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理念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讲话与致辞

在中国社会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上的讲话

中国社会学会会长 李强

尊敬的王校长、安校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中国社会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在我国西部著名古城、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风景秀丽的兰州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社会学界的约2000人参加了此次盛会。我谨代表中国社会学界参会的全体同仁对为承办此次会议付出辛勤劳动、做出贡献的兰州大学的师生们,对兰州大学领导和甘肃省委省政府领导给予的支持表示最为诚挚的谢意!

本次年会已经是中国社会学会的第26次学术年会了,此次年会所办论坛有61个,是历届以来最多的,覆盖了社会学学科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众多领域,本届年会收到的论文有1660篇。本届年会参会人数、提交论文篇数、分设论坛个数等都是历届年会中规模最大的一次。这些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学学科、社会学队伍、社会学事业的发展、繁荣和壮大。本次年会的主题是“新发展理念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社会学界同仁要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来推进社会发展与社会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贡献。在中央确定的“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排在第一位,因此,我今天的讲话主题是强调中国社会学的发展与创新,下面与大家交流三点想法。

一 中国社会学发展要走出一条创新之路

中国社会学一直在探索一条创新之路。21世纪以来,一系列新的理论概念进入到了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之中。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社会治理创新、构建和谐社会、社会事业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等既是政府的重要议题,也是学界讨论的重要问题,更是中国社会发展探索的主要内容。而这些社会发展领域,正是中国社会学界应该从学科建设和社会政策双重角度去思考探索的新任务。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特别提到哲学社会科学要根据中国国情走出一条创新之路。回顾中国社会学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每一步都体现了中国社会学界同仁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早年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小城镇,大问题”是一种创新,是在思考像中国这样的巨型人口社会究竟应该如何走上城镇化道路问题后的结论。在城镇化的研究方面,社会学界近年来的研究又大大突破了早年的小城镇研究范式,尝试了超大城市、城市群、城市带、大城市、中小城市等多元研究范式,做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就地城镇化、就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等多方面的有益探索;在社会结构的研究方面,探索了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国是如何实现社会结构现代化转型的;在发展与社会秩序的关系方面,探索了如何能够既加快发展又和谐有序;既大力推进改革,又保持巨型人口社会的稳定。总之,中国社会学界一直在探索中国社会发展和社会学发展的创新之路。

在我国,社会学是一个宏大的学科。社会学一级学科下面涵盖理论社会学、应用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民俗学、社会政策、社会管理、社会工作等众多学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的38年来,中国社会学走了一条不完全等同于欧美社会学的道路。欧美社会学从早年的综合性很强走向了非常具体的分科道路,很多具体分支分化得过于细小,以至于犯罪社会学、族群研究、种族研究、社会工作、社会政策等都纷纷离开社会学而另立门户,这样,社会学学科的范围就越来越窄小,而中国社会学迄今为止还是强调综合性特征,这些分支还都在社会学的大旗之下。综合性强是中国社会学的优势。中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所面对的社会问题都是综合性的,研究这些问题也培育了中国社会学的综合性品质与特征。总之,面对中国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中国社会学积极探索着一条创新之路。

二 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的创新之路

在中国社会学界的探索中,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概念,社会建设概念最早由孙中山先生提出,见于他1918年的《建国方略》一书。到了21世纪,我国理论界又重新作出阐释,赋予其新的含义,我国社会学界对社会建设作出了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在社会治理方面,我国理论界最初使用的是社会管理概念,后来吸取了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为了激发社会活力和广泛动员社会参与而使用了社会治理概念。两个概念都不太容易翻译成英文,如果仅就字面直译,也不太容易被海外学界理解。两个概念都产生于中国社会转型和现代化建设中,具有突出的本土化特征。

社会建设、社会治理、社会体制改革等概念的提出表明中国的体制改革从最初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扩展到了全方位的改革。党的十八大报告将这个战略总结为“五位一体”总布局,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又进一步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也正是我们此次社会学年会的主导理念,“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都体现了我国改革开放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一种全面、综合、协调的指导思想。全面、综合、协调的思想也正是社会学学科的突出特征,甚至可以说是社会学学科的灵魂。社会建设、社会治理的理论思考既体现了中国社会学研究的本土化特征,也体现了社会学界对于政府、市场与社会关系的深刻思考。

自古以来,中国社会的突出特征就是政府力量强大,在世界上不同治理模式的比较中,政府集中统一管理的能力强是中国的特点。政府能力强大有很多优势,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我们的优点是“集中力量办大事”。我国体制的优点是集中统一的行动能力强,统一配置资源的能力强,处理危机的能力强。但是我们也一定要认识到政府力量强大并不意味着政府要大包大揽。改革开放以前,政府过度干预经济造成了经济发展的停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最大的进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市场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腾飞。目前在政府、市场与社会三者的关系中,社会力量最为弱小,社会发育明显不足,社会建设、社会治理、社会发展明显滞后,过去政府包揽过多,导致社会处于附属、被动的位置。我们知道,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社会的支撑,如果没有社会的支撑,市场经济难以真正完善。目前,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明显受到了社会发育不足的拖累。这些都是我国社会学界面临的突出问题,需要我国社会学同仁对社会建设、社会治理、社会发展等作出进一步探索、实践和创新。

三 中国社会学界应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创新贡献

本次年会的主题是“新发展理念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学界全体同仁理所当然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献计献策。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是中国人走上现代化十分关键的一步。小康社会是非常典型的中国本土化概念,体现中国人对宽裕、殷实生活的追求。全面小康则不仅仅强调经济生活的宽裕,也包括政治的、社会的、文化的、生态的多方面水平的提升。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和创新,当然也需要社会学界同仁的努力和创新。

今天,中国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现代化实践,中国正在经历着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镇化、最大规模的工业化。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了现代化转型加速期,在短短的30多年里,社会变迁、社会进步速度极其惊人,所以中国社会学应该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有所创新。在这样一场巨大的社会实验中,提炼出有依据的理论与方法。当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接近14亿人口的超巨型社会实现现代化转型也面临非常巨大的挑战。城市化、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带来了经济总规模的扩大,产业结构、职业结构的变迁和人口的高度集中,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放大了社会风险。要想有效地应对这些风险和挑战,就必须根据我国国情创新发展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凝聚激发全体人民为共同目标而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这些也正是我国社会学界同仁的历史使命。国际上已经实现现代化转型的人口比较多的国家,比如美国只有3亿多人,全部欧洲,包括俄罗斯人口在内也只有7.26亿人。因此,仅从人口规模上看,对于我国近14亿人口的现代化转型的难度要有充分的认识。目前国际上所谓的现代化生活方式大体上还是以欧美为模板的,但是这种以欧美为模板的生活方式在中国就遇到了资源承载力的巨大挑战。如果每个家庭都想要轿车的话,能源、资源难以支撑,交通道路也难以支撑。此外,根据资源专家统计,如果中国南方也像北方一样建设住房取暖设施和实行冬季取暖,我国的资源承载力远远不够。我国全面小康的实现需要建设广覆盖的社会福利、社会保障体制,其规模之大也堪称世界之最。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中国人实现全面现代化需要探索中国模式,社会学界尤其可以从社会建设、社会治理、社会发展等方面为此做出突出贡献。

总之,面对中国改革开放的重大历史机遇,中国社会学界同仁一定不能辜负时代赋予的重任,要牢记自己的历史使命,脚踏实地、择善而从、开拓进取,为推进中国社会学事业的发展,为完成改革开放大业,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2016年7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