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技术问题是低碳发展的核心问题。当前,中国已进入推动低碳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时期。在国际上,巴黎气候变化缔约方大会达成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协议——《巴黎协定》,中国在此次大会上也重申了此前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的2020年后国家自主贡献文件的内容,即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将于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 ~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将于2030年左右达到20%左右(新华社,2016)。为兑现《巴黎协定》承诺,中国需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并且加速能源结构调整。在这一宏观背景下,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破除制约中国低碳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政策和制度障碍,是加速中国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迫切需求。
对于低碳产业的发展,各国均予以高度重视,并将其视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来培育和发展,致力于有效运用知识产权战略提升低碳技术的国际竞争力。可以说,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各国在低碳技术领域展开竞争的焦点。在这方面表现尤为明显的是日本,日本在其低碳技术发展的各个时期,十分注重本国企业专利先行海外布局的战略规划与实施,通过一系列政策或举措促进本国企业对外申请专利。迄今为止,日本的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车等技术专利数量在美国、德国、巴西、南非等国际市场上均处于领先的地位。在美国和德国这样的老牌发达国家,日本的上述低碳技术甚至超过美、德两国在本国的专利布局。这不得不令人惊叹!
近年来,中国的低碳产业日趋壮大,在低碳技术基础研发、新能源设备研制技术等方面均取得了规模化和市场化的进步。在核能发电等低碳技术领域形成了一定的优势,获得了国内自主知识产权和共有国际市场知识产权,并实现了一定的产业化目标。在太阳能产品和生产装备制造、风力发电机组及零部件制造、太阳能光伏发电运营维护几个产业,中国的专利申请量均已突破了10000件。中国政府不断加大海外推广低碳技术和产品的力度,促使中国低碳产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国企业自发向海外拓展的步伐也在加快。目前中国的光伏发电、风电装备等产业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海外拓展捷报频传。
中国政府十分重视低碳技术国际竞争力的提升。2015年,中国发布了第一个制造强国的十年规划——《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发展方针。同年,中国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要“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促进沿线国家加强在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的深入合作”,为中国包括光伏发电、风电装备在内的若干低碳制造产业的发展和低碳技术“走出去”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为沿线国家合作创新、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提出了新的方向。2016年年底,国务院发布《“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加快低碳技术发展、打造世界领先新能源产业的目标,加快提高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形成全球产业发展新高地,大幅提升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等领域新产品和新服务的可及性,“加快发展先进核电、高效光电光热、大型风电、高效储能、分布式能源等,加速提升新能源产品经济性,加快构建适应新能源高比例发展的电力体制机制、新型电网和创新支撑体系,促进多能互补和协同优化,引领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到2020年,核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8%以上,产业产值规模超过1.5万亿元,打造世界领先的新能源产业”。
2015年,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题为“2015能源技术展望:利用创新加速气候行动”报告认为: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研究、开发和示范(RD&D)中的总体份额正在上升,一些国家(尤其是中国)正在消除关键领域的差距,但是相关专利数据表明,目前能源技术创新仍然集中在少数经合组织国家内。虽然中国的低碳技术发展取得了不可忽视的成绩,但相比低碳技术先进的发达国家,中国目前的低碳技术发展仍面临诸多“内忧外患”。从国内情况看,中国低碳领域的整体科技水平有待提升,政策体制机制有待完善,能源资源的利用率需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亟须加强。而国际形势则更加严峻。一方面,中国的低碳技术发展还在持续遭受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围追堵截”。相关资料显示,2009年至2016年2月,全球范围内发起的7948起贸易保护措施中,针对中国的高达3831起,其中有1304起专门针对中国装备制造业,中国光伏发电和风电装备是主要的调查对象(张栋钧,2016)。另一方面,以专利角逐国际市场已经成为各国低碳企业的隐形武器。因知识产权而产生的贸易摩擦在低碳行业频繁出现,2008年,美国风机制造商GE试图通过“337调查”阻止日本三菱重工进入美国市场;2004年、2006年和2009年,美国Paice公司试图通过法院诉讼、“337调查”等途径以丰田汽车公司的凯美瑞、第三代Prius及部分雷克萨斯车型侵犯了其有关专利为由阻止丰田汽车进入美国市场;2011年美国超导公司向中国华锐风电发起知识产权诉讼,指其在未获授权的情况下使用其专有的风力发电机软件代码,并违反供应合同等。
着眼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趋势,在全球能源变革发展趋势和中国经济社会低碳转型的发展要求下,中国低碳技术的发展及“走出去”是否已经具备了足够的国际竞争力?与全球先进国家相比,中国还存在哪些差距?如何弥补存在的差距进而提升中国低碳技术和装备的国际竞争力?本书试图具体研究和回答这些问题。
