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地理位置与建制沿革
一 宝兴县的地理位置与建制沿革
1.地理位置
在中国,夹金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座高山,因为它是红军在伟大的长征中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作为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代表性地标,夹金山在20世纪的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但是,熟悉情况的人也知道,夹金山同时也是汉藏两大文化的交界点之一。
夹金山在清代文献中称“甲金达”“甲金拉”或“甲金扎”,都是嘉绒语的汉译,“达、拉、扎”都是藏语土石山的意思;“夹金”是藏语“甲几”的译音,意为弯曲的道路。它属邛崃山脉南段支脉,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交界处,绵延宝兴县境,是一系列山岭的通称。从西南最为富庶的都市成都出发,公路仅约284公里就可以到达夹金山的南麓。雅安市宝兴县硗碛藏族乡就位于夹金山南麓的坡地上。翻越夹金山后,有两条道路通往西藏,一条是向西,经丹巴到川藏公路,通过四川甘孜州,西藏昌都、林芝,翻越米拉山口,就可以到拉萨。公路里程大约1900公里。另一条是北上,经小金、马尔康、红原、若尔盖到青藏公路,经那曲到拉萨,公路里程约3000公里。因此,硗碛是最靠近汉族地区的藏族聚居区,既是汉藏两个民族紧邻的区域,也是汉藏之间的边缘地区。
红军翻越的夹金山垭口,是宝兴县与小金县交界的一段,呈西偏南走向。由硗碛藏族乡经王母寨到小金县达维乡的道路,历来是从成都到大小金川的交通要道,无论是乾隆平定大小金川之役,还是1950年四川平定懋功(今小金)叛乱,这里都是最重要的运输道;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这里也成为通往灾区的唯一一条通道,被誉为“灾区的生命线”。而与康定交界的夹金山因海拔太高,道路险峻,很少有人经此与邻县交往。王母寨垭口是宝兴到小金途中翻越夹金山的最低点,海拔4114米,西侧山峰为4260米,东北侧山峰4514米,翻山后沿木城沟前行便到走小金县达维镇。山顶一年大部分时间积雪,尤其以春雪最大。过去大雪弥漫之时,为使路人不致迷路,在阴山道路边上设有高高矗立的“望杆”,让人们能从被积雪填满的沟壑中寻找道路。1935年6月中旬,红军翻越夹金山时,就遭遇冰雹和大雪袭击,高高的“望杆”也几乎被掩埋。
宝兴县位于夹金山南坡,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为陇东乡赶阳沟贵强湾与康定交界处的狮子山,海拔5328米;最低为灵关河谷,海拔750米,相对高差4578米。境内谷深坡峭,叠嶂重峦,地表起伏剧烈,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9.7%,是典型的山区县。山脉以南北走向为主,有海拔2000米以上山峰1311座。
宝兴县的河流主要是岷江支流青衣江上游的宝兴河,在县治所在穆坪镇的两河口以上称东河,发源于夹金山南坡的三道坪,在两河口与西河相汇,全长79.48公里,流域面积1396平方公里。西河是宝兴河最大的支流,发源于永富乡西北的灯笼沟,全长56.5公里,流域面积1350平方公里。东西两河于穆坪镇两河口相汇后称宝兴河,经灵关峡出县境与芦山河相汇,县境内全长104.38公里。宝兴河河谷深,落差大,支流短小众多,沿途纳入大小支流24条,水系多呈树枝状,径流丰富稳定。
