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践行“以人为本”的需要
人本主义的理论认为,“以人为本”就是把人当作目的本身,尊重人的价值、保护人的权益和发展人的潜能。在一所大学里,“以人为本”就是以教师和学生为本。显然,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应该围绕确立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秉承对教师尊重、对学生负责的理念设计本校的各种制度。
一 以教师为根本
美国教育家哈钦斯讲道:“大学光明的未来,无论是经济上还是教育上,都取决于教职员工的出色表现。”无论何时,何种情况下,打造一流大学的途径只有一个:那就是要拥有优秀的教师。唯有拥有优秀的教师,才能吸引优秀的学生。如果教师足够好,那么即使学生们自己花钱,他们也乐意师从这些优秀的教师。人才是一所强校必不可少的要素。建筑物是必要的,好的建筑物令人向往,但是如果没有了人,那是白费,有能力的人即便在破旧的房子里也能建起一所伟大的学校。美国芝加哥大学原校长比德尔在1962年的校情咨文中讲道:“你们作为教师,是学校的心脏和血液。你们是什么样的人,你们的所作所为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学校是什么样子,会吸引来什么样的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就是学校。除非我们引来并留住最好的教师,否则其他的一切都是白费力气。反之,如果我们做到了这一点,其他的——学生、设备、图书馆、管理部门和财政支持就相对容易了。教师的作用如此重要,因此以大学章程为中心的现代大学制度必须把教师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一)让学术力量引领大学的进步
在设计大学制度时要让学术的力量成为大学的风向标。大学应被当作教授的团体,而不是一个法人,或一个公共设施,或一个商业企业。大学越充满学术的力量,也就越发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学术的力量来自教授团队,教师的作用至高无上已成为世界各大高校的共识。教师在哪里受到了尊重,在哪里发挥重要作用,哪里就成为真正的大学。一个大学的校长是否同意某个教授的观点并不重要,但他必须捍卫教授的独立性,因为大学的成功就系在他们身上。教授既不是校长的雇员,也不是学校董事会的雇员,他们是一个学术团体的成员。而这个团体的目标则是独立的思想,也就是维护其成员的独立性。完美大学的产生必须要保障大学及其成员的独立性。对大学和教授独立性的侵犯,意味着我们绝不可能得到必需的理想大学和教授。教师有权摆脱行政部门和公众试图强加于他们的束缚,在完全自由的氛围中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如何遴选教师、学科建设、组织教学、科学研究、考核学生等,应由被授予决策权的专家委员会决定,他们的决定不受行政部门、其他学院、团体或者社会的影响。
教师的遴选对一所大学而言非常重要,直接决定着一所大学的生命与未来。如果只有一批平庸的教师,大学将无法存在。教师的去留不应该受行政部门、学生和其他社会力量的支配,而应该由独立的教授委员会决定。遴选教师的鉴别力、判断教师的专业能力应该由该领域中有资格评价的专家来评定。如果一位教师被该领域公认的专家评判为不合格,那么即使他被解雇,他也无法抱怨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教育和科研需要出色的人员,如果其在学术上不能胜任特定的工作,那么他将无法在学术界立足。所以,教授委员会是大学遴选教师的法定机构,其在决定教师录用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职权,所依据的完全是一定的学术范式和学术标准,而非其他背景或外在的干预因素。学术组织的权力必须受到大学章程的保护。
