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会说话,是一种大智
做任何事情都能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中找到一个最轻松的捷径,同样,口才亦是如此。我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必须掌握一些必不可少的口才技巧,用技巧说服人。
学会听,人们才肯说
有些话题我们本来可以谈得很好,但结果却不欢而散。为什么会这样呢?怎样才能够与人快乐地交谈呢?
原因在于我们不懂得倾听的艺术,要想成为一个和他人愉快交谈的人,首先要懂得倾听。做一个忍耐的听者是谈话艺术中一项重要的条件。因为能静坐聆听别人意见的人,必定是一个富于思想、具有谦虚柔和性格的人。
这种人在人群之中,起初也许不大引人注意,但最终往往会成为最受欢迎的人。因为他虚心,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因为他善于思考,所以受到众人的尊敬。一个冷静的倾听者,总是会发现别人不曾留意的事情。
卡耐基受邀参加了一个桥牌聚会,但是他对桥牌并不感兴趣,碰巧当天参加该聚会的,还有一位金发女郎也不怎么喜欢玩桥牌,于是他们就聊了起来。
这位女士知道卡耐基以前曾是电台主持人罗威尔·汤玛士的助理,专门负责替他撰写到各地旅游的奇闻逸事,供他在电台上发表,于是她说:“卡耐基先生,我很希望能亲耳听你讲述一下你到各地旅游的所见所闻!”接着她又说道,“我和丈夫刚刚从非洲旅行归来。”
“非洲!”卡耐基闻言惊叫一声,“多有意思啊!我一直都很渴望能去非洲看看,可是却苦于没有机会,只有一次到过阿尔及利亚边境,在那里待了24个小时。告诉我,你是不是整个非洲全跑遍了。我好羡慕你,还是由你来告诉我一些非洲见闻吧!”
在接下来的45分钟里,这位女士果然没再问起卡耐基任何有关旅游各地的见闻。事实上,她所需要的,只是一个耐心、专注的听众,来满足她以自我为中心的意念。
这种心理反常吗?一点也不!像她这样的人,到处都可以碰得到。
有一次,卡耐基在格林柏先生举办的餐会上,认识了一位植物学家,在此之前他从来没有结识过学植物学的人。未料才跟他寒暄几句,卡耐基就发现此人所学甚精,谈吐高雅,告诉了他许多有关园艺方面的知识,并帮助他解决了不少这方面的困惑。
当天同桌用餐的宾客,有十几个人,但卡耐基却顾不得礼貌与否,兀自跟这位植物学家聊了好几个小时。直到将近午夜,他才向所有宾客与主人告辞,临行前那位植物学家当着主人的面夸赞他,说他很健谈,知识渊博而且很有见地,还说跟卡耐基谈话,不仅轻松愉快,而且受益匪浅。
但事实上,卡耐基对植物学一窍不通,在跟他谈话的那几个小时里,根本就没开几次口,大部分时间全是在听他一个人讲。他会如此夸赞卡耐基,是因为卡耐基从头至尾都兴趣盎然地聆听他的谈话,而他明显地感觉到了卡耐基是真的十分投入,所以他感到很愉快。
专注地聆听,意味的正是一种不假言辞的赞美,它带给人的满足与喜悦,绝非是其他实质的赠予所能相比的。
世界最著名的影剧记者伊撒克·马士逊曾明确指出:“世上许多人之所以不能留给人良好的印象,正是因为他们不能耐心地做个好听众。由于他们只关心自己接下来要说的话,所以根本不肯耐心地去听人家把话说完……”
多数大人物都曾告诉过我,他们喜欢的是肯耐心听别人说话的人,而不是那些争着要发表自己高见的人。因此,如果你想学好谈话这门课程的话,便要谨记:先做一个好的倾听者,鼓励别人谈他自己是学习的基本功夫。
做一个好的倾听者也是一门艺术。那么如何才能做一个好的听者呢?以下是几点建议。
1.全心全意地倾听
听音乐时,你也许喜欢轻敲手指或频频用脚跟打拍子,这没有问题,但听别人说话时却绝不能这样做,因为这些小动作最容易伤害别人的自尊心。所以在聆听时不要做一些与谈话无关的事情,要撇开令你分心的一切,不要理会墙角里嗡嗡作响的苍蝇,忘记你当日要去看牙医的行程。这样当他偶然问你一些问题时,你才不会因为没有留心听他说话而无从回答。
听别人说话时,你的眼睛要注视着对方,点头示意或打手势鼓励对方说下去,借此表示你在用心倾听。无论和你说话的人的地位比你高还是低,眼睛注视着他是一件必要的事情,只有虚浮、缺乏勇气或态度傲慢的人才不去正视别人。
轮到你回答对方的问题时,千万不要以为你已经成为主角,你仍要把说话的机会奉还给对方,除非对方的话已告一段落,想和你互换一下角色,你才可以把话题接下去,或对方让你说话的时候你才可以这样做。
我们年轻时,大都以为话说得越多,在社交圈里便越受欢迎。
一位外交官的太太曾细述她丈夫初入外交界,带她去应酬时,她遇到的尴尬。她说:“我是个小地方的人,而满屋子都是口才奇佳、曾在世界各地住过的人。我拼命找话题,不想只听别人说话。”
一天黄昏,她终于忍不住向一位不大讲话但深受欢迎的资深外交家吐露了自己遇到的困扰。外交家告诉她:“每个人说话都要有人听。相信我,善于聆听的人在宴会中同样受欢迎,而且难能可贵,就好像撒哈拉沙漠中的甘泉一样。”
2.协助对方说下去
试用一些很短的评语或问题来表示你在用心听,即使你只是简短地说:“真的?”或“再告诉我多一点。”
假如你和一个老朋友吃午饭时,他对你说因为夫妻大吵了一架,整个星期都没有睡好。你千万不能像那些不喜欢听别人私事的人一样说:“婚姻生活总是有苦有乐,你吃鱼还是五香牛肉?”你这样说无疑是给他浇了一头冷水,是间接叫他最好别向人发牢骚。你应该关切地说:“难怪你睡不好,夫妻吵闹一定令你很难受。”
因为我们当中很少有人能够自我开导,总需要把自己的烦恼告诉善于聆听的朋友,所以你这样说可以纾解他心中的抑郁,使他的心情慢慢好起来。
3.要学会听出言外之意
一位业绩优异的房地产经纪人认为,他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不仅能做顾客忠实的听众,而且能听出顾客的弦外之音。当他讲出一栋房屋的价格时,顾客说:“哪怕豪宅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可是说的声音有点犹豫,笑容也有点勉强,那他便知道顾客心目中想买的房子和他所能负担得起的价位显然有差距。
于是他诚恳地说“在你决定之前,不妨多看几栋房子。”结果当然皆大欢喜。那位顾客买到了符合他预算的房子,生意成交。
4.不要随便纠正对方的错误
无论他人说什么话,最好不要随便纠正他的错误,这样才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如果要提出意见或批评,一定要讲究时机和态度,不要太莽撞,不讲究方式和方法的批评,无疑会将好事变成坏事。
有些人常喜欢把已经对你说过好几次的事情再说给你听,这件事可能是深埋在他心里最难忘的事情,也可能是他比较得意、高兴,或者伤心、不快的事情;也有些人会把一个笑话说了几次后还当新鲜的东西讲给你听,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听者的你,要练习一种忍耐的美德,你不能对他说:这事你已经对我说过好几遍了。
这样做会伤害他的尊严,你唯一应该做的事是耐心听下去,你应该明白他是一个记忆力不好的人,你应该同情他,而且他对你反复地讲是出于对你的好感和信任,那么你应该同样用诚意来接受他的善意。
但如果遇到这种情况:说话的人滔滔不绝地在说你根本不感兴趣的话题,而你又觉得没有必要用时光和精力去应酬。这时,你应该在不伤害对方自尊的情况下,巧妙地引开他的话题,去谈一些他内行或是喜欢的话题。
掌握倾听的艺术是受人欢迎的秘诀之一。不幸的是,大多数人不知道应该如何倾听别人说话。当别人有问题来找我们时,我们常说得太多,总是试着提出建议,其实,大多数的时候他们最需要的也许只是沉默、耐心、宽容和爱。
活用修辞:让表达更具吸引力
20世纪,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时,仍很少有人能读懂他的著述——“相对论”的意义。一次,有人要求爱因斯坦用最简单的话来解释“相对论”。
爱因斯坦是这样解释的:“你与你最亲爱的人坐在火炉边,一个钟头过去了,你觉得好像只过了5分钟;反过来,你一个人孤孤单单地坐在热气逼人的火炉边,只过了5分钟,但你却像坐了一个小时。这就是‘相对论’。”
爱因斯坦用日常生活中人们所体验过的真切感受来解释高深玄妙的相对论的原理,简单明了,这就是语言运用中的修辞技巧。
“这是我的狗”与“这是我的爱犬”描述的是同一个事实,但前者是客观描述,而后者则是带有感情色彩的描述。上述两种情况,前一类称客观性言辞,后一类称感情性言辞。
客观性言辞有准确、可靠的优点,但也有直接、单调的缺点,因此,常常需要用感情性语言来弥补它的缺点。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感情性语言表现了客观事实,如果把它改为“一夜北风吹雪下,树枝上落满雪花”,虽准确可靠地描述了客观事实,但诗的神韵却没了。可见,言辞的“着色”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所谓言辞“着色”,就是指以感情性言辞代替客观性言辞。正因为感情性言辞的存在,语言之树才会长出绿叶,开满花朵。
谈话中常用的语言修辞主要有以下几种。
1.比喻
在演讲和谈话中,恰当地运用比喻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喻能增强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可以给语言涂上一层斑斓的色彩。运用比喻,可以把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熔于一炉,使真理变得浅显通俗,易于理解和接受。
法拉第最初发现电磁感应的重要原理时,有人嘲讽他:“这个又有什么用处呢!”
法拉第诙谐地说:“刚生下来的婴儿有什么用呢?”