宝兴县内山峰林立。除宝兴和小金相通的王母寨垭口所在的北部夹金山山岭外,还有西部与康定县交界的夹金山诸峰,东部从蜀西营南延至金台山,界于阿坝州汶川县和雅安市芦山县之间的邛崃山脉山峰。地貌以高山为主。全境褶皱密集,断裂发育,构造对地貌的影响十分显著。地貌中高山区30%,有海拔5000米以上极高山9座;低山区仅占4%,阶地平坝仅占1%。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表崎岖,常见相对高度1000米左右的“V”型深谷。地貌分区如下。
高山区,指海拔3500米以上的区域,主要分布于东经102°30′以西和北纬30°40′以北,以永富和硗碛两乡分布最广,在与康定县交界地带有点状分布的极高山。
中山区,指海拔1000米以上、3500米以下的区域,在高山区的东南面,占总面积的67%。
低山及河谷平坝区,海拔为750米至1000米,主要分布在东南角灵关地区,约占全县总面积的3%。
2006年,宝兴县的蜂桶寨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作为大熊猫栖息地,被列入联合国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名录。
2.建置沿革和行政区划
宝兴古为青衣人居地。汉代为青衣县辖地,顺帝阳嘉二年(133)改青衣为汉嘉,境内为青衣夷长所辖。唐武德元年(618),改临邛郡为雅州,领县中有灵关县,是境内建县之始。天宝元年(742),改灵关县为灵关镇,隶属雅州卢山郡,灵关镇北部为部族羁縻州。元代,部族酋长勒杂纳金川贡请董卜韩胡宣慰使司印归,取六村抚而有之。境内为土司领地。明朝沿袭元制,设置董卜韩胡宣慰司。清康熙元年(1662),设四川穆坪董卜韩胡宣慰使司,简称穆坪土司,土司衙署设穆坪。雍正七年(1729),天全改流设州,穆坪属天全州。乾隆三十年(1765),颁给号纸,住牧穆坪,辖境东七百余里至卧龙,与今阿坝州汶川县境内的瓦寺土司界相交,西六百余里至色勒库谷,与今康定县境内的冷边土司界相交,北六百余里,与今小金县境内的沃日土司界相交。
穆坪宣慰使司下设六房三班,六房分别是:吏房、户房、礼房、兵房、刑房、工房;三班分别是:快班、壮班、皂班。土司独揽全区政事,对中央王朝而言,是地方政权的一级官吏,又是世袭的封建领主。
光绪三十一年(1905),“严饬十八土司改土归流”,穆坪地处偏僻,未没收印信号纸,仍沿用穆坪宣慰使制度,直隶于四川成都将军府,统辖于北京理藩院。
民国三年(1914),改天全州为县,穆坪属天全县第六区。
民国十七年(1928),穆坪土司绝嗣。改土归流筹备设县期间,穆坪土司辖地设五个区:第一区(穆坪、盐井),第二区(硗碛),第三区(羊村,今五龙),第四区(陇东、赶羊),第五区(鱼通,今属康定)。区设正、副区团总各1人,下设团、保,称团保制度。
民国十八年(1929)十二月十八日设置宝兴县。因县境宝藏甚多,取“宝藏兴焉”之义。全县划为8个乡:黄公乡(今穆坪镇)、贡石乡(今民治)、盐井乡、自公乡(今硗碛)、五龙乡、陇东乡、阳溪乡(今赶羊沟)、明礼乡。乡设团总。村设团正,以调解民间纠纷,维持地方治安。
1935年11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攻占宝兴,成立了宝兴县苏维埃政府,受县委和四川省苏维埃政府领导,机关设县城关帝庙内(今县民政局)。县苏维埃内设指挥部、财政委员会、经济委员会、保卫局、交通局、革命法庭、土地委员会、劳工委员会、粮食委员会、内务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工农监察委员会等机构。县苏维埃下辖灵关、陇东、硗碛、大池沟4个区苏维埃,陇东、明礼、五龙、硗碛、盐井、灵关、城北、城南8个乡苏维埃,44个村苏维埃。各级苏维埃政府设主席、副主席和委员。1936年2月,红军北上,撤离宝兴,苏维埃政权结束。
