂房、设备和存货的行为。
(3)海信电器库存电视机增加一万台需要计入我国的GDP,属于投资的增加。理由如下:GDP是一定时期内(往往为一年)所生产而不是所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库存的电视机可看做是海信公司自己买下来的存货投资,应计入GDP。
(4)也门政府购买1000台新的海信电视机需要计入我国的GDP,是GDP中净出口的一部分。理由如下:净出口指进出口的差额,其中出口应加进本国总购买量之中,因为出口表示收入从外国流入,是外国用于购买本国产品的支出。
(5)政府向海信公司的下岗工人提供失业救济金属于政府转移支付,不能计入我国的GDP。理由如下: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把收入从一些人或一些组织转移到另一些人或另一些组织,并没有相应的物品或劳务的交换发生,因此不计入GDP。
4.关于国民收入核算:
(1)利用GDP将中国与美国的实际生产或福利进行比较时,会高估还是低估中国的总产出或总福利?
(2)利用GDP体系说明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取得的巨大成绩时,会高估还是低估?[武汉大学2008研]
答:(1)利用GDP将中国与美国的实际生产或福利进行比较时,会低估中国的总产出或总福利。这是因为:
GDP不能反映某些重要的非市场活动。有些非市场经济活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比如家庭妇女做饭、照顾老人、养育儿童等,这些活动不发生支付行为,按照国际标准,GDP不反映这些活动。但是,如果这些工作由雇佣的保姆来承担,雇主就要向保姆支付报酬,按照国际标准,相应的活动就必须反映在GDP中。可见,由于GDP不能反映某些非市场经济活动,使得它在某种程度上损失了客观性和可比性。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如美国,家务劳动的市场化程度比较高,比如大多数家庭都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去育养,许多老人被送到养老院去照顾等。而在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家务劳动市场化程度比较低,大部分家务劳动都由家庭成员自己来承担。同样的家务劳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市场化程度高,对GDP的贡献就大;发展中国家市场化程度低,对GDP的贡献就小。因此,利用GDP将中国与美国的实际生产或福利进行比较时,会低估中国的总产出或总福利。
(2)利用GDP体系说明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取得的巨大成绩时,会高估成绩。这是因为:
①GDP不能反映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比如,采伐树木,GDP就会增加,但过量采伐后会造成森林资源的减少,GDP却不考虑相应的代价。再比如,某些产品的生产会向空气或水中排放有害物质,GDP会随着产品产量的增加而增加,却不考虑对环境造成的损害。显然,GDP在反映经济增长的同时,没有反映它所带来的资源耗减和环境损失的代价。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资源环境不断恶化,这没有反映在GDP中。
②GDP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效率和效益。例如,如果为了经济增长有高速度,而拼命消耗资源,对资源采取低效的、掠夺式的利用,那么,可能一时经济上去了,以后经济持续增长的后劲和潜力却丧失了。目前,中国就面临着这种低效率的经济增长,使经济增长难以为继。
③GDP并不能全面地反映人们的福利状况。人均GDP的增加代表一个国家人民平均收入水平的增加,从而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增加时,这个国家的福利状况将得到改善。但是,由于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一小部分人得到了更多的收入,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没有增加,或增加得较少,所以他们的福利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或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因此,从人均GDP中看不出由于收入分配的差异状况而产生的福利的差异状况。而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就面临着这种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的状况。
5.为什么说GNP不是反映一个国家福利水平的理想指标?[深圳大学2007研;北大1998研]
答:(1)福利水平的概念
福利水平是人们效用的满足程度,而人们的效用是由消费活动和闲暇来决定的,所以一种指标是否很好地反映福利水平,要以能否准确地衡量消费和闲暇来决定。
(2)GNP不是反映一国福利水平的理想指标的原因
①GNP包括了资本消耗的补偿,而这部分与消费和闲暇数量水平无关;
②GNP包括净投资,而净投资的增加只会增加生产能力,从而增加未来的消费,这不仅不会增加本期消费,反而会减少本期消费;
③GNP中的政府支出与本期消费没有明确关系,如果政府支出的增加用于社会治安,这是社会治安恶化的反映,从而很难认为政府支出的增加提高了人们的福利水平;
④计算GNP时需要加上出口,减去进口,而出口与国内消费无关,进口与国内消费有关;
⑤GNP没有反映人们闲暇的数量;
⑥GNP没有考虑地下经济,而地下经济与福利水平有着直接关系。
综上所述,GNP不能很好地反映一国的福利水平。
6.试述GDP、GNP、NDP、NNP、NI、DI和NT几者之间的关系。[华东理工大学2006研;北大2001研]
