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本辑在“高端访谈”栏目,约请冯天瑜先生就“文化转型与价值重建”等问题发表了真知灼见。冯天瑜先生是国内知名且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文化史研究专家,是国内最早关注、投入中国文化史研究领域,并取得卓越成就的学者之一。如何从世界历史的宏观层面思考社会转型引发的文化危机,并从中国百余年曲折的现代化进程中考辨有关价值重建的种种文化思潮,从而寻求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是冯天瑜先生40余年来孜孜以求的学术之道。在此,《文化发展论丛》编辑部向因病住院已久的冯天瑜先生表示最诚挚的谢意和衷心的祝福!
本辑开设的“人文思潮”栏目,意在直面全球文化危机、反思文化发展历程、重建人文价值。所刊载的四篇文章均来自学有专攻、成果颇丰的学者,他们视野开阔、学术思路清晰、价值判断明确,虽有着各自的学术理念和述说路径,但直面文化危机的理性精神和重振人文关怀的价值向度是一致的。葛金芳的《中华礼制:挑战与应对》、周启荣的《当代世界文化危机、回归传统与中国的儒学复兴运动》和何卓恩的《自由主义的中国语境、性格和命运》,三篇文章对中国传统文化如何进行有效的现代转化、以何种气质参与全球性的价值重建,均有深刻的反思和精彩的论述。刘方喜的《文化的生产性与财富的流转:马克思主义文化战略学初探》一文,从文化战略的角度分析了在全球化的态势下,如何在文化价值观上重视人的生产性和财富可分享性的统一,颇具实践意义。
“经典阐释”栏目中周春健的文章《孟子“父子之间不责善”的古典学阐释》,融传统考据与思想史的面向为一体,对传统伦理的一个具体命题进行了细致的考辨。若言世界视域中的社会重建,伦理重建当是重中之重,而伦理重建肯定要从传统文化中寻求基因,但这个基因是否健康,需要治古典学的学者们为之把脉,因为“经典文本之字面义与原义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张力。我们需要认真研读经典文本本身以及历代注疏,并通过严密的逻辑论证,同时考之史实,在经典文义理解上,才可能更接近于逻辑与历史的统一”。为凸显此命题的学术史意义,我们特地配发了罗彩撰写的《近百年来五伦思想研究述评》一文。
“症候分析”栏目各位作者以独到的眼光,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努力发现和阐发文化中隐含的多种悖逆、含混、反常和疑难现象,对文化的“症候”进行价值诊断。陈占彪的《“炒作经济”与当代低俗文化生产》、臧策的《关于“文化研究”的文化研究》显然是通过理论的反思,穿透文化现象,对某些文化乱象背后的“文化逻辑”发出了批判的拷问。陈健毛的《文化创意产业核心在于审美文化——以景德镇浅绛彩文人瓷画的兴衰为例》,则从历史案例出发,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构想。“热点聚焦”里的三篇文章——《对流行影视中文化价值观的审视》、《当下影视剧创作与文化症候》和《“黄金时代”的影视生产——当下中国影视文化的症候式分析》,有着共同的话题,三位作者对当下流行影视剧里价值趋向的追问,亦有症候分析的特色。
“七纵八横”栏目里的四篇文章,话题各异,包括围棋、乐学、剪纸还有动漫。在几位作者的笔下,古老或新潮的话题分明透射出文化发展中与时俱进的新趣味、新体验和新认知。
在新年的节庆氛围里编完本辑文稿,编者对各位撰稿者心存万分的感念。好些作者,如身居美国的周启荣先生、上海的陈占彪先生和杨赛先生、天津的臧策先生、北京的张慧瑜先生、宁夏的牛学智先生、海南的汪荣先生、广州的罗彩先生,编者素未谋面,感谢如今发达的资讯,使编者得以通过各种学术平台了解各位先生学术研究的经历和成果,再就是约稿、赐稿、交流、切磋,频繁地往来邮件,记下了这一段美好的文字之缘。还有几位作者,如葛金芳先生、周春健先生、刘方喜先生、何卓恩先生、高乐田先生、何红一先生、陈健毛先生、牛旻先生,虽和编者或是老友,或是新知,但大都天各一方,见面甚少。谢谢大家为《文化发展论丛》写下精彩纷呈的文字。还要感谢远在美国的老朋友罗务恒先生和程靖博士为本辑英文部分的翻译和审定、石若凡博士为技术统稿所做出的辛苦工作。
编者
2017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