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子东现代文学课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鲁迅与几个女人

甘愿被旧文化束缚

鲁迅的两性关系并不像陈独秀、郭沫若、郁达夫等同代文人那么复杂,但他身边的女人对他一生影响巨大。第一个女人是他母亲。鲁迅尊重他的母亲,一再说她是他的启蒙老师。第二个女人是朱安。鲁迅二十五岁结婚前想办法要取消这门旧式婚姻,但他母亲不同意——道理很简单,取消婚约就是休妻,等于毁了朱安一生。所以鲁迅必须从日本回来结婚。可他结婚第四天就走了,他们也没有行夫妻之实。有人后来问鲁迅,你的婚姻是什么情况,鲁迅说朱安女士“不是我的妻子,她是我妈妈的媳妇”。说此话时,鲁迅也是半个阿Q。是“自欺欺人”的半个,不是“欺软怕硬 ”的半个。

其实,在唐代,也有女人协议离婚又再婚的记载,女性被道德习俗压迫近千年,是逆向地与时俱进的。

他虽然在婚姻上甘愿被旧文化束缚,但并不处于昏迷状态,这就是“肩住了黑暗的闸门”。鲁迅清楚他所坚持的道德是他不相信的,是旧的,是应该拿掉的。但是,人在很多情况下是没办法的,比如在这里,他对母亲的孝道是第一位的,就得遵从旧时的婚姻,但是他不希望别的人也这样。鲁迅有很多时候是这样的,他没办法,但知道这是不对的,并不是昏迷。这就是夏济安的观点。

最早的启蒙思考

从自己与朱安的无奈婚姻开始,鲁迅开始了他最早的启蒙思考,他写了一篇文章,叫《我之节烈观》。《狂人日记》讲礼教吃人,而礼教吃人最好的例子在《彷徨》里,那就是《祝福》。《祝福》可以作为《狂人日记》的注解。但是,鲁迅的相关的思想在这之前就形成了。那就是《我之节烈观》。鲁迅:《坟·我之节烈观》, 《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先说“节”。一个男人在政治上、文化上、学术上丧失了他原来坚持的原则,比如周作人、汪精卫,才是“晚节不保”。可是,在女人身上,“节”不指思想行为,专指身体。“烈”就更不公平了。打仗牺牲的女子,比如刘胡兰,并不叫“烈女”,叫“女烈士”;一个女人做了英雄,叫“巾帼英雄”、“女英雄”,不叫“英雌”,也不叫“英女”。只有誓死保卫身体贞节的女人,才能叫“烈女”。显然,这套语言系统是非常男性中心主义的,充满性别偏见。

严格说来,赵一曼、刘胡兰也是“烈女”,刚烈牺牲的女子。可是,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用“烈女”这个概念。像一位同学讲的,“烈女”是用在这种情况:有人要强暴你,你跳了河,这个叫烈女。

鲁迅说,道德应是人人能遵守的美德;如果是少数人才能遵守的美德,那就不叫道德,这是一些人特别的美德。道德应当是适用于每个人的,比如要忠诚,要爱国,总之是每个人都可能做到的。鲁迅又说,假如一个女人很想做节女,可丈夫身体一直很好,也不去世,那么,她不是不做节女,是做不到嘛。再假如,一个女人很想体现忠贞做烈女,可是丈夫一直在家,也没有强徒来污辱她……她不是不做烈女,也是没法做。

鲁迅就从这些最简单的道理,指出中国人要遵守的礼教是荒谬的。在祥林嫂的故事里可以看到,礼教的吃人非常简单,不是贺老六,也不是狼叼走儿子,不是主人家对她不好,关键是柳妈劝了她一句话,说你一辈子有两个男人,死了以后到了阴间,这两个男人要争你,所以要捐门槛,否则你就是脏的。祥林嫂虔诚地相信了这个道理,但她捐了门槛后,大家还是看不起她。女人不能有两个男人,这个观念渗入很多人的心底。