法拉第就是用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最普通的事实打比方,告诉他们电磁感应像新生婴儿一样前途无量的道理。
比喻,作为口才表达的一种技巧,的确能够加强表达效果。但是,前提条件是必须运用得自然贴切、富于创造性,切忌滥用,否则,就会落入老生常谈的俗套。正如第一个把美女比喻成鲜花的人是天才,但第一千个把美女比喻成鲜花的人则是蠢材。
2.比拟
一位演讲者在题为《国家、民族与正气》的演讲中谈道:“岳飞、文天祥等民族英雄不仅用笔写下了悲壮的诗篇,而且用生命写下了壮丽的史诗,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脍炙人口的诗句,是我们民族的千古绝唱,弹奏出了属于我们民族的正气之歌。”
写诗和弹奏乐曲,都是人的动作,但这位演讲者却给它们赋予了“生命”,这种手法在修辞学上被称为比拟。
这种修辞格以联想为基础,富于启发性,而且又常常能把静态拟成动态,化抽象为具体。因此,在说话中恰当地运用它,不仅会使自己的表述生动、具体,而且还便于表达感情。
3.借代
在中国的语言瑰宝中有许多这样的词语,不直接说出该人或该事物,而是借用与要说的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其他事物来代替,如“目不识丁”,借“丁”字代全部文字;“鸡犬相闻”,借“鸡犬”代鸡犬之声;“兵革既未息”,借“兵革”代战争。
说话中灵活运用上面这样的方式和技巧,不仅会使说话人的话语更生动,还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为这不但说到了某人或某物,而且还把与某人或某物有密切关联的东西也说出来或暗示出来了,所以,这样的话更能引诱听众去联想,因而也就更能吸引听众。
4.夸张
说话时,合理地运用夸张技巧,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既能加强说话的感染力,又能“启动”听者的想象力。
有一次,马克·吐温坐火车到一所大学讲课。因为离讲课的时间已经不多,他十分着急,可是火车却开得很慢,于是幽默家想出了一个发泄怨气的办法。
当列车员过来查票时,马克·吐温递给他一张儿童票。这位列车员也挺幽默,故意仔细打量了他半天,说:“真有意思,看不出您还是个孩子呢!”
幽默大师回答:“我现在已经不是孩子了,但我买火车票时还是孩子。”
火车开得慢的确是事实,但绝不至于慢到让一个人从小孩长成大人。这种无限制的夸张,产生了特殊的幽默效果,令人为之捧腹。
夸张虽可言过其实,但不是浮夸,不能哗众取宠,更不能无中生有、信口开河。它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另外,说话运用夸张技巧时,人们要注意分寸,要让听者知道你在夸张而不是写实;不要单纯为了猎奇而强行夸张,像做报告时或介绍经验等场合就不能随意运用夸张技巧。
5.双关
语意双关幽默术存在的前提是语言的多义性,利用这种多义性,言在此而意在彼,具有很强的幽默味。
传说李鸿章有一个远房亲戚,胸无点墨却热衷功名,一心想借李鸿章的关系捞个一官半职。大考之日,他在考场上打开试卷,竟无法下笔。眼看要交卷了,他灵机一动,在试卷上写下“我乃李鸿章中堂大人的亲妻(戚)”,指望能获主考官录取。
主考官批阅这份考卷时,发现他竟将“戚”错写成“妻”,提笔在卷上批道:“所以我不敢娶你。”“娶”与“取”同音,主考官针对他的错字,来了个双关的“错批”,既有很强的讽刺意味,又极富情趣。
语意双关幽默术作为一种实用幽默技巧,可以在适当的场合帮我们摆脱困窘。如果你想成为聊天讨论的主角,就要熟练掌握它。
6.对比
把两种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面貌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可使事物的性质、状态和特征等更加突显,并且鲜明地表现出说话人的立场和观点。
鲁迅在《战士和苍蝇》一文中这样说道:“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再完美的苍蝇也不过是苍蝇。”这里鲁迅把“战士”和“苍蝇”拿来比较,犀利地讽刺了那些诬蔑革命者的所谓正人君子,以坚定的决心支持那些投身革命的勇敢战士。
7.反语
萧何以谋反罪诛杀韩信后,又召集群臣,设下油锅,要韩信的谋士蒯通当众供认和韩信谋反的罪行。在这种特殊环境下,蒯通无法直陈其词,便用正意反说的方式,先数落了韩信的“十罪”,接着又列举了韩信的“三愚”:
韩信收燕、赵、三秦,有精兵40万,恁时不反,如今乃反,是一愚也。汉王驾出成皋,韩信在修武,统大将200余员,雄兵80万,恁时不反,如今乃反,是二愚也。韩信九里山前大会战,兵权百万,皆归掌握,恁时不反,如今乃反,是三愚也。韩信负着十罪,又有此三愚,岂不自取其祸!
蒯通明为数落韩信的罪状和愚蠢,暗则为韩信鸣冤叫屈,致使满朝文武为之动容,赢得了众人的同情,迫使萧何难以下手烹杀。
有时候我们也可以使用反语的修辞,来摆脱不利的谈话环境。
当然,使用修辞手法要把握分寸。
言辞“着色”必须有一定分寸,失去分寸就会产生极大的消极作用。
父母在教育子女时,要避免使用“着色”过重的言辞,什么“心不在肝上”“没心没肺”“豆腐脑袋”之类,这些“着色”过重的言辞往往会引起孩子情绪上的反弹。夫妻之间的交谈互动,也要避免使用“着色”过重的言辞。丈夫酒后话多,妻子往往会说:“喝了两盅马尿,又不知东南西北了!”这类语言没有什么词汇上的使用错误,但是,它们却往往成为吵架的原因。
同事之间或朋友之间开玩笑,也要避免使用“着色”过浓的言辞,否则会造成隔阂。在较为正式的场合,更是不能轻易使用感情性言辞。
感情性言辞具有一种感染力,因此,它往往可以迎合听众的心理,煽动听众的情绪。任何使用语言的人,都不可避免地遇到言辞“着色”的问题。因此,在了解它的正面作用的同时,要特别防止负面效果的产生,这是提升语言交谈能力的重要认知。
赞美是互动的好开端
真诚的赞美是使人快乐的原动力。人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承认,因为别人的赞扬之声是自我价值的体现。没有赞美,人们会变得脆弱,容易受到各种不良思维的影响甚至侵扰;没有赞美,人的精神免疫系统就会停止运作。
人们正是在别人的赞美声中认识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获得社会满足感。人在婴儿时期,从父母点头、微笑、拍手、抚摸等赞美性的动作中获得满足。成人以后,更多的是在别人、在社会舆论的赞许声中获得强烈的成就感。在社会心理学上,这被称为“社会赞美动机”。
其实,每一个人都有他的优点和长处,这些优点和长处正是个人存在价值的生动体现。人们一般都希望他人能看到和肯定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从而肯定自己的价值。因此,诚恳的赞美之声,总是能够赢得对方的欢心,同时也为自己打开局面创造了良好的气氛。
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说:“你想要人家有怎么样的优点,那你就怎么样去赞美他吧!”这话很有道理。因为在人和人的交往中,适当的赞美能束缚对方的缺点,引其向善。比如,对方本来具有优柔寡断的缺点,若听你称赞他很果断,那么他就可能鼓足勇气向自己的缺点挑战,努力朝你赞许的方向去努力。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抱怨找不到赞美的“借口”,其实只是他们不善发现罢了。其实在人类身上,值得赞扬的地方很多,且不说优秀的、杰出的人物身上有许多闪光的东西,即使是普通人,也有许多优秀品质、优良品格值得我们去赞美。那么,赞美有什么技巧呢?
1.背后赞美人
大多数人受到别人的赞美时,绝不会感到厌恶,除非对方说得太离谱,即使明知对方讲的是奉承话,心里还是免不了会沾沾自喜,这是人性的弱点。
赞美别人是一种学问,其中的奥妙和魅力无穷,当然,最有效的赞美方法是在背后赞美他人。
《红楼梦》中有这么一段描写:史湘云、薛宝钗劝贾宝玉做官为宦,贾宝玉听后大为反感,于是当着史湘云、薛宝钗和袭人等人的面赞美林黛玉说:“林姑娘从来没有说过这些混账话!要是她说这些混账话,我早和她生分了。”
凑巧黛玉走到窗下,无意中听到了贾宝玉这一番话,“不觉又惊又喜,又悲又叹。”结果宝黛两人互诉肺腑,感情大增。
在林黛玉看来,宝玉当着湘云和宝钗的面赞美自己,而且不知道自己会听到,这证明他是真诚的。倘若宝玉当着黛玉的面说这番话,好猜疑、使小性子的林黛玉可能就会认为宝玉是在打趣她或想讨好她。
背后说别人的好话,远比当面恭维别人效果明显要好得多。因为在背后赞扬别人,能极大地表现出说话者的“胸怀”和“诚实”,有事半功倍之效。
2.夸屋及乌
“爱屋及乌”这个成语,意思是因喜爱房舍而连带喜爱在屋檐筑巢的乌鸦。我们常常用其比喻,喜爱一个人便喜爱与他有关的一切事物。
同样地,我们在夸奖一个人时,也可以绕过他本人,去夸奖他喜爱的事物。你如果想与一位带着孩子的母亲亲近的话,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夸奖她的孩子长得漂亮、可爱。听到你对孩子的赞美,那位母亲一定会很愉快地与你攀谈。如果你想从她那里打听些事情,也一定会得到最详尽的回答。
据说有一位只会讲英文的美国女孩,竟游览了地球上半数的国家,奥秘何在?原来,她的秘密武器就是灵活地运用了“夸屋及乌”的赞美法。譬如说,当她见到一位牵着小狗的老太太时,会指着小狗说:“多么温驯可爱的小狗”;遇上抱小孩的母亲时说:“您的小孩真可爱”;若是夫妇俩,她则说:“先生,您的太太真迷人。”于是,这些受到夸奖的人们会很亲切地与她交谈,她根本无须担心迷路的问题,那些人甚至会送她到著名的观光景点去。就这样,她顺利地旅游了大半个世界。
其实,你真要去夸奖一个人并让对方高兴,是毫不费力气的。如对于女性,你大到可以夸奖她的气质、才干、容貌、身材,小到她的头发、眼睛、鼻子、牙齿、嘴唇、纤纤玉手、修长双腿,甚至一个别针、发夹;也可以“夸屋及乌”到她的房间布置、衣着、阳台、丈夫、孩子等等。
3.遇物加钱与逢人减岁
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非常简单但又非常实用的赞美他人的技巧,如果能够经常恰当地使用它,一定会为你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例如,老百姓常用的“遇物加钱”与“逢人减岁”。
“遇物加钱”与“逢人减岁”是在语言交际过程中,针对人们的普遍心理而采用的投其所好和讨人喜欢的说话技巧。
(1)遇物加钱。
买东西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一种行为。人们购物时普遍会存在这样的心理,用“廉价”购得“美物”。但是,通常只有那些善于购物的精明人才能做到这一点,大多数购物者都不一定善于购物,但是他们还是希望自己的购物能力能够获得别人的认可。
所以,当我们花了50元购买的一件物品,被别人误以为只需30元时,往往会有一种失落感,觉得自己不会买东西。相反,当我们花30元买的东西,别人误认为需要50元时,我们又往往会有一种兴奋感。正是这种购物心态的存在,让“遇物加钱”这种说话技巧有了用武之地。
“遇物加钱”这个方法很能讨对方欢心,操作起来也很简单,但是有一个前提,你要对商品的物价心里有底,而且不能过于高估,否则收不到好的效果。
(2)逢人减岁。
人们都希望自己可以永远年轻,所以成年人对自己的年龄非常敏感。出于成年人普遍存在的这种怕老心理,“逢人减岁”这种说话技巧便有了讨人喜欢的“市场”。
这种技巧的特征在于把对方的年龄尽量往小里说,从而让对方在心理上觉得自己很年轻,保养有方等,进而产生满足感。举个例子,你对一位三十多岁的人说她看上去只有二十多岁,对一个六十多岁的人说,她看上去只有四五十岁,这种“美丽的错误”会让对方对你产生好感,形成心理上的相容。
当然,我们应该特别注意的是,“逢人减岁”这种技巧通常只适用于成年人,尤其是中老年人。假如面对的是幼儿或少年,我们用“逢人添岁”(即把对方的年龄往大说)的技巧效果会较好,因为他们往往渴望长大。
总之,我们这里所说的“遇物加钱,逢人减岁”,说白了就是投其所好。当然,我们的出发点是光明正大的,这种“投其所好”,无论是对自己、对对方还是对社会,都是没有害处的。对于这样的“美丽的错误”与“无害的阴谋”,我们多说一些又有何妨呢?
