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技术路线、章节安排与研究方法
1.技术路线
本书以企业外部知识搜索战略为切入点,以提升企业创新绩效为导向,逐层深入剖析外部知识搜索选择和搜索强度、外部知识搜索双元与企业创新绩效间的关系。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如图1-1所示。首先,针对中国企业面临的创新资源瓶颈和创新追赶需求,以及外部知识搜索能够为企业带来创新追赶机遇等现实背景,初步提出了研究问题的必要性;接着对外部知识搜索、组织双元性、知识整合领域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发现了研究的理论缺口,这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随后,将本研究细化为四个子研究。
图1-1 全书的技术路线
子研究一是探索外部知识搜索选择、搜索强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通过理论推导和案例访谈,推导出关于外部知识搜索(本地知识搜索、国际知识搜索)选择与创新绩效的关系,以及搜索强度(搜索努力程度、搜索持续性)的调节效应。接着,通过大样本问卷调查,对所获得的样本数据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定量分析,逐步对理论假设进行论证。
子研究二是探索外部知识搜索双元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创新复杂性和产业竞争压力为调节。通过理论推导和案例访谈,推导出关于外部知识搜索双元的平衡维度和联合维度与创新绩效的关系,以及创新复杂性和产业竞争压力的调节效应。接着,通过大样本问卷调查,对所获得的样本数据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定量分析,逐步对理论假设进行论证。
子研究三是基于知识整合理论视角探索外部知识搜索双元影响创新绩效的中介机制。通过理论推导和案例访谈,推导出关于外部知识搜索双元的平衡维度和联合维度、知识整合(正式整合机制、非正式整合机制)与创新绩效的关系。接着,通过大样本问卷调查,对所获得的样本数据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结构方程建模等方法进行定量分析,逐步对理论假设进行论证。
子研究四是探索外部知识搜索双元对国际化的影响:以组织冗余和环境丰富性为调节。通过理论推导和案例访谈,推导出关于外部知识搜索双元的平衡维度和联合维度与国际化的关系,以及组织冗余和环境丰富性的调节效应。接着,通过大样本问卷调查,对所获得的样本数据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方差分析和结构方程建模等方法进行定量分析,逐步对理论假设进行论证。
2.章节安排
依据上述技术路线的逻辑安排,本书共安排八章。
第一章为绪论。本章从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两方面出发,提出本书的研究意义和研究问题,对研究的技术路线、全书的章节安排和研究方法进行说明,并阐述了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为组织双元性的前因、后果与研究展望。本章对组织双元进行了全方位的综述,介绍了组织双元性的起源、定义和测度方式,以及从结构双元、情景双元、TMT特征、企业内部资源或能力等方面综述了组织双元性的影响因素,最后对组织双元性影响企业绩效的关系形态和情境因素进行了综述,找到了未来研究的理论缺口,为本书的分析框架的构建和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论支撑平台。
第三章为知识整合的前因、后果与研究展望。本章对知识整合进行了全方位的综述,介绍了知识整合理论的起源和概念的界定,系统梳理了理论上关于知识整合的研究体系:知识整合过程、知识整合能力、知识整合机制,随后综述了知识整合的实证研究,即知识整合对企业组织绩效、创新绩效、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效应,以及从知识特征、主体特征、主体间关联特征、环境特征等角度分析了知识整合的影响因素,找到了未来研究的理论缺口,为本书的分析框架的构建和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论支撑平台。
第四章为企业外部知识搜索选择、搜索强度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本章基于注意力理论逻辑,构建了本地知识搜索、国际知识搜索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概念模型(以表征企业搜索强度的两个指标:搜索努力程度和搜索持续性作为调节变量),通过信度、效度分析对有效回收问卷进行定量处理,以层次回归分析方法检验本章所提出假设的合理性,进一步阐释本地知识搜索、国际知识搜索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以及表征企业搜索强度的特征指标的调节效应。
