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分析
一 社会背景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中国目前正经历着社会和人口的双重转型。人口生育率不断下降,并持续稳定在更替水平以下;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高效率运转使人口的预期寿命不断提高,上述现象所带来的最直接后果是人口的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与此同时,家庭规模逐渐缩小,老年人独居的可能性不断增加,传统的代际关系和养老观念受到现代西方文化的冲击,这一系列变化都将对生活在家庭中的老年人产生不利影响,老年人的家庭养老资源日益减少。为了应对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这一系列变化,中国政府和社会日益重视家庭以外的其他社会养老资源,并将其引入老年人家庭,以弥补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带来的不利影响。与对老年人的经济支持和情感交流相比较,因为受到传递的空间距离的限制,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更多地体现为老年人日常照料和其他养老服务的减少,因此,迫切需要从家庭以外的其他渠道引入养老服务资源。
近十年以来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目前,老年人口超过1.9亿人,如何建立和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已经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重点。2006年,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国家发改委和民政部等10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2009年,国家发改委和民政部公布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方案》,明确提出了在江苏、湖北、黑龙江、重庆、甘肃等5省市分类选择部分项目开展试点。2010年试点范围扩大到北京、内蒙古、上海、浙江、安徽、江西和云南等7个省区市。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加快建立健全养老社会服务体系,让老年人安享晚年生活”。致力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国务院《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也在2011年12月发布,足以说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近十年来,中国的老龄事业取得了很大成绩,居家养老全面推进,社区养老网络普遍建立,养老机构迅速发展。但是,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高龄老人、空巢老人、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日益增多,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也日益多样化,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与新形势和新需求不相适应的地方。为了适应新形势,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中国迫切需要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然而,如何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尚无经验可以借鉴。因此,需要加强对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研究,为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工作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