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精英与村落共同体再造:右坞村城市化的观察与阐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村落概况

(一)地理位置与交通

右坞村位于杭州市西南部,地处横山大岭缓坡地,箬帽山下的半山坡上,山下是广阔的上泗平原,数百年前曾是一片汪洋。整个村落东面面山,南与王家桥相邻,西与左坞村相对,北与清风谷相挨,是西湖区弯池街道下属的一个行政村。右坞村距离弯池街道3公里,距离杭州市区15公里,位于素有“万担茶乡”之称的凤坞茶叶基地之中,是西湖龙井茶的主要产地。绕城高速公路和留泗大道穿村而过,向东直通弯池街上。该村全年平均降雨量在1100~1600毫米之间,年雨日130~160天。年均温度为17℃,1月平均气温4~5℃,7月平均气温25~33℃,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立体气候明显,水资源丰富,农业种植用水充足。右坞村面积共130公顷,土地类型以茶地和山林为主,水田和旱地较少。该村有两个自然村和4个村民小组,两个自然村分别是右坞村和丽景湾新村。右坞村本来是一个行政村和自然村统一体的村落。由于1996年建市绕城高速公路,村子部分村民拆迁后搬到留泗公路东侧的茶地和荒地上,另形成一个自然村落——丽景湾新村。右坞村占整个村落面积的大部分,亦是村委会办公楼所在地。右坞村虽然地处山区,村民依坡而居,但森林覆盖率高,因而村民的居住环境并没有面临太大的山体滑坡或者泥石流的危险。

从右坞村的平面示意图(见图2-1)可以看出,西溪地区的交通大动脉——留泗公路和杭州绕城高速公路两条大道平行穿过右坞村,丽景湾新村和右坞村分别位于两条大道的东侧和西侧。留泗公路属于古道,南通富阳,北到余杭。杭州绕城高速公路,1996年建成。该村内部有两条道路,分别是环村路和风情苑路。环村路西接留泗公路,环绕整个右坞自然村落,全长1500米,宽为5~6米。风情苑路相对较短,但却是进入右坞村的重要中心通道,连接艺术广场。村道通到村子每户人家,汽车可以直接入户。

图2-1 右坞村平面示意图

右坞村的交通较为便利,村民外出除了可以自驾车外,也可到留泗公路上乘坐331路公交车,公交站旁还有市内公共自行车。近年来,西湖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周末开通了从杭州市中心到弯池街道的风景旅游免费班车,大大方便了村民外出。

(二)宗族历史与建制沿革

1.宗族历史

右坞村属于主姓村,仇姓占70%,李姓占20%,张、金、杨、娄姓等大约共占10%。右坞村民虽然以仇姓为主,但仇姓并不是右坞村最早的住民,李氏家族在仇氏家族迁徙来之前,就已存在。但李氏家族也不是最早的住民,在他们迁来之前,早有单氏家族在此定居。但不知什么原因,单氏家族很早就消失了。下面通过具体的姓氏来了解右坞村的宗族历史。

(1)仇氏宗族——从老樟树下的仇氏祖坟说起。关于右坞村仇姓的溯源还得从村头的百年老樟树说起。进入右坞村,迎面而来的老樟树下长眠着仇姓祖宗——“怀山太公”。大樟树已有几百年的树龄,至今仍枝繁叶茂、郁郁葱葱,被村民称之为“镇村之宝”。怀山太公虽不是仇姓始祖,但他是右坞村仇姓的祖先是毫无疑问的。右坞村的仇姓究竟起于何时,至今尚未查到确切资料,或许在比怀山太公还早的年代,也不无可能。但据现有史料来看,起码不会迟于明末。怀山太公生于明末,是始祖莺和公之第三子。


咱们仇氏家族至少是明末清初的时候迁到右坞村来的,因为我们祖坟的石碑是木制的,现在还在,风化得一塌糊涂。这个碑上写着是怀山太公。怀山太公是这样的,他有两个老婆。他立坟的时候是康熙十二年,我查了一下,是公元1673年。由于“文革”时期的破四旧运动,我们的仇氏宗谱已经烧掉了,所以无法查验了。实际上我们平均二十年一世差不多,两百年有的嘛,那如此按照这么推理的话,我们最早可能是1400年前就到这边了。我们村子肯定是明朝时迁过来的,至于具体是哪一年迁过来的,就不知道了。(老会计仇识宽之访谈)


