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核潜艇:水下“护国之盾”
2017年1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道德模范代表准备同大家合影时,见到两位道德模范代表年事已高,就拉着他们的手,请两位老人坐到自己身旁来,这个暖心感人的瞬间铭记在了大家的心里。这两位老人,其中之一就是为中国核潜艇事业奉献一生的黄旭华院士。近年来,随着相关材料的披露,神秘的中国核潜艇逐渐为世人所知。那么,中国核潜艇是怎样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呢?
核潜艇是潜艇中的一种类型,其与常规潜艇的本质区别在于,核潜艇是以核反应堆为动力来源的潜艇。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是美国的“鹦鹉螺”号,于1954年初试航,它宣告了核动力潜艇的诞生。目前全世界公开宣称拥有核潜艇的国家有6个,分别为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中国、印度。作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中国核潜艇的研制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20世纪中叶,正是世界军事技术变革的时期,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催生了一大批威力巨大的新式武器,诸如原子弹、导弹、核导弹、核潜艇等相继用于实战,大大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帝国主义的封锁和核威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积极谋求保家卫国。面对世界军事技术变革,中国共产党人积极应对,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积极发展原子能科学,开展火箭技术研究。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核潜艇也逐渐走进中国领导人的视野。
1958年6月初,苏联援建的研究性重水反应堆达到临界,标志着我国第一个核反应堆正式开始运行,尽管这个反应堆与船用核动力装置并不是一回事,但还是给了中国领导人发展核潜艇的信心。1958年6月27日,主管全军科技工作的副总理聂荣臻元帅向党中央呈报了《关于开展研制导弹原子潜艇的报告》,全文如下:
关于开展研制导弹原子潜艇的报告
中央传阅文件1958年238号
德怀同志、总理并报主席、中央:
我国的原子能反应堆已开始运转,这就提出了原子能的和平利用和原子能动力利用于国防的问题。关于和平利用方面,科委曾开过几次会进行研究,已有布置。在国防利用方面,我认为也应早作安排。为此,曾邀集有关同志进行了研究,根据现有的力量,考虑到国防的需要,本着自力更生的方针,拟首先自行设计和试制能够发射导弹的原子潜艇,待初步取得一些经验后,再考虑原子飞机和原子火箭等问题。初步安排如下:
以641型潜艇(1800吨)的资料为基础,先设计试制2500吨的原子潜艇,接着再设计5000吨的,前者争取在1961年10月1日前下水。
拟以罗舜初、刘杰、张连奎、王诤四同志组成一个小组,并指定罗舜初同志任组长,张连奎同志为副组长,筹划和组织领导这一工作。
……
总体布局和要求由海军提出,统一总体设计工作。
船体、主辅机、电机、仪表以及工艺设计由一机部负责。
原子动力堆由二机部负责。
战斗导弹由五院负责。
生产基地,从保密和安全考虑,上海不太合适,似应放在××××。建议×××××今年继续动工,并补充原设计之不足,争取在1960年初建成,以便承担上述任务。
关于设计和试制原子潜艇问题,二机部刘杰同志曾与该部苏联专家谈过,专家表示,他个人愿意大力支持。
以上是初步安排和建议,当否请批示。
敬礼
聂荣臻
1958年6月27日
就是聂荣臻这份以个人名义呈报给中央的报告,开启了中国核潜艇的铸造之路。6月28日,周恩来在报告上批示:“请小平同志审阅后提请中政局常委批准,退聂办。”6月29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批示:“拟同意。主席、林总、彭真于阅后退聂”,并在文中批注了“好事”二字。随后,其他有关中中央领导也迅速圈阅了这个报告,最后由毛泽东主席圈阅批准。由此,中国核潜艇的研制正式拉开序幕。
聂荣臻的报告被批准之后,根据该报告的建议,很快成立了由罗舜初任组长,刘杰、张连奎、王诤参加的小组,负责筹划和组织核潜艇的研制工作,中央军委还于1959年11月作出了核潜艇研制分工的决定,核动力由第二机械工业部负责,艇体和设备由第一机械工业部负责,海军负责抓总。
在中国核潜艇研制之初,曾试图争取苏联的技术支持。但中国的这一美好愿望从来都没有得到一丁点回馈。
