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创新发展:现实与未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创新驱动与区域发展

创新驱动是指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大幅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具体到区域发展,就是充分依靠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降低消耗,防止生态失衡和环境恶化,巩固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依托,培植起高素质的区域经济长远发展的增长源,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 创新驱动

(一)创新驱动的内涵

最早把“创新驱动”作为一个发展阶段提出来的是美国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他以钻石理论为研究工具,以竞争优势来考察经济表现,从竞争现象中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把它划分为四个阶段:要素驱动(factor-driven)阶段、投资驱动(investment-driven)阶段、创新驱动(innovation-driven)阶段和财富驱动(wealth -driven)阶段〔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译,天下文化出版公司,1996,第16页。。其中,发展到“创新驱动”阶段时,该国家或地区会呈现“许多产业已出现完整的钻石体系”,并且其呈现的创新状态是:有锐不可当的竞争力出现,各种产业和产业环节中的竞争开始深化与扩大,而且具有竞争力的新产业也在相关产业中产生;企业除了改善国外技术和生产方式外,本身也有创造力的表现,企业也能持续创新,它们的创新能力又形成其他新产业出现的原动力〔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邱如美译,华夏出版社,2002,第1页。

国内一些学者也对创新驱动的内涵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洪银兴洪银兴:《科技创新与创新型经济》,《管理世界》2011年第7期,第1~8页。认为,经济增长包括由要素数量增加而产生的“增长效应”和由要素技术水平提高而产生的“水平效应”,“水平效应”即是由创新实现的经济增长。刘刚刘刚:《经济增长的新来源与中国经济的第二次转型》,《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第97~106页。将创新驱动对应于创新型创业活动,认为其主要依赖知识创造,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创新是其主要表现。李洪文李洪文:《我国创新驱动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科学管理研究》2013年第3期,第26页。认为,“创新驱动作为新时代的创新理念,突破了传统依靠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进行科学发展的观念,将要素和投资两个驱动源替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凸显时代科技发展水平的科技资源和人才资源”。

刘志彪批评了将创新驱动与要素投入对立起来的思路,认为创新驱动是针对模仿和学习驱动而言的,是生产率驱动或者说是广义的技术进步驱动刘志彪:《从后发到先发: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理论思考》,《产业经济研究》2011年第4期,第1~7页。。洪银兴同样认为,创新驱动也需要要素和投资,但要素和投资由创新来带动,所以,“转向创新驱动就是利用知识、技术、企业组织制度和商业模式等创新要素对现有的资本、劳动力、物质资源等有形要素进行重新组合,以创新的知识和技术改造物质资本、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科学管理。各种物质要素经过新知识和新发明的介入和组合提高了创新能力,就形成内生性增长。显然,创新驱动可以在减少物质资源投入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增长”。洪银兴:《关于创新驱动和创新型经济的几个重要概念》,《群众》2011年第8期,第31~33页。洪银兴同时强调,创新驱动包括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其中科技创新是关乎发展全局的核心。现阶段的创新由技术创新上升到科技创新,所以,创新驱动的实质是科技创新。甘文华则认为,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创新驱动已经从原来封闭的、单个的、技术的、人造环境的创新,向全球配置创新资源、区域合作创新、非技术性创新、生态自组织系统等创新模式演进甘文华:《创新驱动的四重维度:基于方法论视角的分析》,《党政干部学刊》2013年第1期,第49~52页。

简言之,创新驱动指的是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与其他阶段相区别,不是说创新驱动不需要要素和投资,而是说要素和投资由创新来带动洪银兴:《关于创新驱动和协同创新的若干重要概念》,《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年第5期,第5~12页。。创新驱动就是利用知识、技术、企业组织制度和商业模式等要素对现有的资本、劳动力、物质资源等有形要素进行新组合洪银兴:《关于创新驱动和创新型经济的几个重要概念》,《群众》2011年第8期,第31~33页。

创新驱动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和引擎,利用知识、技术、企业组织制度和商业模式等创新要素对现有的资本、劳动力、物质资源等有形要素进行新组合,从主要依靠技术的学习、跟随和模仿,转向主要依靠自主研发、创造与发明,以及新知识的生产和创造。

(二)实施创新驱动的必要性

创新驱动发展是相对于生产要素驱动发展而言的。长期以来,我国都是依赖劳动力、土地、资本、自然环境等生产要素的配置、消耗和整合来发展经济,这种经济发展方式在发展初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下降以及资源能源的有限容量,其优势逐渐消退。伴随工业化而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愈演愈烈,过去粗放式的发展难以维系,其弊端逐渐显现,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发展,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其切入点就在于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代替生产要素驱动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为我国的必然选择。