4.从细小处赞美
要赞美,就必须找到可赞美之处。而要找出可赞之处,就要用眼睛去发现、去挖掘,这也是我们能够在最短时间里获得别人好感,最该使用的一种赞美技巧。
1960年,法国总统戴高乐访问美国。在尼克松为他举行的宴会上,尼克松夫人费了很大的心思,布置了一个美观的鲜花展台,在一张马蹄形的桌子中央,鲜艳夺目的热带鲜花衬托着一个精致的喷泉。
精明的戴高乐将军一眼就看出来,这是女主人为了迎接他的到来而精心设计制作的,不禁脱口称赞道:“夫人为举行这次宴会,一定花了很多时间来进行布置吧!”
尼克松夫人听后十分高兴。事后,她对朋友说:“大多数来访的大人物,要么不加注意,要么不屑因此向女主人道谢,而他却总是能想到别人。”
赞美不仅要讲究技巧,在运用技巧的时候还要注意一些原则,否则不但达不到自己的目的,还会引起别人的反感。
(1)赞美的话要坦诚得体,必须说中对方的长处
赞美的首要条件,要有一份诚挚的心意及认真的态度。言辞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因而轻率的说话态度,会让对方产生不快的感觉。赞美也不要太离谱,这样别人会觉得你太虚伪。
初次见面,适当地恭维人家是有礼貌、有教养的表现,不仅可以获人好感,而且还可以和对方在心理、情感上靠拢,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1987年4月底,在《红楼梦》中饰演贾宝玉的欧阳奋强到香港参加该剧的首映式。欧阳奋强刚踏进机场休息室,亚洲电视台名演员方国姗就挤到他身边,热情地说:“你是欧阳奋强吗?我叫方国姗。他们都说我长得像你。”
“方小姐比我长得漂亮多了”,欧阳奋强说。亚视艺员领班高先生风趣地说:“方小姐可是香港的贾宝玉呀。”
这番相互赞美的话十分自然贴切,使迎接的气氛融洽而和谐。
(2)重点捧对方的那些你特别需要的能力
当一个人很有兴趣地谈到他的专长,或他所取得的成绩,或他所开展某项业务的辉煌时,你适时地提出与之相关的要求,在这样的时刻,他拒绝你的可能性最小,你的要求得到满足的成功率最大,这条秘籍是经过心理学家及社会学家实验的。当你有求于人时,就去赞美他,吹捧他,营造一个合适的氛围,使你的需求最大可能和最大限度地得到满足。
宋义是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和妻子两地分居10多年了,没少费劲,可妻子就是调不过来。
这件事搞得宋义精疲力竭,但又无可奈何。此时,在他妻子调动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某局又换局长了,新上任的局长是从外地调来的。宋义听说这位局长能急人之所急,为群众办实事,所以想去试试。但是在去之前,他先了解了几件这位局长帮助他人的例子。
他一开始没谈自己此行的目的,先是捧局长,列举出他比较突出的政绩,称赞他是真正为人民做实事的公仆。局长也很谦虚,说:“哪里,哪里,他们的确有困难,有的已经分居好几年了,就是调不到一起,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
到了这个关口,宋义顺势推舟地说出了自己的困难:“局长,我也有点小事需要麻烦您。我和妻子两地分居已经10多年了,一直没能解决,本来已经不抱希望了,可是您调来了,务必请您帮帮忙。”
接着宋义介绍了一下自己的情况,局长让他回去静候佳音。果然,不久之后,一纸调令到手,宋义全家团聚。
在这个事例中,宋义因为有求于人,所以对其进行吹捧,使局长喜笑颜开,轻松地解决了自己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相比较那些只知道诉苦、激发他人的同情心以求得帮助的人,这种方法更加事半功倍。
(3)实事求是,措辞适当。
实事求是是指赞扬应以事实为依据,这是与“阿谀奉承”的本质区别。“阿谀奉承”是出自主观的愿望,是为了一己之私,有着明显的巴结奉承的目的,即俗话所说的“拍马屁”。而真诚的赞扬则是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是一种真情的流露,旨在使人快乐,与人进行感情的沟通。此外,真诚的赞扬还要选择适当的措辞,主要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不要夸张,二是不要过分。
不要夸张,就是说赞扬话应该朴实、自然,不要有任何修饰的成分,不要夸大其词。
不要过分,指的是赞扬话要适度,有的话赞扬一次两次,一句两句就足以使对方愉快,如果一味地反复强调也许别人就会怀疑你的动机了。
(4)热诚具体,深入细致。
日常交往中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赞美:“你这个人真好”“你这篇文章写得真好”等等。究竟好在哪些方面,好到什么程度,好的原因又何在,不得而知。这种赞美显得很空洞,别人以为你不过是在客气,在敷衍。
所以,赞美语应尽可能做到热诚具体、深入细致。比如赞扬一个人穿的衣服漂亮,你不妨说:“这件衣服穿在你身上很合身,颜色鲜艳,人显得精神多了。”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伦·H.克林纳德认为,正确的赞美方法是把赞美的内容具体化,其中需要明确3个基本因素:你喜欢的具体行为;这种行为对你的帮助;你对这种帮助的结果有良好感受。有了这3个基本因素,赞美语才不至于笼统空泛,才能使人产生深刻的印象。
说服需要一种大智慧
我们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正确的必须说服错误的,前者包括目光远大,代表先进的思想观点,而后者是目光短浅,代表保守落后的思想意识。然而,分清孰是孰非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在日常生活中,几乎人人都会成为说服者。母亲病了,不肯去医院治疗,需要我们说服;陷入情网中的姑娘,丝毫没有发现自己爱上的是一个混蛋,为了帮她摆脱情网,我们要靠说服;涉世未深的青年受骗后尝到恶果,准备自杀,为了启发他不能轻生,要靠说服。如上面所述,无时无刻,许多人都在做说服的工作,然而,说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奏效的,因此,说服别人之前必须懂得一些基本原则。
1.从对方的立场出发去说服他们
利害关系,是人生在世必须处理的重要问题。趋利避害,可以说是人的一种自然本能。但是,世界上的事情复杂多变,分辨利与害对许多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在说服别人的时候如果能够紧紧抓住关键点,具体地剖析事物发展中的各种矛盾,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对其本人的影响,晓之以理、诱之以利,定能使对方心悦诚服,乖乖地让你牵着鼻子走。
子贡名叫端木赐,是春秋时期卫国人,是孔子众多弟子中最能言善辩的一位。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齐国的田常想要夺取王位,又畏惧高、国、鲍、晏四家族的势力,于是想借攻打鲁国的方式显示自己的实力。孔子听说后,便对弟子们说:“鲁国是祖宗之地、父母之国,如此危急,你们怎么不去解围呢?”起初,子路、子张、子石都曾请求去,被孔子拒绝了。但是,当子贡请求去解鲁国之围时,孔子立刻就答应了。
子贡到了齐国后去拜见田常,并对田常说:“鲁国守墙薄弱,地域又狭又小,国君愚蠢无仁德,大臣无用,士兵和百姓都厌恶征战,这样的国家不可与之交战,你不如去攻打吴国。吴国的城墙又高又厚,地域又宽又广,新制造的铠甲坚韧,兵卒士气高昂,又有精明的大臣坚守城池,这样的国家你才可以攻打。”
田常生气地说:“你不让我去攻打可以轻松攻下的城池,却让我去攻打难以攻下的城池,究竟安的是什么心呢?”
子贡说:“我听说,忧惧在内部就要进攻强国,忧惧在外部就要进攻弱国,现在你的忧惧在内部。我听说你三次自封为王都没有成功,是因为大臣中有人反对。如今你想攻占鲁国来扩大齐国的领地,但是,战胜了鲁国就会使国君骄纵,带兵的大臣地位更尊高,而你却一点功劳也没有,国君就与你渐渐疏远了。”
“这样,你对上骄纵了国君的心欲,对下助长了群臣的势力,要想夺取王位就更困难了。国君骄纵就恣意横行,大臣骄纵就互相争斗,这样你上与国君不合,下与众臣交争,如此下去,你在齐国连立足之地都没有了。所以说不如伐吴,伐吴不胜,士卒战死于外,大臣空虚于内,上没有强臣为敌,下没有百姓阻挠,能把国君孤立起来,进而控制齐国大权的就只有你一个人了。”
田常说:“好。但我已出兵伐鲁,再改道伐吴,大臣们怀疑我怎么办?”子贡说:“你可以先按兵不动,我前往吴国,让他们救鲁,这样一来,你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借机迎战吴国了。”于是子贡去见吴王。
见到吴王,子贡说:“我听说,称王于天下的人不绝于世,称霸于诸侯的人没有强敌,就像用千钧之力去移动很轻的东西一样。拥有万乘战车的齐国去进攻只有千乘战车的鲁国,进而与吴国争强,我为大王的危机而担忧,大王不如去帮助鲁国。而且,救鲁能显威扬名,伐齐能得到实利。救鲁名义上是保护鲁国,实际上是削弱强大的齐国,明智的人是不会犹豫不决的。”
吴王说:“好!我可以去救鲁。但我曾与越国交战,越王战败后,栖身会稽,刻苦图强,养精蓄锐,时刻想找我报仇。等我把越国征服了,我再去伐齐。”
子贡说:“越国的力量和鲁国不相上下,吴国的力量和齐国也差不多,大王放弃齐国而去攻打越国,等你征服了越国时,齐国早已把鲁国灭了。况且大王需要的是存亡继绝的威名,攻伐弱小的越国,而畏惧强大的齐国,不是英勇的行为。”
“勇敢的人不回避困难,仁德的人不背弃盟约,明智的人不丧失良机,称王天下的人不绝于世,因为他们树立了正义。如今,保存越国向诸侯显示了您的仁德,救鲁伐齐,威慑晋国,诸侯就会一个跟着一个地来降服,霸王之业就成功了。如果大王认为越国是后顾之忧,我愿去见越王,让他跟随您出征,这名义上是随诸侯出征,实际上是使越国实力空乏。”
吴王听了,非常高兴,便让子贡到越国去了。
越王到郊外迎接子贡,并亲自送他到馆舍,问道:“我们这里是偏远的蛮夷之国,是什么重要的事劳烦大夫屈驾光临?”