低碳技术的竞争力考察的是通过推动低碳技术的改进和创新以使组织在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同时有效控制和降低碳排放量的能力。在多数文献中,对竞争力的研究,把研究对象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国家竞争力的研究;另一类是关于企业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的研究。产业竞争力是由四个层次内容组成的,包括竞争力的来源——产业环境、竞争力的实质——生产率、竞争力的表现——市场份额、竞争力的结果——产业利润率(陈立敏、王漩,2009)。这四个层次间存在着环环相扣的循环逻辑关系。技术是支撑产业发展壮大的核心要素,判断某一行业内重点产业的技术竞争力,尤其是这些技术在主要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在当前仍是一个十分重要但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对于如何衡量某行业重点产业的竞争力,通常研究中采取的多为波特钻石模型分析法。但是,具体到技术竞争力的衡量,该设置哪些衡量指标?需考虑哪些影响因素?并没有形成较为统一的研究共识。具体到低碳产业,当前低碳技术进步能够有效提高制造业的产业竞争力,通过低碳技术进步改进传统技术和工艺,或者开发新能源,降低产业生产成本,提高制造业的供给量,扩大产业出口份额,提高产业竞争力。低碳技术进步引导低碳消费结构的变化,增加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对低碳产品的需求量,提高制造业产品的市场份额和利润率,提高产业竞争力。
根据现有文献对低碳技术概念的概括可知,低碳技术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减碳技术,是指高能耗领域和高排放领域的节能减排技术,例如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技术、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技术以及节能LED技术等。二是无碳技术,例如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三是去碳技术,比较典型的是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技术(CCS)。低碳技术创新是实现气候变化减缓目标的核心所在,同时也是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重要支撑。
中国低碳技术在国内市场上与其他国家技术的实力相比,更容易获得数据,也更容易得出分析结果,且这类文献和论证也较为充分,为相关企业和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但是,对于中国低碳技术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现状究竟如何,目前的研究并不充分。当前,中国正在进行创新驱动绿色低碳转型,原本主要依赖出口拉动经济的方式将被替代,中国的竞争优势将逐步从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向高新技术竞争优势转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低碳技术的发展是不断扩张的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力的一种体现,低碳产业体系和低碳发展方式将成为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标志,代表着一个国家的长期发展潜力和竞争优势。中国只有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顺应并引领世界能源变革和低碳发展的潮流,打造低碳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才能顺势发展强大,由经济大国转变为经济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本书的上篇主要关注中国低碳技术国际竞争力的专利研究。通过文献分析、专家调研问卷和交流等方式,以相对更具技术优势且专利数据相对完善为原则,甄别核电、风电、太阳能、新能源汽车四项低碳技术作为对中国低碳技术国际竞争力分析的典型对象,并运用专利分析法开展研究。需要强调的是,对外专利申请和布局分析是反映一国技术国际竞争力现状的重要指标。当前,通过专利分析法对全球低碳技术发展现状的研究主要有两类:一是宏观层面的,包括对全球专利申请数量和各主要国家专利申请数量的统计分析;二是微观层面的,包括以技术热点和申请人为基础展开的检索和研究。然而,目前鲜有中国低碳技术对外专利申请和布局的对比分析,如对主要低碳技术的具体技术领域的PCT申请情况的对比,以及将中国具体的低碳技术与相应的低碳技术强国的技术置于国际上主要的低碳市场中进行专利的分析和对比等。运用欧洲专利局“Espacenet”数据库系统,通过欧洲专利局CPC分类号Y02“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技术及应用”,设定检索条件(针对不同国家、不同年份、上述四项技术在申请号、公开或公告日和CPC等检索字段中输入检索词,从而得出上述四项技术在某一国家和某一年份的专利申请情况),进而评估中国低碳技术对外专利申请和布局现状;根据上述四项专利的世界布局情况分析和专家调研,选定世界主要市场,并在这些市场与世界强国的技术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中国低碳专利的国际竞争力现状及差距,并提出进一步的对策建议。
低碳技术的发展,无论是研发、示范,还是产业化推广和应用,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中国低碳技术发展的政策环境如何?与发达国家低碳技术发展的政策环境相比,还存在哪些差距?如何营造有效的低碳创新环境,提升中国低碳技术的国际竞争力?本书下篇就低碳技术发展的政策环境问题专门进行了研究,首先梳理总结了中国国内低碳技术发展支持政策现状,接着对美国、日本和欧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低碳技术发展政策进行了归纳和经验总结。通过上述政策梳理和经验总结,本书最后提出了进一步提升中国低碳技术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通过低碳技术专利竞争力情况的国际对比得出相关结论,并提出了对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低碳技术专利国际竞争力现状的基本判断,明确了差距和不足之处,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这些判断和建议对于相关低碳行业的发展及“走出去”均具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