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 禅是什么
这本小册子,是献给习禅悟道的人们的。但是真的要问诸位禅是什么,怕是谁都会先是一愣,然后再支支吾吾地讲出点儿什么,一鳞半爪……听的人觉得挺玄,说的人更显得玄之又玄。我看是他自己也没多少自信。这不禁使我想起一位作家讲的一条“定律”:如果有人对你谈加减乘除,那你就知道这个人在谈什么,所以,也能分析出此人是好人还是坏人,但是有人和你谈什么“横无际,穷无涯”,惨了,你不知道他在谈什么,所以也不能立刻判断出此人是好人还是坏人。照此定律推理,如果有人和我谈股票、房产、水货什么的,我当下即知这小子是哪一遛子的人,但当他咧开大嘴和我谈禅时,我一时半晌就搞不清他是高僧大德还是发热病在胡说八道。用这个定律反观自己,也就是“禅”观一下自我,定然也逃不出这个框架,即因为我敢谈“禅”是什么,所以诸位可以给我扣上一顶大德的帽子捧起来;也正因为我敢谈“禅”是什么,所以诸位也可以一口咬定我是心智狂乱,叫个车把我拉到精神病院去。
天啊!禅是什么?
禅,其梵文为“禅那”(Dhyana),鸠摩罗什译作“思维修”,玄奘大师译为“静虑”。
它在传统佛教中是个什么位置呢?
大家常说的达摩面壁九年,禅僧入定……这个使精神集中、思想专一的面壁和入定就叫禅。但严格说起来它并不是禅,或者说它并不能解释清楚禅的所有内涵。
“禅”亦称“禅那”,梵文称三昧(Samadhi),亦作三摩地、三摩提。它含有“定”的意思,属于诸种“三昧”中的一种,称禅定。传统佛教有多种“三昧”,如念佛三昧、一行三昧、禅定三昧、数息三昧等,也就是说有多种“定”法。而禅定一法在众多定法中含有止与观的因素,这是它的特殊之处,因此称得上“静虑”,即先静而后虑之意。
“止”,梵文为奢摩他(Samatha),讲的是心绪平定,万念归一;“观”,梵文为毗钵舍那(Vipasyana),讲的是思维活动,它多含联想、想象等纯主观因素。“止,而后观”,实在是咱中国人的传统。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看来佛道两家对止观一法都没有异议。就是现在的广告,也止观起来,什么风动、竹动、心动。如此心动之禅,如此止观之法,定会造就不少更加胡说八道的“广告弟子”。“广告弟子”什么样?“跟着明星学做人,随着广告学生病”是也。
所以,要说禅就是止观,怕是太牵强。要说禅门含有止观一法,还是说得通的。止观只是禅门里的一个法门而已,万不可倒过来认为禅宗是止观法门中的一种。看来禅的重点在于入定,以止观法、以观心法、以念佛法……来入定。这些具体的方法并不重要。那好了,入定干什么?它有什么用处?入定要开悟!要明心见性!于是习禅的目的是“明心见性”。禅就是知人性的一种修行的法门。
看来这个结论就比较正确了。至于修什么功法,怎么修才能开悟而“明心见性”呢?这就不是前言可以讲清的了,我们放到正文中去说。
在20世纪初,日本人铃木大拙先生发起了禅宗复苏运动。他认为古代的禅具有“禅的超历史性”,可以医治现代人心理上的种种疾病。而与之唱反调的是胡适先生,他认为禅具有“禅的历史性、时空性”,所以不具有医治现代人心理疾病的功能。孰是孰非?说到底,二人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铃木大拙先生是个修行人,他看到禅具有培植人的德性和明了人的本性的功能,所以他认为禅是超历史性的,任何时代的人都需要习禅以颐养德性,以明心见性。而胡适先生是个文人,他考据的本事非同小可。他看到禅宗作为佛教的一个宗派有其成长、发展、成熟和消亡的过程,所以他认为禅宗具有历史的时空性。也就是说,禅在当今作为一个整体的思想体系不可能复苏,它过时了。
二位的见解都没错。禅宗作为宗教派别具有历史必然性,也就是了解禅宗必定要了解历史,这就是本书为什么要花很大篇幅去讲历史的原因。而禅(不是禅宗)是以明心见性为目的,对人的本性进行研究和品味的“学问”,所以必然含有超历史性的东西。我们当代人不妨拿来看看,有用的就用,无用的就弃,何乐而不为呢?所以本书在介绍具体禅法的同时,也把禅的各门各派不同的研究成果一一列举出来,供诸位习禅悟道的同修参考。
20世纪50年代,西方人对中国的禅兴趣倍增。这种东学西渐情况的发生大约有三个原因:首先是西方心理学家和精神病理学家研究禅,以图在这两个学科上有所突破;其次是社会学学者和哲学家研究禅,试图以反科学、非理性和直觉引导人们回归人性和大自然;最后是巫术者试图用禅来开发功能。在此我们对这三种情况不做评价,大家明了什么是禅以后自有正确的看法。只是如此这般地一炒作、一闹腾,禅的身价倍增。连同明白禅的人和不明白禅的人全飘飘然,咱们老祖宗留下的遗产,成了无所不能的国宝。它沾上了超历史性的人文因素、非超时空的历史因素、心理因素、哲学气味、巫术之嫌……一切更加迷乱复杂起来。
世界上大凡迷乱和复杂的事情,不外乎有三种情况。
