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13年5月,李克强总理访问印度时,中印两国共同倡议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2013年10月22日至24日,印度前总理辛格访华,中印两国将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从倡议阶段提升到了实际操作阶段。中印关于建立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倡议得到了孟缅两国的积极响应。2013年12月18日至19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联合工作组会议在昆明顺利召开,四国正式建立了推进经济走廊合作的机制。
能源合作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世纪90年代孟、中、印、缅四国开展区域合作时,能源合作就得到了四国的高度重视。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过程中,能源合作展现了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发展前景。能源合作的顺利开展,将对区域内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及相关产业合作等形成重要的推动力。能源合作不仅可以作为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的先导产业合作项目,而且能够对经济走廊其他项目的建设和开展形成辐射和拉动效应。云南因与缅甸直接邻接、与印度和孟加拉国邻近,是中国沿边开放的重要省份,在参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能源合作中具有先天的优势。
中缅能源合作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能源合作中的关键。长期以来,中缅能源合作态势平稳良好。由于双边政治互信、外交关系密切、经济互补性强,中国自然成为缅甸能源合作的首选对象和主要合作伙伴。然而,自2011年缅甸新政府上台以来,缅甸不断调整政治经济政策,对中缅能源合作带来了新的影响和挑战。
在政治层面,随着缅甸国内民主化进程的加速与民选政府的成立,缅甸国内的政治斗争进一步复杂化。由于中缅能源合作项目多在军政府时期达成,且主要位于冲突频发的缅北地区,所以这些资源型项目很容易被缅甸民众视为中国支持军政府的直接证据,招致反对声音。新政府上台后,缅甸的民族主义情绪持续高涨。如何既要照顾缅甸中央政府的整体利益诉求,又要考虑在缅北少数民族实际控制区域内当地政府的局部利益诉求,将是今后中缅能源合作中的一大难题。缅甸的政治转型与西方对缅政策的调整,为缅甸的平衡外交提供了契机,或进一步动摇缅甸对中国充分信任和依赖的政治传统,转而追求更加积极自主的多边外交,削弱中缅能源合作的政治基础。与此同时,西方媒体、环保组织、NGO相互利用,借“密松事件”制造不实舆论,引发了当地民众对中国企业是来缅甸掠夺资源的负面认知,掀起了新一轮的反华、反中缅能源项目的行动。
在经济层面,缅甸新政府推行一系列经济改革,包括调整经济发展战略、改善民生、加快私有化进程、完善经济法律法规等措施。缅甸的新经济发展战略表明缅甸的经济发展已经调整了重心和方向,在民族主义高涨的新的历史时期,新政府将更多考虑国内的民生需求,一些敏感的资源型投资意向暂时遭到搁置,新颁布的环境保护法和企业责任法规对我国在缅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书研究了推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能源合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以及缅甸新政府政治、经济政策的调整对中缅能源合作已经造成或可能产生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为有关部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为进一步推进、深化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能源合作提供咨询参考。
本书在2013年云南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委托课题“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能源合作研究”以及2014年云南省能源局“缅甸新政府的政治经济政策调整对中缅能源合作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的最终成果基础上修改而成。感谢云南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为本书的研究提供资助,感谢课题评审专家为本书的完善提出宝贵意见,感谢课题组成员云南大学李晨阳教授、卢光盛教授、毕世鸿教授、祝湘辉副研究员、邹春萌副研究员、梁晨讲师、杨祥章助理研究员以及云南省社会科学研究院胡娟副研究员、李丽博士等为本书的完成付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