答:(1)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即国内生产总值的简称,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即国民生产总值的简称,是指一国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GNP是按照国民原则来计算的,而GDP是按国土原则来计算的。两者的关系是:GDP=GNP-国外净要素收益。
(3)NDP(net domestic product),即国内生产净值的简称,是指GDP扣除折旧的部分,即NDP=GDP-折旧。
(4)NNP(net national product),即国民生产净值的简称。在实物形态上,国民生产净值是社会总产品扣除已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后的全部消费资料和用于扩大再生产及增加后备的那部分生产资料。在价值形态上,国民生产净值等于国民生产总值(GNP)与资本折旧之差。
(5)NI(national income),即国民收入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一年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等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即工资、利润、利息和地租的货币值之和。它与GDP的关系为:GDP-折旧-间接税=NI。
(6)DI(disposable income),即可支配收入。NI概括了一个社会所有人的总收入,但总收入并不等于可支配收入。某人一个月的总收入中要扣除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和个人所得税;此外,他也会有一些额外的收入,比如国家发给的住房和国家的特殊津贴等,进行了这些加减之后的钱才是这个人可以自由支配的收入。全社会可支配收入DI就是从NI中扣除相应的项目,即DI=NI-社会保险费-经营利润-企业留利-个人所得税+国家的转移支付+企业的转移支付+其他。
(7)NT(net taxes),即净税收的简称,是指政府的总税收减去转移支付的部分。它与GDP的关系为:NT=GDP-DI。
7.请分析GNP与GDP的不同。[武汉理工大学2006研;南开大学2005研]
答:GNP(国民生产总值)是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GDP(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两者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点。
(1)范围不同
GNP是本国国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市场价值的总和,是一个国民概念,即无论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处于国内还是国外,只要是本国国民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都记入国民生产总值。GDP是指一国或地区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所有常住单位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它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是一个地域概念。“常住单位”其内涵与“常住居民”相同。一国的“常住居民”包括:①居住在本国的本国公民;②暂居(一年以内)外国的本国公民;③长期(一年及一年以上)居住在本国的外国居民。即在一国领土范围内,其居民无论国籍如何,只要符合本国常住居民定义,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的劳务价值都可算作本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的价值形态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增加值之和,增加值等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总产出减去中间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
(2)衡量方法不同
GNP是按国民原则核算的,只要是本国(或地区)居民,无论是否在本国境内(或地区内)居住,其生产和经营活动新创造的增加值都应该计算在内。GDP是按国土原则核算的生产经营的最终成果。比方说,外资企业在中国境内创造的增加值就应该计算在GDP中。
(3)内容不同
国内生产总值是“生产”概念,而国民生产总值是“收入”概念。
(4)两者的数值不一定相等
在经济封闭的国家或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在经济开放的国家或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国外净要素收入。国外净要素收入是指从国外得到的生产要素收入减去支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可见,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国外净要素收入。生产要素的提供者不一定都是本国居民,有时也有外国居民,本国居民也有向外国的经济活动提供要素的。国内经济活动所创造的收入,作为要素收入,既分配给本国居民,也分配给外国居民;相反,国外的经济活动所创造的收入也分配给本国居民,这两项的差额就是国外净要素收入。
8.宏观经济学常用的分析方法是什么?[西安交大2004研]
答:与微观经济学相对而言,宏观经济学是一种现代的经济分析方法。它以国民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生活中有关总量的决定与变动,解释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波动、国际收支与汇率的决定和变动等经济中的宏观整体问题,所以又称之为总量经济学。具体而言,宏观经济学主要采用以下分析方法。