仇氏族人以商贸为业,视野广阔,经商有道,且仇氏世辈繁衍迅速,人丁兴旺。据考证,仇氏远祖为仇牧,始祖为仇莺和。据乾隆辛未年纂修的《仇氏宗谱》记载:明朝中叶弘治二年(1489),仇氏第一世为仇莺和,称之为仇始祖,江西吉安府吉水石研人(今江西吉安县),兄弟三人为莺和、莺鸣、莺凤,以贸易为生,明朝中叶由江西迁至湖南,莺和公迁至湖南安邑四都,莺鸣公迁至湖南湘阴,莺凤公迁至湖南岳州。莺和公娶黄氏为原配,生三子:文怡、文恺、文怀,次娶彭氏生一子文悌,共四子,称为四大房,四大房又生五子,取名:以仁、以礼、以义、以智、以信,后称为仇氏五族。四房五族过了数年后,子孙繁衍数百人,门户旺兴,迁徙地域甚广。因此推断,怀山太公是莺和公的子孙,至于从哪里迁徙而来,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仇姓研究者孙大正考证认为,怀山太公是从湖南迁入浙江严州(今建德梅城),因此,右坞村这支仇氏家族来自建德的可能性较大。另一种说法认为,仇姓始祖从河南南阳迁徙而来,后分成几支,一支迁往安徽,一支迁往宁波,还有一支迁往其他地方。怀山太公这支应该是从宁波迁徙而来。怀山太公开始并非直接迁徙到右坞村,而是先迁移到西溪的新凉亭,到达新凉亭后,又分成两支,一支迁往右坞村,另一支迁往仇家桥村。现在两个村落共同祭拜一个祖先——“怀山太公”,就此可以考证两支属于同一个祖先。


怀山太公传说是从宁波过来的,后来又查了一下,其实我们最早是从河南来的,就是那个南阳郡过来的。上次也有个老师过来了,他是杭四中的,他给了我一张名片,他叫仇孝虎。他跟我说,最早我们从南阳迁过来的时候,分成好几支,一支迁往宁波,一支逃亡安徽,我们再从宁波逃到这里来的。具体哪一年从宁波迁到这边来的,就说不清楚了。浙江历史博物馆有根基好查,有人去查过的。凤坞镇有两个村子姓仇的,另一个就是仇家桥,他们用的谱就是我们这个谱。他们什么时候过去的,我们也不清楚。我们右坞村仇姓的“正”字辈只有两个了,一个五十多岁,一个六十多岁。但是他们“庭”字辈的都还有。听我父亲说,凤坞这边有新凉亭这个地方,本来我们姓仇的都是住在新凉亭那边的,后来才迁到右坞村的。具体什么时候迁过来的不清楚,但是推测可能是当时从新凉亭迁出的时候,一部分人迁往右坞村,一部分人迁往仇家桥。可能是兄弟两个,你迁到这个山坳,那么我就迁到那个地方,这样就分开了,人多的话,迁往一个地方可能住不下,也生存不下来。那个时候很简单,一副担子就可以走了。我们小的时候,高埭这个地方的土地比我们多,他们一个山坡上的平地很多,他们也是一副担子挑起来,在这个地方开荒然后发展起来的。所以说,那个时候移民都很简单的,找个有水的地方开荒生存下来。因为右坞村这个山坳比较小,容不下这么多人啊,估计以前这个地方比现在还要小很多。就像现在仙人坑这个地方,当然现在用来做厂房了,以前那个地方我们都不敢去的,那个地方比较原始,砍柴都不敢跑那么远。当年日本鬼子来的时候,大家没地方躲,全都躲到仙人坑那个地方去了,那个地方还比较安全,日本鬼子也不敢进来的。(老会计仇识宽之访谈)