子贡说:“我曾说服吴王救鲁伐齐,他虽然愿意,却害怕越国乘机报复,说‘等我灭掉越国再去救鲁伐齐’,这样看来,越国的灭亡是在劫难逃。况且,没有报复别人的想法,而遭到人家怀疑的人是愚拙的;有报复别人的想法却让人察觉,是注定要失败的;事情还没做就让人家知道了,是很危险的。这三者都是举事的祸端。”
越王顿首再拜,说:“我曾不自量力地与吴国交战,困于会稽,痛入骨髓,日夜忧虑,如能与吴王同归于尽,我也心甘情愿。”越王问子贡该怎么办。
子贡说:“吴王为人狂暴,群臣苦不堪言,国家因战争频繁而疲累,士卒无法忍受,百姓怨恨国君,大臣内讧,伍子胥因劝谏吴王被杀害,宰相专权,为了个人的私利而怂恿国君持续犯错,这是亡国的做法。现在大王可以出兵帮助吴王实现救鲁伐齐的心愿,用贵重宝器讨得他的欢心,用谦卑的言辞尊崇他的礼仪,他一定会伐齐。”
“吴国若战败了,是大王您的福气,吴国若战胜了,一定会再去攻打晋国。我愿意去见晋国国君,让他从北面进攻吴国,吴国的力量一定会被削弱。他的精锐士卒都在齐国,主要兵力又被晋国围困,大王您可以利用吴国疲敝的机会向吴国进攻,一定能灭掉吴国。”越王听了十分高兴,频频颔首。
子贡又去晋国,对晋国国君说:“我听说,虑事不早下决心,就不能应付急剧的变化,用兵不先辨明情况就不能战胜敌人。现在齐国与吴国就要开战了,吴国若战败了,越国一定会乘机乱吴;吴国若战胜了,一定会乘机再来进攻晋国。”晋国国君听了,十分惊慌,问道:“那该怎么办呢?”子贡说:“准备好兵器,休养好士卒,等待迎敌。”晋国国君同意了。
子贡回到鲁国,坐等其变。吴王果然与齐战于艾陵,大败齐军。但吴军不归去,又兴兵北上,进逼晋国,与晋人战于黄池。吴、晋强力相争,吴兵大败。越王知道了,过江击吴,在离吴国都城七里远的地方驻扎下来。吴王闻讯,离晋南归,与越国战于五湖。三战不胜,城门失守,越王围困吴国王宫,杀死吴王夫差,3年后,越国称霸群雄。
子贡的劝谏说服能够成功是因为采用了晓以利害的矛盾分析法。只有针对问题,具体分析,区别不同的对象,看清对方的需求,分析对方的利害所在,才能把话说进对方的心坎上,让人接受,令人信服。
2.从对方性格出发说服他们
俗话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道理,对一千个人讲同样的一句话可能会产生一千种不同的效果,因此,因人而异、因事而异的语言表达对任何人来讲都是必要的,有的放矢而又措辞准确的话最能说服人。
在《三国演义》第65回中,马超率兵攻打葭萌关的时候,诸葛亮对刘备说:“只有张飞、赵云二位将军,方可对敌马超。”
刘备说:“子龙领兵在外回不来,翼德现在在这里,可以急速派遣他去迎战。”
诸葛亮说:“主公先别说,让我来激激他。”
恰在这时,张飞听说马超前来攻关,大叫而入,主动请求出战。
诸葛亮佯装没听见张飞的话,自顾自地对刘备说:“马超智勇双全,无人可敌,除非往荆州唤云长来,方能对敌。”
张飞说:“军师何出此言,小瞧于我!我曾单独抗拒曹操百万大军,难道还怕马超这个匹夫!”
诸葛亮说:“你在当阳拒水断桥,是因为曹操不知道虚实,若知虚实,你怎能安然无事?马超英勇无比,天下的人都知道,他渭桥六战,把曹操杀得割须弃袍,差一点丧了命,绝非等闲之辈,就是云长来也未必能战胜他。”
张飞说:“我今天就去,如战胜不了马超,甘受军令!”
诸葛亮看“激将法”起了作用,便顺水推舟地说:“既然你肯立军令状,便可以为先锋!”
结果张飞与马超在葭萌关下酣战了一昼夜,斗了220个回合,虽然未分胜负,却打掉了马超的锐气,后被诸葛亮施计说服而归顺刘备。
诸葛亮针对张飞脾气暴躁的性格,采用“激将法”来说服他。每当遇到重要战事,先说他担当不了此任,或说怕他贪杯酒后误事,激他立下军令状,增强他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激发他的斗志和勇气,扫除轻敌思想。这种激将法的妙处在于每次张飞都“爱听”无比,乖乖地落入了诸葛亮的“圈套”之中。
正如射箭要看靶子,说话要看对象,从对方的性格出发,看准对象说话,才能真正说到别人心坎里去,这样的话别人才最爱听。
3.从对方立场出发说服他们
有些想劝告别人的演讲者容易犯这样的错误,即并不去考虑别人的意见和欲望,不去寻找共同点,只顾发表自己的见解。
例如,在一个一直就存在激烈争议的关于禁酒问题的演讲大会上,几乎每位演讲者都是莽撞地一开始就指出别人见解的错误,然后坚定地声明自己的立场和主张,以此希望其他演讲者抛弃原来的见解,而赞成他的主张。结果呢?没有任何一个人被他说服,因为他鲁莽激烈的开场白,引起了听众的反感,使他们更加坚持他们自己原来的见解。
“一位精明的演讲家应在开头就获得人们许多‘是’的反应,以使听众的心理按演讲者的见解方向移动。”要想在开头就让听众产生“是”的反应,就必须找到一个让对方也赞成的共同立场。林肯就擅长这么做。一位持中立立场的《镜报》记者说:“在半分钟之内,林肯所讲的每一字每一句,对方几乎无不同意。然后从那一点起,他慢慢地引导他们,直到完全将他们掌握在自己手中。”
为什么会这样呢?著名的心理学家鲁滨孙教授有一段话很好地解释了其中的奥妙。
他说:“在日常生活中,自己的一些观点、意见即将发生改变,接受新的观点、意见的这个过程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是在心中没有感到任何压力或伤及自己感情的状态下完成的。如果突然有人指出,你的看法是错误的,我们的心理上就会对这种责备产生反感,不仅不会轻易变更自己的想法,反而会不由自主地去顽强地捍卫它。当然,这并非是由于意见值得我们捍卫,而是由于我们的尊严受到伤害。”
“‘我的’这两个字,在人的生命里非常的重要。不论是‘我的’狗、‘我的’家、‘我的’信仰、‘我的’国家,还是‘我的’上帝都是一样的。我们不愿别人指责我们拥有的任何东西。我们乐意继续相信自己相信的一切,所以若遇到有人怀疑它们时,一定会寻找许多借口去捍卫它。结果,大多数我们所谓的推理都是在找辨证,是为自己能够继续相信我们已经相信的一切找借口”。
所以,说服人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刚开始时便着重讲一些你和所有的听众都同意的事,然后再和听众一起去讨论他们所乐于获得解答的一些问题。这时候,你要做的就是把你所观察到的事实提出来,然后引导听众接受你的结论。这样一来,他们便会对你提出的观点深信不疑,因为他们觉得那是他们自己得出来的。
4.从对方喜欢的地方出发说服他们
在谈判中,若要促使对方同意自己的观点,应刻意避开对方不喜欢谈的话题,绕道而行从对方感兴趣的话题谈起,不要过早地暴露自己的意图,按照预定的路线,迂回靠近。
当对方跟着你走完一段路程后,他已经不自觉地向你的观点投降了。孟子巧用齐宣王爱音乐的特点来劝说他实施仁政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佐证。
孟子见到齐宣王后,问:“主公曾经对庄暴说,你喜欢音乐,有此事吗?”
齐宣王听到孟子的问话后,显得局促不安,因为喜爱音乐等于说不务政事,而齐宣王知道孟子喜欢先王之乐,于是很有抵触地说:“我是喜欢音乐,但不是先王之乐。”
孟子以迎合的口吻说:“只要大王喜欢音乐,齐国就有希望了。不论你喜欢现在的音乐,还是先王的音乐,我认为都是好的。”
齐王一听这话,解除了对孟子的戒备。
孟子接着问:“您认为是一个人单独欣赏音乐快乐,还是和别人共同欣赏音乐快乐。”
齐宣王回答道:“当然和别人在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孟子接着又问说:“和少数人在一起欣赏音乐是快乐的,和多数人在一起欣赏音乐也是快乐的,究竟哪一种更快乐呢?”
“当然和多数人在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齐宣王说。
孟子说:“那么,就让我和主公谈谈欣赏音乐和娱乐的道理吧!假使主公在这里奏乐,百姓听到鸣钟击鼓、吹箫奏笛的声音,都感到头痛、反感,以不满的情绪在街头巷尾议论:我们的国王正在逍遥自在地欣赏音乐,而我们却只能在这里受苦受累。我们之所以受苦,就是因为国王只图自己快乐,而不顾与民同乐的缘故。”
假使国王在这里奏乐,人民听到了鸣钟击鼓、吹箫奏笛的声音,都欢欣鼓舞,奔走相告:我们的国王一定很健康吧!要不,怎么能够奏乐呢?同样是奏乐,全国人民会产生不同的感情,这没有别的原因,主要是国君同人民是否同娱乐而已。
“如果国王能够同人民一同娱乐,就会受到全国人民的爱戴,就可以使天下归心。从这个意义上讲,你爱好音乐有何不好呢!”