如何组织教学的问题说到底是一个学术自由或教学自由的问题。学生满怀期待地来到大学,自然希望在大学收获很多。那么,大学阶段究竟应该教给学生什么,谁来决定教什么,这些问题历来存在很大争议。现如今,我国的大学本科教育基本上根据学科专业的划分进行授课,所学教材一般都是国家教育部门规定的教材。教师基本上都是根据学校规定的教材进行授课。这样会遇到一个问题:教师究竟应该完全依据教材照本宣科,还是根据自己的理解讲解教材。如果仅仅依据教材照本宣科,那么教师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因为学生自己完全可以达到这种效果,教师就没有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大学本科教育教师的教学自由受到很大限制,大部分教师即便是在课堂上发现教材中不合时宜的甚至是错误的观点,也不敢批判教科书中的观点,因为激进的教学言论会“引火烧身”,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这样一来,授课教师完全成了国家规定教材的复读机,学生抱怨教师讲课乏味也就不可避免。基于对学术自由和对教师的尊重,大学本科阶段教什么、选用什么教材应该赋权给教授委员会,在大学章程中应该授予学术委员会充分的学术决策权。国外很多大学本科教育是没有固定教材的,而是由授课教师根据自己的学术特长围绕几个专题制作讲义或课件,向学生讲解,其中针对一个问题不乏涉及很多学术大师针锋相对的观点,给学生讲解每种观点的来龙去脉和践行后果,让学生自己判断每种学术观点的“优劣”,绝不把某种学术观点硬塞强加给学生。事实上,授课教师围绕学术专题制作讲义,不仅契合社会实际问题,而且其传授知识的容量往往涉及几本书,甚至十几本书的核心观点,可以把针对该问题的相关学术观点有机地串联起来,教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轮廓。如果全国上下上千所高校千篇一律地使用一本教材,而不管这本教材任课教师是否接受,不仅会导致我们培养的学生高度同质化,没有特色,致使上百万考生回答同一个学术问题的观点惊人的一致,而且也会严重束缚教师和学生的学术视野。毕业于清华大学的著名物理学家钱伟长先生讲道:“过去在清华念书时,每门课程都没有教材,每堂课教师布置的基本是外文参考书,叫学生去图书馆借阅,当时什么书都看,自学能力很强。实验也没用指导书,靠自己看参考书,设计实验步骤,搭建仪器,每次实验完毕时需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方能离开。毕业论文也是自己设计仪器,独立完成的。学校一年共邀请几名外国专家、学者来讲学,让学生自己了解各门学科的动态和发展方向。七十多名老院士,如杨政宁、李政道、朱光亚都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国内外大学排名的依据基本上都是学术指标:学科排名、科研成果、科研奖励、基金项目、学生质量、社会贡献等,这些学术指标的优秀获取都须依靠教师、学者团队的辛勤付出。一般而言,大学社会知名度的来源因素有三个:一是该校有著名大师,如哈佛大学的庞德、剑桥大学的霍金等;二是该校有一流的学科,如清华大学的工学、北京大学的法学等;三是该校有杰出的校友,如剑桥大学培养了81位诺贝尔奖得主,耶鲁大学诞生了13位总统等。美国教育家哈钦斯讲道:“是这儿强烈的、热切的、持久的智力活动使芝加哥大学在短期内成为世界著名大学。正是这种活动使学生生活成为教育体验。不同老师的公正与大胆的思索,呈现在他们面前众多不同的观点,使他们不得不自己思考。我们喜欢认为,我们的空气中充满电能,学生能从中获得智力的启迪,该启迪将持续一生。这就是教育。这就是自由的教育。只要这种教育存在,我们就可以对我们国家的自由抱有良好的期望,因为这种教育既是为了维护自由,也是自由带来的结果。”
(二)让大学成为教师工作的乐园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们把教师比喻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享有崇高的地位和威望是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在注重教育的以色列,教师甚至比国王更伟大。然而,在我国,教师的实际地位与理论地位具有不小的差距,直接导致大学“官本位”风气盛行,行政权力侵占学术资源、教师不愿教学更愿做行政,教师疲于应付各种考核指标,尤其是年轻教师成了大学的弱势群体。教师本该在心静如水、衣食无忧的环境下教书育人,却成了心力交瘁、忙于奔波的“大忙人”,这样的环境又怎么期待教师能够安心做学问,又怎么奢望创新性成果的诞生,又怎能实现教育强国的梦想?所以,必须解放教师,给教师以真正的尊重和自由,营造一种优质的学术生态环境,让教师能够摆脱外在的干扰和不利因素,潜下心来从事教学和科研。
1.让教师安心从事教学和科研