关于怀山太公的迁徙过程,据《风情小镇右坞村》村史记载:明末清初,清兵入关,战火连绵,哀鸿遍野,百姓纷纷四处避难逃命,仇氏先辈怀山太公带着家眷长途跋涉再次迁徙。他沿着钱塘江一路寻找,望着一望无际的沼泽地一筹莫展,只得往凤坞镇方向走来,几经辗转,来到右坞村,举目四望,一片荒野,旷无人烟,但此地山清水秀,地域广阔,怀山太公觉得此处既能垦荒种地,又能躲避战乱,是一处风水宝地,于是决定在此安居。经过几年的垦荒劳作,茶园连片,生活安定,前来右坞村移居的异姓人也逐渐增多,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自然村落。学艺经商的人日益增多,经济殷实的人家纷纷买地盖房。到了乾隆三十八年(1773),仇氏后代“兆”字辈,邀集族人共议重修祖坟,修建仇氏祠堂,以慰先辈迁徙建业之功绩,让仇氏后代铭记这位不辞辛劳的仇氏先辈——怀山太公。怀山太公墓冢属氏族祖墓,有一定的规模(“文革”时期部分被损坏)。据地方文史研究者西湖区文化馆孙大正先生考证:怀山太公在仇氏先辈史籍上鲜有记载。见《风情小镇右坞村》,内部资料。

(2)李氏家族——右坞村第二大姓。李氏家族最早从诸暨迁徙到此,李家的第一代就与单家通婚,因此两家颇为交好。单家虽为右坞村最早的住民,但最终不知迁往何处。李氏家族和仇氏家族也颇为交好,主要也是两家一直相互通婚的缘故。此外,由于仇氏家族重商好学,文化素质较高,而李氏家族条件相对较差,文化素质也比较低,因此,每次仇氏家族修缮《仇氏宗谱》,都会顺带帮助李氏家族一起修缮《李氏宗谱》。


莫艳清(笔者,下称莫):大伯,咱们李氏家族迁到右坞村来是什么时候?

李:洪武年间。

莫:好像仇氏家族也差不多是洪武年间迁过来的吧?

李:他们那个坟怀山太公只有240多年。

莫:他们说怀山太公是十一世嘛。

李:这个我不清楚。

莫:你们《李氏宗谱》上有没有记载,到底是仇氏家族先到右坞村的还是李氏家族先到右坞村的?

李:没有,在我们的印象里,李氏家族先到的。最先到的应该是单家,现在还有个单家井。咱们李氏宗谱上的第一代跟单家有联姻关系,就是他们单家的姑娘嫁给了我们李氏的“太太”(方言:意为祖先)。

莫:那李家和单家是谁先过来的?

李:单家先过来的。

莫:也就是说这边最早可能是单家?

李:对的。仙人坑那个地方就叫单家区,那口井叫单家井。

莫:单家井有多少年历史了?

李:这个我就不知道了,单家和李家结亲,我也是从谱上看来的。

莫:你们第一代的始祖李仁远是从什么地方迁过来的?

李:好像是从诸暨迁过来的,因为这个年份太长了。我1992年退休的时候,全部看过姓李的宗谱,当时1992年的时候想重修,但是没钱。现在肯定不修了,我们李家穷,没钱修不起。比方讲,我没有儿子,我过继一个儿子进来,他不愿意姓李,那你不姓李的话,这个谱是做不上去的,那他也就不肯出钱了。所以啊,难度很大。

莫:咱们现在这本《李氏宗谱》是什么时候修好的?

李:1909年吧。

莫:看这个宗谱,还是仇家人帮你们修的。

李:我们李家很穷的,都没文化,因为穷得念不起书。仇氏家族一直都是比较重视学习的。你看,第一次修宗谱是在嘉庆六年,从越郡暨邑迁过来的,是仇德备记录的。

莫:这些是李家的人口述,仇家的人帮你们记下来的。

李:咸丰十年也做过一次谱的。最后一次是宣统元年(1909)修的。

莫:好像仇氏很兴旺的嘛。同在右坞村的,应该土地差不多吧,仇氏家族好像发展得快,条件好很多。

李:他们仇氏很会做生意的,我们李氏不会做生意。

莫:他们可能一开始迁过来的时候,文化修养就相对比较高,对吗?