(1)实证分析方法
实证分析方法的实质是揭示经济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分为经验实证和逻辑实证两种方法。作为理论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主要采用逻辑实证的研究方法。逻辑实证的方法也被称为演绎的方法,或抽象分析的方法。逻辑实证对因果联系的把握是从建立假设开始的,排除一切无关和次要的因素,保留少数有关的重要因素,从而能够在一种“纯粹”的环境中观察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逻辑实证的第二步是在建立假设的基础上,利用数学等手段合乎逻辑地推导出有关结论,以描述宏观经济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2)均衡分析方法
现代经济学对经济现象的研究着重刻画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均衡概念是经济学从自然科学中借用来的。在力学中,均衡可以指在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作用下,物体的位置保持不变。在经济中,均衡的这层意思基本上保留下来了。对均衡状态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对经济现象运动趋势的研究。这种研究对于揭示经济现象发生的前因后果是很有益的。
(3)静态、比较静态和动态分析方法
现代经济学对经济均衡的研究有静态、比较静态和动态这三个角度。
①静态分析方法是一种初步的,从而比较简单的分析方法。它着重刻画均衡状态的特征以及形成均衡状态的条件。它假设经济变量从非均衡到均衡的调整是在一瞬间完成的。
②比较静态分析是从静态分析发展而来的。它着重研究两个均衡状态之间的联系,揭示一个均衡状态必定沿着哪个方向过渡到另一个均衡状态。
③动态分析把经济变量的调整放到时间这一维度中考察。在宏观经济学中,对通货膨胀、经济周期、经济增长等经济现象的研究都是按动态的视角展开的。随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动态的方法显得越来越重要,现代高级宏观经济学几乎完全建立在动态分析的基础之上。
(4)总量分析与结构分析
①总量分析是宏观经济学特有的分析方法。总量分析就是研究一国总需求、总产出、价格总水平等经济总量水平的决定及其变化规律。宏观经济学采用总量分析方法,是与宏观经济学对市场经济运行的认识的基本倾向分不开的。这些总量分析能够较好地解释经济萧条、通货膨胀等一类宏观经济现象。
②结构分析是指对经济系统中各组成部分及其对比关系变动规律的分析,如国内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的结构分析、消费和投资的结构分析、经济增长中各因素作用的结构分析等。结构分析主要是一种静态分析,即对一定时间内经济系统中各组成部分变动规律的分析。如果对不同时期经济结构变动进行分析,则属于动态分析。
(5)需求分析与供给分析
研究宏观经济离不开需求分析和供给分析。需要注意的是,宏观经济学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并列地使用这两种方法的。例如对总产出的研究,在萧条经济场合,侧重于需求分析;在膨胀经济场合,侧重于供给分析。在短期,侧重于需求分析;在长期,侧重于供给分析。
(6)存量分析与流量分析
存量和流量是对经济变量的一种区分。在一定时点上取值的经济变量称为存量,在一定时期内取值的经济变量称为流量。宏观经济学侧重于流量分析。例如,宏观经济学不研究一国总财富的决定,而着重研究一国一年新增财富即国民收入的决定。宏观经济学在研究上的这种侧重是由其基本的理论观点决定的。
三、计算题
1.假设一个橘子岛国只有两个公司:橘子公司生产橘子,橘子汁公司生产橘子汁。这两家公司在2013年收支表如下:
(1)请用产出法来计算橘子岛国2013年的国内生产总值;
(2)请用支出法来计算橘子岛国2013年的国内生产总值;
(3)请用收入法来计算橘子岛国2013年的国内生产总值;
(4)假设在以上经济活动之外,橘子公司还从中国进口了$10000的橘子,通过产出法、支出法、收入法三个方法来计算该国新的国内生产总值是多少?[清华大学2015研]
解:(1)用产出法计算GDP,有国内生产总值=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故GDP=(100+200)+(350-200)=450(万元)。
(2)用支出法计算GDP,有国内生产总值=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购买支出+净出口。故GDP=(100+350)+0+0+0=450(万元)。
(3)用收入法计算GDP,有国内生产总值=工资收入+利息收入+租金收入+利润+税收。在生产活动中所获利润共计:(100+200-100-5-10)+(350-20-8-20-200)=185+102=287(万元),故GDP=(100+20)+(5+8)+0+287+(10+20)=450(万元)。
(4)用产出法、支出法、收入法计算GDP,GDP仍然等于450万,这是因为橘子公司进口橘子对于产出法、收入法都没有任何影响;对于支出法,在减少净出口的同时增加了消费。
2.一个国家生产香蕉和上衣两种商品,2012年和2013年生产两种商品的数量和价格分别为:
请回答如下问题:
(1)分别计算2012年和2013年的名义GDP;
(2)以2012年为基期,计算2013年的实际GDP;
(3)计算2013年的通货膨胀率;
(4)假设2013年的名义利率是8%,则2013年的实际利率为多少?[中央财大2015研]
解:(1)2012年的名义GDP=80×2+5×60=460;2013年的名义GDP=100×2.2+10×62=840。
(2)以2012年为基年,2013年的实际GDP=100×2+10×60=800。
(3)GDP折算指数=2013年名义GDP/2013年实际GDP×100%=105%;通货膨胀率=GDP折算指数-1=5%。
