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迅速扩大,截至2014年底高达2.53亿人。超大城市过度膨胀导致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赋予我国流动人口相关研究较高的学术价值。本书以“中国城市包容度、流动人口与城市发展研究”为题,选取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为切入点,界定“城市包容度”理念——“以社会保险参加情况、劳动权益保障程度、公共服务享受范围等方面为主要内容,评价城市对流动人口的接纳程度”,由此构建指标体系和理论框架;围绕城市包容度与流动人口,以产业发展与城市规模为研究视角展开实证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本书分为七章,第一章简述研究背景与意义、内容与方法、创新与不足。第二章综合评述国内外相关成果,基于此清晰界定本书流动人口、城市包容度与城市发展三者的概念与范畴。第三章归纳总结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增速、质量等基本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引出第四章至第六章的研究主题,并对主要数据源——“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进行重点说明,便于展开后续定量分析。实证研究部分主要包括“城市包容度与流动人口关系初探”“城市包容度、人口转移就业与城市产业发展”“城市包容度、流动人口与城市规模发展”三大板块,内容相互耦合,得出研究的主要结论。最后第七章总结了全文的理论进展和实证结论,从城市公共政策、产业政策、户籍改革、措施落实及经验借鉴等方面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展望未来研究方向。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主成分分析法、计量模型回归方法、投入产出分析法、案例分析法与数据包络分析法等定量分析方法及逻辑关系梳理、理论比较与创新、制度评估与改进等定性分析方法,构成完整的方法体系。
通过理论和经验分析,本书得出四方面重要结论。第一、城市包容度水平越高的城市,流动人口长期居住意愿越强、落户越容易、就业越稳定。第二、城市包容度、人口转移就业与城市产业发展三者双向互动。城市包容度与城市产业发展之间存在适应性效率与配置效率的关系,共同推动“人随产业走,实现包容性增长”。第三、城市包容度、流动人口与城市规模发展有机联结,现阶段我国城市包容度水平与城市规模效率正相关,流动人口规模与城市规模效率呈倒U形关系。第四、城市产业政策是决定城市规模的第一重要因素,城市产业结构合理化有利于城市规模优化,二者联结形成城市包容度、流动人口、城市产业与城市规模有机互动。综上,城市包容度、流动人口与城市发展三者正相关,城市包容度提升利于人口合理流动、顺利融合,推动城市持续健康发展,构成本书的完整逻辑体系。
根据主要结论,本书提出五点政策建议:建立完善的城市流动人口服务和安置政策体系,直接和间接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形成有效融合机制,实现居民福利最大化及城市协同发展;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和户籍制度,引导匹配城市产业结构的人口流入,实现合理布局;结合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实现城市包容性增长与制度改进;借鉴香港成功经验,建议超大城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环境保护产业、检测认证等高精尖产业,节制房地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批发市场等服务业。
本书的创造性成果主要包括“三个新体系”,即建立起一套较完善的城市包容度综合指数测算体系,一套应用城市包容度指数定量研究的范式体系,以及一套关于城市包容度、流动人口与城市发展的完整逻辑体系。
本书在我国城市包容度理论方面及其应用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但深度与成果尚不足,后续研究将参考国内外更多元的数据资料,筛选代表性主观因素指标注入综合指数,改进计量方法,补充专题性研究,使体系更丰满、视野更开阔、结果更准确,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最后,衷心感谢银温泉所长百忙中为本书作序,特别感谢天津大学张中祥教授对本书的认可与推荐,感谢南开大学刘纯彬教授、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Rui Wang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胡必亮教授、天津师范大学李家祥教授及韦福祥教授、安徽大学杨仁发教授在本书写作与修改完善过程中所给予的无私帮助和宝贵建议。感谢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服务中心提供宝贵的核心数据,对于所参考的其他数据资料,本人在此向原作者表达诚挚谢意。鸣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经济与管理分社,尤其感谢恽薇社长、孔庆梅编辑,其专业水平及认真负责的态度促成了本书的高质量出版与双方长期愉快的合作。
李叶妍
2017年4月于南草厂街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