第一,原本极简单的事物,因其简单才为复杂提供了可能,于是就渐趋复杂了。例如,1+1 =2,只因这个算式十分简单,所以复杂到各行各业都研究它。音乐家认为两人合唱其音量小于2;农夫明白两匹马拉车其合力小于2;战士们明白战场上和战友并肩作战其效果大于2;管理者明白两个人闹意见则1+1≈0;社会学者说一个男人加一个女人将等于3个个体(绝对符合计划生育国策)……而原本极其复杂的π =3.1415926……因其复杂,所以只是简单的用于圆周率,并没有太多的人再去研究它。再比如达摩禅,它简单得只有“二入四行”,所以日后的禅宗传人才能把它复杂到五门七派三宗。
第二,大凡沾上“情感”的事物,因其情感的非理性而使一切显得艺术化。于是用纯理性的逻辑去看这艺术化的事物,定然是毫无头绪的迷乱和失去纹理的复杂。禅本身就是一种“合情合理”的修持行为,禅的开悟是以理性与情感相结合为基础的,并以悟到这个结合为最终目的——明心见性的开悟。这是良心的奥秘,是精神生活的最高准则。人类的历史本身就含有人类自身的思想史,人类的文明本身就含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人类的意识形态除了科学、哲学,必定含有艺术、宗教与人文。凡牵扯到人的事情,全复杂,没有一清二白的,已盖棺论定的例外。
第三,一个事物如果是一个大系统中的子系统,那么它必然是复杂的。所谓系统,既具有两维平面的网络性,还具有三维立体及系统与系统间的层次性和外延间的关联性。
以禅为例,先看看它的平面网络性:禅所具有的止观、动静、色空等两边(两端之意),其本身就呈现出平面的网络性。谈止必须注意到观,谈观也必须有止。止观不二、不着两边、含摄两边即为禅。同理,谈理必须注意到情,谈情也必须注意到理。情理不二、不着两边、含摄两边即为禅。它的外延界限是不允许超越出人之情理,但其所涵可以说是无限大,虽然它有个外延。
再看禅的立体层次性:习禅的境界本身就有“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只是山、看水只是水”这么三个层次。同时,从禅宗由如来禅发展到祖师禅再至分灯禅(也称传灯禅)也可以看出禅的层次性。层次性的外延是不能超出宗教的束缚,这个束缚看起来也很大,但其所涵仍可以说是无限大。
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到底什么是禅呢?
禅是一种向内心反省和修习的方法。它以开悟为标志,以明心见性为悟道,以好好做人为最终目的。
禅宗是以此方法为法门的佛教的一支。
禅学是研究此禅法的学问。
禅,因含有情与理的因素,所以它是情与理的辩证统一,这和艺术极相似。要悟禅道先悟艺术是释迦牟尼倡导的,也是本书以讲艺术影射禅道的道理。
禅,因含有网络性和层次性,所以它必定是一个系统的辩证统一。科学家管这种辩证统一叫作一个层次内物质所具有的“自组织现象”。换言之,谈禅论道只知禅是不行的,还要清楚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人文、艺术。只有这些因素相互契合,才有了历史。
历史是真实的,不是理论。真实的东西必然是组合成的。所以本书力图讲清历史、人性、艺术,进而讲清这个大系统中禅所处的位置,同时也力图讲清这个子系统自身的问题。
禅,在理性方面的显现,就是“见地”和文字性的公案、灯录等文字资料与论著。
禅,在情感方面的显现,就是非文字性的体味、体验和大量的故事、比喻、诗、画……
禅,在艺术领域中显现为禅境、禅趣、禅味……一切是寒山远钟、清净悠然……就连朱熹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也吸收了禅的见地和意境。
作为一种审美情趣,禅既有宁静致远之境——这是人们所共识的,同时也有道在通流之意——这常常是人们所忽略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谁能说这不是禅?
禅,在人格人品中,流露出一种风骨。它是透过一个人的感情而让人揣摸和感受到这后面的理性的气节与绝不退让的无理性的个性。《达摩面壁图》及文天祥的《正气歌》就是这种风骨的典范。
禅在人际关系上,太强调对个性的追求,所以禅宗丛林要立下清规,让你无条件无道理地全部接受。即使这样,禅僧们也难改太潇洒的脾气。“宁带一千兵,不带一百僧”就是个证明。走江湖的僧人们总似独来独往的大侠,未见有成班成排成众的。
禅在成长过程中,有农禅和文人士大夫禅之别。
禅作为人文科学的一支,确实存在超历史性。
以上啰唆了这么多,讲的都是“禅是什么”。要简单地说,一句话:“禅是学做人、做明白人的修行法门。”要仔细地说,惨了,需从历史、人性、艺术、禅宗慢慢道来,希望诸位不要烦。
二 禅与智慧
在仔细讲禅是什么之前,还要讲一下禅与智慧。因为这个题目是从生理学角度上看问题的,与人文艺术不相关,所以放到前言中论述。
习禅可以获得智慧,这似乎是各界的共识,所以有的大德认为禅的精髓在于般若。
般若,是佛教中的一种空、无的观念。在习禅的人中,凡悟到和体会到空与无后,即悟到和体会到生死如如、一切圆融无碍,于是此人就具有了“般若智”。这是一种大智慧,是一种大神通,叫“根本智”,也叫“无所得”之智。有了这“根本智”后,此人相应地也就具有了“后得智”,也叫“无尽得”之智。而这“无尽得”之智就是“观照般若”“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一切智慧之源之合称。
真有这么神?