(4)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8%-5%=3%,故2013年的实际利率为3%。
3.某经济体国民收入统计资料显示(单位:亿美元):净出口150、净投资1250、储蓄1600、资本折旧500、政府转移支付1000、企业间接税750、政府购买支出2000、社会保险金1500、个人消费支出5000、公司未分配利润1000、公司所得税为500、个人所得税为800。请计算:GDP、NDP、NI、PI和DPI。[武汉大学2014、2008研]
解:(1)国内生产总值(GDP)=消费+总投资(净投资+折旧)+政府支出+净出口
=5000+(1250+500)+2000+150
=8900(亿美元)
(2)国内生产净值(NDP)=国内生产总值(GDP)-资本折旧
=8900-500
=8400(亿美元)
(3)国民收入(NI)=国内生产净值(NDP)-企业间接税
=8400-750
=7650(亿美元)
(4)个人收入(PI)=国民收入(NI)-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金+政府转移支付
=7650-1000-500-1500+1000
=5650(亿美元)
(5)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个人收入(PI)-个人所得税
=5650-800
=4850(亿美元)
4.假设某政府花10000元修路,其中给工人支付工资5000元,给水泥厂支付5000元,水泥厂用5000元来购买设备,而工人用2000元来买大米,用2000元来买电脑,另外1000元存入银行。电脑店用收入获得的2000元中的1000元还之前电脑厂家货款的欠款,又从银行借了1000元,加上剩下的1000元总共2000元从电脑厂进了2000元的电脑(就是说作为存货)。给出下表中的GDP、个人消费支出、个人耐用品消费支出、个人非耐用品消费支出、个人服务支出、国民投资、国民投资中的存货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支出以及政府采购支出,并给出计算过程。[上海财大2011研]
解:(1)用支出法计算三部门的GDP=C+I+G,即个人消费C=2000+2000=4000,企业投资I=固定资产投资+存货投资=5000+2000=7000。注意,还款不是固定资产投资支出,也不是存货投资支出。政府购买支出G=10000。所以GDP=4000+7000+10000=21000。
(2)个人消费支出一共是4000,其中2000用于个人耐用品消费支出,2000用于个人非耐用品消费支出,服务支出为0。
(3)国民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存货投资,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为5000,而存货投资为2000,因此国民投资一共为7000。
(4)政府购买支出就是10000。
四、论述题
1.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萨缪尔森认为,GDP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从20世纪30年代GDP这一经济总量指标诞生到2014年,GDP已整整80岁了。80年来,GDP为决策者判断经济冷热、决定政策取向以及在宏观经济调控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质疑和争论也始终伴随着这一统计指标。
(1)GDP核算是整个宏观经济统计体系的基石,请对GDP的核算方法进行介绍。
(2)GDP受到广泛质疑与现有GDP指标核算的局限性有关,请指出GDP指标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为了使GDP数据更加客观准确地反映一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请你提出改善GDP指标的建议。[对外经贸大学2015研]
答:(1)GDP的核算方法
GDP指一个国家(地区)领土范围内,本国(地区)居民和外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使用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GDP的核算方法主要有支出法、收入法和生产法三种。
①支出法
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的总卖价)来计量GDP。总支出是指经济社会(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净出口四项支出的总和。其计算公式如下:
GDP=C+I+G+(X-M)
其中:消费C包括耐用消费品(如家电、家具等)、非耐用消费品(如食物、衣服等)和劳务(如理发、旅游等),但不包括个人建筑住宅的支付。
经济学中的投资I是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厂房、设备、住宅和存货)的支出。资本产品和中间产品虽然都用于生产别的产品,但不同的是前者在生产其他物品的过程中是部分被消耗,而后者则是完全转化。资本产品的损耗一方面包括实际的物质损耗,另一方面还包括精神损耗(是指由于技术进步或者是出现了更高效的新设备而导致原设备贬值)。存货投资指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可为正值也可为负值,即期末存货可能大于(或小于)期初存货。公式中的I为总投资,而净投资=I-重置投资。重置投资是指当年以前资本产品的折旧消耗。
G为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转移支付(救济金等)不计入。
X-M为净出口,可正可负。
②收入法
收入法即用要素收入 (亦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国内生产总值。严格说来,最终产品市场价值除了生产要素收入构成的成本,还有间接税、折旧、公司未分配利润等内容。公式如下:
GD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其中:工资、利息、租金是最典型的要素收入。工资中还需要包括所得税、社会保险税;利息是指提供资金给企业使用而产生的收入,所以需要剔除政府公债利息和消费信贷利息;租金除了租赁收入外,专利和版权的收入也应归入其中。
利润是指税前利润,包括公司所得税、红利、未分配利润等。
企业转移支付包括对非营利组织的慈善捐款和消费者呆账,间接税包括货物税、销售税、周转税等。
③生产法
生产法是指从生产的角度,按产业部门汇总新创造出来的物品和劳务增加值来衡量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是指当期生产的新增产值,即总产出与中间产品消耗的差额。最终产品价值等于整个生产过程中价值增加之总和,因此,GDP可以通过核算各行各业在一定时期生产中的价值增值来求得。
理论上,支出法、收入法和生产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应该是相等的,但在实际核算中常有误差,所以需要加上一个统计误差。
(2)GDP指标的局限性
西方国民收入核算通常通过GDP来衡量国民经济总产出水平,衡量经济发展的程度和居民的生活水平。但GDP并不是万能的,其局限性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不能反映社会经济成本。例如,某地赌博和黄色交易盛行,也许该地区GDP很高,但是不能给人民带来幸福,只能说明社会生活腐朽。
②不能反映经济增长方式付出的代价。例如,如果只顾经济总量和速度增长,而不顾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那么经济可能增长了,但环境可能严重污染了,今天GDP上升,明天可能要为治理环境付出惨痛代价。
③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效率和效益。例如,如果为了经济增长而拼命耗费资源,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的、低效率的利用方式,那么可能促进一时的经济增长,但是经济增长的潜力却丧失了。
④不能反映人们的生活质量。例如,两个生产了同样多GDP的国家,如果一国国民十分健康、人均寿命长,享受较多闲暇,另一国国民劳动十分紧张、疲于奔命、寿命短暂,那么前一国国民显然要比后一国幸福得多。
⑤不能反映社会收入和财富分配情况。例如,两国人均GDP相同,但一国贫富差距比另一国大得多,显然贫富差距大的国家社会总福利比较低。
(3)GDP指标的改进意见
①提出衡量国家财富新标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国际社会通常以“国民财富”或“国民收入”作为衡量一国经济实力的主要指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改用GDP或国民生产总值(GNP)指标来衡量一国经济总量及其经济实力。世界银行专家比较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两种统计方法之后,于1995年公布了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财富的新标准。新标准将一个国家的经济产出减去机器折旧和生产过程的自然资源消耗,计算出一个国家的财产净值。其内容是从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生产资本等三个方面计算一个国家财富的总量,然后按美元计算出国家财富的人均水平。显然,人均国家财富指标越高,国家越富;反之,国家越穷。新标准把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融为一体,是一个综合性地、比较全面地衡量一个国家财富状况的总量指标。
②构建福利型GDP。基于GDP指标在反映国民福利方面的局限性和缺陷,一些经济学家先后提出了“经济福利尺度”和“纯经济福利”等新概念或指标,以对GDP指标的统计项目进行校正和调整。“经济福利尺度”和“纯经济福利”都是反映人们实际福利的指标。其内容是GDP统计还应加上闲暇和地下经济。美国经济学家诺德豪斯、托宾和萨缪尔森根据美国的统计资料分析得出:按人口平均的“经济福利尺度”或“纯经济福利”的增长远远落后于GDP的增长。因此,为了提高“经济福利尺度”或“纯经济福利”,需要对GDP的增长做出必要的调整。即需要适当放慢GDP的增长速度,以保障国民的福利,不能以牺牲国民福利为代价追逐GDP的增长。
③建立绿色GDP的考核指标。GDP作为一个经济增长的总量指标,由于没有考虑在生产过程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耗费所带来的损失,忽略了经济增长时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因而存在重大缺陷。
为了弥补GDP的这一缺陷,1997年世界银行设计和推出了“绿色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即将一国经济产出中的能源耗费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等记录于绿色账户,再将其从GDP中核减,从而形成绿色GDP。由于绿色GDP是在扣除了能源耗费、环境成本之后的国民财富,因而其数值对国民经济的反映比较真实可靠。如果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则表明一国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大,而负面效应也就相应越小;反之,如果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低,则表明一国经济增长的负面效应越大,而正面效应也就相应越小。绿色GDP是对GDP指标的一种调整。从保护环境的角度来说,启用绿色GDP的指标有利于防患于未然。虽然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出现一套科学的、可操作的绿色GDP统计模式,但绿色GDP指标的提出,弥补了传统GDP在统计中的一些不足,对于构建一个能充分反映在经济产出过程中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的总量指标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2.用GDP衡量国民经济活动的缺陷是什么?[中山大学2012研;华中科大2006研]
