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价值共创6步行动法则: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前沿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6 扩展学习

1.6.1 从千年目标到新千年目标

联合国千年目标(MDG)中有8个领域目标,其中6个领域为经济与社会发展,1个为环境可持续,1个为保障性目标;相对于此,新千年目标(SDG)则在五大类理念(“5P”包括People、Planet、Prosperity、Peace、Partnership)上有了明显的“转型”变化,不但比千年目标有更为广泛而深刻的含义,也在“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三重底线上增加了保障(社会公正和谐)和执行(提升伙伴关系)的实施要素(潘家华、陈孜,2016)。MDG与SDG的目标及中国的“生态文明要素”(“生态文明”概念解读详见1.6.5)的对比见表1-2。

表1-2 联合国千年目标、新千年目标与中国“生态文明要素”比较

资料来源:潘家华、陈孜,2016: 8~9。

1.6.2 国外CSR评价体系与视角、CSR管理与报告指南国内外CSR管理与报告指南及相应表格均由“价值共创”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卓越案例评选标准研究的技术支持方北京商道纵横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汇总整理。

在企业社会责任这个领域,国际上已有很久的发展历史,对其概念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企业社会责任案例数量丰富,但在质量上参差不齐。为了鼓励优秀的企业,从20世纪末开始,出现了很多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评价的体系,这些体系主要以评奖表彰和评估指数两种形式定性或定量地对各企业进行评价和排名。这些评价体系各有特色,促进了企业社会价值这一概念的普及与完善,也为该概念在中国的引入与发展提供了借鉴。国际上较为典型的几个评价体系与视角,包括World's Most Admired Companies、MSCI KLD 400 Social Index、D&J Sustainability Index Series、FTSE4 Good Indices Series,以及波特的“创造共享价值”。

另外,国际上已有不少权威组织颁布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规章制度,如表1-3所示。

表1-3 国家组织颁布的CSR管理与报告指南

续表

以上这些准则按照内容可分为两类——CSR管理指南与CSR报告指南。它们是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引导,也是企业社会责任评估系统建立的依据。表1-4、表1-5、表1-6针对联合国全球契约十项原则和《进展情况报告指南》、ISO26000、全球报告倡议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进行具体介绍。

表1-4 联合国全球契约十项原则与《进展情况报告基础指南》内容概要

表1-5 ISO26000的核心主题与主要议题

表1-6 全球报告倡议组织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的基本内容

注:表中所列为三个类别的基本内容,而报告中的一般标准披露项包括战略与分析、机构概况、确定的实质性议题与边界、利益相关方参与、报告概况、治理、商业伦理与诚信,具体标准披露项为管理方法、指标。

《进展情况报告基础指南》作为联合国制定的CSR指南,有极大国际影响力。许多企业将该指南作为编写报告的参考。但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即无法全面覆盖可持续发展和企业社会责任议题,实际操作较为宽泛模糊,缺乏衡量企业表现的标准。

国际标准化组织于2010年11月1日在瑞士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了社会责任指南标准(ISO26000)的发布仪式,该标准正式出台。ISO26000不仅对社会责任进行了权威的解释和定义,还为组织提供了将社会责任融入其中的框架指南。该标准包括7个核心主题和37个主要议题,系统地解释了什么是社会责任、为什么要履行社会责任、履行哪些社会责任和如何履行社会责任。随着社会责任工作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发展,部分国家、机构正在将其转化为可应用的认证标准。

表1-5展示了该标准覆盖的社会责任内容。该标准具有全面性,企业通过ISO26000不仅能够全面了解社会责任的内涵,同时也有助于企业发现提高社会责任管理水平的措施。

综上所述,国际上已有更为丰富、全面和侧重点各有特色的CSR评价体系与视角、管理与报告指南,对于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企业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1.6.3 国内CSR管理与报告指南

与国外相比,中国相关的评价成体系较晚,但随着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越来越被重视,2004年以来,中国也出现了很多评价体系,这些评价体系大多采取评奖表彰的形式,伴随个别评价指数的形式。

相比于CSR领域发展成熟的欧洲、法律体系较为完善的美国,中国CSR的发展和相关法律规则的制定都还有很大空间。好的地方是,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的相关法律中还是一直有所体现的,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1993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1994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2001年修正)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07年通过)。但是直到2006年,修订后的《公司法》的第五条才明确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这为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的开展提供了良好基础,虽然《公司法》修订的主要目的不是鼓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关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立法情况,笔者访谈了交通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杨力教授详见笔者访谈笔录《杨力:企业社会责任是中国企业对外交流必备的话语体系》, http://www.aiaward.cn/value/detail.php? id=333004&catid=77。,他提道,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关键期,中国政府治理的着眼点也正发生重大变化。针对产业升级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政府已把调整比例、补齐短板、优化结构作为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提出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增强薄弱领域的发展后劲。包括:①调整经济增长质的方面、收入分配和环境指数等,不再沿袭以往的透支劳工权益、无度破坏环境等“向下竞争”,强调以协调、绿色、共享等理念改变供给侧的竞争压力传递机制;②面对企业“走出去”和TPP等国际规则话语权的倒逼压力,强调深化全方位开放,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和培养国际经济合作新优势。近些年以来,“企业社会责任”这个国际营商环境中的可持续发展主流话语已被引入中国,并迅速被纳入国家立法规划。

当下,国内一些主流的CSR管理与报告指南,详见表1-7、表1-8、表1-9。

表1-7 国内CSR管理指南(部分列举)