李:他们读书识字的人比较多一点。

莫:土改划家庭成分的时候,咱们李氏家族有地主吗?

李:有一个,叫李阿大。但是他破产了,他在解放之前就赌博将家里的财产都输光了,但是资料上查他有这个东西,那个东西的。所以就把他划为地主,实际上他什么都没有了。仇氏的倒是有好几个地主的。

莫:你们是1388年迁过来的,他们是明朝开国后20年迁过来的。我看了下《李氏宗谱》,每次都是仇氏修宗谱的时候,就顺便帮你们李氏修宗谱了。那民国时期,李家和仇家通婚多不多?现在仇氏家族里面,姓李的多吗?

李:还可以吧。有的,现在的李盛就是他爸爸姓仇,他妈妈姓李的,然后他父亲是入赘的。有是有的,不是很多。

莫: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这个《李氏宗谱》是放在谁手里的?

李:就是这个李盛家里。李盛的爷爷叫李重喜。李重喜是我的大伯,现在走了。

(《李氏宗谱》保管者李文成之访谈)


(3)大姓与小姓的关系。右坞村各姓之间的关系较为融洽,小姓基本上是通过雇工、经商、通婚或者政府安置等方式迁移而来,大姓和小姓之间都有通婚关系。右坞村面积较小,土地不多。土改时期,划分家庭成分时,右坞村主要为小地主、富农和中农,少部分为雇农。雇农主要为村里的小姓,他们由以前的雇工身份转变而来。右坞村治保主任金向明的祖父从杭州萧山区来到右坞村打工,然后定居至此。杨姓分两支迁移而来,一支因祖先到右坞村租房卖铁锅而从诸暨迁移至此,现在为村里的老支书杨金华家;另一支就是土改时期从严父桥迁移而来,由于严父桥土地不够分配,村与村之间进行土地调剂,所以迁到右坞村来,现在有三户。娄姓因当兵退伍而被安置到右坞村,就是大队老书记娄东律一家。张姓人口也不多,因通婚入赘迁移至此。

2.建制沿革

关于右坞村的历史文献记载甚少,直至明清时代,右坞村才在历代文人墨客吟咏的诗作中脱颖而出。道光末年,上泗人张道撰写的《定山小记》记载了当时上泗地区沧海桑田的部分历史面貌,同时也记录了右坞村周围的山山岭岭、寺庙道观等。一个多世纪过去了,随着上泗地区的历史变迁,右坞村行政建制也随之变异。据《风情小镇右坞村》村史记载,右坞村的行政建制沿革如下。见右坞村村史记录《风情小镇右坞村》,内部资料。

南宋时,杭州成为一朝帝都,城内设厢坊,郭外设乡里。据《淳祐临安志》《咸淳临安志》记载,钱塘县城内隶6厢52坊,郭外分13乡,隶52里,其中与今弯池、凤坞有关的地方均在郊外西部山区一带,即定山南乡、定山北乡所在的范围之内,右坞村包括在其中。

元代,上泗地区行政区划与南宋时同。明代,杭州府与钱塘县、仁和县同城设治,其时上泗属钱塘县管辖,郭外设9乡,辖115里,右坞村似在定山、长寿乡之内。

清代,宣统二年(1910),钱塘县分县城和江干、西湖、上泗等7个乡,右坞村隶属上泗乡。

民国元年(1912)1月22日,并钱塘、仁和县为杭县。民国十六年(1927)5月,划杭县所属等地增设杭州市,划分为12个都,都辖图,图辖乡。自一都至六都为市区,七都至十二都属县区。上泗地区属十二都,右坞村为十二都下的二图所辖之花坞乡(今右坞村54号仇锦盛家门上仍有当年“杭县六区花坞乡51号”的门牌)。民国三十五年(1946)6月设立杭县上泗区,下辖9乡,右坞村为凤坞乡所属之行政村。

1949年5月,杭州(杭县)解放,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其后,杭县置5区5镇,44乡,右坞村为杭县上泗区凤坞乡之行政村。