孟子以乐论政,从齐王的爱好入手,说服他从一己之乐到与民同乐,巧妙地宣传了他的仁政思想。这一反枯燥的说教,使齐王乐于听,听得进,最后心悦诚服,表示要采纳孟子的主张与民同乐,广施仁政,达到了规劝齐王治理国家的目的。
5.有效说服别人的四个步骤
有效地说服别人最能展示一个人的口才。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从满足对方需要的角度总结了有效说服别人的四个步骤。
(1)揣摩对方的需要和目标。
通过提问,可以引导被说服一方去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也可以引导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见,提问是说服别人相当重要的技巧。
伏尔泰说:“判断一个人凭的是他的问题,而不是他的回答。”确实,问题提得好,乃是高明说客的一项标志。这类提问,有助于人们整理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也正是通过提问,使得你对别人的需要、动机以及正在担心的事情,有了深入的了解。如果对方能够有诚意地回答你的问题,就证明他的心灵大门对你敞开了。
要想有效地运用提问技巧,就必须注意以下三个重要事项:
①清晰化——针对对方的讲话内容提出问题。事实上,这类提问的意图是确定对方言语里的真实含义。以清晰化为目的提问,是反馈的一种形式,可以使说话人的意思变得更加明了。
②将问题加以扩展——你提问题的目的就是想知道更多的信息,比如对方优先考虑的事情是什么。事实上,你这样提问题就等于告诉对方:我理解你的意思,但我想知道得更多些。
③转移话题——当你对某类问题或者某个话题感到乏味时,转移话题会帮你解围。当你转移了话题,实际上是在告诉对方:我对你这方面的想法已很清楚,没有必要再谈下去了。通过转移话题,你们的谈话航船会转舵到更加顺水的方向上去。因此,当对方的回答使问题不断扩展下去,而你又觉得没有必要再扩展时,就可以用转向提问去改变话题。
你的见解要与他人的需要、愿望、目标相结合,就要时时注意从别人那儿得到反馈信息。当然要做到这一步,就必须时时揣摩他们的需要,尤其是要注意他人讲话时关于“可是……”的内容,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如果你可以做到,那么你就会成为一名强有力的说客。
(2)提出并选择解决办法。
通常,当你试图说服他人时,你会发现解决同一件事情会存在多种办法。在多数情况下,遇到这样的问题,你应该与对方一起着手寻找缩小差距的途径。如果是大家一块儿商量出了解决办法,对方就不会袖手旁观,而你也就用不着独自苦思冥想,用不着把自己的想法费尽口舌硬塞给对方。
比方说你是一个房地产推销商,也许你能够用大套房子去满足对方家庭生活的需要,但在购物和孩子上学这些问题上却碰到了麻烦;或者你也许能满足所有这一切要求(包括购物和上学),但是价格上又超出了消费者的水平。但是,你有没有这样想过,在带客户看房子前就与他们进行沟通,看看他们计划中的首要事项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再去为他们推荐房子,那么像上述的难堪情况也许就可以避免了。
如果你把某些人召集起来,试图改善他们的关系,这时候你千万不要径直指示对方该如何如何去做。相反的,你可以问他们一些问题,比如这样做是否满意,或在他们看来,哪些做法能带来最大的改善。这样做有利于建立相互尊重、相互信赖的人际关系。当然,关键之处还在于,你需要让对方知道,这事也有他的一份;你不能对对方进行强迫和压制。强迫别人照你说的去做,可能会一时奏效,但从长远看,会得不偿失。
(3)建立实施方案。
如果你做的是简单的推销,一句“是”或“不是”就能解决问题,此外更无须再费什么口舌,那事情当然好办。但是,如果问题头绪繁多,事情要分阶段、分步骤去做,那你就得与合作方在程序上达成共识。
就拿医生来说吧,他们常常抱怨说,病人之所以恢复得不好,是因为他们并没有完全遵照医嘱去做。一旦他们感觉好了一些,就会停止服药。就是在有医生照看的情况下,病人有时也会我行我素。
但是,作为医生的你,是否将病情和药效的关系对病人讲清楚了呢?比如,咽喉疼痛的症状,使用抗生素后两天就可以缓和下来,病人以为自己已经不需要再服用药物了。但作为医生,你在给病人开处方时就应该告诉他们,咽喉疼痛的症状会在两天之后缓解,但是在以后几天内病菌可能会有残留,所以要继续加以控制才行。病人明白了这一点之后,往往会遵照医嘱坚持服药。
在有些人看来,你的观点,你的产品和你的目标都不错,但可惜都不在他们优先事项之列。这时候,做到知己知彼就很重要。你为什么觉得那样做有价值?对此你越是解释得好,你就越能拨动他人的心弦。
而且,要想说服别人,你还得帮助对方把那些他们认为最有价值的优先事项清理出来。在我们刚刚谈到过的揣摩阶段,是你调查他人优先事项的绝好时机。
只有这样,你的观点、产品和目标的内在价值,才能与顾客的优先考虑事项相互适应和相互配合。
批评是技术,也是艺术
在人际交往中,批评和被批评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人们通常会将其视为彼此进行思想交流的手段。尤其是被批评者,可以将其视为不断完善自我的一种动力。在那些具有高度事业心和进取心较强的人之间,批评别人和被别人批评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奥斯特洛夫斯基曾经说过:“批评,这是正常的血液循环,没有它就不免有停滞和生病的现象。”就像我们身上要沾染许多病菌一样,在我们的思想意识和言谈行为上,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缺点、错误。只有采取积极的自我批评,适时地接受被人的批评才能保证自己的身心健康。当然,如果发现我们身边的朋友或者同事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我们要予以批评时,一定要讲究批评的方式和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那么,采取什么样的批评方式才会取得好的效果呢?
1.暗示型批评
所谓的暗示型批评是指不正面提出批评,而把批评的意思暗示在谈话之中,让被批评者自己去理解、接受。
某公司的总经理助理欧贝和他的女友莎拉决定要旅行结婚,地点选在了风光如画的瑞士。当他在为计划作准备时,公司的总经理问他:“你们已经决定要旅行结婚了吗?”
欧贝说:“决定了。”
总经理又问:“真心祝福你们,什么时候出发呀?”
欧贝高兴地说:“就这几天吧!”
总经理无奈地说:“唉!你知道公司正要与一个重要的客户谈判并签订一份重要的合约,你是公司定的唯一谈判人选,你走了之后,有没有想过你的工作由谁来代替?”
从上面的对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公司总经理无法直接批评助手欧贝,毕竟欧贝与女友旅行结婚已经决定,无可非议,但在强调欧贝的谈判地位时却暗含了批评之意,当然也含有期望。聪明的欧贝不会不了解,所以结果不言而喻。
2.安慰型批评
安慰型批评是指在批评对方的错误时,不可以忽略了他的成绩和努力,让犯错者在难过的时候也能感到安慰。
有一次,年轻的莫泊桑拿着自己新创作的诗歌去拜访著名作家布耶和福楼拜,想从他们那里得到一些有益的建议。两位大师一边听莫泊桑朗读诗作,一边喝香槟酒。等他读完后,布耶说:“你这首诗,句子中的意象过多,不易理解,像吃一块牛蹄筋;不过我读过更坏的诗。和它们相比,你的这首诗就像这杯香槟酒,勉强还能吞下。”这个批评虽严厉,但是留有余地,给了对方一些安慰。
把批评的语言用安慰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批评语言的诀窍。
3.模糊式批评
用模糊的言辞替代直截了当的批评就是模糊式批评。这种批评方式虽没有指名,但实际上却道了姓。
某公司职员的工作态度一度十分松懈,公司经理便召开职员大会进行“整顿”。他说:“最近这段时间,本公司职员工作态度大多数是好的,但也有少数人表现不佳,迟到、早退、上班聊天……的现象时常出现”。
这里所使用的“大多数”“也有”“有的”,都是模糊的语言。用这种语言,既顾及了职员的面子,又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是不指名的批评,效果自然比直接点名批评要好。
4.幽默的批评
幽默的批评,可以打破僵局,即使对方一时接受不了,也不伤和气,更不至于让对方难堪、丢脸。但是幽默批评应该做到不低级庸俗,语言形象、生动,深入浅出。
伏尔泰的一位仆人非常的懒惰。一天,伏尔泰请他把鞋子拿过来。鞋子拿来了,但布满泥污。于是伏尔泰问道:“你早晨怎么不把它擦干净呢?”“用不着,先生。路上尽是泥污,2个小时以后,您的鞋子又要和现在的一样脏了。”
伏尔泰没有讲话,微笑着走出门去。仆人赶忙追上说:“先生慢走!钥匙呢?食橱上的钥匙,我还要吃午饭呢。”
“我的朋友,还吃什么午饭。反正2小时以后你又将和现在一样饿嘛!”
伏尔泰巧用幽默的话语,批评了仆人的懒惰。如果他厉声喝骂、命令他,则不会有这么好的效果了。
幽默批评可以启发被批评者思考,使批评不但达到教育对方的目的,同时也创造出轻松愉快的气氛。
5.建议性批评
从被批评者乐于接受的角度出发,并提出能够令对方接受的建议,其结果将往往出乎我们的意料。
迪肯斯非常喜欢植物。因此,当他看到那些嫩树和灌木,一季又一季地被大火烧毁时,十分伤心。那些火灾是由那些到公园内去享受野外生活、在树下煮蛋或烤热狗的小孩们引起的。虽然公园的一角立着一块“任何人在公园内升火,必将受罚或被拘留”的告示牌,但根本不起任何作用。
刚开始的时候,他为了阻止那些在树下生火的孩子,总是会威胁他们说,如果再不将火扑灭就送他们到监牢去。
结果呢?那些孩子表面上服从了,但是当迪肯斯离开之后,他们再将火点燃,并且极想把整个公园烧光。迪肯斯严厉的批评方式显然没有起到任何的效果。终于,他自己也意识到了自己的方法不够得当,于是他改变了策略。
“玩得痛快吗?孩子们,你们晚餐想煮些什么?……我小时候也很喜欢生火——现在还是很喜欢。不过说真的孩子们,在公园内生火太危险了,极有可能引起火灾。当然我知道你们会很小心,但其他人可就不这么小心了。如果他们看到你们生火,也会跟着这么做的,而后他们极有可能在回家时忘记将火弄熄。”
“哦,我的孩子们,我不是想扫你们的兴。我有个更好的提议,你们现在立刻把火堆旁边的枯叶子全部拨开,在你们离开之前,用泥土,很多的泥土,把火堆掩盖起来。你们可能还不知道,山丘的那一头都是沙坑,如果在那生火,会更有意思。孩子们,祝你们玩得痛快。”
果然,孩子们不再在树下生火,他们接受了迪肯斯诚恳的建议。
6.直陈利弊,当头棒喝
委婉的批评方式能获得多数人的接受和赞扬,当头棒喝法有时也能起到同样的效果,但前提条件是,这种方法必须要占一个“理”字,批评别人的人也必须要有一颗赤诚之心,被批评的对象必须要有足够的度量,唯有这三点都具备,你的批评才能够奏效。
战国丑女无盐劝诫齐宣王便是典型的事例。
无盐长相之丑冠绝古今:眼睛深陷,鼻孔朝天,大喉头,黑皮肤,头发稀疏,驼背粗脖。她的“尊容”让人们避而远之,已经30岁了,仍旧“养在深闺人未识”。但是,无盐才识渊博,颇有见识。
她看到齐宣王整天只知道饮酒作乐,沉湎于后宫佳丽之中,荒废朝政,因此很想规劝齐宣王。
这一天,无盐来到王宫门前,对守门的卫士说道:“请给大王禀报一声,就说齐国嫁不出去的丑女无盐前来求见,愿意给大王作个嫔妃。”
齐宣王闻报,心中不觉好笑,愿给自己做嫔妃不说是国色天香,也必然会有几分姿色,不知何方女子敢如此狂妄?于是下令传她进宫。
无盐来到大殿后。文武大臣见了她的“尊容”,无不掩面而乐。
齐宣王也哭笑不得,好在那天心情不错,便问无盐:“我的宫中已经不缺嫔妃了,你想到我宫中,那你一定有什么特殊的能耐了?”