真能打坐三年就可以不识字而考上北大、清华,可以搞高能物理和航天飞机?
怕是不成,那叫大妄想。
可坐禅而得的“般若智”到底是什么?这还要从当代科学的角度去看才成。
(一)禅与思维
一提起思维,大家都不陌生。算数学题、写情书、坐那儿发呆都算思维,于是有必要先给思维分一下类。
钱学森1982年在《现代科学的结构》一文中,对思维是这么分类的,即思维学含有“抽象(逻辑)思维”、“形象(直接)思维”与“灵感(顿悟)思维”三种。
1.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是指纯理性的形式逻辑与数理逻辑的思维,它是非A即B、非B 即A的排他性思维。这种思维步骤严密,直趋结论,是线性的。从生理看,它是大脑皮层工作的结果。这种思维无疑是当代科学与文明的主力,但我们又要看到,它并不是万能的。在人类所有精神与心理活动的领域内,它只占了应得的一份,给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留下了余地。它太紧张太严密太理性了,人们毕竟还要有轻松的艺术欣赏、愉悦的感情宣泄、生生闷气、发发小脾气。例如,当今日益国际化与信息化、理性至上的管理风格已被更具人情味、更具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模式所替代。说到底,人活于世必须要繁衍,这就离不开情。有情,就有艺术;有艺术,就必有形象思维。
看来悟道产生的“根本智”实在与抽象思维无关,所以要考上北大、清华也与坐禅无关了。
2.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艺术的思维。它是含摄二元即A即B的非线性的思维方式。这里不存在结论、结果,只存在现象,让你喜怒哀乐动情的现象。在艺术范畴中,形象思维是亦情亦理的辩证体,这与禅在本质上是一回事儿,只是一个应用于艺术,一个应用于宗教罢了。
形象思维并不是什么低级与原始的思维。从理论上讲,逻辑思维是建立在概念上的,而概念本身已是抽象的、间接的、语言性的东西。这样看来,逻辑思维必然也是非具体的、非直接的和非感受性的。所以在逻辑思维的领域里,一切都可以用文字、公式、数字等符号来表示,但绝不可以用美、生动、活泼来表示。例如,一个NBA 的投篮高手做了一个投篮动作,球儿划过一道美丽的圆弧落入篮筐中。逻辑思维的用处是判断出球时手的力度、出球角度、室内风力……而形象思维只是十几年训练得来的一种感觉,这就是两种思维的差别。一个可说,一个不可说;一个是抽象的计算,一个是十几年的训练;一个是抽象的分析,一个是亲自去投篮。
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是人不可或缺的,从生理上看也是如此。人的左脑是以逻辑来按步骤地处理生活中的复杂事物,而人的右脑却按感觉来模糊地体验生活中的复杂事物。凡是受过理工门类高等教育的人,他们的左脑要比右脑发达;而搞艺术、体育或形体技巧门类的人,则左右脑比较平衡。
现代医学和心理学研究的成果是,左脑具理性和逻辑性,它们听语言重其义而不重其隐义;右脑具情性和感觉,它们注意语调、表情和身体语言。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看来习禅所增加的形象思维的智慧,怕是和“般若智”相去不远吧。
3.灵感思维
灵感思维也叫直感、直觉思维,其实是一种潜意识的思维,它是指人们在考虑问题时处于一种茫然的状态,突然一个想法、一个梦的提示而产生了答案。我们俗称来了灵感。它没什么道理,但又确确实实存在着。当很多人问钱学森先生灵感思维是不是不存在,是不是迷信,钱先生回答得很幽默:这说明你还没有体验过灵感思维。
那灵感思维有没有生理上的依据?
有,这就是脑干、海马回(Hippocampus)和杏仁核(Amygdala)。
脑干,指环绕脊髓上端的部分。
杏仁核,指位于脑干之上,近脑边缘系统之下的部位。它共有两个,分居脑的两侧。
海马回,大脑的边缘部分,它与杏仁核组成了原始的嗅脑的主要部分。
灵感思维,不是发生在左脑的逻辑思维,也不是发生在右脑的形象思维,而是发生在大脑的边缘部分。我们的感觉神经大部分是连接到大脑皮层的神经元,但另有一小部分是经由丘脑和杏仁核这些边缘组织相连接的。这个连接方式原始得连动物都有,其表现出来的是动物也具有的冲动、愤怒和惧怕。在人的身上,这个连接通道也负责大脑来不及处理的危险和冲动,同时也是人类灵感思维的通道。现在人们大力炒作的EQ (情商),指的就是灵感思维,而古德们修行所得的“根本智”“般若智”,很大一部分也指的是灵感思维。
灵感思维是不是原始而应遭淘汰的呢?
加拿大科学家邦格说:“光是逻辑是不能使一个人产生新思想的,正像单凭语法不能激起诗意,单凭和声理论不能产生交响乐一样。”
那还缺少什么?