1951年6月,杭县调整为10区6镇127乡,凤坞乡划入留下区,右坞村为留下区凤坞乡行政村。

1956年撤区并乡,将凤坞、白龙、花坞乡合并成凤坞乡,划入上泗区,右坞村(合作社)为上泗区凤坞乡之行政村(社)。

1958年4月,杭县撤销,上泗区划入杭州市。右坞村随上泗区凤坞乡划入杭州市。同年10月,撤销乡的建制,成立上泗人民公社,右坞所在的凤坞乡改为上泗人民公社凤坞管理区,右坞村沿袭金星高级社之名,与清风谷合称为凤坞管理区属下的金星生产队。

1959年成立拱墅联社,上泗公社划入拱墅联社。右坞村成为拱墅联社属下的上泗公社凤坞管理区金星生产队。

1960年1月,拱墅联社和半山联社合并,定名钱塘联社,钱塘联社下辖上泗公社,公社下设管理区。右坞村为钱塘联社辖下的上泗公社凤坞管理区金星生产队。

1961年5月,撤销大公社,上泗公社划归西湖区,上泗公社原8个管理区调整为弯池、袁浦、周浦、凤坞4个公社,右坞村与清风谷正式分开,成为西湖区凤坞公社右坞生产大队。

1969年撤销原西湖区,建立杭州市郊区,右坞村为杭州市郊区凤坞公社右坞生产大队。1977年郊区与西湖区(西湖公社与园文局合署)合并,定名西湖区,右坞村复为西湖区凤坞公社右坞生产大队。

1984年5月,实行行政体制改革,恢复乡村建制,凤坞公社改称凤坞乡由于行政建制沿革,当叙述1984年5月之前发生的事件时,使用“凤坞公社”一词;叙述1984年6月至1997年12月之间发生的事件时,使用“凤坞乡”一词;叙述1998年1月至2007年10月之间发生的事件时,使用“凤坞镇”一词;当指代整个凤坞区域范围时,则使用“凤坞地区”一词。,右坞大队改为右坞村。1997年12月,凤坞乡改称凤坞镇,右坞村归属凤坞镇。

2007年10月,凤坞镇与弯池镇合并,改称弯池街道,右坞村随之成为西湖区弯池街道下属行政村。截至2011年底,右坞村总人口共562人,其中女性280人,男性282人。

(三)人口与土地资源

1.人口与劳动力

人口与劳动力的构成状况可以反映出一个村的经济发展状况。在过去的30多年里,右坞村的人口总量并未发生太大变化。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村落经济的发展,右坞村的人口构成和来源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是政府征地导致的户籍人口变化、股份合作制实施导致的婚配关系变化和村落经济的发展导致外来人口的增加等。在过去的30多年里,右坞村的人口变化情况可见表2-1。

表2-1 右坞村人口变化情况(1978~2011)由于会计更换,村落人口数据统计不太齐全,选取了几个关键年份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从表2-1可以看出,右坞村在过去的30多年里,人口总量和家庭总数变化不大。下面简要介绍一下过去30多年间右坞村人口变化的基本状况。

(1)通婚导致的人口姓氏多样化。人口姓氏多样化主要是右坞村在2004年开始实施股份经济合作制的缘故。按照传统的婚姻习俗,成年女子出嫁后,都会将户口迁至男方户口所在地。实施股份经济合作制以后,村里有股份分红等各种福利,成年女子结婚后,不但没有将户口迁出,反而将男方户口迁至右坞村。此外,由于右坞村经济较为发达,许多欠发达地区的男性愿意入赘到此,这使得右坞村的人口姓氏构成不断发生变化。

(2)城市化推进导致的户籍人口转变。1994年,西湖区政府征用凤坞乡位于西湖旁的水田用来建设西湖国际高尔夫球场。1996年,杭州市建设绕城高速公路,右坞村的部分农用地和宅基地被征用。按照拆迁补偿政策,一些符合条件的村民从农村户口转为非农户口。20世纪90年代,右坞村的经济还不太发达,当时村民们都觉得非农户口好,农民能够转变为居民似乎是“鲤鱼跳龙门”。为此,符合条件的家庭都极力将小孩的户口转为非农户口。现在村里的经济条件好了,村民们都不愿意再把户口迁出去了。虽然两次征地导致村落人口总量骤减,但由于大部分的农转非人员为家中未婚的年轻人和未成年的小孩,并非整个家庭成员的户口转换,故整个村子的家庭总数并未发生太大变化。从收集到的资料来看,两次村民户口农转非的基本情况如下:①1994年水田征用,农转非人口共95人,其中男性22人,女性73人,主要为20世纪70~8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此次户口农转非,女性比男性多,主要是考虑女性将来要出嫁,户口农转非或许对今后出嫁有好处。②1996年绕城高速路征地,农转非人口共108人,其中男性36人,女性72人,年龄构成同样主要为70~8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其中还有几个90年代出生的未成年人。当然,此次女性比男性多的原因估计和前一次差不多。