民国二十五年(1936)七月,对基层实行行政改组,分设区署,全县划为三个区:第—区署设县城中街,辖南城、北城、五龙三个联保;第二区署设硗碛街上,辖硗碛、盐井、大池沟三个联保;第三区署设陇东场上,辖陇东、赶羊、明礼三个联保。区署设区长1人,指导员、事务员若干人。联保设办公处,设联保主任和文书各1人。全县设32保、128甲。
民国二十八年(1939),西康建省,宝兴属西康省第二行政督察区。
民国三十年(1941),联保更名为南城镇、北城镇、五龙镇、陇东镇、硗碛镇、盐井镇、明礼乡,联保主任更名为乡、镇长。后只保留南城镇和北城镇,其他镇全部改乡。
1950年5月15日,宝兴解放。1951年,第二行政督察区改称雅安专署,宝兴属雅安专署。
1952年撤销川东、川西、川南、川北行署区,恢复四川省建制。1955年,撤销西康省,划归四川省,宝兴属四川省雅安专署。1981年,雅安专署改称雅安地区,宝兴属雅安地区。2000年,雅安撤地设市,宝兴隶属雅安市
2000年,宝兴县辖3个镇、7个乡、1个民族乡,分别为穆坪镇、灵关镇、陇东镇、大溪乡、中坝乡、五龙乡、明礼乡、永富乡、民治乡、盐井乡、硗碛藏族乡。
2005年7月12日,由于硗碛水库蓄水,位于水库库区的硗碛藏族乡人民政府驻地由碛丰一、二组迁至咎落村朝霞组。
2006年7月31日,宝兴县乡镇行政区划建制由原来的3个镇、7个乡、1个民族乡调整为3个镇、5个乡、1个民族乡,即:第一,撤销民治、中坝2个乡;第二,扩大2个乡镇的行政区域,将原民治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盐井乡,乡人民政府驻盐井坪村,将原中坝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灵关镇,镇人民政府驻钟灵村;第三,盐井乡更名为蜂桶寨乡。其行政区划如图1-1所示。
图1-1 宝兴县行政区划
3.人口
宝兴在1928年前属穆坪土司管辖,境内的人口没有详细的统计,只有粗略的户数统计。据《宝兴县志》记载,穆坪土司在清康熙十九年(1680)辖2000余户。从康熙三十九年(1700)至雍正十三年(1735)的35年间,穆坪土司为朝廷出兵,平均两年一次,共出兵10650人次。乾隆四十二年(1777),穆坪所辖汉牛改为屯,穆坪人户骤减至750户。乾隆后期,外来人口增多,人口有所回升。1928年“改土归流”时,穆坪人口已发展到21213人。民国十八年(1929),穆坪改设宝兴县,鱼通划入金汤设治局,宝兴县总人口为16561人。根据民国二十一年(1932)十月的一个户口概数表,全县总人口18909人,其中三区(硗碛)2382人,藏民2168人,其余各区都有藏人血统,均已汉化。汉人来自省内天全、芦山、邛州、乐至、遂宁、南充等县;省外旅居穆坪的有秦、楚、吴、蜀、闽各路客商。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56137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为:穆坪镇11221人,灵关镇10218人,陇东镇5615人,民治乡1915人,盐井乡3251人,硗碛藏族乡5126人,永富乡1906人,明礼乡1589人,五龙乡5971人,中坝乡5943人,大溪乡3382人。全县藏族人口5000余人,主要分布在硗碛藏族乡和县城所在地穆坪镇。
二 硗碛藏族乡的地理环境
岷江二级支流青衣江的上游,在雅安市宝兴县境内分作东河、西河两条支流,如同分叉的树枝,自北向南纵贯宝兴全境。硗碛藏族乡就位于东河流域最顶端、邛崃山脉支脉夹金山的南麓,是宝兴县唯一的民族乡,总面积888.89平方公里,距宝兴县穆坪镇54公里,距成都284公里。
