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包容度、流动人口与城市发展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内容

本书的主要研究对象有三个,分别是流动人口、城市包容度与城市发展。关于城市发展,我们只需要明确研究所侧重的重点领域,不须做过多概念解释。而对于流动人口与城市包容度,则需要首先明确其在本研究中的概念范畴。

第一,流动人口。本书所划定的流动人口范畴与所用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基本一致,是指在流入地居住1个月及以上,非当地区(县、市)户口的男性和女性流动人口(接受调查时年龄为15~59周岁)。为保障分析的一致性和准确度,本书主要采用了这一定义。这与国家统计局的流动人口概念相比,时间和空间跨度范围有所扩大,而人口年龄限制有所增强。由于这一概念下的流动人口主要为劳动年龄人口(当然也有其家庭成员状况),在这样的定义方式下,就需要更多考察流动劳动力的相关问题。当运用到其他数据或口径不一致时,本书给予了比较细致的说明。

第二,城市包容度。本书定义的城市包容度借鉴了发展经济学中有关贫困、政府行为和公共政策的相关理论,是指以社会保险参加情况、劳动权益保障程度、公共服务享受范围为主要内容,评价城市中不同能力、不同职业、不同出身、不同民族等类别流动人口与当地社会的融入程度。

城市包容度具体表现在四方面:制度设计与政策制定的包容;社会保障体系的包容;人力资本获得渠道(教育培训资源分配)的包容;市场竞争环境的包容。这也是本研究定义的城市包容度的外延。

第三,城市发展。本书城市发展主要包括城市产业发展与城市规模发展两方面,城市产业政策是决定城市规模的重要因素,二者有机互动形成关于城市包容度、人口流动、城市产业与城市规模的完整逻辑体系。城市产业发展主要包括产业政策调整与主导产业定位两方面;城市规模发展则包括城市规模效率变动与城市规模体系演进两方面。所谓产业政策是指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针对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发布的各种相关政策。根据产业经济学相关理论,某地区或城市的主导产业即立足于本地自然和社会经济优势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处于支配地位的地区专门化产业(或产业群)。本研究中的城市规模效率是一个静态效率值,是该时点上城市资源配置的合理程度,代表城市综合生产效率中去除纯技术效率变化的部分。城市规模体系则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区域范围内由不同规模层级的城市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二 研究思路

下面根据章节安排顺序展示具体的研究思路。

第二章为文献综述。通过对翔实的文献资料中城市包容度、流动人口和城市发展相关研究的细致梳理和述评,为后文主要研究命题的提出及理论突破准备充足的参考依据。

第三章合理界定流动人口范畴,总结我国人口流动现状、特征及影响其流动的主要因素,提出人口流动过程中涉及的重大社会问题。并对分析所用主要数据集——“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进行重点说明和特性比较。为后续三章核心问题研究做好铺垫。

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这三章为本书实证研究核心章节,主要对城市包容度、流动人口生存与发展、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相关问题进行定量分析。第四章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创新性构建了“城市包容度综合指数”指标体系,主要基于两年数据、三个假说设定了相对应的三个模型架构,探讨城市包容度与流动人口长期居住意愿、落户难度、就业稳定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及变化。

第五章的核心观点是“人随产业走,实现包容性增长”,重点讨论流动人口的转移就业问题及超大城市产业政策选择问题。先对城市产业、城市包容度与人口流迁关系进行定性分析,后引入投入产出模型以北京为例展开严谨的定量检验。试图通过调整城市产业政策、选定主导产业,聚集人力资本,实现城市核心竞争力提升,进而再次推进城市经济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这也评价了流动人口对城市经济的贡献。

第六章阐释城市包容度、流动人口与城市规模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及相互作用,利用集聚经济与规模效率理论、城市组织理论及相关计量模型对我国部分城市规模效率及规模体系发展进行分析:从规模效率角度探讨城市包容度与城市规模之间的关系;从规模体系演进角度研究流动人口与城市规模的相互作用。

最后,第七章总结了本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结论,对城市公共政策、产业政策、户籍改革、措施落实及经验借鉴等方面提出合理政策建议,并热切展望未来的研究趋势。

三 研究方法

本书整体的研究方法体系囊括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逻辑分析与历史分析、比较分析与归纳分析、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运用系统分析方法,把城市包容度作为一个系统,深入分析我国城市包容度与流动人口生存发展之间的重大关系和意义,建立健全城市包容度对城市发展影响研究的核心观点与分析层面。

分章节用到的定量分析方法主要包括主成分分析法、计量模型回归方法、投入产出分析法、案例分析法与数据包络分析法。定性分析方法主要包括逻辑关系梳理、理论比较与创新、制度评估与改进等方面。

根据上述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笔者绘制了本书的研究技术路线图(见图1.1),清晰展示了本书总体研究思路、各部分研究方法(包括理论借鉴与实证分析)以及各章节之间的有机联系。

图1.1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