无盐直率地回答:“那倒没有,只是会点隐语之术。”
不等齐王问话,无盐便举目咧齿,手挥四下,拍着膝盖,高声喊道:“危险了,危险了!”反复地说了四遍。
齐宣王不解地问道:“这是何意?”
无盐解释道:“举目是替大王观察烽火的变化,咧齿是替大王惩罚不听劝谏的人,挥手是替大王赶去阿谀奉承之徒,拍膝是要拆除专供大王娱乐的渐台。”
“那么你的四句‘危险了’,又是何意?”
“今大王统治齐国,西有强秦之患,南有强楚之仇,外面有三国之难,朝廷上又有许多奸臣,而大王您又只爱阿谀奉承之徒。您百年之后,国家社稷就会不稳,这是第一个危险。”
“您大兴土木,高筑渐台,聚集大量金银珠宝,搞得百姓困顿不安,怨声载道,这便是第二个危险。”
“贤明者隐居在山林,阿谀奉承者在左右包围着您,奸邪的人立于朝堂,想规劝您的人却见不到您,这是第三个危险。”
“您每天夜以继日地饮酒作乐,只图眼前享乐,外不修诸侯之礼,内不治理国家,这是第四个危险。所以,我才说‘危险了,危险了!’”
齐宣王觉到眼前的这位丑女实在不简单,讲的全都是治国安邦的大道理,而且,句句切中要害,他想到无盐讲的四条“危险”,不由得不寒而栗,长叹一声说:“无盐批评的真是太深刻了,我确实处于危险的境地。”
于是,齐宣王立即按照无盐的劝谏,停渐台,罢女乐,退谄谀,选兵马,纳直言,经过一段时间的励精图治,齐国逐渐强大起来。
无盐以直陈利弊,当头棒喝的批评方式使齐宣王从迷梦中清醒了过来。虽然这种批评之语没有阿谀之词悦耳,却使齐宣王如获至宝,可见,批评之语如果言辞恳切,句句在理,依然能得到别人的认同。
批评讲究艺术,既要达到批评的目的,又不至于伤害被批评者的自尊心,做到“良药不苦口”。批评别人时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条原则。
1.就事论事,勿伤及人格
批评他人,切记针对问题就事论事,切勿把“陈芝麻烂谷子”统统翻出来,纠缠在一起,算总账,更不能揭对方的疮疤,甚至伤害其人格,这样做,只能引起对方的反感或愤怒,达不到预定的效果。
2.批评要态度诚恳而鲜明,忌含糊
批评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哪怕是轻微的批评,都不会如赞扬那样使人感到舒畅,所以,如果批评者居高临下,态度不诚恳、冷峻生硬,就会让被批评者产生对立情绪,使批评陷入僵局。因此,批评别人时必须注意态度,诚恳而友好的态度就像一剂润滑剂,往往能使摩擦减少,从而使批评达到预期效果。
批评切忌表达含糊不清。批评者在决定批评内容前,先要明确自己是针对哪一种行为表现进行批评的,只有这样才不至于把话说得含含糊糊;其次不能因为担心被人视为刻薄尖酸者,就用一些很委婉的语言来表达批评,如将“喜欢斗殴”说成“为赢得论点及吸引注意而诉诸体力手段”,将“说谎”说成“难于区分幻想与实际”,将“作弊”说成“有待进一步学习公平竞争的规则”。这样一来,像是在调侃,虽被批评者不至于受到伤害,但却失去了批评的效果。
3.体谅对方的情绪,取得对方的信任
体谅对方的情绪,是使批评达到预期效果的前提。所以当你在批评他人时,不妨学会从别人的角度来看问题,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一下,自己是否能接受得了这种批评。
“设身处地替对方设想有两种方法:一是让被批评者站在批评者的立场去想一想,如果你是我,出了这样的错,你批评不批评?”让他换个位置来认识自己的过错;二是让批评者站在被批评者的角度,假如我是他,我对自己的过失是否已经有了很深刻的认识,甚至会主动检讨而不希望被人严厉呵斥?
这样一来,就容易将做出批评与接受批评双方协调起来。批评者也就能视对方认识过错程度的深浅而把握批评的分寸。
4.批评的重点不在错误
一般的批评,只是把重点放在对方的“错误”上,却并不指明对方应如何去纠正,因此收不到积极的效果。批评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对方能改正缺点、错误,从而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所以最有效的批评是在指出错误的同时提出建设性意见,以利对方改正。被批评者也会更容易接受你的批评,甚至心悦诚服。
英国18世纪著名评论家亚迪森曾说:“真正懂得批评的人看重的是‘正’,而不是‘误’。”这里所说的“正”,实际上就是隐恶扬善,从正面来加以鼓励,是一种含蓄的批评,能使批评对象不自觉地改正自己的错误和缺点。
可以说从正面鼓励对方改正缺点、错误的间接批评方法,比直接批评效果会更快、更好。
5.批评要注意场合
批评也要选择适当的时间和地点,如果某人常常在同事面前被老板批评,那他当时肯定会将更多的注意力转向同事们的反应,从而忽视了老板批评的内容。这样不但批评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还会让他产生其他想法。
当然,当着不相干的第三者或众人之面直接批评他人,不仅使被批评者沮丧或气恼,还可能会使在场的人都感到尴尬,担心“下次会不会轮到我”,从而与你在心理上产生疏远感,等于是批评一个人,得罪一群人。所以,如果你希望自己的批评取得更大的效果,就应该注意说话的时间、地点,该一对一批评的就不能有第三者在场。
6.批评口气要尽量委婉
批评要讲究语气,如果用质问的口气,会让被批评者感到很压抑、反感,产生一种不被信任感,感觉人格上受到污辱,而口气温和、委婉,会使对方心理上产生内疚感,从而愉快地接受批评。
所以批评别人时,态度一定要诚恳,语气要温和。得体的语调、表情或其他的身体语言,可以化解彼此因意见相左而产生的敌意。
如何拒绝不伤人?
当别人求你办事,你出于某种原因爱莫能助时,无论是从原则上还是逻辑上讲都应该直截了当地加以拒绝。但在社交过程中,这个“不”字要说出口真的是太难了,因为拒绝不当容易引起对方的不快甚至恼恨,许多人就是因为拒绝不当失去了朋友、得罪了领导、惹怒了合作伙伴。
在实现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当工作忙得不可开交时,或者通宵之后想好好休息一下时,突然有人闯进来,唠叨不休地向你诉苦,目的只是想让你借钱给他,或者请你帮助处理一些棘手的文件,一定要你答允他的要求,否则就缠着你不放。
这时,有什么好办法能既不得罪人又能够避免这多余的困扰呢?这就要看你有没有拒绝的本领了。
拒绝他人时总的原则是,不能损伤对方的自尊心,不能使对方难堪。这里介绍几种常见的拒绝方法。
1.委婉含蓄拒绝法
这种拒绝法不是就事论事、直接拒绝,而是通过顾左右而言他,间接地、巧妙地、委婉地加以拒绝。这种拒绝法特别适用于有人为某事向你求情而你在原则上又不能答应的情况。
清代的郑板桥在潍县任县令期间,查处了一个叫李卿的恶霸。李卿的父亲李君是刑部的官员,得讯后急忙赶回潍县为儿子求情。
李君以访友的名义拜访郑板桥。郑板桥知道李君的来意,故意不动声色地看李君如何扯到正题。李君看到郑板桥房中有文房四宝,于是向郑板桥要来笔墨纸砚,提笔在纸上写道:“燮乃才子”。郑板桥看了之后也提笔写道:“卿本佳人”。李君一看心里一亮:“郑兄,此话当真?”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我这个‘燮’字可是郑兄大名,这个卿字……”
“当然是贵公子的宝号啦!”
李君心里高兴极了,忙道:“承蒙郑兄关照,既然我子是佳人,那就请郑兄手下留情。”
“李大人,你怎么糊涂了?唐代李延寿不是说过‘卿本佳人,奈何做贼’吗?”
李君脸一红,只好拱手作别。郑板桥巧妙地利用李卿的“卿”与“卿本佳人,奈何做贼”的“卿”字是同音同义的关系,委婉含蓄地拒绝了李君的求情,既坚持了原则,又不使对方太难堪。
2.先退后进拒绝法
先退后进拒绝法,即开始时先退一步,表示同意对方的看法,然后再针对对方所提出的问题,摆出自己的不同看法。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拒绝权威人士的意见。
美国一家贸易公司的经理设计了一个商标,开会征求各部门的意见。
经理解释说:“这个商标主题是旭日,象征希望和光明。同时,这个旭日很像日本的国徽,日本人民见了一定乐于购买我们的产品。”
营业主任和广告主任听了经理的解说之后极力恭维经理,说他的设计很独到,可是代出口部主任出席的青年职员却持有相反的意见,并直言不讳地说:“我不看好这个商标。”
全室的人都瞪大眼睛看着他。
“怎么?你不喜欢这个设计?”经理吃惊地问他。
“我倒不是不喜欢这个设计。”青年勇敢地回答,其实从艺术的角度来分析,他的确有点讨厌那红圈圈,但是,他也明白和经理辩论审美观是毫无意义的,所以他说:“我恐怕它太完美。”
经理笑了起来:“这话倒使我不能理解了,能给我一个理由吗?”
“这个设计鲜明而生动,毫无疑问,因为与日本的国徽相似,无论哪个日本人都会喜欢的。”
“是啊,我的意思正是如此。”经理高兴地说。
“然而我们在远东还有一个重要的市场,那就是中国。中国人看到这个商标,也未必不会想到这是日本的国徽,由于过去特殊的历史,这个设计可能会引起中国人的厌恶情绪,换句话说,他们会因为不喜欢我们的商标而不愿意买我们的产品。那么,在中国不是无销路吗?我们公司的营业计划是要扩充对华贸易,但如果真的采用了这个设计,结果,可能会顾此而失彼。”
“天哪!我倒没有想到这一层,你的话对极了!”经理几乎叫了起来!
要拒绝权威人士的意见或者建议,必须要有充分的理由,要使他完全信服,当然也不能忽略了技巧的运用。如上例中那位青年用:“我恐怕它太完美。”一句恭维话先平息了经理的不悦,挽回了他的面子后,在陈述自己更充分的理由,这样经理就不会因此而觉得难堪。
记住:不要损伤了他人的自尊心,不要使他人感觉屈服或难堪。如果你真的没有充分的理由和恰当的方法拒绝他,就继续让他自己自满和得意吧!