硗碛地处北纬30°35′~30°37′、东经102° 28′~102°54′,属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位于横断山脉的东部;地貌以中、高山为主,平均海拔3000米,海拔最高点4880米、最低点1800米。硗碛乡人民政府驻地原来位于省道S210线一侧,海拔2060米。2006年7月后,因硗碛水库淹没,搬迁到泥巴沟咎落村朝霞组,海拔为2400米。硗碛四周雪山环绕,海拔均在4000米以上,东部为南北走向的邛崃山脉,西北部是邛崃山脉分支夹金山岭,西南则是鸡心梁子山岭,天然的地理屏障限制了硗碛与周边地区的交通往来,形成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硗碛的地理环境和行政区划如图1-2所示。
图1-2 硗碛藏族乡行政区划
硗碛与邻县大多以山脉为界,北隔夹金山与小金县达维、日隆等地接壤,东北以蜀西营、二十四凼与汶川县、芦山县为邻,巴朗山成为天然阻隔,西隔城墙岩、环山梁子与本县永富乡毗连,东南与蜂桶寨乡的屏障是白玉沟。境内山脉主要有松朗山(巴拉四神山)、嘎日中梁子、夹金山、蚂蝗中梁子、长海子山、老草坡等。
沟壑纵横是硗碛的自然地理特征。青衣江源头蚂蝗沟,发源于夹金山与巴朗山交汇处蜀西营南坡,最上游称三道坪沟,会合银台子沟、中梁子沟后称蚂蝗沟,南流汇合嘎日沟、泥巴沟、柳落沟于硗碛冲积平坝处,至此方称东河。从蚂蝗沟到东河,纵贯硗碛南北,沿途汇入的主要溪流还有新寨子沟、头道桥沟等。这些沟壑犹如枝蔓,铺展于硗碛山脉夹缝间,形成“两山夹一水,两水夹一山”的自然地理环境。诸沟汇集的硗碛冲积平坝成为整个硗碛地区的中心所在,蚂蝗沟、嘎日沟、泥巴沟、柳落沟四条沟自此中心向四方延伸,人群聚落,道路也随之向四方辐射。2006年底,位于硗碛冲积平坝的硗碛水库蓄水后,成为一个大的人工湖泊,被人们称为“五仙海”。藏族村落聚落大多就是沿沟壑及河流散布于沿岸的缓坡上的。
硗碛地处高寒,年平均气温仅为8.9℃,昼夜温差大,相差10℃以上。由于海拔较高,全年无霜期仅180天,5~9月为春、夏、秋三季,其余时段为冬季。年均降水量仅776.9毫米,年日照时数1500小时。就自然气候而言,并不适合农业发展,却利于林业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硗碛森林茂密,植被完好,以针叶林、灌木林、阔叶林为主,珍稀树种有云豆杉、红木等。据说有的树木直径可达到4~5米。林间盛产药材,以羌活、木香、大黄、天麻为大宗。从1953年开始,隶属于四川林业厅的宝兴森工局在硗碛地区大规模采伐林木。1968年森工局撤并入甘孜州色达县翁达森工局,后归入白玉森工局,仅留下宝兴育林处,负责人工造林。20世纪70年代该处与其他森工局合并,组成夹金山林业局,继续采伐林木,边采伐边进行迹地恢复,直到1998年国家在长江上游实行天然林禁伐的政策为止,现在大部分森林资源为人工林。林中动物种类较多,有金钱豹、华南虎、豺、狼、狐狸、熊(分棕熊、马熊、狗熊等)、大熊猫、小熊猫、猴(包括金丝猴、黑猴、山猴)、大羚羊、牛角羚、苏门羚等300多种。近数十年来当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虎、豹、梅花鹿、马鹿等已绝迹。
近年来,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日益重视,当地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森林管护措施。主要的思路是集体林社区管理,国有林由夹金山林业局管护。宝兴县林业局一般委托村民负责森林的管护工作,职责包括防止盗伐、滥伐和偷拉、盗运木材;防止毁林开荒、乱占林地;加强退耕还林的管理,防止复耕;注意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保护珍稀野生动物、植物;防止牲畜践踏幼苗;禁止捕猎等。管护形式有封山设卡,定期巡护(做记录), 24小时值班等。由于社区认识到森林资源对于硗碛的重要性,加之责任较为明确,整个森林管理难度不大。
三 硗碛的建置沿革和聚落