教师的工作主要体现为脑力劳动。教师只有在心情愉悦的环境下工作,才有可能激发出教学和科研的灵感,学生才能收获最大的益处。如果教师整日生活在一个郁闷压抑的环境下,又怎能苛求其进行创新教育呢?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和教学科研。大学应围绕这个主轴为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我国著名军事家、哈军工首任校长陈赓大将在任校长期间,为保护教师不受1959年的反右倾运动的迫害,他点名要刘居英副院长带领老师去长春参观第一汽车制造厂和长春电影制片厂,并要他们好好学习,座谈讨论,再参观,再座谈,一连拖了二十多天,直到院里的运动搞得差不多了,才准许他们返院。开始大家还迷惑不解,有的甚至埋怨陈院长不珍惜时间,后来才知道他的真实用意。在陈院长的保护下,那次运动中没有一个教授被打成右倾分子。有教师向陈赓院长反映学校开会太多时,陈院长指示学校的会议要少开,越往基层会议应该越少,不必要的会议不要开,重复的会议不要开,教师整日参加各种名目繁多的会议,将大量的时间消耗在会场上,哪里还有时间搞科研,当教师的主要做好两件事就行了:一是搞好教学;二是搞好科研。我们由衷地赞叹,半个多世纪前本是拿枪杆子的将军对办学规律有着如此深刻的理解和运用。
2.让行政服务于教学和科研
学校主体主要由学生、教师和行政管理三部分人员组成。这三者的关系是什么?这是每位校长都必须正确回答并紧紧抓住的问题。陈赓院长从战略的高度,对此做了精辟的比喻:教师是炒菜的,干部是端盘子的,端盘子和炒菜的都是为了学生“吃”好;学校的宗旨是育人,一切为了学员的成长。但在教师和行政人员二者的关系上,显然是行政人员应该服务于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否则,大学便不再是生产知识、传播真理的“摇篮”,而是著名社会学家韦伯所称的科层制的官僚机构。教学人员、行政人员哪个重要,这种本不该争论的问题,不仅在我国学术界吵得很热闹,而且在一些高校着实是行政人员地位、待遇高于教学人员,这怎能不令人感到奇怪。针对这个问题,有人认为,一流学校教师地位应高于行政人员;二流学校教师地位应与行政人员相当;三流学校行政人员地位应高于教师。这种说法虽然不够严谨,但有一定道理。尤其是前段时间,一位在美国做访问学者的朋友讲到,美国大学的暑假,教授一般选择外出度假,而图书馆和其他行政后勤人员照常上班。从中可以看出,大学教授在美国高校地位的崇高。杨福家院士讲道:“在良好的大学环境里,领导层必须有服务的观念。领导职责之一是服务。如果在一个集体里,领导能为教师、科研人员解除后顾之忧,有健全的后勤保障系统,那么人才之才就能用在‘刀刃’上。据说,不少教授在出国参加国际会议前,为了护照、签证、机票、外汇,不知花了多少精力,跑得精疲力竭,在这种情况下,哪里还有时间来精心考虑会议的论文与报告?这样的单位,能吸引杰出人才吗?对大多数没有官衔的教学科研人员来说,办事是很辛苦的,很多人把宝贵的时间白白浪费在琐事之中,实在可惜。”所以,高校要想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必须树立行政服务教学、科研的大局观念意识,给教师营造一个便捷、舒适、愉悦的学术环境,把大学建设成为广大教师的心灵家园。
二 以学生为中心
美国芝加哥大学原校长金伯顿对学生讲道:“我非常愿意告诉大家我认为你们是这所大学最重要的部分,而且到目前为止我认为你们也是最有趣的部分。你们很重要,因为帮助你们培养自我是我们的职责所在。”可以看出,学生是大学里最活跃、最灵动的音符,学校因学生而充满生机,学校因学生而永远年轻,学校因学生而闻名世界。可想而知,一所学校如果没有学生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既然学生在大学里处于中心的地位,那么学校的一切工作应该围绕学生展开,服务于学生的学习、研究和成长。基于此,大学章程应鼓励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