据相关资料记载,1957年11月,中国海军司令员肖劲光随中国军事友好代表团访苏,苏联海军总司令毫不客气地说:“中国不需要建造核潜艇。”1958年11月,海军政委苏振华率团访苏,经历3个多月的艰苦谈判,中苏签订了海军技术协定,但这个协定排除了苏联向中国转让核潜艇技术。中国海军代表团在苏期间,苏方不仅不让代表团参观核潜艇,连有关技术资料都加以封锁。1959年9月底10月初,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率团来华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庆典,中国领导人再次提出核潜艇技术援助问题,被赫鲁晓夫拒绝。之后更是完全撤走了援华技术专家。面对苏联的背信弃义,毛泽东在1959年10月斩钉截铁地说:“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这句话很有名,但初期仅仅是口口相传,在毛泽东的著述里并无这句话,有人甚至提出,如何证明这句话是毛泽东说的?《见证中国核潜艇》的作者杨连新先生经过向曾任国务院、中央军委核潜艇办公室主任的陈右铭求证,结论是毛泽东默认此话的真实性:
苏联拒绝对我国核潜艇的援助后,毛泽东在赫鲁晓夫1959年10月访华期间确实说过这句话,这是聂帅亲自对我说的,当时周总理和聂荣臻、罗瑞卿副总理在同赫鲁晓夫的会谈中再次提出过核潜艇技术援助问题,赫鲁晓夫却说,你们不要搞核潜艇,苏联有了核潜艇,你们就有了,我们可以搞联合舰队……事后,毛泽东闻知赫鲁晓夫的谈话,十分气愤地说了这句话。自此以后经常有人问我这句名言的正式出处,我们也拿不出让人信服的确凿依据,只是知道大概意思,不是字字都很准确。在当时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这可是一个“政治性”问题,万万不能马虎。为了印证毛主席这句话的准确性,我想了一个弥补的办法,就是在给中央或中央军委的有关电文呈批件上,都把毛主席的这句话冠以“最高指示”一同上报。毛主席批阅文件时必定能看到“最高指示”的内容,由于都没有提出过异议,所以我们确认这就是毛主席对这句话的认定。就这样,这句名言便一直流传下来了。
先搞鱼雷核潜艇,再搞导弹核潜艇
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遭遇曲折,三年自然灾害更是雪上加霜,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中央考虑调整国家建设项目进度,一方面集中财力物力人力保证原子弹和导弹的研制,另一方面对一些科研力量不足,一时难以突破,还需要较长时间积累的重大科技工程项目进行了调整,也就是暂缓建设。核潜艇就属于“暂缓”的项目之一。
1962年7月,海军党委和二机部党组联合向中央呈报了《关于原子潜艇核动力装置今后如何开展工作的请示报告》,报告提出:鉴于核动力装置研究设计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在几年内国家不可能调配大量的干部,拨给巨大的投资;同时技术上也不成熟,还需要多年的努力,特别是核燃料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还没有能力解决,我国研究设计和建造核动力反应堆的要求过快,不现实。报告建议:停止陆上模式堆的建设,设备制造和新材料试制基本停止,但对几项技术复杂、研究周期长、并已投资大半取得成绩的关键项目适当保留,继续进行必要的研究试验等等。
虽说中国核潜艇的研制工作在特殊年代遭遇了困难,但因为核潜艇是“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国家重中之重工程,所以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对于核潜艇的“暂缓”建设非常谨慎。徐向前元帅强调“要保留一部分人力继续研究一些必要的项目,因为科学研究是个长时间的问题,不然一旦需要,再搞就来不及了。”刘伯承元帅认为要“集中力量先解决关键问题,如解决核爆炸之类是对的,但为保留核动力研究成果深钻,似应保留少而精的骨干以发展成果。”陈毅元帅“不赞成核潜艇研制工作缩减,而赞成继续进行钻研,不管要8年、10年或12年才能成功,都应加紧进行。”
直到1963年3月,中央才做出最后决定。周恩来亲自召开中央专委会议,专门讨论海军和二机部的报告。经过讨论,原则同意请示报告的内容,批准保留技术骨干,重点开展核动力装置和潜艇总体等关键项目的研究,为将来重新启动全面研制工作作储备。为此,在国防部舰艇研究院内增设了潜艇核动力工程研究所,开展了潜艇核动力装置总体方案的论证、设计工作。应当说,从1962年到1965年3月,中国核潜艇工程的研制并没有真正“下马”,“下马”的只是大规模的工程建设,而科学研究工作一刻也没有停止。因此可以说,这一阶段是保存实力,深入学习,积聚力量的阶段。