表1-8 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社会责任指南系列标准”内容概要

表1-9 国内CSR报告指南列表(部分列举)

1.6.4 人类生态学这部分知识的整理主要参考杰拉尔德·G.马尔腾的《人类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

人类生态学是一门描述人类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在人类生态学中,环境被视为一种生态系统(见图1-6),包括空气、土壤、水、生物体,也包括所有人类创造的物质结构。其中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微生物、植物、动物(包括人类)都是生物群落。社会系统包括与人类有关的一切,如人口、塑造人类行为的心理与社会组织。人类生态学将人类行为作为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系统之间的效应链,并分析其带来的结果。可持续发展既着眼于当下的需求,又要照顾到子孙后代的需求,给我们的子孙后代一个体面生活的机会。可持续发展并不意味着持续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依赖的资源是来自供给有限的生态系统。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同时关注生态可持续性、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因为它们是相辅相成的。人类生态学同时说明了社会制度是可以为生态可持续的相互作用做出贡献的。

图1-6 人类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

资料来源:杰拉尔德·G.马尔腾,2012。

人类生态学研究、解释了现有的经济系统与当代的其他社会机构是怎样导致人类-环境相互作用变得不可持续的,让每个人都可以理解生态系统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人类的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是如何相互作用的。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间“相互适应”的概念解释了为什么现代社会存在环境问题,同时说明哪些基本的改变是应对这些问题所必需的。

1.6.5 生态文明建设

对应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倡导”与“人类生态学”研究,在中国的具体语境则是“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将可持续发展的治理体系构建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一个从单一部门到全面,从一般认知到制度构建的过程(潘家华、陈孜,2016)。

2003年,“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发展导向被正式纳入官方决定,2007年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及“建设生态文明”,随后国家“十二五”规划也把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作为努力的方向之一,而2012年十八大更是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将其上升为国家策略,放到了突出地位。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2015年4月国务院出台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央政治局会议于同年9月审议通过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2016年1月,环保部正式印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指标(试行)》,生态文明目标体系也初步建立。

自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提出后,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均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诠释,主要分成广义与狭义理解。广义的生态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按照自然、经济和社会系统运转的客观规律建立起来的人 -自然-社会良性运行、和谐发展的高级文明形式,更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王金南、张惠远,2010)(见图1-7)。

图1-7 文明发展阶段

资料来源:王金南、张惠远,2010。

狭义的生态文明是指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态之一,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方面,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也是十七大与十八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所针对的,即将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治国理念和手段,提出比较清晰的目标任务。

当前的生态文明概念主要是从中文语境中产出的,西方在生态哲学、生态经济、环境治理等方面有类似讨论,但并没有形成系统的阐述(阿瑟·莫尔等编,2011),所以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学术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还需要持续搭建、论证和检验。以上整理摘自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编《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未来10年的生态文明之路》。

2016年外交部发布的关于《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方立场文件》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指导,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高度重视《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十三五”规划纲要与此正是有机的结合。中国已建立了落实工作的国内协调机制,43家政府部门将各司其职,保障各项工作顺利推进。今后5年,中国将帮助现有标准下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是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要一步。中国也利用主办2016年G20杭州峰会的契机专门讨论相关议题。未来,中国将不断深化南南合作,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做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落实工作,还将继续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发挥更大作用,为全球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1.6.6 什么是“可持续性”

“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的概念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并逐步成形,早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是指在人类有意义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上以及支配这个生存空间的生物、物理、化学定律所规定的限度内,环境资源对人类福利需求的承载能力(钱易、唐孝炎,2000)。

可持续性的6个概念/状态如下(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等编译,2004)。

第一,在可持续状态下,效用或消费水平是不随时间变化降低的。

第二,可持续状态是要管理自然资源以维持未来的生产机会。

第三,在可持续性状态下,自然资本存量是不随时间而降低的。

第四,可持续性状态是要管理自然资源以维持资源服务的可持续性产出。

第五,可持续性状态是满足生态系统在时间上的稳定性和弹性的最低标准。

第六,可持续发展是能力和共识的构建。

2009年《哈佛商业评论》有文章指出“对很多公司来说,可持续性是如今创新的核心驱动力”(Ram Ndumolu et al. , 2009)。接着,我们看到57%的财富500强企业公布了它们2012年的可持续性绩效。

所以,对于可持续性企业或者说步入可持续发展战略阶段的企业,我们必须从以上定义中来理解“可持续性”所指的状态与含义。那么在实践中我们就容易理解“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理解“全球可持续发展企业100强”加拿大媒体和投资研究公司企业爵士(Corporate Knights)在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上公布“全球可持续发展企业100强”(2017 Global 100 Most Sustainable Corporations)报告。名列全球第1的是德国西门子公司,中国的联想集团名列第98位。排名等评估分析的指向了。

推荐延伸阅读

各年度国内外相关重要文件列表

1962年,《寂静的春天》

1972年,《增长的极限》

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

1992年,《21世纪议程》

1992年,《气候变化全球公约》

1997年,《京都议定书》

1999年,《全球契约》计划

2012年,《我们憧憬的未来》(里约+20会议)

2000年,《千年宣言》

2009年,《哥本哈根协议》

2010年,ISO26000

2015年,《人类发展报告》

1993年,《中国21世纪议程》

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15年4月,《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2015年6月,《社会责任指南》

2015年9月,《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2016年1月,《关于印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管理规程(试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指标(试行)〉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