第五章为企业外部知识搜索双元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本章整合外部知识搜索理论和组织双元理论,构建了外部知识搜索双元(平衡维度和联合维度)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概念模型(以创新复杂性和产业竞争压力两个指标作为调节变量),通过信度、效度分析对有效回收问卷进行定量处理,以层次回归分析方法检验本章所提出假设的合理性,进一步阐释外部知识搜索双元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以及创新复杂性和产业竞争压力的调节效应。
第六章为企业外部知识搜索双元影响创新绩效的中介机制研究。本章整合外部知识搜索理论和组织双元理论,构建了外部知识搜索双元(平衡维度和联合维度)、知识整合机制(正式整合机制和非正式整合机制)、创新绩效的概念模型,通过信度、效度分析对有效回收问卷进行定量处理,以层次回归分析、结构方程建模方法检验本章所提出假设的合理性,进一步阐释外部知识搜索双元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中介机制。
第七章为企业外部知识搜索双元影响国际化的实证研究。本章整合外部知识搜索理论和组织双元理论,构建了外部知识搜索双元(平衡维度和联合维度)对企业国际化影响的概念模型(以组织冗余和环境丰富性两个指标作为调节变量),通过信度、效度分析对有效回收问卷进行定量处理,以层次回归分析方法检验本章所提出假设的合理性,进一步阐释外部知识搜索双元对企业国际化影响以及组织冗余和环境丰富性的调节效应。
第八章为结论与展望。本章对本研究的重点研究结论进行总结,阐述本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启示,进一步阐明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并指出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和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3.研究方法
在明确本书研究问题的基础上,本书采用文献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本地知识搜索、国际知识搜索、外部知识搜索双元、知识整合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进行研究。具体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如下。
(1)文献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方法是指以研究问题为导向,对文献资料进行检索、阅读、整理,以及对文献中的理论观点进行有原则的取舍的一种研究方法(王凯,2010)。本书在研究问题形成之前,首先就本地知识搜索、国际知识搜索、组织双元、知识整合等领域的文献进行了大量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以此作为本书的重要理论基础。本书依托外文文献数据库EBSCO、Proquest、Sciencedireet和中文文献数据库系统中国知网和维普数据库系统等以及Google学术搜索平台进行文献的检索和收集工作。本书涉及的核心文献主要来自战略管理领域高水平期刊AMJ、SMJ、JOM,创新领域高水平期刊Research Policy、Technovation,国际商务领域高水平期刊JIBS、JWB、IBR等。通过文献的阅读、整理、归纳,基本厘清了外部知识搜索、组织双元、知识整合领域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书的研究问题。文献研究方法主要运用在本书第二章、第三章的文献综述以及各章节的假设提出和变量测度部分。
(2)定量实证研究
为了验证概念模型中的研究假设,本研究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并将收集到的有效问卷建立题项数据库,随后综合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方差分析、相关分析、信度和效度检验、层次回归分析、结构方程建模与拟合等统计分析工作。本研究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方差分析、相关分析、信度和效度检验、探索性因子分析、层次回归分析,使用AMOS7.0软件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构方程建模与拟合。具体分析方法介绍如下。
描述性统计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主要对样本企业的企业规模、企业年龄、行业类型等基本特征进行统计分析,说明各变量的最大值、最小值、均值、百分比、标准差等,同时描述样本的类别、特性以及比例分配状况。