爱因斯坦称赞哥白尼时说:“必须具有罕见的思考独立性和预见性。”他在称赞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时说:“对隐秘的事物具有这样一种预见性的理解力。”
钱学森说:“预感是综合性的。人脑的综合功能是非常重要的。”
请不要轻视灵感思维,不要认为非科学的东西必然是坏的。你去问问打过仗的将军们,他们有没有过灵感?你去问问超一流的下棋棋手,他们有没有过灵感?你再去问问你的母亲,在她身上与你身上发生过灵感没有?
综上所述,可以这样武断地概括一下:逻辑思维是理性的产物,它发展出科学;形象思维是情感的产物,它孕育出艺术;灵感思维是创新的源泉,是预感的大本营。
习禅,大大激活激发了人的灵感思维。就像电影里的“意识流”一样,当人们在以理性思维为主时,这种潜意识之流是阻断的和枯竭的。而一旦理性思维淡去,这种潜意识流则自动升起,它不由人控制地产生人们原本意想不到的联系与想象,灵感思维产生了。佛教里常说的“有心求是妄想,无心求是感应”,就是让你干涸和淡化一切理性的思维,当你把追求灵感这个念头(思维)也去掉后,灵感才能产生。求灵感,只能求来魔,要真想有灵感、真想悟道、真想成佛,那就请把一切放下,连放下也放下。佛来放下佛,魔来放下魔。
大乘佛法的般若空观,就是要求你放下一切意识,由“悟前修”修到“入空寂”。把善恶、美丑、好坏……一切经验、模式、框架全放下,如此进入一个空无的状态。这是一种训练,这是一种方法。学会“进入空无的状态”和“一切放下”的方法十分重要,因为在今后的生活中,你已比他人多了一种“般若智”,你遇到问题可以慧根萌发、灵感来临。
哲学并没有告诉我们什么是最终极、最绝对的东西,它只告诉我们如何去分析去处理问题。而当代哲学家费耶阿本德说:“怎么做都对,做就是了。”哲学家詹姆逊说:“当理智不能处理一个问题的时候,意志就加入进来了。”
我想我们习禅的目的,最起码在“怎么做都成”和“意志加入进来”时,能尽量地正确些,并使成功的概率大些。这么说好像没什么底气,并不像大师们说的一学禅就无所不能了。我没那么胆大,我是实事求是。因为禅确实也没告诉我们最终的道理和咒语,它只让我们去体验生活,然后一切回到空无,在空无中以灵感去悟生活——于是你是佛。说到底,它也只是告诉了我们一个方法。
就先讲这么多吧。思维不是万能的,但它又是万能的,看你怎么看这个问题了。
(二)禅与情感
以上讲的是禅与三种思维。
下面讲一下禅与三种情感方式。
从心理学上看,人的情感依其强度分为三种:激情、热情与心境。
激情——“强烈的具有暂时勃发性的情感或情绪”。看来,这种情感方式强烈而短促,它常常充溢于诗歌和短小的音乐作品以及标语口号中。在习禅的过程中,除悟道的时刻会有这种体验外,其余的时间不多见,也不应该多见。因为止与静,首先是指心态心情上要平静。
热情——“对一定事物而生的某种深厚、坚定的情感”。这种情感方式的浓度与时间长度都适中,它常沉浸于散文、音乐、绘画、歌舞等艺术门类中。在习禅中,它也不常见。
心境——“一个人所具有的一种持续性的和一般性的情感或情绪状态”。它浓度低但持续的时间长,当它以某种情感能量弥漫于一个人的整个心灵中时,此人便表现出一种宗教般的品质——毅力与执着。房山云居寺的刻石经之人、刺指尖以血抄经的僧人、一生豁达通脱的人,都是这种情感持有者。而习禅悟道的人,在他们明了生死这个道理后,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心灵,他们一生沐浴于这美好的心境之中。
时常有人给我介绍什么大师、什么传人,但话不投机,这大师和传人丢下一句“悟性差”就扬长而去。最近又听说咱中国人全“悟性差”,人家扬长而去以至过了国境,去了外国。真不晓得大师在外国心境可好些?流着中国血的全身可否在外国弥漫上幸福和安详的情感呢?
修行人,不从自身上修,不把自心修到“入空寂”,如何成佛?别人悟性差与尔等何干?
