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成果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特别是2008年以来的努力,苏州市已经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基本实现现代化格局已显雏形,在全国处于明显的领先水平,成为东部发达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代表,也成为全国的示范区。
(一)经济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综合苏州市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苏州调查队发布的《2015年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苏州市市长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等方面的有关数据,截至2015年底,苏州市经济发展的相关指标完成情况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45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13.36万元,按现行汇率折算超过2.1万美元。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1560.8亿元,其中,各项税收1338.6亿元,占85.8%;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527.0亿元,其中,其中城乡公共服务支出1195.8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8.3%。
经济结构:服务业实现增加值717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49.5%;制造业领域新兴产业实现产值1403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5.9%。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124.5亿元,其中,国有经济投资1721.6亿元,民间投资3284.4亿元,外商投资1118.5亿元。
开放型经济:实现进出口总额3053.5亿美元,其中,出口1814.6亿美元,比2014年增长0.2%,进口1238.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0.2亿美元,新批境外投资20.5亿美元;共有国家级开发区14家,省级开发区5家,综保区(保税港区)数量增至8家。
国内贸易和旅游: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24.8亿元,其中,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3887.2亿元;实现旅游总收入1884.5亿元,接待入境过夜游客149.7万人次。
(二)城乡一体化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2015年底,苏州市城乡一体化的相关指标完成情况如下。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04万元,比2014年增长8.1%;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57万元,比2014年增长9%。2010~2015年,苏州市城乡居民收入比已连续六年低于2,其中2015年为1.96。农民的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财产投资性收入比重在35%以上,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继续低于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见表2-4)。
表2-4 2008~2014年苏州市城乡居民收入与生活状况比较
数据来源:根据相关年份《苏州统计年鉴》数据整理、计算。
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415.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4年增长3.4%。全年粮食总产108.22万吨,比2014年下降2.0%,其中夏粮产量36.43万吨,下降1.9%;秋粮产量71.79万吨,下降2.1%。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10.84万吨,比2014年下降5.2%;禽蛋产量4.34万吨,增长1.9%;水产品产量26.47万吨,下降0.8%。
积极推进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在“十一五”期末,苏州70%的承包耕地实现规模经营。而在“十二五”时期,91%以上承包耕地实现规模经营,90%以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实现流转,流转土地中有90%以上流转到村集体,苏州农村工业企业进入工业园区的集中度和农业规模化经营比重已达90%左右,农民集中居住率超过50%。城乡一体化快速推进,经济带动效应初显。在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方面,自2014年9月至2016年3月底,全市已有42个镇,643个村全部开展了农村承包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深化提质,集体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2015年末全市农村各类合作组织4535家,持股农户比例超过96%。农村集体经济总资产1610亿元,村均年稳定性收入776万元,均比2014年年增长8.1%。
城乡社会保障领域一体化全面推进,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居民医疗保险覆盖率在99%以上,城乡老年居民享受社会养老保险待遇覆盖率达到100%。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月标准在2012年提高到570元之后,从2014年7月起,提高到700元,到2015年进一步提高到750元。从2016年7月1日起,全市低保标准进一步提高到810元,城乡五保对象供养标准及低保边缘重病困难对象/重残对象/特殊残疾人生活救助标准按照原政策规定同步调整。为此,全市每年需要增加社会救助资金2400余万元。另外,苏州在全市建立了按照商业保险运作的社会医疗救助制度,覆盖到城乡各类人员;在全市建立了按照商业保险运作的社会医疗救助制度,覆盖到城乡各类人员。
现代农业发展成绩显著,新建高标准农田5330公顷,高标准农田比重达68.5%。新增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12个,“四个百万亩”(优质水稻、特色水产、园艺蔬菜和生态林地各100万亩)全部落实。年末设施农(渔)业面积46800公顷,现代农业园区总面积70600公顷。年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数量达1800只。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8%,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连续五年居全省首位。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取得明显成绩,城乡生态景观的一体化局面初步形成。目前,农村新增林地、绿地768公顷,陆地森林覆盖率为29.56%。市区新增绿地面积43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7%,市区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99平方米。全市建成美丽村庄示范点10个、三星级康居乡村100个。