相关分析。本研究以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本地知识搜索、国际知识搜索、搜索强度、外部知识搜索双元的平衡维度和联合维度、正式知识整合机制、非正式知识整合机制和创新绩效以及相关调节变量、控制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考察各研究变量间是否显著相关,将其作为下一步统计回归分析的基础。
信度与效度分析。信度是指衡量效果的一致性和稳定性(贾怀勤,2006),信度高意味着排除随机误差的能力强。常用的信度指标有稳定性、等值性和内部一致性(李怀祖,2004),本研究主要针对内部一致性进行检验。本研究主要检验样本数据的内部一致性,具体利用Cronbach's α值来评价。效度是指测量工具对调查对象属性的差异进行测量时的准确程度,即测量工具是否能真实、客观、准确地反映属性的差异性(贾怀勤,2006),效度高意味着排除系统误差的能力强。效度可分为内容效度(content validity)、构思效度(construct validity)和准则相关效度(criteria-related validity)三类。本研究中的各测量题项都是直接测量,在同一时期内很难找到其他标准资料作辅助,无法进行准则相关效度的分析,因此仅讨论内容效度和构思效度。内容效度旨在检测衡量内容的适切性,本研究为达到内容效度,以相关理论为基础,参考现有实证研究进行问卷设计,并加以修订。问卷初稿完成后,多次与相关领域学者和企业界人士讨论修改,因此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变量测量的内容效度。构思效度指测量出理论的概念和特征的程度,因子分析经常被用来检测构思效度。本研究针对概念模型中涉及的本地知识搜索、国际知识搜索、搜索强度、知识整合和创新绩效等变量做了因子分析,以检验本研究变量度量的构思效度。
层次回归分析。本研究以层次回归分析分析外部知识搜索双元对创新绩效的直接影响效应和调节变量的调节效应,具体操作过程中首先验证外部知识搜索双元的平衡维度和联合维度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然后逐步检验创新复杂性和产业竞争压力两个调节变量对外部知识搜索双元与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层次回归分析可以直接观察随着解释变量的增加,每个模型的解释力会有变化,从而分析不同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贡献程度,这种变化也为分析变量间的复杂关系提供了重要线索。多重共线性、异方差和自相关是运用回归模型研究经济与管理问题时经常遇到的问题,必须恰当解决,才能得出科学性的结论(马庆国,2002)。本研究按以下准则对回归三大问题分别进行检验:①多重共线性。多重共线性指解释变量(包括控制变量)之间存在严重的线性相关,表现为多个变量有共同的变化趋势,可以用方差膨胀因子(VIF)来判断。一般来说,当0<VIF<10,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当10<VIF<100,存在较强的多重共线性;当VIF>100,存在严重多重共线性。②异方差。异方差问题指随着解释变量的变化,被解释变量的方差存在明显的变化趋势(不具有常数方差的特征),使估计值不再具有最优的性质。通常用散点图进行判断,以标准化预测值为横轴,以标准化残差为纵轴,进行残差项的散点图分析,若散点分布呈现无序状态,则可认为不存在异方差。③自相关。自相关问题指不同期的样本值(不同编号的样本值)之间存在相关关系。通常用Durbin-Watson统计值(DW值)来检验一阶自相关问题。一般可以认为,当DW值介于1.5至2.5之间,则模型不存在序列相关。
结构方程模型。本研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的方法进一步检验外部知识搜索双元(平衡维度和联合维度)作用于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路径。结构方程模型是一种综合运用多元回归分析、路径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而形成的一种统计分析工具。它具有以下优点:同时处理多个因变量,容许自变量和因变量含测量误差,同时估计因子结构和因子关系,容许更大弹性的测量模型,估计整个模型的拟合程度(Bollen &Long, 1993,转引自侯杰泰、温忠麟、程子娟,2004)。全书的概念模型中知识整合以及创新绩效具有主观性强、难以直接度量、度量误差大、因果关系比较复杂等特点,非常适用于结构方程模型。结构方程模型的应用可分为四个步骤:模型建构、模型拟合、模型评价和模型修正(侯杰泰、温忠麟、程子娟,2004)。结构方程分析的核心是模型的拟合性,即研究者所提出变量间的关联模式,是否与实际数据拟合以及拟合的程度如何,进而对研究者的理论研究模型进行验证。要保证基于拟合效果良好的模型来对理论假设进行验证,至少达到多于一个参数标准是必需的。借鉴侯杰泰、温忠麟、程子娟(2004)的研究,本研究将综合运用绝对拟合指数与相对拟合指数进行模型评价,选取了 χ2/df、RMSEA、TLI、CFI、NFI、IFI这几类广为认可和应用的指标作为评价模型的拟合指数,具体判别标准如表1-1所示。
表1-1 评价模型的拟合指标数值范围及理想数值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