3.诱使对方自我否定拒绝法
如果认为对方要求不合理,又不便直接向对方指出来,不妨玩点小花样,设下圈套,诱使对方自己否定自己。运用这种诱使对方自我否定的拒绝方法,必须反应灵敏、机智,方能不露破绽地令对方落入圈套。
4.给对方提出合理建议拒绝法
在阐述自己无法帮助对方的苦衷时,不失时机地给对方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帮助对方想其他的点子,指明方向,使对方感到你在间接地帮助他,这样就弥补了他因被拒绝而造成的不快。
5.转移话题拒绝法
有的人怕对方生气,又怕自己的能力被贬低,于是一向有求必应。其实只要讲究一下策略,还是可以圆满处理的。转移话题就是不错的拒绝方法。
一位名叫金六郎的青年去拜访本田宗一郎,想将一块地产卖给他。
本田宗一郎一直没有发言,很认真地听着金六郎的讲话。
金六郎说完之后,本田宗一郎并没有做出“买”或者“不买”的直接回答,而是从桌子上拿起一些类似纤维的东西给金六郎看,并说:“你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吗?”
“不知道。”金六郎回答。
“这是一种新发明的材料,我想用它来做本田汽车的外壳。”本田宗一郎详详细细地向金六郎讲了自己的构思。
本田宗一郎讲了近20分钟,谈论了这种新型汽车制造材料的来历和好处,又讲了他明年将采取何种新的汽车销售计划。虽然金六郎并不知道他为什么讲这些,但感到十分愉快。在本田宗一郎送金六郎走时,才顺便说了一句不想买他的那块地。
如果本田宗一郎一开始就告诉金六郎自己不想买那块地,那么势必要引起一场说服与反说服的争论,而本田宗一郎并不想进行这样的一次论辩,于是巧妙地转移了话题。
6.假托直言拒绝法
假如某报社的推销员登门拜访,建议你订阅他们刊行的报纸,可是你并不想订阅。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很礼貌地说:“谢谢。你们的服务很周到,可是我家已经订阅了其他几家报社的报纸了,真不好意思。”这就是假借拒绝法,换句话说,就是以非个人因素作为借口去拒绝别人的方法,即假托直言。
但是采用这种拒绝法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当遇到敏感的问题或难做出承诺的要求时,首先应向对方诚恳地表示尊重、理解和同情,其次绝对不要焦躁,要沉着冷静。对于无理的要求或挑衅的问题,既可采取主动出击的攻势,也可采取以防卫为主的守势。也就是局势由我们主导,进可攻,退可守。
对于合情合理但目前还无法做到的要求,可以“拒此应彼”,即在拒绝对方要求的同时,为了补偿他,减少他的遗憾和失望,可以真诚地为对方提些合理的意见,建议他改变方法,另作其他的打算。
即使对方乐于接受你的建议,最好也及早向他说明你拒绝的原因,以便他另作安排、打算。如对方承受“逆境”的能力很差,最好是用商量的方式委婉地告诉他,让他自己发现到已被你拒绝了。
如对方是你的上级、长辈,与其让他一再催促你做出答复,不如你主动登门拜访说明原因,委婉拒绝,以免有失礼貌。如对方是你的下级、晚辈,即使所提的问题不便回答,所提的要求不合理,也不宜当众耻笑、训斥,而应耐心解释或暗示拒绝的原因。
如对方对拒绝的理由仍存疑惑,还想纠缠你,不妨再加上一些“证据”,让你拒绝他的理由更有可信度。
当然你在拒绝的时候应该给对方以希望,使对方感到虽这件事无法完成,但工作还是有意义的,生活还是美好的,从而发现你有乐于助人的“侠义心肠”。
如果是实在不能接受的要求,那必须做到不迁就、不犹豫,一定拒绝,言词绝不含糊。切忌模棱两可,使对方产生误解,仍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但是,口气要委婉。
拒绝时,应采用灵活多变的委婉方法,才能做到拒“事”不拒“人”。
练就好口才的宝典
口才并不是一种天赋的才能,它是靠刻苦训练得来的。古今中外历史上口若悬河、能言善辩的演讲家、雄辩家,无一不是靠刻苦训练而获得成功的。
美国前总统林肯为了练口才,徒步30千米,到法院去听律师们的辩护词,并一边倾听,一边模仿。他曾对着树、树桩、成行的玉米练习口才。
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少年时曾患有口吃,但他并没有向命运屈服。为了克服口吃,练就口才,他常常朗诵、慢读课文,为了准确发音,他一丝不苟地对着镜子纠正嘴和舌头的发音部位。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不仅有超群的数学才华,而且还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辩才”。他从小就注意培养自己的口才,学习普通话,他还通过背诵唐诗来锻炼自己的“口舌”。
这些名人与伟人为我们训练口才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我们要想练就一副过硬的口才,就必须像他们那样,一丝不苟,刻苦训练,正如华罗庚先生在总结练“口才”的体会时所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练口才不仅要刻苦,还要掌握一定的方法。科学的方法可以使你事半功倍,加速你口才的形成。当然,根据每个人的学识、环境、年龄等的不同,练口才的方法也会有所差异,但只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加上持之以恒的刻苦训练,那么你就会在通向“口才家”的大道上迅速成长起来。
1.速读法
速读法中的“读”不是用眼去看,而是指朗读,所以顾名思义,“速读”也就是快速的朗读。
这种训练方法的目的,在于锻炼人的口齿和发音。
方法:找来一篇演讲词或一篇文辞优美的散文,查出你所不认识或者拿不准读音的字词,然后开始朗读。一般,刚开始朗读的时候语速要慢,然后逐次加快,最后达到你所能达到的最快速度。
要求:在读的过程中不能有停顿,发音要准确,吐字要清晰,要尽量达到发声完整;“快”必须建立在吐字清楚、发音干净利落的基础上。
我们都听过体育节目的解说专家宋世雄的解说,他的解说就很有“快”的功夫。宋世雄解说的“快”,是快而不乱,每个字,每个音都发得十分清楚、准确,没有含混不清的地方。我们希望达到的快也就是他的那种快,吐字清晰,发音准确。
速读法练习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只要手头有一篇文章就可以练习,而且还不受人员的限制,不需要别人的配合。当然你也可以找同学听你的速读练习,让他帮你挑出速读中出现的毛病,这样就更有利于你有目的地进行纠正、学习。你还可以用录音机把你的速读录下来,然后自己听一听,从中找出不足,进行改进。如果有老师指导就更好了。
2.背诵法
背诵有助于锻炼我们的口才。
这里所说的背诵,并不仅仅是要求你把某篇演讲词、散文背下来,而是要在“背”的同时要求“诵”。这种训练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培养记忆能力,二是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记忆是练口才必不可少的一种素质。没有好的记忆力,要想培养出口才是不可能的。只有大脑中充分地积累了知识,你才可能出口成章,滔滔不绝。如果你大脑中空空如也,即使是生来就伶牙俐齿,也回天乏术、于事无补。
记忆与口才一样,也不是一种天赋的才能,后天的锻炼对它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背”正是对这种能力的培养。
“诵”是对表达能力的一种训练。这里的“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朗诵”。它要求在准确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声情并茂的诵读。
背诵法,不同于我们前面讲的速读法。速读法的着眼点在“快”上,而背诵法的着眼点在“准”上。也就是你背的演讲词或文章一定要准确,不能有遗漏或错误的地方,而且在吐字、发音上也一定要准确无误。
第一步,先选一篇自己喜欢的演讲词、散文、诗歌;第二步,对选定的材料进行分析、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要花点功夫的,需要我们逐句逐段地进行分析,推敲每一个词句,从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激发自己的感情;第三步,对所选的文章进行一些艺术处理,比如找出重音、划分停顿等,这些都有利于准确表达内容;第四步,在以上几步工作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背诵的过程,也可分步进行。首先,进行“背”的训练。也就是先将文章背下来。在这个阶段不要求声情并茂,只要能达到熟练记忆就行,并在背的过程中,进一步领会作品的格调、节奏,为准确把握作品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第二,是在背熟文章的基础上进行大声朗诵。将你背熟的内容大声地背诵出来,并随时注意发声的正确与否,而且要带有一定的感情;
第三,也是训练的最后一步,用饱满的情感,准确的语言、语调进行背诵。
下面我们以高尔基的《海燕》为例进行示范。要准确无误地记忆文章,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我们首先应明白这篇散文诗是在预报革命的风暴即将来临,讴歌海燕的精神——无产阶级战士的形象,表达革命者不可遏止的憎爱分明,所以整篇散文诗都是热烈激昂的。那么我们在朗诵《海燕》时就要抓住这个基调。
当然仅仅抓住作品的基调还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对作品进行一些技巧上的处理,比如划分段落、确定重音、停顿等等。
平平淡淡,没有波澜,没有起伏,一调到底的朗诵是不会成功的。有些人在背诵《海燕》时把握了它激昂奋进的基调,却没有注意朗诵技巧,开口就定在最高的音上,结果到了表达感情的最高点时,就只能是声嘶竭力地喊了。如果对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有了准确的把握,那么就不会犯类似的错误了。
这个训练最好能有老师指导,特别是在朗诵技巧上给些指导。如果没有这个条件,也可以找同学帮助,请同学听自己背诵,然后指出不足,使我们在改进时有所依,这对练口才很有好处。
3.练声法
练声也就是练声音,练嗓子。在生活中,我们都喜欢听那些饱满圆润、悦耳动听的声音,而不愿听干瘪无力、沙哑干涩的声音。所以锻炼出一副好嗓子,练就一腔悦耳动听的声音,是成为最受欢迎的人必做的工作。
练声的方法如下。
第一步,练气。
俗话说练声先练气,气息是人体发声的动力,就像汽车上的发动机一样,是发声的基础。气不足,声音无力,用力过猛,又有损声带。所以我们在练声前,首先要学会用气。
吸气:吸气要深,小腹收缩,整个胸部要撑开,尽量把更多的气吸进去。我们可以体会一下,你闻到一股香味时的吸气法。注意吸气时不要提肩。
呼气:呼气时要慢慢地进行。要让气慢慢地呼出。因为我们在演讲、朗诵、论辩时,有时需要较长的气息,那么只有呼气慢而长,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呼气时可以把两齿基本合上,留一条小缝让气息慢慢地通过。
第二步,练声。
我们知道人类语言的声源在声带上,也就是说我们的声音是通过气流振动声带而发出来的。
在练发声以前先要做一些准备工作。先放松声带,用一些轻缓的气流振动它,让声带有点准备,先发一些轻慢的声音,千万不要张口就大喊大叫,那会对声带起破坏作用。这就像我们在做激烈运动之前,要做些准备动作一样,否则就容易使肌肉拉伤。
声带活动开了,我们还要在口腔上做一些准备活动。我们知道口腔是人的一个重要共鸣器,声音的洪亮、圆润与否与口腔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不要小看了口腔的作用。
口腔活动可以按以下方法进行:
第一,进行张闭口的练习,活动嚼肌,也就是面皮,这样做可以使练声时嚼肌运动起来轻松自如。
第二,挺软腭,这个方法可以用学鸭子叫“gāgā”来体会。