(3)村里回迁户增多。所谓回迁户,就是已经将农村户口转变为非农户口的村民或者出嫁的女儿将户口重新迁回右坞村。这也是村里实行股份经济合作制以后出现的情况。这些回迁户主要是因为村里的分红福利和将来可能根据户口分房的征地拆迁政策,而将户口迁回右坞村。近年来,总共回迁了20多户,这些回迁户是不能单独立户的,需要挂靠在自己亲属的家庭户籍名下,也就是所谓的“空挂户”。

(4)外来务工人员的进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外来人口开始进入右坞村。20世纪80年代,外来务工人员主要在右坞村的两个石矿打工,随着各类企业的进驻,外来务工人员慢慢增多。1994年右坞村工业园区建成以后,大量务工人员进入右坞村,有些还是举家迁入。右坞村现有的外来务工人员大约为200~300人。村委会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和服务也比较到位,妇女主任每年都将计划生育福利准时发放到外来务工妇女手中。

(5)部分艺术家成为常住人口。右坞村的“艺术村落”建设吸引了许多艺术家前来入驻,可以说,艺术家群体已经嵌入了右坞村。他们既是右坞村“艺术经济”的发动机,也逐渐成为右坞村人。

2.土地资源

右坞村土地资源少,但土质较好,茶地资源丰富,现为西湖龙井茶国家二级保护区。右坞村的农用地以茶地和林地为主,目前已没有水田右坞村最初有133亩水田,1993年村里的工业园区建设占用水田20亩,1994年建设西湖国际高尔夫球场征用水田103亩,虽然目前账面上还有4亩水田,实际上都已挪作工业用地了。和旱地。过去30年,右坞村的土地变化情况可见表2-2。

表2-2 右坞村农用地变动情况(1983~2012)从数据统计表可以看出,因村落内部建设而改变了一小部分土地的用途,致使账面数据在某些年份发生小的变动。

从表2-2可以看出,右坞村的主要农用地为林地,其次为茶地,水田不多,旱地更少。在1989~1995年间,右坞村的总农用地面积少了113亩,茶地面积却多了20亩,这是因为1994年为建西湖国际高尔夫球场,征用水田103亩,再加上1993年村内的工业园区建设,占用村民水田20亩,政府为了补偿村民,开垦10亩林地和部分荒地,变成20亩茶地赔偿给村民,这样总农用地面积少了113亩,茶地面积则多了20亩。1996年,杭州市绕城高速公路建设,征用了70亩茶地、40亩林地和所有的旱地,这样右坞村的总农用地面积少了142亩。在1999~2005年间,村里的农用地面积未发生太大变化,只有村里的水田面积从10亩减少为3亩。在2005~2012年间,村里的林地面积增加了142亩,这是由于政府强调环保,关闭了村里的两个石矿,恢复林地142亩。

(四)村落文化与习俗

1.村落文化

右坞村位于杭州市郊区,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双重影响成就了现在的“风情小镇”右坞村。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右坞村的文化。

(1)红色文化:朱德四访右坞村。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朱德委员长先后四次造访右坞村,视察茶农生产和生活,指导大队干部和茶农发展茶叶生产。1954年,朱德首次造访右坞村,在浙江省公安厅厅长王芳的陪同下来到右坞村视察春茶开采情况。第二次造访是在1958年的春暖花开时节,在浙江省省长周建人的陪同下来到右坞村。此次考察结束时,朱德委员长再三叮嘱大队干部,要搞好长远发展规划,努力开拓茶山,让集体经济快速发展起来,尽快提高茶农生活质量。第三次造访是在1961年1月下旬,正值农历寒冬腊月,朱德委员长冒着严寒来到右坞村。朱德委员长第四次造访右坞村是在1966年的春天,他在杭州市公安局八处的警卫员陪同下只身前来,了解和关心村里的茶叶生产和茶农的生活状况。

