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子的领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大人的童心

小王子真的很天真吗?

会不会反过来,

是大人过于老成世故,

过于将自己困在俗见习见之中,

因而失去聆听小王子的机会?

一个小孩在他最天真烂漫的时候,不会意识到童真的可贵。赞美童真的人,都是大人。他们历经人世的沧桑,回过头来,才开始见到童真的好。

所谓成长,往往是个“去童真”的过程。当童真去尽,一切都回不去了,大人才会在儿童天真的眼里,看见童年的自己。歌颂童真,往往寄托了大人对于那永逝的童年的缅怀和感慨。

除了缅怀和感慨,曾经沧海的人,还可以永怀童心地活着吗?

这是圣埃克苏佩里在书中,隐隐向读者发出的大哉问。这个问题隐藏在许多读者都会忽略的书首献辞里。在那里,圣埃克苏佩里说要将书献给一位远在法国的好朋友雷翁·维尔特。他告诉读者,这位大人什么都懂,就连写给小朋友的书也懂。他还特别强调:

要是所有这些理由还不够的话,那么我愿意把这本书献给曾经是小朋友的这个大人。所有大人都曾经是小朋友(可是只有很少大人会记得这一点)。

在正常情况下,一位作者将书献给什么人,是他的权利,根本不需向读者交代。圣埃克苏佩里这番话,其实是说给读者听的,尤其是大人读者。他是在说,如果你想读懂《小王子》,最重要的,是要记得自己曾经是个小朋友。为什么呢?因为你要有一颗童心,才能理解小王子,才能像他那样看世界。

但大人既已长大,怎么可能还有童心?就算有,童心真的那么重要吗?

什么是童心?童心并不抽象,它就体现在书中一开始,那个六岁小男孩(即年轻时的飞机师)画的第一幅图。那幅画,画的是一条正在消化大象的蟒蛇。小孩子很满意自己的作品,于是四处问大人看了他的图会不会害怕,料不到大人都回答他:“一顶帽子有什么好怕的?”

小男孩很气馁,觉得不被理解,于是放弃了做画家的梦想。但小男孩从此也养成一个有趣的习惯,就是每每见到大人,就“会把我一直都珍藏着的那张我画的一号图拿给他看,测试一下。我想知道大人是不是真的有理解能力”。结果他总是失望而回。

这个故事作为引子,有为全书点题的意味。这幅六岁小孩的画,象征的是人之初最本真的童心。童心所见,是对生命最直观最真实的把握。大人只看到帽子却看不到蛇,因为他们已经失去那种直观地把握真实的心。

这个故事直接呼应后来狐狸的教导:“只有用心看才看得清楚。最重要的东西,眼睛是看不见的。”这个心,我称之为童心。飞机师和小王子一见如故,正是因为小王子能够一眼认出飞机师画的是“一头在蟒蛇肚子里面的大象”,而这大大吓了飞机师一跳,因为他从未遇过一个人能如此直接地看到事物本相。同样地,因为他的童心,小王子能够轻易穿过飞机师帮他画的箱子,看到里面住着一头一般人看不见的绵羊。

读者或会说,小王子能够看见,因为他本身就是儿童嘛。不是的。我们不要忘记,当小王子在沙漠遇到飞机师时,他早已不是B612小行星上面那个不曾见过世面的天真小男孩。经过长时间的游历,他已见识过大人世界的种种,例如什么是权力,什么是虚荣,什么是对金钱的迷恋,什么是毫无反思的对职责的盲从,什么是坐井观天式的对世界的认知。

走过这些路,小王子早已不再年轻。

小王子的了不起,是他见尽人生百态,仍然能够保存童心:不市侩、不世故、不算计,率性、善良、好奇,乐于信任人也敢于去驯服人,并对天地万物有一份温柔的感受和温厚的感情。

在此意义上,小王子历尽沧桑,仍然心若赤子。

为什么小王子可以那么厉害?在圣埃克苏佩里笔下,这一切好像都轻而易举。也许小王子真的拥有某种独特的天赋,总是可以不受别人影响,总是可以保持好奇心,也总是有勇气做自己认为对的事。但在真实世界,我们绝大部分人,都是忘记了自己曾经年轻过的大人,甚至都变成自己年轻时最不喜欢的那种大人。

要恢复童心,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因为它要求我们在明白大人世界的各种游戏后,甚至在跌过痛过后,仍然能够走出来,珍惜小孩子生而具有的那些美好品质。

这些都是好东西啊,为什么会那么难?