硗碛,嘉绒语称“遥济”或“夷基”,汉语四川方言谐音为“硗碛”(yaoji)。穆坪土司统治时期,分为五寨,即档巴寨、硗碛寨、登达寨、直扎寨、札角坝寨。上述五寨究竟位于何处很难确认,但当地老人讲,用嘉绒语区别就很容易,硗碛五寨分别称为嘎依、车根觉、柳落、阿里嘎依和登达五个寨子,分别与今天的嘎日村(嘎依、阿里嘎依)、泽根村(车根兗)、咎落村和勒乐村(柳落)、夹拉村(灯光,即登达)对应。
在汉代,该地是汉人活动的边缘地区,先后隶属于沈犁郡、蜀郡西部都尉、汉嘉郡等。自晋代开始,长期游离于中央王朝统治力量之外,没有中原王朝郡县设置。唐代在该地设立雅州,属羁縻州。宋代属西山野川路诸部之地,仍然由雅州领有。元代董卜韩胡力量兴起,明清至民国初年长期为董卜韩胡宣慰使司穆坪土司辖地。清代,该地北与瓦寺、沃日、金川土司接壤,南与汉区相邻。1928年改土归流,1929年设自公乡。1935年红军长征途中经过该地,建立了硗碛区苏维埃政权。1936年,推行联保制,全县分为3个区,硗碛隶属第二区,区署设于硗碛。1939年西康建省,撤销区署,但硗碛仍保留区级建制。1941年,改行乡镇制,设硗碛乡。1950年,新中国成立后,宝兴县分作5个区,硗碛隶属于第二区。1952年改建为硗碛藏族人民自治乡。1958年建立硗碛藏族人民公社。1966年更名长征公社。1984年,改称为硗碛藏族乡。全乡辖夹拉、咎落、嘎日、泽根4个行政村,15个村民小组,分布在夹金山南麓蚂蝗、泥巴、嘎日、柳落四条主沟和东河上游两岸。2006年硗碛水电站建成后,一部分移民搬迁,为此,硗碛对行政村进行了一些小调整,现在共5个行政村、17个村民小组。2009年底的人口数如表1-1所示。
表1-1 硗碛乡2009年底行政建制和人口数
资料来源:根据硗碛乡2009年农村经济报表整理。
硗碛的行政村落名称,有的可以解释,如“泽根”在嘉绒语中意为“白水湾”,是根据泽根村所在地的河流水流湍急、瀑布较多、激起水花、色白而命名;咎落在嘉绒语中意为“交易场”,因为该村位于冲积平坝中心,有市场进行交易;灯光,又称登达,藏文意为“下村”,可能是据其位置处于东河下游而定名的。有的则无法解释。
硗碛藏、汉杂居,以藏族为主。在1954年第一次人口普查之前,没有准确的人口数据。据1933年调查,硗碛三区390户,2382人,其中藏族占90%以上。1937年,宝兴县调查少数民族人口,硗碛302户、1325人。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第一次人口普查,硗碛有548户、2665人。到1982年,有5556人。1985年,有885户、4413人。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有5126人。2004年底人口调查统计,有1351户、5192人,其中藏族人口4423人,约占总人口数的85.2%。汉族主要集中居住在硗碛乡政府所在的冲积平坝上,藏族则散布于沿河的缓坡上。
2006年12月硗碛电站蓄水,原来居住在冲积平坝上的汉族在得到搬迁赔偿后,一部分搬迁到宝兴县城,乡内的汉族人口减少,到2009年底,全乡有总人口5322人,藏族人口占95%。
四 连接汉藏的通道
过去,自宝兴通往硗碛的道路沿东河逆流而上,崎岖难行,陡峻悬绝,需借助蜂桶寨乡一带的长、短偏桥过河,因此,硗碛藏区有的人一生未去过宝兴县城。特别是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道路险峻,加上土匪横行,许多人没有离开过硗碛。南到锅巴岩、北到夹金山山口的界限,是大部分人都不敢逾越的。2009年已经87岁的杨明清老人讲,到1950年时,他还从来没有下过锅巴岩,解放了,才因为生病到成都治疗,那是第一次离开硗碛。但是,这条险峻的道路,在历史上却曾经是非常有名的通道,对于连接藏汉起着重要作用。
1.道路
(1)灵关道