现在虽已过去40多年,但村民们对朱德委员长那可敬可亲的淳朴形象却记忆犹新。如今村民生活幸福,为了怀念他老人家,村里将曾经接待过朱德委员长的老屋改建成了朱德纪念室,将他视察过并劳作过的茶园命名为朱德茶园。村民们知道他老人家生前喜爱兰花,也曾到过右坞村的老焦山、笠帽山一带挖过兰花,所以在朱德纪念室旁边建了“兰花苑”,作为对朱德委员长的永远怀念,并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2)茶文化:龙井香飘右坞村。右坞村的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这与整个凤坞地区的茶文化基本一致。根据《风情小镇右坞村》的史料记述:早在明清时期,《西溪梵隐志》就有记载,产于凤坞、树塘(今弯池)、寿民、云泉、定山、回龙等一带的绿茶称“定山茶”,其中以凤坞、树塘为佳。历史上,西湖茶叶产区被划为西湖龙井茶产区和旗枪茶产区。龙井茶产区主要分布于花家坞、龙井、翁家山、灵隐一带,即现在的西湖街道;旗枪茶产区主要有凤坞、弯池、留下等地。右坞村属旗枪茶产区。茶叶采摘以芽一叶为主,因芽似枪,叶似旗,故名为“旗枪茶”。见《风情小镇右坞村》,内部资料。

右坞村种茶源于何时已无从查考。右坞村的先民们祖祖辈辈种的茶树是群体品种。群体种茶树叶呈多状,有长叶、圆叶和瓜子状等,发芽也分早生、中生和晚生类型,有分枝密、萌芽力强、节间短、芽叶纤维肥嫩等特点,全年可分春、夏、秋、晚秋(亦称小春茶)四个茶期,采摘期长达190~200天。其中春茶期可采14~16批次,萌发轮次多,耐采摘,持嫩性强,故质量最佳。早在20世纪30年代,有人曾做过试验,将当年炒制的春茶,用茶色纸包好,放入石灰缸,密封压实,待到来年春茶上市,启封拿出来与新茶作比较,结果其香气、色泽毫不逊色于新茶,茶商观之惊叹,青睐有加。

(3)孝文化:仇家孝文化源远流长。仇氏家族源远绵长,名人辈出,仇氏子孙聪明睿智,忠义仁慈。一直以来,仇氏祖先就特别注重孝道,对子孙要求严格,在现今的右坞村还流传着烧乌米饭给娘吃、“丫”壳草鞋、枣生贵子树、“石”分“榴”连、好子湾毛笋等民间孝道故事。因此,右坞村一直以民风淳朴、邻里团结著称,外来人员与村民相处融洽、关系和谐。为更好地弘扬仇家孝文化,右坞村将恢复好的仇家祠堂打造成为孝文化基地,内设道德讲堂,融合有十多个孝文化故事展板,每月一次举办道德经、弟子规等宣讲,使右坞村孝文化基地成为村民接受精神洗礼、道德提升教育的第二课堂。

(4)村民日常生活:老有所乐。为了让老年人能安度晚年,老有所乐,右坞村采取了很多好的措施。村里建有星光老年之家,内设图书室、聊天室、棋牌室,彩电、空调、电扇等设施齐全,坚持每天对老年人开放。星光老年之家配有专人服务,全天免费为老人们供应茶水。如今,老人们三五成群地来到星光老年之家阅览图书、报刊,拉家常。一些爱好棋牌的老人,一起搓麻将、打扑克;一些喜欢安静的老人则在电视机前收看喜爱的文娱节目。村里还定期组织老人外出参观,参观过吴山广场、城隍阁、钱江新城、钱江二桥、三桥、四桥等景观,让村里的老人们了解外面的多彩世界,亲眼目睹改革开放后杭州的巨大变化。村里还建有康复活动室,杭州市体彩中心为活动室提供了各类运动器材,供老年人锻炼使用。