全市划定生态红线保护面积3205.52平方公里,占市域土地面积的37.76%。苏州市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率先开展湿地地方立法工作,建成太湖湿地公园等7个国家级、省级湿地公园。此外,苏州市在村庄环境治理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村庄环境整治任务全面完成,达到省级标准。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环境面貌明显改善,同里等镇入选全国美丽宜居小镇,苏州市和昆山市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公共财政对“三农”投入进一步增加,强农惠农政策得到有效落实。到2015年,苏州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共开设31个险种,包括3个种植险、24个高效设施农业险和4个农机险。全市共有152303户农民参保,保费总额10285.10万元,其中农户缴费1535.64万元,其余8749.46万元保费由中央、省市区财政补贴。高效设施农业保险有14658户参保,收取保费收入4499.53万元,占总保费的43.75%。
城镇化快速推进,从规模扩张向以提升品质和功能为核心的内涵式城镇化转变。农村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也大为改善。新建“一村二楼宇”物业载体113.8万平方米。设立全省首个城乡一体化基金,财政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完成美丽城镇建设项目333个,建成美丽村庄示范点10个、三星级康居乡村100个。
户籍制度的改革稳步推进,苏州市大市范围内户籍可以自由接转,张家港市、常熟市等实行新市民积分改革,外来人口符合一定条件,就可以取得当地户口,在社会保障、子女受教育等方面享受平等待遇。
城镇空间规划与镇村布局规划得到优化。目前,工业、农业、居住、生态、水利等重大专项规划基本实现城乡对接。
(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展的情况
苏州市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极大地带动了现代化建设进程,“十二五”期间,顺利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截至2015年,经济实力实现新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超过2.1万美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稳居全国城市第二位;一般性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1.6%;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万亿元。转型升级创出新成效,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7.9个百分点,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19.9个百分点;农业基本现代化综合得分连续居全省首位,区域创新能力继续增强。人民福祉得到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持续优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教育现代化进程加快,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68%;法治建设、平安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昆山市曾列全国“百强县”之首,以“昆山道路”而闻名。1978年,城镇居民收入为49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01元,二者之比是2.47 ∶1。到2015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2755元,比2014年增长8.2%,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0749元,比2014年增长8.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5978元,比2014年增长8.6%,二者之比缩小为1.95∶1。昆山市村均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819万元,比2014年增长9.3%; 193家社区股份合作社共有184家完成股权固化工作,涉及农户13.61万户,涉及人数45.83万人,折合股数45.72万股,量化经营性净资产30.76亿元。通过大力实施“蓝天、清水、绿地、宜居、静城”五大工程,全市城乡环境质量和宜居水平大幅度提高,许多农民前些年由于羡慕城市生活,通过“农转非”进入城市,后来看到城乡差距在缩小,农民收入增加,农村的工作、生活环境更好,于是又“城转农”重新回到农村,甚至有些人不能返回。同时,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全国首例跨省轨道交通——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花桥延伸段正式开通,昆山成为首个拥有城市轻轨的县级市,沪昆同城效应进一步放大。昆山实施中环快速路工程,大力发展全域公交,完善与高铁、城铁“无缝对接”的市域交通体系。可见,没有城乡一体化发展,就没有昆山的率先实现现代化。
苏州工业园区是苏州市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以“园区经验”而闻名,其发展目标代表着整个苏州市的发展方向。自从1994年启动建设以来,其始终把城乡一体化作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实现了农村形态向城市形态的巨大跨越,累计动迁农户5万多户,10万失地农民成功实现了从农民向市民的转变,平等享受市民待遇。苏州工业园区通过对乡镇体制机制的改革,彻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了园区区域一体化发展。根据规划,到2020年,园区要努力使街道与开发区在各个领域彻底消除差别,实现完全融合,形成布局合理的城乡一体化城市发展格局、综合竞争力强的经济一体化发展格局、共享区域发展成果和民生福祉的一体化社会发展格局、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一体化生态发展格局,最终实现全面和真正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常熟市作为全国县级综合改革试点市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首个“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联系点”的城市,到2012年底,农民集中居住率达到47%,工业企业向园区的集中率为90%,土地规模经营达到82%。该市全面实现了城乡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保障、社会文明等方面的城乡对接。为了使农民和城镇居民平等享受现代生活,全市建设了一批高标准的城乡一体化示范小区,2016年拟完成新开工保障性住房(安置房)2243套,竣工2760套。常熟市在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方面,为农民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基本完成了纯农人员的农保转接城保工作,城乡医疗、养老和低保也已经并轨。此外,在城乡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绩,全市所有乡镇都建成国家环境优美镇,70%的行政村建成了省级生态村,打造了以虞山尚湖、昆承湖、南湖和沙家浜为核心的120平方公里生态圈,极大地改善了城乡居民的工作和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