首要之难,是人生并非白板一块,不可能随时重新来过。

人的成长,是个社会化(socialization)的过程。我们从小时候开始,就被教导要努力做个“好大人”。好大人是怎样的呢?要世故、圆滑、懂得保护自己,要学会务实地为自己打算,要小心翼翼跟着主流期望走。

如果人生是一幅画,那么我们每个人的画布,早已在成长路上,被涂上一层又一层的浓彩,难以看到当初模样。回首来时路,我们虽然还有儿时记忆,但却很难回去了。

回不去,不仅是能力的问题,也是选择的问题。

人是社会动物。我们的伦理规范,我们的意义世界,我们对自我的认识,以至我们的语言,都从社会而来。我们很难彻底遗世而独立,很难“虽千万人吾往矣”,因为我们需要在各种社会实践中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认可。这种需要,往往是人积极活着的最大动力,因此我们自小就努力在考试中争取优异成绩,在工作中求取卓越表现,在人际交往中博取别人赞赏。

问题在于,这些不同领域的社会实践,都有既定的游戏规则,而且往往根深蒂固,保守非常。如果要在这些不同领域取得成功从而赢得他人肯定,你就必须全心全意认同这些规则,并将自己打造成最适应这些游戏的人。

讽刺的是:你愈成功,便愈容易失去自己,因为既有的规则会将你的个性和初心磨掉。

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就是大人的游戏啊。小王子在不同星球遇到的那些很奇怪的人,不正是我们生活世界中的正常人?!

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们绝大部分人都在这种状态下生活,甚至根本不曾意识到这些游戏规则如何在生活中以不同方式,在最深的意义上界定、影响和支配我们的人生。

游戏中的佼佼者,由于很少出现“认同”危机,也就不会察觉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失去什么;游戏中的失败者,由于甚少能够跳出游戏之外去反思规则本身的合理性,于是往往终日自卑自怜自怨,并习惯性地将一切不幸归咎于自己。

我们遂见到,无论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都被深深锁在主流社会界定的“社会认可网络”,并在其中浮浮沉沉。也许只有那些深刻感受到与这个认可网络扞格不入的人,才会实实在在体会到不自由。

这种不自由,不是外力对你的行动的直接干预,而是社会大环境对你构成的无形约束。这些约束,会限制我们生命的地平线,窒碍我们对生活可能性的想象,还会阻挡我们个性的自由发展。

这是人的存在根本的两难。你一旦活在社会,就得受社会化所限;你的自由意识愈强,往往便愈痛苦。

有什么出路呢?

从上可见,似乎只有两条路。要么你一心一意与社会“和解”,无条件地跟从它的游戏规则,并接受或忍受其后而来的种种后果;要么你根本不在乎社会定下的框框,活在社会之外,自己肯定自己。但后面这条路实在难走,你不仅需要智慧和勇气,还得忍受长期活在旁人无法理解的孤独之中。

有第三条路吗?在圣埃克苏佩里的构想中,小王子就是在尝试走第三条路。

小王子没有逃离社会或拒绝社会,而是勇敢地走向社会(告别他的小星球,进入社会认识不同的人),并在明白社会世态后,依然保存童心,依然认真地活着,依然愿意真诚地建立各种驯服关系。

更为重要的是,小王子如此认真地活着,不仅是为了自己,同时也在改变世界。为什么呢?

因为小王子活在社会之中,而不是世界之外。他改变,他身边的世界必然跟着改变:狐狸因他而变,花园中的五千朵玫瑰因他而变,飞机师也因他而变。

即使他短暂造访过的国王、爱虚荣的人、酒鬼、生意人、点灯人和地理学家,同样因小王子的到来而有所不同,因为他们有机会看到另外一种活着的可能。

当社会因为像小王子这样的人而变得好一点,人与社会之间的张力就会小一点,自由地和解的可能就会大一点。

我们千万不要小看个体在生活中点滴的努力对世界可能产生的影响,因为我们怎样生活,世界就会成为怎样——无论这种转变看似多么微小。

小王子是否过于天真?

确实有点儿天真。许多大人虽然很喜欢小王子,但如果你问他们是否愿意像小王子那样去照顾玫瑰,那样愿意花时间去驯服狐狸,他们会立刻摇头说不,并语重心长地补上一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小王子毕竟只能活在童话里面。”

小王子真的很天真吗?

会不会反过来,是大人过于老成世故,过于将自己困在俗见习见之中,因而失去聆听小王子的机会?

而人一旦完全失去童心,会不会也就失去一些至为重要的情感和价值,个人生命因而有所缺失?这是圣埃克苏佩里向大人提出的问题。读过《小王子》的人,自然知道他的答案。

好吧,有人或会说,就算童心很重要,但我们都已长大成人,还有可能返老还童吗?

圣埃克苏佩里一定会说:请记住啊,童心不是要你的身体回到童年,也不是要你的心智回到童年,而是要你用心珍惜童年时曾经有过的梦想和价值。梦想和价值与年纪无关,而与我们的生活态度相关。

如果童真地活着值得向往,我们就必须明白,童心绝非唾手可得之物,而是人生一场不懈的领悟和修行,既需要我们对社会、对自我有深刻的认识,对什么是生命重要之事有认真的思索,也需要我们有践行信念的勇气。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有“能舍”的智慧。

我们要见到,既想得到大人世界的诸多好处,又要能像小王子那样本真地活着,其实存在着难以化解的张力,因为这是两种世界观和两种生活方式的选择。

现代人要走出孤独疏离之境,就要学会放下过度的欲求,觅回失落已久的童心。

用狐狸的话说,只有用心,我们才能见到生命中最本质最重要的东西。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学会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