相对于生产要素驱动发展而言,创新驱动发展“改变了过去单纯依靠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的模式,而把创新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从而解决了要素供给不可持续的难题”李东兴:《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第103页。

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世界发达水平人口全部加起来是10亿人左右,而我国有13亿多人,全部进入现代化,那就意味着世界发达水平人口要翻一番多。不能想象我们能够以现有发达水平人口消耗资源的方式来生产生活,那全球现有资源都给我们也不够用!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里?就在科技创新上,就在加快从以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上。”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论述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时,明确提出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放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部署的突出位置。可以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立足全局、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的根本措施。

(三)转向创新驱动发展方式的策略

1.健全有利于实施创新驱动的制度和政策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点是自主创新,而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首先,政府应加大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政策扶持和制度保障。一方面,政府要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要逐步增加对科学研究及其成果转化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合作各方在低息贷款、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立项优先等方面实施优惠政策,并设立产学研协同创新专项基金或高科技联合开发风险基金,鼓励科技成果的转化,倡导产学研各部门的协同创新李祖超等:《产学研协同创新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中国高校科技》2012年第8期,第24~25页。。其次,健全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促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支持行业领军企业构建高水平研发机构,鼓励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吸引集聚全球优秀人才,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既要尊重市场规律,又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2.提高自主创新水平

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加大创新投入,提高自主创新水平。首先,构建有利于落实创新驱动战略的体制架构,提高创新资源的集聚能力和使用效率。其次,加大创新投入,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引导社会资源投入创新,形成财政资金、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多方投入的新格局,扩大创新创业投资规模。最后,转向创新驱动发展在投资结构方面有两个重要环节:一是重视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提高劳动者素质,集聚高端创新创业人才;二是加大对孵化和研发新技术的投资,不断获得新技术,逐步提高自主创新水平。

3.完善有利于创新驱动的外部环境

首先,明确政府在创新驱动中的职责。政府在创新驱动中应起到调控、引导、协调和扶持的作用,承担服务和保障的职责。具体职责包括:制定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通过优惠政策和外部环境支持创新,政府采购或直接投入公共技术研发,协调各主体的关系、组织他们协同合作。其次,搭建创新驱动平台。创新驱动平台包括产业集群创新平台、公共服务创新平台和科技创新投融资平台。通过这三个创新驱动平台集聚创新要素,充分激活各类创新资源,有效促进创新成果转化,为经济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提供物质支撑和有力保障。最后,完善创新驱动机制。健全的创新驱动机制包括:①运行机制——创新评价;②动力机制——创新人才;③保障机制——创新政策;④提升机制——创新文化。国家和区域创新驱动力系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不断完善创新驱动机制,才能保障系统安全、健康、稳定地运行。

二 区域发展

(一)区域与区域发展

按照一国范围界定区域,国家是由若干区域或若干层次的区域所组成的。“区域”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但是不同学科对其做出了不同的界定:地理学把“区域”界定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理单元;经济学则把“区域”界定为一个在经济上具有某种地域性特征的相对完整的经济单元;政治学把“区域”看作国家实施行政管理的行政单元;社会学则把它作为具有人类某种相同社会特征(语言、宗教、民族、文化)的聚居社区杨立新等:《论区域发展战略的内涵与地位》,《环渤海经济瞭望》2007年第10期,第39~41页。。虽然上述各学科对其研究的视角不同,但它们在其内部组成部分是否在某种指标或特征上具有相关性方面是一致的。总体来说,区域的基本特征包括可度量性、整体性和结构性。

区域经济以一定的地域空间为载体,具有空间差异性、相对独立性和整体关联性等特征,包括区域内的资源组成、产业分布、产品类型、技术水平、区域文化等要素。它既对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以及空间组织的相关关系的应用进行研究,又对特定区域的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式和措施进行探索和研究,揭示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空间分布以及发展规律。

区域发展指特定区域在一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下,独立进行的以资源开发、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包括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文化发展。区域发展的核心目标是区域内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从落后向文明、从贫困向富裕、从冲突向和平的一种不断的趋向和超越。区域发展不仅指一定区域范围内人类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进步,而且包含着生态环境的保持和改善。