右坞村委领导十分注重老年工作,关心老年人的生活。每年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老年人的生活起居问题。同时还积极鼓励老年人参加登山等健身活动,让他们保持身体健康。每年新春到来之际,村委会还要召开春节茶话会,给老人们送上慰问品和新春的祝福。

2.传统习俗

除了节日习俗外,右坞村的传统习俗主要有年糕节、吃乌米饭过立夏和农家喜栽枣树。

(1)年糕节:吃年糕,年年高。每逢年节,杭州民间都有吃年糕的习俗,这是借年糕谐音,取其“年高”“年年高”的意思。杭州人过年,还要将年糕做成元宝、如意、十二生肖等形状,作为请年菩萨供祭的礼馍。右坞村地处杭州市近郊,自然有此习俗。年糕节主要是在过小年(腊月二十三日)这一天或者持续至后几天,吃年糕方式有多种多样,有汤年糕、炒年糕、蒸年糕等。

与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传说相仿,年糕节据说也是为了纪念吴国大夫伍子胥。相传春秋时期,为防御越国的进攻,吴王命伍子胥建造城池。城池建好后,伍子胥对亲信部将说道:我去世后,如果吴国遭难,人民饥苦无着,你们可在东门下掘土数尺,民饥可救。后来,伍子胥遭奸人所害,越国乘势进攻吴国。战争给老百姓带来巨大灾难,民不聊生,饥民遍野,众人在危难时忽然想起伍子胥生前说过的话,于是拆砖挖城,竟发现基砖是用糯米做成的。众人喜悦,蒸食充饥,缓解了饥荒。后人为纪念伍子胥备战备荒之功绩,每年过年都要做年糕来纪念他。

如今,右坞村赋予了年糕节更多的内容。自2011年以来,右坞村每年都要举办为期一个月的年糕美食节活动。在年糕美食节期间,游客们不仅能尝到正宗的年糕美食,还能亲自参与到打年糕的活动中,了解年糕文化。同时,还举办书画展、舞龙舞狮、手工编竹篮等活动,为年糕美食节增光添彩。

(2)吃乌米饭过立夏。吃乌米饭过立夏是凤坞地区流传了几百年的民间风俗。立夏时节正是乌米嫩叶旺发时期。右坞村的山朝南向阳,山上的乌饭树漫山遍野,乌饭叶稚嫩肥厚。每到立夏时节,妇女们都像采茶一样,到山上去挑选和采摘汁厚叶阔的乌饭叶。采来乌饭叶后,就要做烧乌米饭的准备工作。先淘好糯米、沥干,把摘来的乌饭叶再作处理,去硬梗、差叶、杂质,将乌饭叶倒入容器内,放入适量清水后,用手反复揉搓,先轻后重,揉搓时间以长为好,待水质变成乌黑,用新纱布滤去渣滓(要漏2~3次),放入糯米,再加适量的清水即可烧煮,火温要高,一气呵成,尤以柴灶为佳。饭烧好后要多焖一会,增加饭的糯度,揭开锅盖后,便会清香四溢。盛入盘碗后,再放上几匙白糖,显得黑白分明,既好看又好吃。除了自己吃以外,村民多有分给左邻右舍一起享用的习惯。乌米饭可以吃两、三天,一般不会变质,而且冷却后吃起来味道更好。右坞村民间风俗很多,但由于时代的变迁,许多风俗已逐渐淡化,唯独立夏烧乌米饭的风俗仍很流行。

(3)农家喜栽枣树。在右坞村,几乎家家户户的庭院内都栽有几棵枣子树。夏末秋初,枣子渐熟,青红相间的枣子一串串挂满枝头,惹人喜爱。大人们在农忙之余尝上几颗,可消除农活之际的劳累;孩子们放学之后,采上一把,可放松一天紧张的学习情绪。枣子也是馈赠亲友的时令佳果。农历七月十二日,家家户户都会在堂前供上一盘新枣,摆上几杯清茶,供奉祖宗。因此,栽种枣树也成了右坞村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