(三)禅与精神境界及长寿
1.关于精神境界
习禅的人都知道修行有三个阶段:平常的俗人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修行入门上了正道的人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悟了大道的人是“看山只是山,看水只是水”。我们管这叫习禅的“精神三境界”,并简化成“是山、不是山、只是山”三个层次,以便我们讲述。
这三个层次到底各是什么风光呢?请原谅,这需要各自去品,我无法讲清,只可以打个比方。如,马斯洛对心理学的贡献是“层次需要说”,他的“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相当于“精神三境界”中的“是山”的层次;他的“爱的需要”“尊重与被尊重的需要”相当于“精神三境界”中“不是山”的层次;而他的“自我实现之需要”相当于“精神三境界”中的“只是山”的层次。
清末民初的大学者王国维曾十分形象地将文学创作比喻为人生的三种境界:①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②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③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是指搞文学创作的人所经历的三个层次,其实这和“修行三境界”是一回事,和马斯洛的“层次需要说”也是一回事。只要你理解了就是一回事。
再不懂,我也没办法了,只能另举一例。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句话对不对呢?如果我没知识没文化,小学上了三年,那这句话对我来讲实在是比鸦片还毒,害了我青春再害我一生。我再有想象力也是“张豆腐,李豆腐,枕上思量千条路,明朝仍旧打豆腐”。这种想象力没多少用处,对我这种挑豆浆贩豆腐的人来说,知识远比什么胡思乱想重要。还是老老实实磨豆腐、卖豆腐,赚下点银两上个科技夜大,两三年后毕业了,有了知识了,再弄点想象力,搞个即冲即食的“速食鲜豆腐”。诸位看如何呢?对没知识的人先别谈想象力,对有知识的人再谈想象力。对又有知识又有想象力的人,你问他哪个重要?爱因斯坦说后者重要,我说先弄清他是哪个层次的人最重要。对高考的人讲,知识重要;对院士讲,想象力重要。知识加想象力是天才,是大师,否则只是贩卖知识的匠人,这就是层次问题。
刚才所举的贩豆腐的顺口溜原本是咱禅门故事,是说一个僧人沿街乞食,至一豆腐摊前,这卖豆腐的小两口正吵架。男的说:“忍一忍,再干几年就会好的。”女的说:“什么?还忍?跟你结婚几年了,招牌换了几回,还是穷卖豆腐的。”僧人一听,大悟,也不饿了,总结道:“张豆腐,李豆腐。”他的意思是说:卖豆腐的说到底只卖豆腐而已,跟招牌没什么关系;修行人只修身不修心,怎么修也没用。 “枕上思量千条路”,千条路是下一层的事,在这个层次里只有一条路。“明朝仍旧打豆腐”这一条路即老老实实卖豆腐,老老实实修行去。是这个层次就说这个层次的话,如此而已。
当今我们都讲知识经济,可是我们的知识多是陈旧的,很少有创新的东西,这也是层次问题。我们耽于逻辑思维,不齿或者说害怕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我们无形中受的束缚太多。如此,知识再多,也是书呆子一群,于实际没什么用处。
在纯理性的层次中,有这样一种诡辩术即逻辑上正确但实践上错误的东西。今举出,希望执着理性的人猛醒。
古希腊有个兔子永远追不上乌龟的诡辩。说的是龟兔赛跑,乌龟从起点O先跑出一段距离OA,于是兔子再从起点O起跑开始追。当兔子追到A时,乌龟也没停下,爬得再慢可也是在爬,所以不管多少,它肯定已爬了一段距离A—A1,于是兔子再从A跑到A1,而乌龟已爬到A2,兔子再追到A2,可乌龟又爬到A3……这样看来,兔子与乌龟的距离依次为O—A、A—A1、A1—A2……An—An+1,这无数无限接近的小段,使兔子永远追不上乌龟了。
还有一个更妙的诡辩:一粒谷子落地没有响声,两粒谷子落地没有响声,三粒谷子落地没有响声……依此类推,一整袋谷子落地根本不会有响声。这个理论让偷粮食的人首先骂你是书呆子,否则他是怎么被人抓住的呢?
思想中的真理和事实上的真理往往不是一回事儿,邓小平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让人们不要耽于逻辑思维这个“看山是山”的初级层次。世界大得很,境界多得是,往前看,往上看,还有“不是山”“只是山”的更加美好的境界啊!
能蓦然回首吗?那是最高境界的天之华!
2.关于健康长寿
对于习禅可以长寿,有的人半信半疑。
人寿命的长短,主要取决于遗传基因,也就是DNA(脱氧核糖核酸),这没有错。这是先天的条件,我们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利。剩下影响人类寿命的因素还很多,例如吃、穿、住、身体锻炼的状况、生理心理的健康程度等,这些都已被人们关注。但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心情、心态。一提起心情心态,大有迷信之嫌,有的人会问:“难道我天天笑就长寿吗?”这显然受相声影响,不过笑比哭好这却是真的。还有人问我:“你说心情好就长寿,这是唯心主义,难道我想长寿就长寿?”这位显然是来抬杠的,真该给他两丸“去疯散”去去邪气。
有的人心宽体胖,凡事嘻嘻哈哈不上心,这种人长寿;有的人吃得下睡得着,什么事撂爪就忘,此人也长寿。但工作紧张的人都难长寿,凡事爱钻牛角尖的人也不长寿,凡事爱算计爱计较的人更加不长寿,为什么?