据历史学家研究,灵关道是我国西南最早通往东南亚、南亚的道路之一,是西南丝绸之路重要的道路。清代称为夹金山小路,即从雅安出芦山,经灵关、穆坪、硗碛、杂谷巴关(即杂谷坝),越王母寨(夹金山顶隘口)至小金,为宝兴南北方向的主干线。
(2)贡道
明代的朝贡体系,保持了土司统治区和中原王朝的密切联系,这一时期,董卜韩胡宣慰使司有三条贡道,一由杂谷坝出保县(今四川省阿坝州理县),二由清溪口出崇庆州(今成都崇州市),三由灵关出雅州。其中经杂谷坝出保县的贡道必须经过硗碛,这条道路为穆坪土司到成都最近的一条贡道。
(3)支道
从宝兴穆坪出发,沿东河硗碛入柳落沟源头,翻巴朗山,顺野牛沟直下至邓池沟、汶川卧龙,北至汶川,南下灌县(今都江堰市),这是灵关道在宝兴的主要支线。由蜂桶寨乡邓池沟翻越瓮顶山,过大川,至成都市所属的大邑、邛崃,是川西地区物资过山的捷径,民国时期为鸦片烟贩运的主要通道,从宝兴出发,八天即可达邛崃。
(4)宝硗公路
从县城所在的穆坪开始,沿东河至硗碛藏族乡,全长54公里,途经兴隆、民治、蜂桶寨3个乡。1976年1月开始修建,1979年2月竣工通车。硗碛的许多人都记得这条道路修建的情况。特别是冰丰的森提家,他们家的男子大多在宝硗公路工地工作过,一次工地出现哑炮事件,在排险时,森提家的叔侄二人同时遇难。1979年宝硗公路(宝兴至硗碛)通车,大大改善了交通状况。省道S210线自宝兴经硗碛至小金,在“5·12”汶川大地震中发挥了“灾区生命线”的作用,2009年,交通部立项开始对这条道路改建。全路段拓宽至四车道,低海拔地段路面铺设沥青,高海拔地段路面铺设为水泥路。到2009年底,宝硗公路全部改造完毕,S210道宝兴境内只剩下夹金山上的盘山道路尚未完工。
(5)村组公路
硗碛乡境内地势险峻,道路崎岖。2009年底,所有的村组都已经通路,正在进行路面硬化。但由于地质结构复杂,时常出现塌方现象,有的通村组公路时断时续。同时,硗碛藏族居住分散,许多散居农户仍依赖山间小道保持与外界的联系。
2.桥梁
(1)偏桥
即古栈道,建于道路经过的悬崖峭壁间。一般是在距离水面3至3.5米的岩壁上,按1米左右的横距,人工凿成40至48厘米见方的方孔,孔深10厘米,孔内插入长1.2~1.5米的坚硬粗木柱,柱上平置木条为梁,再横铺木板作为桥面,一般宽约90厘米,用藤条缚牢即成。在硗碛嘎日沟“一线天”尚保存一段古代的偏桥栈道。
(2)横河桥
硗碛境内的四条沟内,深谷高峡,溪流不宽,因而乡间使用的桥梁构造较为简单。一般是砍伐当地所产树木,数根并排横放于溪面上,在两端用大石块压牢,再用横木加以捆缚,固定好后,撒上少量土即可,民间称为横河桥,史书称为交桥。
(3)现代桥梁
硗碛乡场口、和平沟、灯光队曾建有铁索桥。今硗碛乡场口铁索桥已为20世纪90年代修建的钢筋混凝土桥梁——夹金大桥取代。进入21世纪后,大量的钢筋混凝土桥梁修成,2009年,仅在五仙海环湖公路上,就有四座大的桥梁。
3.运输
由于道路险峻,宝兴通过硗碛到小金、丹巴、康定的道路运输都是人力背运。运输工具是竹木结构的背夹子、一根丁型木制打拐棍、一个棕垫背。也有使用口大底小的竹篾背篓。每人背运量最多可以达到100公斤,一般人只能背75公斤,最少也要背60公斤,妇女和儿童也一样背运。长途运输一般是集体结队而行,日行15到20公里,每走数十步或者百步,就需要就地打拐歇息。在背夹子下垫上打拐棍,人的双脚与拐棍成鼎足三分之势,以平衡重心。就是用这种方式,在乾隆平定大小金川战役的过程中,大量的物资都是经硗碛运输的。1951年懋功(今小金)发生叛乱,硗碛人又是以这样的方式,背负大量粮食、弹药,支援前线。仅1951年,就运输了20万斤粮食到小金前线。
自1955年起,随着小道拓宽,马驮、架车逐渐取代了人力背运。但硗碛乡间小道还是依靠背运。1979年宝硗公路通车,硗碛的运输得以改善。现在,在硗碛乡内,普通农户出行以摩托车为主,乡有通往穆坪镇的公共汽车,可以到穆坪换乘通往各乡各县的公共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