(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当下是一个创新的时代,谁善于创新,谁就拥有了竞争的制高点。钱学森先生提出中国为何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问题,击中了当下我国教育的要害。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匮乏印证了我们培养出的人才大都缺乏创新精神。传统中国教育伦理思想向来重服从、反叛逆。大多数家长反对孩子问“为什么”。“打破砂锅问到底”本是哲学家推崇的穷根究底的求知精神,但在我国却被看轻。亚里士多德的“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名言在中国不受欢迎。教学所用的通用教材被当作圣经宣讲,即便是出现明显错误的地方,也不鼓励教师和学生点评批判。不鼓励学生提出质疑,不允许学生挑战权威,不支持学生标新立异。学校组织考试常常是依据标准答案评价,非此即彼,学生没有自由发挥的余地和选择的自由。更有甚者,用课堂纪律来压制学术自由,把课堂纪律与学术自由相对抗实属荒唐可笑。长此以往,学生的思想逐渐被僵化和禁锢,完全成了教材课本内容的复印机,很难养成自主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创新的精神和思维能力,首先要从学生的思想自由开启。思想自由是一切自由的开端,没有思想自由也就缺少了自由的发动机,一切也就无从谈起。在此,很有必要揭示一个误区。在我国有两种对自由的极端的误解:一是认为自由是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物,在我国不宜过多强调;二是认为自由就是为所欲为,无法无天。哲学家黑格尔讲道:“凡是把自由理解为为所欲为的恰恰是一种没有教养的表现。”经典哲学家马克思讲道:“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是人的自由问题,人的解放问题。”既然马克思明确地主张社会以追求人的自由为依归,那么我们就应该大胆地为实现人的自由创造条件,而不是人为地限制自由,阻碍人类进步。所以,在大学章程、大学制度的统率下,大学课程安排、教学方法、课外活动都要围绕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把课堂营造成教师和学生观点碰撞激荡的舞台,思考问题从单一封闭式的确定答案,走向多种可能开放式的不确定答案;讨论问题从崇拜权威,走向质疑权威、挑战权威;解决问题从因循守旧,走向敢于打破常规、追求创新。
(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所谓素质,就是指事物的本质。人的素质就是指人之所以为人应该具备的本质。哲学家康德说过,人与动物的区别,就是人有自由,而动物没有自由,只能受自然法则的支配。只有自由的人,才能有道德可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曾经有人说过,有能力无素质比有素质无能力更可怕,因为有能力无素质的人,常把其能力作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工具。高科技犯罪是典型的有能力无素质人的表现。尽管导致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很多,但素质问题是其犯罪的根本原因。所以,大学教育要围绕培养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综合发展,首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让其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成为一个有素质的公民。当代社会用人单位已达成素质重于能力的共识,理由是若能力不足,短期内可以训练,而素质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大学是培养一个人素质最佳的场所,大学时代是大学生价值观确立的关键点,大学校园是陶冶大学生情操、提升大学生素质的文化乐园。对学生来说,健全的人品,广博的见识,培养社会责任感,建立对大世界而非小我的崇高理想,以及坚立扬善惩恶的信念,致力于寻求全人类的幸福而不是个人利益的决心和意志非常重要。一个大学毕业生,如果当他离开学校时甚至还不知道学问是什么,从没有感到知识带来的乐趣,没有得到智慧火花的照耀,没有得到人生感悟的启迪,而仅仅是拿到了一个大学的文凭,那么,这样的大学教育注定是失败的。所以,大学章程、大学制度应明确规定大学以学生为中心,旨在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自主精神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