近几年医学的发展终于在“生理心理医学”上找到了确凿的理论根据。
日本人春山茂雄在《〈脑内吗啡〉与健康》一文中做了阐述,我们在此简单地介绍一下:
人在生气和发怒时,大脑会分泌出一种叫“去甲肾上腺素”的荷尔蒙。这种物质其毒性仅次于自然界中的蛇毒。它使人衰老,早逝及导致疾病。
人在精力充沛地工作时,大脑会分泌出一种叫“多巴胺”的荷尔蒙。这种物质激发人的热情和干劲,但分泌过多,能量消耗过头,依然会造成早逝。这也就解释了出类拔萃的天才人物英年早逝的生理及心理的原因。
心宽体胖的人,万事不用心的人虽然长寿,但一生平平难以有什么大的作为,更何况谁又能一辈子不发怒不生气?好在人还有一种本能,即在愉快时能分泌第三种神秘的荷尔蒙“β-内啡肽”。它是一种“脑内吗啡”,可以激发处于热情工作的“多巴胺”以激情方式发挥出10 ~20倍的功能作用。它具有类似杠杆原理那样的增强、放大的效能。
要使自己多产生脑内吗啡——“β-内啡肽”,就要学会缓释紧张和愤怒的情绪,学会遇事往好处想的“利导思维”的方式。佛门的舍得、儒家的吃亏是福、禅门的空无观,正是“利导思维”的产物。自古以来,悟道的禅僧大德高瞻远瞩洞察事俗、豁达乐观敬于佛事,他们具有感化人心灵的魅力,而这正是脑内吗啡的作用。
医学界对这一研究成果欢欣鼓舞。春山茂雄接着说:
豁达乐观的人一般都长寿,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这些人对疾病具有强大的抵抗力。这也是脑内吗啡的作用效果。他们即使感染上艾滋病毒,大概也不会像一般人那样发病。免疫力得到提高,治愈力自然也随之增强。
春山先生语惊四座,连艾滋病都有可能治愈,还不打针不吃药,听一两个相声段子就能“治”好,这实在是相声行当的喜讯,普天下患病者的福音了。是否真有那么大效力?春山先生只以“大概”二字一掠而过,似乎有点儿不那么……这是不是叫“春风过驴耳”?我看不是,咱们是人,对春风总应该充满希望。而更令人欣喜的是,“心灵所思考”的东西已不再是抽象的纯思辨的概念,而确确实实是物质化的“作用于身体”的东西。这个结论已不容置疑。
说得不错,唱得也好听,可关键是怎么样才能让人真的从心底里愉快起来?一听相声乐了,相声完了又烦了,如此的乐法,并不能使自己的大脑分泌脑内吗啡。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如何处置?这当然不是春山先生能解决的问题,当代医学、心理学、哲学也都没讲。
可禅却讲了,它把这作为一个“密”没有直接告诉你,需要你自己去修、自己去悟。
这一小节我们讲了思维的三种形式、情感的三种形式、精神境界的三个层次和禅与长寿。希望诸位能修得豁达、长寿,能体验到人生的最高境界,能多些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
三 历史的回顾与禅思
这个百年要结束了,人们除了忙于应付电脑的“千年虫”,也在静静地回首往事。往事往矣,只留下深深的思索与淡淡的苦辣酸甜;往事往矣,沉重地凝结了几代中国人的血和泪,又如此地轻轻逝去……似水流年。
西方人曾说中国是一只睡狮,可这只睡狮是如何醒来的呢?
首先是两次鸦片战争的惨败,中国有了洋务运动。当这条路行不通了,就又有了变法维新。再往后,是西太后默许的拳打脚踢加咒语的义和团,早先还有太平天国遵上帝旨意办事的洪秀全。紧跟着洋人狠狠地教训了中国人,圆明园之火、北洋水师之没、菜市口之斩,以及擦干了义士的鲜血后正襟危坐著书立说的曾国藩……这一切说明不能这么醒。当这一切招数都失败后,这个满族建立的国家,这个建立在红红绿绿之旗上的国家终于走向灭亡。
中国之大幸,有了孙中山先生,他带领人民建立了中华民国。可是当五色国旗代替黄龙之旗后,并不能说明国家富强了。醒了吗?这还需要再猛醒,需要怒火与呐喊。
五四运动是继洋务救国、维新救国、政权救国后的又一番冲动,它的旗帜是“文化救国”之新文化运动。随着海外赤子的归国,人们看到了德先生(Democracy)与赛先生(Science)。当这由洋文洋话翻译过来的“民主”与“科学”响彻神州大地时,全盘西化就在这古老的土地上开始了艰难的耕耘。中国人看到了希望,中国人嗅到了春风,即使还背负着三座大山与历史的沉重。今天,我们回首往事,不得不承认我们醒得并不彻底,我们只学到了富强的皮毛,并没有学到它的精髓——克先生(Commodity)。没理由去责备“五四”的先烈们,路要一步一步走,这是必然。
但“九·一八”的炮声、“二战”的硝烟,没法子让中国人走出这富强的一步。因为民族危亡就在眼前,没法子。你要醒,人家不要你醒;你要富,人家偏要你贫。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随着马列主义的胜利,中国人终于站起来了。民族危亡消除了,中国人觉得调子明快了,步子轻柔了,全盘西化结束了,但更加强劲的全盘苏化随着《山楂树》和《小路》开始了。泱泱中华大国用热烈、用纯朴、用激情走上一条苏联模式之革命大道……回首往事,往事回首,路漫漫其修远兮。路漫漫,是指当真理与谬误混于一处时,呈现出眼前空间的茫然;其修远,是指一切都需要中国人亲自去走去品,呈现出时间上的沉淀。
于无声处,中华儿女不乏人杰。是邓小平带领中国人找到了富强之本——商品。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尘埃落定,让我们为20世纪做个小结。从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鲁迅到毛泽东、邓小平,中国人终于找到了物质文明的关键——市场经济。唯物史观的真理性在于它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物质极大丰富的必然,这原本是马克思早已讲明的,但我们找它找得太苦、寻得太难。不管如何,我们中国人终于找到了。
可是,从精神文明的角度看,又如何?当我们挣脱了封建小农意识后,走过了西化之温情,尝过了苏化之生猛……我们终于有了克先生,之后,我们还剩下什么?
