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基本经济区的转移
根据这一标准判断,从公元前255年到公元1842年(有外国列强影响的近代时期的开端)的中国经济史分为5个时期。第一个统一与和平时期(前255—220年)包括秦朝和汉朝,泾水、渭水、汾水和黄河下游流域为基本经济区。第一个分裂和斗争时期(220—589年,极为重要的转变时期)包括三国、晋朝和南北朝;四川与长江下游流域,因为灌溉与防洪的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农业生产地区,对早期基本经济区的主导地位构成挑战。第二个统一与和平时期(589—907年)包括隋朝和唐朝,长江流域获得了基本经济区的地位,同时大运河也得以迅速发展,把首都和新基本经济区连接起来。第二个分裂与斗争时期(907—1279年)包括五代、宋朝和北方的辽朝和金朝,长江流域作为中国突出的基本经济区进一步得到迅猛发展。第三个统一与和平时期(1279—1911年)包括元朝、明朝和清朝,统治者日益担心首都与基本经济区之间的距离,多次想把海河流域(即现河北省)发展成为基本经济区。
这五个时期代表了中国社会经济史上的长期变化,其标志是基本经济区从一个地区向另一地区转移。不言而喻,每个时期都有社会与政治动荡的短暂间隔期,动荡常常起源于农民起义,而起义通常都会导致改朝换代,例如1368年元朝灭亡后建立了明朝。其他改换朝代的情况,则是少数民族趁中国内部经济崩溃时发动侵略造成的,例如契丹人(辽朝,916—1125年)、女真人(金朝,1115—1234年)、蒙古人(元朝,1271—1368年)和满洲人(1644—1911年)发动的入侵。然而,如果认为短期循环附属于长期循环,就更好理解了;循环周期受经济重心转移的支配,而经济重心为政治运动和朝代变化提供了场景——无论这些变动表现为内部叛乱,还是外族入侵。
因此,要探究和了解发展水利工程的总体方针,都可以从掌控和发展基本经济区的必要性着眼,因为这一原则是历朝历代经济政策的基础。弄清了水利工程的发展过程,基本经济区这一概念就可以解释中国历史上整个半封建时期历史进程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