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北宋年间七
这杯救起的的姑娘叫做石腊梅,是上游水洼村的村民。石腊梅家中富裕,父亲是村里的大地主,家中良田百亩。石腊梅是其父唯一的女儿,石父决定给女儿招婿上门,由女儿和外孙继承家业。
石父选中了村子里叫做尹有根的后生做自己的未来女婿。尹有根为人老实,家中兄弟多,最适合做上门女婿。因此,石父在一年前就给女儿和尹有根订了亲。哪里想到知人知面不知心,而老实人最容易被诱惑。
这尹有根虽然老实,但他的家人却并不都是老实人,一心想将石家的田地归于自己家,常常在尹有根耳旁念叨,让其在石家父母死后将田地收到自家名下。长久这么说下来,尹有根对石家的家业也产生了觊觎之心。
半年前,石家收留了一个女子翠红,乃是石父姐姐的女儿,因家中父母去世,被石父接到家中照顾。这翠红出身贫寒却贪财无比,她对石腊梅嫉妒无比更觊觎石家的财产,遂对石腊梅和石家父母起了不好的心思。
翠红暗中勾引了尹有根,与尹家达成协议,暗中害死石家三人,尹有根与翠红成亲,两人分得五十亩良田,尹家人分得五十亩良田。他们本计划尹有根与石腊梅成亲后再行动害死石腊梅,由翠红出面说服石家父母让她嫁给尹有根,继续两者之间的联系。没想到翠红与尹有根偷青的时候被石腊梅发现,两人只能抢先出手除掉石腊梅。
石腊梅只以为翠红与尹有根有情,并不知道他们的毒辣心思,还想着取消婚约成全两人,却不知道两人联合了尹家陷害于她。他们买通了一个流氓,让其调戏石腊梅,然后引村民们看到这一幕,让村民们误以为石腊梅与流氓偷青,败坏水洼村的名声。在尹家人的挑拨下,水洼村动用私刑,将石腊梅沉河。
石腊梅被丢入河水中之前看到尹有根和翠红得意的表情,方明白被两人算计,心中深恨两人,求生意志强大,挣脱了绳子的束缚想要上岸逃生,结果力有不逮,差点儿被淹死,幸亏被丁满仓所救。
石腊梅不过是个乡村姑娘,认识中最厉害的人就是村子里的村长和石家的族长,在她的想法中县老爷和秀才公都是高高在上的存在,是需要仰望的,肯定比村长和族长厉害。因此从满仓娘口中听到其中一个救她的人是秀才公后,就求着满仓娘想见秀才公,想请秀才公帮自己做主。
丁文安闻言哭笑不得,秀才爷不过是社会地位高点儿,论实权还不如一村之长。不过触到石腊梅那渴望的小眼神……
丁文安道:“秀才公没有权利处置你们村子的事儿。不过我可以帮你写一份状纸,送你去县城状告尹有根和翠红以及尹家人。你放心,我与县令大人认识,必会帮你说话。”
石腊梅听到丁文安前面的话失望不已,听到后面,双眼又亮了起来。果然秀才公是厉害的,还认识县令大人。
石腊梅又想给丁文安跪下,不过被满仓娘拦着了。
“请秀才公即刻帮小女子写份状纸,小女子要前往县城找县令大人伸冤。”
村长董叔忙劝道:“姑娘才从河中救出,身体虚弱,还是再养养,等身体好了再去县城告状吧。”
石腊梅听后猛摇头:“不,我必须早点儿见到县官大人揭穿尹家人和翠红的阴谋,免得他们对我父母下手。我父母因为阻止我被丢下河而受了伤,我怕他们趁这个机会谋害我父母。”
“是了,是了,听你说来,那尹家人和翠红都是狠毒无比之人,你父母对他们又没有防备,很容易遭到他们的毒手。”村长反应过来,“这样,我让我大儿子套牛车,送你去县城。”
“多谢村长大叔。”石腊梅感激地向董叔道谢,这个村子的村长大叔比水洼村的村长明理多了。
丁文安让丁满仓去他家拿来笔墨纸砚,按照石腊梅所说写了一份状纸。董叔已经让儿子广材套好了牛车,四婶将石腊梅扶上牛车,自己也坐上车陪伴石腊梅一起前往县城。丁文安也跟着前往,到了衙门还要他帮忙打通其中关节。
有了丁文安的关系,石腊梅顺利见到县令,将冤屈讲述给县令。县令看在丁文安的面子上,很是重视这件事情,立刻派衙役前往水洼村调查,拘拿尹家人和翠红以及被尹有根收买的流氓。
其实这件事情很简单,稍微一审问,实情就出来了。尹家人、尹有根和翠红全部被判了刑,落入为奴籍,水洼村的村长也因为不明是非、随意动用私刑被县令训斥了一顿。石家父母则是开心的,女儿不但没有死,反而洗清了冤屈、还了清白,两人对丁文安和救了自己女儿的丁满仓感激不尽。等到一家三口养好伤后,带着厚礼亲自前来感谢丁文安、丁满仓和村长三家。
石父看着丁满仓很是满意,这个年轻人长得不错也有本领还是自己女儿的恩人,如果能做自己的女婿就好了。而满仓娘在丁满仓抱着石腊梅回家的时候就已经将石腊梅当成自己的未来儿媳妇了,此时与石父石母眼睛一对,就知道了对方的想法,心里有了默契。
“满仓这个年轻人不错,长得结实还会箭术,成家之后不会让妻子儿子没有肉吃。”石母笑着道。
满仓娘也笑着夸赞石腊梅:“腊梅这孩子也好,孝顺。当时她刚从水中救上来不久,身上还带着伤,但担心你们两个被奸人所害,不顾自己的身体就赏县城告状。让人对她又怜惜又敬佩。”
“满仓他……”
“腊梅他……”
丁文安用手指捅了捅丁满仓:“你娘帮你看好媳妇儿了。”
丁满仓的脸涨得通红,偷偷看了眼腊梅,眼里闪过喜悦。
石腊梅感应到丁满仓的眼光,脸也变得通红,眼神中同样带着喜悦。
“你们这是看对眼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