人体还有一个重要的共鸣器,就是鼻腔。有人在发音时,只会在喉咙上使劲,根本就没有用上胸腔、鼻腔这两个共鸣器,所以声音单薄,音色较差。练习用鼻腔的共鸣方法是学习牛叫。但我们一定要注意,在平日说话时,不能只用鼻腔共鸣,否则说话时会鼻音太重。
我们还要注意,练声时,千万不要在早晨刚睡醒时就到室外去练习,那样会使声带受到损害。特别是室外与室内温差较大时,更不要张口就喊,那样,冷空气进入口腔后,会刺激声带。
第三,练习吐字。
吐字表面上看似乎离发声远了些,其实二者是息息相关的。只有发音准确无误、清晰、圆润,吐字才能“字正腔圆”。
每个字都是由一个音节组成的,而一个音节我们又可以把它分成字头、字腹、字尾三部分,吐字发声时一定要咬住字头。有一句话叫“咬字千斤重,听者自动容”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我们在发音时,一定要紧紧咬住字头,嘴唇一定要有力,把发音的力量放在字头上,利用字头带响字腹与字尾。
字腹的发音一定要饱满、充实,口形要正确。发出的声音应该是立着的,而不是横着的,应该是圆的,而不是扁的。字尾,主要是归音。归音一定要到家,要完整。也就是不要念“半截子”字,要把音发完整。当然字尾也要能收住,不能把音拖得过长。
如果我们能按照以上的练习要求去做,那么你的吐字一定圆润、响亮,你的声音也就会变得悦耳动听了。
4.复述法
复述法简单地说,就是把别人的话重复地叙述一遍。这种训练方法的目的,在于锻炼人的记忆力、反应力和语言的连贯性。
其方法是:选一段长短合适、有一定情节的文章,最好是小说或演讲词中叙述性强的一段,然后请朗诵较好的同学进行朗读,最好能用录音机把它录下来,然后听一遍复述一遍,反复多次地进行,直到能完全把这个作品复述出来。复述的时候,你可把第一次复述的内容录下来,然后对比原文,看你能复述下多少,重复进行,然后计算一下,看看自己多少遍之后才能把全部的内容复述下来。这种练习绝不单单在于背诵,而在于锻炼语言的连贯性。如果能面对众人复述就更好了,它还可以锻炼你的胆量,帮你克服紧张心理。
开始练习时,最好选择句子较短、内容活泼的材料进行,这样便于你把握、记忆、复述。随着训练的深入,你可以逐渐选一些句子较长,情节少的材料进行练习。这样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效果会更好。
这种练习一定要有耐心与毅力。有的同学一开始就选用那些长句子、情节少的文章作为训练材料,结果常常是欲速则不达。这就像我们学走路一样,没学会走,就要学跑是一定会摔跤的。而且这个训练有时显得很烦琐、麻烦,甚至是枯燥乏味,这就需要我们要有耐心与毅力,要知难而进,勇于吃苦,不怕麻烦。
5.模仿法
模仿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们练口才也可以利用模仿法,向这方面有专长的人模仿。这样天长日久,我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就能得到提高。
(1)模仿专人。在生活中找一位口语表达能力强的人,请他讲几段最精彩的话,录下来,供你进行模仿。你也可以把你喜欢的、又适合你模仿的播音员、演员的声音录下来,然后进行模仿。
(2)专题模仿。几个好朋友在一起,请一个人先讲一段小故事、小幽默,然后大家轮流模仿,看谁模仿得最像。为了刺激积极性,也可以采用打分的形式,大家一起来评分,表扬模仿最成功的一位。这个方法简单易行,且有娱乐性,课上、课间、课后都可进行,只要有三四个人就能进行。
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讲的小故事、小幽默,一定要新鲜有趣,大家爱听爱学。而且在讲以前一定要进行一些准备,一定要讲准确、生动、形象,千万不要把一些错误的东西带去,否则模仿的人跟着错了,害人害己。
(3)随时模仿。我们每天都听广播、看电视和电影,那么你就可以随时跟着播音员、演播员、演员进行模仿,注意他的声音、语调、神态、动作,边听边模仿,边看边模仿,天长日久,你的口语能力就得到了提高。而且会增加你的词汇量,增长你的文学知识。
但是切记,一定要尽量模仿得像,要从模仿对象的语气、语速、表情、动作等多方面进行模仿,并在模仿中有创造,力争在模仿中超过对方。
在进行这种练习时,一要注意选择适合自己的对象进行模仿。要选择那些对自己身心有好处的语言、动作进行模仿,我们有些同学模仿力很强,可是在模仿时都不够严肃认真,专拣一些脏话进行模仿,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低级的趣味,我们反对这种模仿方法。
模仿法是一种简单易学、娱乐性强、见效快的方法,尤其适合学生练习。
6.描述法
描述法类似于看图说话,只是我们要看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图,还有生活中的一些景、事、物、人,而且要求也比看图说话高一些。简单地说,描述法也就是把你看到的景、事、物、人用描述性的语言表达出来。
描述法比以上的几种训练法更进了一步,没有现成的演讲词、散文、诗歌等做你的练习材料,而要求你自己去组织语言进行描述。所以描述法训练的主要目的就在于训练人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的条理性。
无论是演讲、说话,还是论辩都需要有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没有这种能力也就不可能有一张悬河之口,语言组织的能力是口语表达能力的一项基本功。
描述的方法是将一幅画或一个景物作为描述的对象。第一步,对要描述的对象进行观察;第二步,描述。描述时一定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要有顺序地进行描述。
其要求是,抓住特点进行描述,语言要清楚、明白、生动、活泼,要有一定的文采,千万不要讲成流水账,平平淡淡;要讲点顺序,不要东一句,西一句,南一句,北一句的,让人听了以后能知道你描述的到底是个什么景物。描述的时候允许有联想与想象。
比如,你观察到秋天的湖边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孤独地坐在斑驳陆离的树荫下,你就可能有一种联想,你可能想到了自己的爷爷,也可能想到这个老人的生活晚景,还可能想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个诗句……那么在描述的时候,你就可以把这一切都加进去,使你的描述更充实、生动。
7.角色扮演法
角色一词,我们也是从戏剧、电影中借用来的,指的是演员扮演的戏剧或电影中的人物。我们这里的角色,与戏剧、电影中讲的角色,有着相同的意义。
角色扮演法,就是要我们学演员那样去演戏,去扮演作品中出现的不同人物,当然这个扮演主要是在语言上。
(1)选一篇有情节、有人物的小说或戏剧为材料。
(2)对选定的材料进行分析,特别要分析人物的语言特点。
(3)根据作品中人物的多少,找人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比比看,谁最能成功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4)也可一个人扮演多种角色,以此培养自己的语言适应力。
这种训练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语言适应性、个性,以及适当的表情、动作。
这种训练法要求“演”的成分很重,它有别于对朗诵的要求。它不仅要求扮演者声音洪亮,充满感情,停顿得当,还要求能绘声绘色、惟妙惟肖地把人物的性格表现出来,而且要配有一定的动作和表情。从这个角度看,这个训练是有一定难度的。但只要我们朝着这个方向努力,那么我们就会成功。
8.讲故事法
学习讲故事是练口才的一种好方法。
讲故事,可以训练人的多种能力。因为故事里面既有独白,又有人物对话,还有描述性的语言、叙述性的语言,所以讲故事可以训练人的多种口语表达能力。
(1)分析故事中的人物。故事的情节性和主题大都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出来的,所以我们在讲故事以前就要先研究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比如,我们要讲《皇帝的新衣》这个童话故事,那么你就要分析其中的几个人物的性格,然后把国王的愚蠢无知,骗子的狡诈阴险,大臣的阿谀奉承、不分是非,乃至小孩的天真无邪都用语言表现出来,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
(2)掌握故事的语言特点。故事的语言不同于其他文学形式的语言,其最大的特点是口语性强、个性化强。所以当我们拿到一个材料的时候,不要马上就开始练习,而是先把材料改造一下,改成适合我们讲的故事。
(3)反复练讲。对材料做了以上的分析、加工以后,我们就可以开始练讲了。通过反复练讲达到对内容的熟悉。最后能使自己的感情与故事中人物的感情相隔合。
另外,边练讲,还要边注意设计自己的表情、动作。看看你讲故事时的表情、动作是不是与你讲的内容相一致。
其要求是:发音要准确、清楚,平舌音、翘舌音、四声都要清楚,最好能用普通话讲;不要照本宣读,那样就成了念故事了,要用自己的语言去讲。
口才能反映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学识水平、思辨能力。要想使自己的语言具有艺术魅力,光靠技巧是不够的,一味地追求技巧而忽略自身的素质培养只能是舍本逐末。因此,我们在学习语言技巧的同时,还应全面提高自身的学识修养。
有人说: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唯一可以依靠的人就是我们自己。而好的口才,也在于平时我们自己的积累和锻炼。所谓“厚积薄发”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言语是以生活为内容的,有生活,有实践经验,才有谈话的内容;有丰富的生活内容,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谈话的内容才能丰富起来。
因此,对于家事、国事,都要经常关注,以吸取对我们有用的东西。对于所见所闻,都要加以思考、研究一番,尽量去了解其发生的过程、意义,从中悟出一些道理。这些都是学习和积累知识的机会。在日常生活中,要随时计划、安排、改进生活,随意性不能太强,否则会让机会白白溜走。
你若不安于做一个井底之蛙,就应静下心来努力地学习,拓展自己的视野。你若不想说话空洞无物,就应下决心武装自己的头脑,让自己说话的内容丰富起来。
下面介绍一些积累素材的方法。
(1)多读书多看报。
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离不开报纸、杂志和书。在读书看报时,备一支笔、一些卡片纸和一把剪刀,把所见到的好文章或让自己心动的话语画出来,或者剪下来,或摘抄在卡片上。每天坚持做,哪怕一天只记一二句,也是很有意义的。
(2)积累警句、谚语。
在听别人的演讲或谈话时,随时都可以听到表现人类智慧的警句、谚语。把这些话在心中重复一遍,记在本子上,久而久之,你谈话的题材、资料就会越来越多,说起话来就可以条理清楚、出口成章了。
(3)积累谈话素材。
对于谈话的题材和资料,一方面要认真地去吸收,另一方面要好好地去运用。懂得如何运用,一句普通的话也可以带给你惊人的效果。学习吸收的目的是为了很好地应用,不能应用的吸收是毫无意义的。
(4)提高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你只要有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敏锐眼光,有丰富的学识和经验,就可大大增强你的想象力、敏感性,这样就能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随着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你的生活也将丰富多彩,个人的个性品质和各方面的能力都会提高,从而成为一个社交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