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中国社会质量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崔岩的博士论文,早就通过了答辩并获得了学位,经过反复的修改,现在付梓出版。我作为他的博士生导师,欣然接受作序。
崔岩博士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获得法学硕士学位,有扎实的基础理论训练、较强的统计分析能力和良好的学术素养。以社会质量为题进行博士论文的研究,也是他经过认真思考做出的选择。
“社会质量”的概念及其理论,最早是欧洲学者为了应对欧洲出现的发展问题和制定欧洲发展政策而提出的,但与我国当前发展阶段提出的新发展理念有契合之处,主旨都是实行更加全面、更加包容共享、更加注重人的能力建设的发展战略。
社会质量理论最为核心的内涵,就是强调社会发展的整体质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在实践中,也曾出现过度强调GDP的增长而忽略其他社会价值的问题,如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收入差距过大问题等。当前,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引领下,我国在大力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对发展的考核评价指标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实践中更加注重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要求,但如何制定符合新发展理念要求、符合国情、具有可操作性的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还需要学界进行新的探索。从这种要求来看,社会质量的理念和指标体系,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社会质量的发展评价体系,从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凝聚、社会包容、社会赋权四个方面考察社会整体发展质量。根据社会质量评价体系,在社会经济保障方面,发展政策要能够为中低收入群体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提高其就业质量,增强其劳动技能,扩大社会中等收入群体;在社会凝聚方面,发展政策要有助于解决社会凝聚力弱化、社会信任下降的问题;在社会包容方面,要建立良性的社会互动机制,实现社会共享,保证社会公正,达成社会共识;在社会赋权方面,要提高社会成员的自身能力,发挥个体的能动性,增强社会活力,创新社会治理方法。
关于社会质量理论的来龙去脉以及在我国的应用,国内社会学界已做了很多研究,浙江大学的林卡教授和上海大学的张海东教授都为推动这方面的研究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社会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也有弱点,那就是有不少指标,都是国家的统计指标里没有的,有些还涉及主观评价指标,这就给实际操作带来很多困难。恰好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2013年和2015年进行的全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就是参照了这一理论框架进行设计的,获得了大量相关的数据。
本书的贡献有这样几点:其一,它把社会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本土化,根据中国的国情进行了完善和调整;其二,它第一次使用全国调查抽样数据对我国发展的社会质量进行评价,展现了实施新的发展评价体系的可能性;其三,它通过研究和分析,对改进和完善社会质量评价体系提出了具体的路径。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不是简单照搬西方模式,也不是机械复制传统模式,而是按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要求,不断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社会质量研究》一书,是这方面的一部扎实的学术探索性著作,相信将有助于推进这方面的研究,促进人们对发展的社会质量的认识,也为国家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学术依据和借鉴。
2017年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