困难时期的坚守是清贫而艰苦的。在研制核潜艇的初期,科研人员是饿着肚子在搞核潜艇,“啃着咸菜造出来的”。首任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彭士禄院士就曾回忆说:“60年代初正是困难时期,也是核潜艇研制最艰难的时候,我们都是吃着窝窝头搞核潜艇,有时甚至连窝窝头都吃不饱。粮食不够,就挖野菜和白菜根充饥。”
进入1965年,国民经济明显好转,前一年导弹、原子弹的相继成功,也为上马其他重大工程项目创造了条件。就核潜艇工程来说,常规潜艇仿制和自行研制成功,核动力装置已经开始初步设计,核反应堆的主要设备和材料研制工作取得了进展,已经具备了开展核潜艇型号研制的技术基础。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审时度势,再次上马核潜艇工程。
1965年3月13日,由二机部和六机部党组联合上报国防工办和中央专委《关于原子能潜艇动力工程研究所领导关系的请示报告》,对核潜艇的科学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议。3月20日,周恩来主持召开了第11次中央专委会议,批准了这个报告,同时决定将核潜艇工程重新列入国家计划,全面开展研制工作。由此,中国核潜艇的全面研制工作,又一次拉开大幕。
根据中央指示精神,二机部和六机部与海军等部门密切合作,成立核潜艇研制所需的研究设计所和建造工厂等,上下一心,群策群力,为建造中国的第一艘核潜艇而奋斗。当时的核潜艇总体研究设计副总工程师黄旭华(后任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等科研人员建议,中国核潜艇的研制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先研制反潜鱼雷核潜艇,第二步再研制导弹核潜艇。理由在于,导弹核潜艇的技术问题多,难度大,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解决,先研制鱼雷核潜艇不仅可以分步骤地解决技术难点,为研制导弹核潜艇打下技术基础,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材料和设备可以通用,有利于加快研制进程。这个建议得到了认可,1965年7月,二机部、六机部和海军等部门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向中央专委报告了研制核潜艇的具体建议,包括核潜艇建造原则、进度安排、分工建议、增加技术力量和经费等。
1965年8月15日,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了第13次中央专委会议,专门研究核潜艇“上马”后的有关重大问题。会议原则同意六机部等提出的我国第一艘核潜艇研制原则,全面部署了核潜艇研制的各项工作,明确核潜艇研制分两步走:“第一步先研制反潜鱼雷核潜艇,于1972年下水试航,第二步再搞弹道导弹核潜艇。”根据有关资料记载,这次中央专委会会后,中央还就会议决定的问题分别向有关部门下发了7个通知,主要内容有:各部委要安排落实承担的研制项目,纳入各工业部的计划;科学院及有关高等院校要积极参加协作;抽调技术骨干和增加1500名大学生充实科研队伍;筹备建设海军核潜艇码头基地;同意将核潜艇动力装置的陆上试验基地建在四川省夹江县,并建造陆上模式反应堆;建立远洋测量船等等。可以说,党中央是动员了全国的力量,支援中国核潜艇工程,再次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强大动员能力。
如果说在此之前,中国核潜艇还处于探索、研究、准备阶段,那么,1965年8月第13次中央专委会的召开,则标志着中国核潜艇的建造工作正式进入工程实施阶段。
历经30年,中国核潜艇形成完整战斗力、威慑力
研究制造核潜艇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其中,关键环节主要有这么几个:一是整体设计,核潜艇对中国人而言是新事物,设计可以说是龙头,关系到整个核潜艇的成败,设计必须科学。二是核潜艇反应堆的研制,这是核潜艇的心脏与标志;三是核潜艇建造基地的建设,选址必须保密但又必须是深水良港;四是艇体的建造与设备安装。
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整体设计,采用的是适于水下高速航行的水滴形线型,这是科研人员广泛搜集国内外资料,进行理论分析和研究,设计出的最优方案。科研人员花费了十几年的时间为核潜艇量身打造了这一水滴形,它最大的优势是水下阻力比常规型艇体小,有利于在水里跑得更快,再就是螺旋桨布置在最后,一根主轴,一个螺旋桨,有利于操纵。后来的实践证明,水滴形潜艇操纵性能优良,水下航速远比常规线形的高。