在远古时代,男人和女人的关系可能是这样的:男人本来没办法或不需要控制女人,直到温度变低了,吃的东西难找了,找寻食物时男人比女人有体力优势,这时男人就要保障他的东西留给自己的后代,母系社会就开始瓦解。当男人要出去打猎,干活去了,有别的男人在旁边窥伺,也想来山洞,想得到这个女人。那男人怎么防止这个女人和别的男人在一起呢?我看来看去,从这个时候起,男人控制女人,从古至今就是三个方法:

第一个方法,把她关起来,不让任何人进来。听上去很野蛮,但这个方法用了几千年。中国古代的女人结婚后不能见外人。直到现在,中东很多国家还是这样,女人只能见丈夫、兄弟和父亲,不能见外人。丈夫要把她关起来,以确保以后孩子的身份。

第二个方法,就是用物质笼络。男人对女人说,不要理别的男人,我打猎的羊腿归你,包你半个月不愁吃。别的男人要找她,也都是搞这些花样:我这里有好看的石头,我这里有半只鸡。今天,羊腿变成LV、Chanel,但还是一个道理。

第三个方法,是在她脑子里面嵌一个芯片,芯片的核心程序就是:女人一辈子只能跟一个男人,只要多一个男人,就不是好女人。这个观念打进脑子以后,哪里要贞节带,哪里要LV啊,哪里要笼子关啊?自然而然地,只要有别的男人接近她,她就自杀,成烈女了。

数千年来,男人控制女人的方法,说来说去就这三招,鲁迅当时就看清楚了。

我去维也纳看弗洛伊德故居,那里还保留着当年的原貌,周围一排都是现在住的人家。国外很多名人故居的保护基本都是一整片的。英国湖畔诗人柯勒律治,写《简·爱》的勃朗特,他们的故居,都是如此。这样才能体会他们当初在这里研究、创作、生活的很多细节。鲁迅的故居在鲁迅博物馆里面,旁边有很多现代化的高楼,看上去就像个被切割的模型。

好在有许广平

鲁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克己复礼,孝敬母亲,守着媳妇。在北京八道湾买了两进四合院,和周作人合住后,还要面对弟媳羽太信子。周氏兄弟虽性格不同,但都有志文学,都有大才,感情一直很好。可是,某一天,两兄弟吵架了,鲁迅就搬出去了,回来拿东西时又吵了一次,从此两兄弟不见面。周作人后来做汉奸,在北平写了很多回忆鲁迅的文章,却从来不提这件事。鲁迅也从来不提这件事。到底发生什么事情谁也不知道。比较多的猜测是,鲁迅可能冒犯了羽太信子,使得两兄弟反目。此事没有证据,只是文坛八卦。这两兄弟都是何等人啊?一定是涉及极严重的私隐、伦理、感情和尊严,两位文坛大师才会彻底翻脸。不管怎样,与女人的关系,影响了鲁迅的生活。

有的说法是,鲁迅离京是因为北洋政府迫害,而王晓明的《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则认为,这更多是因为许广平的关系。

好在他最后有许广平。鲁迅和许广平是师生恋。如果放在今天,鲁迅也会很惨:他和夫人住在一起,又和女学生好了,频繁通信,还因女学生支持学潮。后来,鲁迅搬到厦门,不让母亲、朱安去,但和许广平一起南下。许广平和他去广州同居,仍不是他公开的爱人,不是他的太太,只是他的助手。想想看,这件事情要是发生在今天,在网上被人揭露出来的话,网民会怎么形容?思想界的领袖,文坛大师,却……事情后来是用最通俗的方法解决的,许广平怀孕了,他们才承认是夫妻。鲁迅去世以后,官方也承认许广平是他正式的太太,鲁迅的稿费归许广平,他的全集也是许广平来编。因为许广平是广东人,所以介绍鲁迅来香港,引发了香港文学的出现,那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