答:GDP是现代国际社会用来衡量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极为重要的指标。虽然GDP概念被普遍运用,但是它在衡量各国经济活动时,却并非一个完美无缺的指标。作为衡量一国经济水平的指标,GDP有以下几个缺点。
(1)GDP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国家的真实生活水平
因为GDP的统计数据基本是根据市场交换而获得的,对那些虽没有经过市场交换,但却对人们生活水平有重大影响的经济活动就不能通过GDP反映出来。例如,在一个自给自足程度较高的经济社会,其GDP数据一定低估了人们的实际生活水平。所以,由于每个国家的经济社会结构不同,GDP便不能作为一个精确的衡量指标加以比较。另外,人们的休息、娱乐也是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GDP对此却没有反映。假如GDP的下降幅度不至于严重影响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而当减少劳动时间造成GDP这种下降时,人们可能会因获得更充足的休息时间而感到幸福。
(2)GDP不能反映一个国家的产品和服务的结构
比如两个国家的GDP相同,其中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主要在于制造导弹、武器等军用品;另外一个国家却主要在于建立学校教育设施、文化体育中心以及公园等娱乐场所,则GDP无法对两者的差别作出反映。而这两个国家在产品和服务上结构的不同,对各自国家人民的生活影响很大。
(3)GDP不能反映产品和服务的进步
由于GDP的数据是根据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格统计而得,而生产技术水平的进步可能会降低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因而GDP不能反映出这种技术水平的进步。例如现在生产出来的汽车要比半个世纪以前生产的小汽车质量、性能都好得多,但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现在的生产成本可能比过去低得多,而GDP对此却无法反映出来。
(4)GDP的统计有一定的误差
GDP许多数据是根据抽样调查得出来的,其中包含一定的误差。有些是根据人们的申报得出来的,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在申报时往往并不反映真实情况,因而统计出来的数字存在一定程度的虚假成分。此外,由于各国的情况不同,具体的政策规定不同,故统计出来的GDP并不基于同样的标准。
3.试评述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为什么要用绿色GDP替代GDP?[北师大2006研]
答:(1)GDP代表一国或一个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生产活动(包括产品和劳务)的最终成果,是社会总产品价值扣除了中间投入价值后的余额,也就是当期新创造财富(包括有形和无形)的价值总量。由于GDP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经济单位(包括住户)的生产成果为对象进行核算的,它的核算覆盖国民经济所有行业,并具有国际上通用的核算原则与方法,是衡量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经济活动总量的国际通用语言,因此GDP是全世界通用的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总体经济实力的根本体现,是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参数,尤其是在政府制定经济政策、实行宏观监控以及宏观经济分析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GDP具有局限性。GDP不能反映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不能准确地反映经济增长质量,不能准确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财富变化,GDP也不能反映某些重要的非市场经济活动,更不能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收入分配的差异和社会公平度,因此GDP不是万能的。
(2)1992年里约会议之后,可持续发展观被世界各国政府广泛认同。人们普遍意识到需要对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修正,从传统意义上的GDP中扣除不属于真正财富积累的虚假部分,从而再现一个真实的、可行的、科学的指标,即“真实GDP”,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绿色GDP”,使其能更准确说明增长与发展的数量表达和质量表达的对应关系。“绿色GDP”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的正效应。绿色GDP的比重越高,表明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即为社会创造的财富越多;绿色GDP的比重越低,表明经济增长的负面效应越低,即向生态环境索取资源、排放废物或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越少,反之亦然。用绿色GDP替代传统的GDP可以较为真实地衡量经济发展的水平,衡量经济福利水平的提高程度,弥补传统GDP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