龙应台先生在《百年思索》中写道:
全球化的力量越大,本土化的欲望也越高;西化越深,回归传统的向往越强。现代化全球化,与民族化本土化,两边使劲拉出的张力,在二十世纪末,成为中国知识分子所犹豫、所怀疑、所思索的是:如何走向自己。
非常艰难,因为,在一百年努力西化的道路途中,中国人抛掉了太多自己的东西。
…………
一百年后的今天,钱穆惊慌万分地说:“今天我们对传统的旧中国,已经可以说是完全无知了。那么对以后的新中国,我问诸位又有什么理想抱负呢?那么我想要发财,便赞成自由资本主义社会。我自问发不了财,便赞成共产主义社会。怕只有这两条路了,还有第三条路吗?我们中国民族的出路究竟在哪里?这样一想很可怕的。”
…………
这一百年间中国人抛掉了多少自己的东西?这个过程,称之为集体失忆、自我消减,也不算太过吧。
所以,可以回到十九世纪第一个提倡“自改革”的龚自珍。他的名言:“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灭人之教,必先去其史。”
依我看,龙应台先生之虑虽然有些道理,但钱穆先生之言实属悲观。他们所推崇呼吁的旧文化运动和徐复观的新儒家运动实在盲目得很、表面化得很。“文戏上床,武戏上房”一类急就章似的方略,实属不快也光,但不算是高招。我倒是欣赏龚自珍先生的话,先看看自己的历史,研究一下咱们的国土、资源、天文、水利等硬件,再研究一下咱们中华民族的民风、国情、人性、民俗等软件。把自己有什么资源、有什么储备搞清楚后,再弄出个什么“化”来。但不管如何,这个“化”必须符合“知识经济”的市场化与高科技化,这是板上钉钉的硬指标。因为我们吃过枪炮、吞过屈辱、啃过理想之草。
对历史的回顾,不外乎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两个方面来审视思考其政治与经济,因为历史原本就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辩证,二者缺一不可。但我们研究历史的人至今所持的观点仍偏颇得很,仍是认为物质的文明、经济的发展是百分之九十九的重要,而精神的文明、人文人性的张扬只是随声附和的附属品,是经济的影子。说难听点,这叫“艺术是政治的婊子”。在认识存在与意识这个辩证关系上,我们太喜欢存在决定意识这个定律,忘记了辩证的双方只有势力相等才能成为辩证,忘记了列宁说的,在超出认识论这个范畴时,物质与意识也是相对的。换言之,这里已经不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了。
而西方的文明重理性、重物质利益、重科学更重强权。如今他们不少人开始知道少了什么——只要这世间还有个“情”在,人类和众生必然不会都如几何或数学一样的理性十足。这么个简单的道理,西方的某些人总是没弄清。中国人讲感情讲精神,但百余年的屈辱使我们不得不拿起科学与理性,事到如今,我们还不捡起阶级斗争使我们丢掉的东西吗?
经济增长是渐变型的,是量变模式。只要我们有耐心,再过十年、二十年、五十年,富国强民是肯定的。西方国家走这条物质文明之路用了三百年,而我们在五十年后即可达到那时的先进水平。
但精神文明呢?人口增长、环境污染、官员腐化……这是清华和北大在1998年总结出的中国十大问题的前三个。这三个问题,本是人的问题、素质的问题。千年植树,不够一斧伐之;百年树人,就怕一朝受贿。随着广告生病、跟着时髦做人,如何教育出精英?怎么解决人的素质问题?怎么解决官员腐败问题?在存在和意识的辩证中,于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不先解决意识问题,就谈不上存在。社会,是人类的社会,历史是人类的历史,一切岂能离开人?
禅思,即止观也。让我们静下心来反观我们这百年,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倘若我们的视野再扩展些,上溯和回顾这千年历史,又能有些什么感触呢?