(二)区域经济与区域文化的关系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区域文化是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指一定区域内人们在长期的经济活动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等思想意识的总和。它是区域地理环境、社会生产方式、区域传统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区域经济能够决定和固化区域文化发展的形态、结构、类型、特质以及水平等,并为区域文化提供物质条件;区域文化能够推动或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当区域特色文化渗透进区域经济中时,又可以形成特色区域经济模式李浩:《区域文化视角下的区域经济发展路径创新》,《改革与战略》2012年第5期,第125~127页。

区域经济与区域文化的良性互动发展是推动区域快速、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力量,例如,盛唐时期和康雍乾时期既是我国历史上的经济盛世时期,又是文化兴盛时期。区域经济与区域文化的互动发展是提升区域可持续发展、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三)区域经济与区域文化互动发展的实现路径

在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系中,区域文化因素的影响十分关键。它是加速区域经济增长、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根基。实现区域经济与区域文化互动发展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文化发展战略同步

首先,从大局出发,制定和实施促进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整体战略规划。有些地区经济落后,其重要原因可能是该地区劳动力文化素质和文化观念较为落后,落后的传统文化模式将会导致人们因循守旧、缺乏创新精神,由此成为区域发展的障碍。其次,建立健全互动制度体系。区域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制度体系既包括组织机构等实体性的制度安排,又包括地方性法规、政策等环境的建设。在财税政策、投融资体制和政绩考核等制度方面尝试创新,依托制度体系对体系内各互动主体进行引导、规范和扶持。最后,搭建和完善多层次、多形式的互动协调机制,如税收分享机制、成本分摊机制、公共产品补偿机制等王文举:《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体制创新》,《北京日报》2015年1月12日,第4版。,处理好公益性与盈利性的关系。

2.发挥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

区域经济发展是建立在区域文化基础上的。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表现为:区域文化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内驱力作用;特定区域文化产生并形成特定的区域经济;先进的区域文化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加强优秀的区域文化建设,推动文化创新,弘扬创新精神,并以此支配人们的行为,对纷繁的社会经济关系进行必要的调节,使经济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以文化创新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将区域的文化资源与经济优势相结合,拓展规划产业价值链,将区域文化的精髓融入经济领域,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拓宽经济发展的渠道和范围,打造独特的区域经济特色产业,调整和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经济格局。

3.发挥区域经济对区域文化的促进作用

区域经济是区域文化的载体,其状况和发展过程对区域文化的发展水平、类型、速度和结构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区域经济是区域文化建设的基础。所以,一方面,要通过发展区域经济,加大对区域文化建设的投入,充分挖掘、提取和传承优秀的区域文化基因,建设优秀的区域文化。另一方面,要适时对区域文化进行变革。由于区域文化是区域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等特征,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原有的区域文化就可能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障碍,因此需要对区域文化进行变革,以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 从创新驱动到区域发展

(一)创新驱动与区域竞争优势

随着创新能力成为衡量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创新驱动在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进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一些经济发达国家都把创新作为打造核心竞争优势的战略途径,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创新驱动发展步伐,以取得未来区域发展的先机。

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竞争优势就是该区域能够创造出比别的地区更符合时代需求的生产力,而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正是内生动力培育、不断提高地区生产力,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这是因为,在创新驱动区域发展的过程中,新知识、新技术对产业内的各个环节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能够突破传统经济结构和网络模式下的资源应用方式和要素配置,通过转变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形成更高效的产出效率、更集约的生产方式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力,从而成为增强竞争优势的关键。因此,创新驱动是突破区域发展瓶颈、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重构竞争优势的动力源泉林平凡:《创新驱动实现区域竞争优势重构的路径选择》,《广东社会科学》2016年第2期,第29~37页。。首先,创新驱动能够突破经济增长的极限,推动区域形成经济发展的质量优势。创新驱动不仅能够激发创新的活力,而且能够解决由于生产方式退化而带来的生产要素报酬递减问题,同时能够进一步解决稀缺资源给传统产业发展带来的瓶颈问题。其次,创新驱动能够有效增强产业内在发展动力,提高区域产业核心竞争优势。最后,创新驱动能够有效加快区域比较优势转换,重构区域经济国际竞争优势张来武:《论创新驱动发展》,《中国软科学》2013年第1期,第1~5页。