核反应堆是核潜艇的心脏和动力来源。研制核潜艇反应堆是头等大事,颇费周折,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十分关心,曾多次给予指示、批示。研制核潜艇反应堆,是从模式反应堆开始的。所谓模式反应堆,是指在建造真正使用的反应堆之前,先在陆地上造一个一样的试验性反应堆,目的是验证设计,考验系统设备,暴露问题和摸清反应堆性能。根据国际惯例,核潜艇的核反应堆在正式装备之前,需要提前在陆地上建造这样一座模式反应堆,试验成功后再装入核潜艇。因此说,陆上模式堆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核潜艇的成败。然而,在那个特殊年代,在核工业基础薄弱的情况下,研制建造一座核反应堆谈何容易,研制建造过程十分艰难。为了保密需要,贯彻中央关于国防工程建设“靠山、分散、隐蔽”的方针,模式反应堆选择在四川西南的深山建设,为了加快施工进度,1968年7月18日,毛泽东签发了著名的“718”批示(《关于支援模式堆基地的建设问题》)。“718”批示发表后,调动起全国各有关工业部门、高等院校和省市的力量,抓紧完成各自承担的科研工作和设备、材料的试制任务。
核潜艇建造基地的建设位于东北某海岛,对于核潜艇的研制来说有着优越的地理条件,是难得的天然良港,但岛上条件却十分恶劣,人迹罕至,冬季寒风凛冽,有个夸张的说法是,“岛上一年刮两次风,一次刮半年。”因此,核潜艇建造基地的建设同样非常艰难,工程进度的缓慢甚至让毛泽东都非常焦急,以至于他在一年的时间内曾多次批示要加快基地建设。1968年4月8日,毛泽东针对核潜艇建造厂的建设问题,签发了中央军委给沈阳军区的复电批文,同意抽调某师炮兵团担负该项施工任务,这就是著名的“6848”批示,及时稳定了当时的形势。1969年2月14日,毛泽东又一次签发了中央军委给沈阳军区的电报,决定某师炮兵团继续担任支援核潜艇建造厂的基建任务。就在那一天,毛泽东还圈阅批准了调整该厂生产纲领的请示报告。毛泽东多次有针对性的批示,对于加快推进核潜艇建造基地的建设,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一切从零开始的条件下,艇体的建造与设备安装也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尽管有设计图纸,但要把数以万计的各类设备精准安装,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据相关资料,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上的每一块钢板,每一台设备和零部件都是清一色的中国货,使用的材料有1300多个规格品种,设备和仪器仪表有2600多项、46000多台件,电缆300多种、总长90余千米,各种管材270多种、总长30余千米。为了确保安装质量,决定设计建造一个1:1的核潜艇模型。千余名设计人员和工人经过两年多的时间,用木料、塑料、硬纸板等材料,建造成了一个1:1全尺寸的核潜艇模型,并且内部还装着与实际设备一样大小的木制设备模型和纵横交错的“电缆管路”,通过模型艇的模拟安装、模拟操作、模拟维修等,及时发现并解决了大量问题,有力地保证了第一艘核潜艇的总体施工设计和设备安装的一次成功。
1968年11月,中国自己研制的第一艘鱼雷攻击型核潜艇正式开工建造;1970年12月26日,中国核潜艇顺利下水;1971年7月,中国核潜艇首次实现核能发电;1974年8月1日,中国第一艘鱼雷核潜艇航行试验成功,正式编入海军部队,被中央军委命名为“长征1号”。1975年8月,第一代鱼雷核潜艇完成了设计定型和生产定型。第一艘核潜艇的服役,标志着中国海军跨进了世界核海军的行列,迈出了驶向远洋深海长征的第一步。
在研制鱼雷核潜艇的同时,中国还在为研制弹道导弹核潜艇而积极准备。弹道导弹核潜艇可装载氢弹,被誉为是水下可移动的导弹发射平台,“第二次核打击力量”,其地位和重要性可见一斑,可谓是镇国之宝!
中国弹道导弹核潜艇是在鱼雷核潜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弹道导弹核潜艇与鱼雷核潜艇的主要差别是多了一个导弹舱,尺寸和排水量因此增加不少。导弹舱中设有多个导弹发射筒及一系列配套设施。1970年9月25日,我国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正式开工建造;历经波折,克服重重困难,1981年4月,中国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下水;1983年8月,中国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交付海军;1988年9月,弹道导弹核潜艇圆满完成水下发射潜地导弹的试验。至此,历经30年,第一代弹道导弹核潜艇的试验任务全部结束,第一代弹道导弹核潜艇试验走完了全过程。这一伟大成就,标志着中国完全掌握了导弹核潜艇水下发射技术,使核潜艇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隐蔽的核威慑与核反击力量,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导弹核潜艇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