2000年所带来的一切话题,原本是从圣母玛利亚在耶路撒冷的马槽里生下耶稣基督时算起的,这和咱中国的纪年不相干。自1949年我们与国际的纪年法接轨,一切显得简单易记且少了不少帝王名号的避讳和禁忌,好事一段。简单之处必有繁杂,于这个千年结束,中国人也学着外国人弄起了“世纪人物”、“世纪经典”和“千年人物”、“千年经典”等。
当然,最热闹的还是外国,美国《时代周刊》选评出了这个千年对世界最有影响的人物是成吉思汗;这个千年对人类发展最有贡献的是印刷术;而对人类发展最关键的是西方的文艺复兴。
也就是说,在西方人的眼里,中国人在这个千年向人类贡献了游牧民族的剽悍与记载全部人类文明的技术,只此而已。而西方的贡献却在于促使人类文明发展的人性之解放、张扬与复归。
东方文明的含蓄和深沉,是西方人所难以理解的,所以偏颇与不公允就在所难免。而对于西方文明来讲,文艺复兴确实有它辉煌的功绩。在这个千年的中叶,欧洲出现了一个高人,叫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 ~1546),他大胆地发起了宗教改革运动。为了资本主义的兴起,他首先对政教合一的社会化宗教发难。宗教,原本产生于农业经济的封建社会初期,它把光明与希望用信仰化成美丽的彼岸,天堂之门24小时向愿意进去的人敞开着,圣徒彼得接纳着人间所有的信徒和向善的成员。为达那彼岸的天堂,人们要于繁苦的劳作之余不间断地净化自心,终生地修炼。这种宗教模式给生活注入了理想与安详的内涵,是封建社会初期所欢迎的。但一切随日月流转而流转,随作物荣枯而变迁,好景不长,当西方经济走向商品化,封建的农业生产关系已经陈旧,政教合一的罗马教廷和君主强权再也无法维系社会的稳定时,宗教的理想模式已经束缚了实惠模式的发展,于是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开始了。
当理想与情感被抛在一边,实惠与理性被奉为经典时,就产生了马丁先生的“因信称义”。它的意思说白了,即只要人的心中有上帝,那做什么都是对的。这显然是打着上帝之旗,施行公然的反叛。它保留了美好光明的天堂和彼岸,打杀了一切戒律与修持,一切显得简单明了——只要心中有上帝,那此岸则等于彼岸,而生活的全部就是为了物质利益而战。
这种为自由竞争服务的实惠模式和宗教改革,实际上使宗教成了空壳,只有在婚礼和葬礼上人们才用它来强调一下人与人的关系和给逝去的人以美好的寄托。在平时,人们大可不必在意什么宗教什么上帝,个人奋斗成了生活的准则,自由平等的竞争和市场经济成了唯一的经典。这一切为资本主义的血腥发展、为封建社会的最终灭亡做好了观念上的准备。上帝再也不会谴责勇于进取而不加修持的人们,只要他们心中有上帝。
人性复苏,精神解放,文艺复兴随之而起,资本主义原始的掠夺随之而起。在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领域里,有了笛卡尔、尼采、康德、黑格尔,有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人类学上,有了达尔文;在生理学上,有了巴甫洛夫;在心理学上,有了弗洛伊德和他的学生荣格及其继承者马斯洛;在自然科学上,有了爱迪生、爱因斯坦……这一切不能不说是源自这个马丁的功绩,不能不说是文艺复兴的硕果。
但是美国人很有点自大和傲慢,他们只承认文艺复兴而对马丁·路德不屑一顾。如果美国早建国那么千儿八百年,而且马丁先生是什么加州牛仔堂马氏正宗嫡出第十八代孙,我想这个千年的伟人定是马丁而非成吉思汗,而文明的复苏定是马丁而非什么文艺复兴。
说起宗教改革,着实让咱中国人自豪。比马丁·路德先生早上七百年,咱们也有这么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马祖道一(709~788)。当时,正是中国的唐朝。盛唐时的禅宗由六祖慧能传于南岳怀让,怀让传于马祖道一。马祖开创了“即心即佛”的宗风,挣脱了一切宗教的和世间的束缚,提出了“行处坐卧皆是佛为,屙屎撒尿皆为正果”的禅的人生观与世界观。这就缝合了宗教与人性、修持与自由、守戒与洒脱的裂隙,是人性的最彻底的解脱。可以这么说,“即心即佛”的思想是人类思想史上最辉煌、最豁达、最任情率性的解放,是对封建社会极端情绪化的反抗。可马祖道一毕竟是中国人,他的血液中不含有侵略、竞争、扩张、掠夺与血腥。所以在他深思熟虑后,又提出“非心非佛”,把一切又引入出世的空无之中。他不可能引导中国人在黄土地上闹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他不能想象让人性去干自由竞争的买卖……但他意识到人性对于理想的追求是人类发展的动力,虽然他并不清楚这个理想是什么。
总之,“即心即佛”是善良的中国人在一个农业国,在封建社会里对人性进行探讨的最高成果,它同时是禅宗的最高境界。但是政权与宗教都不能容忍这匹敢于踏杀天下之人的马驹(道一),不能容忍“即心即佛”对人性彻底解放的禅之魂,于是在耀眼的火光闪过之后,禅宗反而建立了森严的丛林清规,自我解放的思想只停留在一种临济宗的思潮和禅的公案中。
公案啊公案,这让后人左右难参的东西,简直成了一门学问,这哪里还有禅的半点影子?禅的根本是悟道,悟道的根本是明心见性,是对人性的反思、品味与把握。当这一切成了一种技巧或方法后,全然是一种无味的小玩闹、小伎俩,禅宗的灭亡已不可避免。
前言就到这里吧!留下的很多问题要到正文中去讲。
所谓正文,无非以历史为骨架,从哲学观念和文学作品以及禅学中去揣摩祖先们思想与情感的发展历程,这其实也是人性在情与理两方面发展与制约的过程。从这种揣摩和回顾中,我试图从里边找到些有用的东西,一是有助于我们中华民族的富强,二是有助于习禅悟道的人。是否科学,是否讨人喜欢,我不知道,但写此书只是希望能做出自己的贡献,如此而已。
我并没那个本事告诉诸位应该怎样,我只是试图告诉诸位我们的祖先曾怎样过。
祝大家万事如意!
祝同修学而有成!
1999年7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