(二)创新驱动实现区域发展的机理

区域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构建并保持该区域的竞争优势。在产业竞争中,不同区域的生产要素优势是会发生变化的。当前我国一些东部沿海地区摒弃了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方式,纷纷选择向创新驱动转型过渡。究其原因,这是因为要素驱动主要受制于人口红利消失、资源稀缺和生产要素递减等多种问题张来武:《论创新驱动发展》,《中国软科学》2013年第1期,第1~5页。,而投资驱动不仅受制于人,而且带来了环境承载力减弱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多种社会问题洪银兴:《论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学家》2013年第1期,第5~11页。

首先,要解决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驱动力不足的情况,区域发展必须向创新驱动转变。而创新驱动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的区别就是它对知识依赖的程度是最高的,它的生产资料就是知识。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要有能生产知识和运用知识的人。这类人才的特性就是可以带来重大的创新突破,从而带动一个学科和一个产业的崛起。其次,创新驱动实现区域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基点就是自主创新能力,即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的能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的能力。再次,检验创新是否驱动了区域的发展主要是看创新在市场中的表现。如果创新在市场中的收益逐步放大,且远超过其他的驱动方式,那么基本可以认定该区域已经过渡到创新驱动的阶段。最后,只清楚区域发展的制约要素和动力要素是不够的,如何保障和促进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形成,还要回归到一些具体的保障措施和激励措施上,两者应该由政府来主导杨阳等:《基于AHP的区域创新驱动发展关键要素的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15年第8期,第6~8页。

综上所述,区域发展的关键是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而实现这种转变的关键在于构建激励和保障创新的机制、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传统和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升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等共同作用所形成的合力。

(三)创新驱动实现区域发展的路径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目的是转变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把创新作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以此实现综合国力的逐步提升。而区域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则承担着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使命。实施创新驱动才能使区域获取竞争优势和实现区域发展。

创新驱动区域发展的路径是将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等引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轨道,通过实施自主创新培育技术优势,价值链创新培育市场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培育产业优势,软实力创新驱动培育文化优势林平凡等:《区域创新体系中产业突破性创新能力形成机理研究》,《广东社会科学》2014年第6期,第16~23页。,以及人才机制创新培育人才优势等,构建起具有技术优势、市场优势、产业优势、文化优势和人才优势的区域核心竞争力,以此突破传统生产要素对区域发展的桎梏,形成具有重新配置生产要素,重构自主创新发展体系,实现科技创新、人才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的能力,最终实现区域发展(见图2-2)。

图2-2 创新驱动实现区域发展的路径

首先,以自主创新驱动区域产业技术赶超,建立技术竞争优势。区域发展的重点在于突破性创新和自主创新。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后再创新。突破性创新是瞄准国内外尖端技术和前沿技术进行深度创新,从而把区域创新活动推向国内外技术链的高端位置。因此,突破性创新能够使有条件的区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高端产业环节的创造,这也是后发地区突破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战略性技术封锁、掌握产业升级主动权、构建未来竞争优势的重要基石林平凡等:《区域创新体系中产业突破性创新能力形成机理研究》,《广东社会科学》2014年第6期,第16~23页。。区域内持续的突破性创新活动,是该区域掌握自主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改变原有产业技术发展轨道、建立新的技术范式、形成新的核心技术链的重要路径,最终实现区域产业创新升级,确立产业竞争的技术优势地位。

其次,以价值链的创新驱动占据产业链高端,把技术创新与价值链高端环节的培育结合起来,强化价值链环节转化,巩固并扩大市场竞争优势。同时,以新兴产业的创新驱动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获取区域产业竞争优势。

再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深刻的文化根植性特征,它的实施需要培育独特的区域创新文化,营造开放和包容的创新氛围辜胜阻等:《创新驱动战略的五大特征和五大机制》,《科技创新导报》2014年第19期,第9~12页。。区域创新文化是区域软实力的重要内容,要以软实力的创新驱动优化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培育创新文化竞争优势。

最后,创新驱动发展需要培育创新型人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发展生态经济。创新型人才是实现区域创新驱动和经济结构调整结合的核心要素。在区域范围内,要不断完善人才、智力、项目相结合的柔性机制,突出创新人才的市场价值,以科学的人才机制创新吸引优秀人才,获取创新创业人才竞争优势,为区域创新驱动提供智力保障。通过加强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才能使创新得以延续。提高以生态环境质量为导向的创新能力,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过程中全面融入生态优先理念,结合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以产业与生态融合为重点,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实施绿色设计,开发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以绿色技术创新支撑清洁能源和绿色生产,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生态等相关子系统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