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译本序 一个女人坎坷曲折的人生故事
本书作者夏洛蒂·勃朗特(1817—1855),是一位著名的英国女作家。她生于爱尔兰一个贫寒的牧师家庭。她写的第一部小说《教授》遭到出版商们的拒绝,但她没有灰心,又写出新作品《简·爱》,出版后大获成功。此外她还创作了《雪莉》、《维列特》和《爱玛》,但这些作品都未能超《简·爱》。她很崇拜《名利场》的作者萨克雷,把《简·爱》第二版题献给他。但她的激情完全不同于萨克雷的冷峻,而更接近于狄更斯的现实主义感伤情调,极度同情冷酷和不公正的社会的牺牲者。她的作品描写了女主人公对当时那个社会的强烈抗议,揭示出人们在追求自由与平等的生活中,由于传统势力和社会习俗的巨大影响,由于生活与爱情等无不受到社会地位与个人财富的制约,而面临的不幸遭遇。
本书所讲述的,是简·爱这样一个既平凡又不平凡的女性非同寻常的人生故事,其中较多地讲述了她的爱情故事,因为两者是密不可分的。我们不难看到简·爱是一个敢于追求自由与平等的女性,而她的这种个性从小就显现出来了,就表现种对于世俗偏见的一种反叛精神,“一个反叛奴隶的那种精神仍然给予我巨大鼓舞”。她从小成为孤儿,寄养在舅舅家,舅舅死后她便在这个似乎陌生的家庭里受到种种歧视和不公正的待遇。“我被人狠狠地践踏,一定要反击”,简·爱追求自由与平等的个性从小就反映出来了,这也是她后来一系列行为的本源所在。她上学后,渴望在学校开始新的美好生活,但由于受世俗偏见的影响并未如愿,她同样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这就为她后来不幸的经历埋下了伏笔。
追求美好的爱情与幸福生活,本来是极其自然平常的事,但是对于简·爱而言这就太难太难了。她和所爱的罗切斯特先生为此付出了多么残酷的代价!在翻译完这部小说之后,我强烈地感受到这点。我很同情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也为简·爱那种可贵的精神和品格所感动。
如此相爱的一对男女,要走到一起怎么就那样艰难呢?原来是僵化冷漠的传统世俗,使他们遭受了人生的巨大不幸。她虽然爱上罗切斯特先生,可他家里还一直隐藏着一个神秘的疯女人——他的合法妻子!从一般意义上讲,他们自然是不能再结婚的,否则就会犯下重婚罪。但法律与世俗所维护的又是怎样一种婚姻生活呢?是一种极不正常的婚姻生活!虽然并不合情合理,但却符合法律与传统世俗。他的妻子是个疯癲的女人,不可能像正常人一样。而出现这种状况,责任并不在罗切斯特身上——假如真是他的罪过,我们也不会对他怀有同情,自然也不会赞赏他和简·爱的爱情。他的不幸完全是父亲一手造成的。十多年前其父为了贪图钱财,促使罗切斯特与自己不爱的女人结了婚。在社会上大多数人都一心追求地位和钱财的趋势下,他的父亲也免不了采取势利的行为。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即便在当今社会里也时时可见。我们由此看到作者所探索的主题便具有了永恒性。婚姻本应该以纯真的爱情为基础,但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是这样的呢?《简·爱》这部读后令人难忘的名著,再一次让我们对人生这个重大的主题进行反思。
可喜的是简·爱最终获得了爱情,与她所爱的人结了婚。然而它给人的欣慰是有限的,是酸楚的,因为这个代价实在太大了!罗切斯特先生的合法妻子——那个疯女人——竟然在自己点燃的大火中坠楼身亡!实际上她也是“门当户对”的世俗观念下的牺牲品,她的一生也是一曲悲歌。仿佛只有她死了,简·爱与罗切斯特才会有结合的可能。难道就不能通过其它途径吗,比如说离婚,然后他以另一种方式照顾她?在当时的情况下自然是非常困难的事。除了她遭遇惨死外,罗切斯特也在大火中双目失明,并且失掉了一只胳膊!这真是一个残缺不全的婚姻,但它却是合法的!只有这时简·爱才敢于和罗切斯特走到一起,尽管他成了一个如此严重的残废。这是多么可悲啊!
于是我又一次听到了作者借女主人公这一形象,痛苦地对传统世俗发出强烈的呐喊与谴责。我说又一次,是因为我在世界文学名著的遨游中时时会听到这种声音——看来不少文学大师们都在探索着这个永恒的人生主题。印象特别深的有我翻译过并由上海译文出版社数次再版的、英国大作家哈代的《无名的裘德》,在译序中,我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写下了《困扰于旧的传统势力中发出的痛苦呐喊》的标题。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也是在讲述一个可悲的爱情故事,也是在探索人性与传统世俗的冲突问题。
这便是本故事的主线所反映出的内容,以及它给我留下的一些主要印象和感悟。作为一部名著,它传达给读者的信息是多方面的。我从简·爱身上也看到了她正直善良、自强不息的个性,可以说她成了追求自由民主的象征。小说除巧妙的构思使主题得到深化外,还表现出其它特色,象征手法的运用便是其中之一。那棵被闪电劈倒的树,不正象征着罗切斯特以及他与简·爱的爱情?——“尽管你们看起来受了损伤,被烧得又黑又焦,但你们身上必定还有一点生命意识,因为你们紧连着忠诚可靠的根基。你们将永远不再有绿叶,永远不再见到鸟儿在自己的树枝上筑巢和歌唱。你们的快乐和恋爱时光已结束,可你们并不忧伤,彼此都有一个伴侣,在对方衰微时予以同情。”我觉得罗切斯特成为一个双目失明的人也具有象征意义,他的眼前变得一片黑暗,他看不到自己的路在哪里。那个神秘的疯女人,不也象征着他与简·爱之间的障碍吗?到了最后,他的视力又有所恢复,这不象征着他和简的爱情与生活出现了一些光明?
我们在书中还看到其它一些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比如简·爱的舅妈,她是个多么冷酷无情、傲慢无礼的人,缺少起码的仁慈之心。十分看重物质利益的布兰奇小姐,因为罗切斯特的财富达不到条件而未嫁给他,罗切斯特感到“她母亲对我都冷冰冰的”。与雷德太太截然不同的是,费尔法克斯夫人又是多么平易近人。再就是圣约翰牧师这个人物,他完全将自己献身于宗教这一“神圣的事业”,难道他真正获得了人生的幸福吗?在作者眼里他的一生也是一个悲剧。
作为一部世界名著,书中精彩的地方不少,“看点”很多。离奇的故事情节(尽管不多),浓浓的抒情描写,细致入微的心理刻划,等等这些美妙的文笔,都极大地触动着人心,给读者以艺术美的享受,而这正是优秀小说的魅力所在。也正是这些原因,吸引着我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翻译世界文学名著上。我觉得里面的营养太丰富了,闪光的东西太多了,所以我把翻译名著当作是一种极其美好的享受!虽然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但我确实从中收获了很多精神层面的东西,感到一种难得的富足。
这里特别想说一下,当年我是在家里遭受巨大的打击下,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中完成本书翻译的。人生有欢乐也有痛苦,当给人以灾难的痛苦降临时,你要么被它打倒,要么勇敢地去面对并战胜它!我无疑选择的是后者。这么多年来,我就是在与各种困难的斗争中走过来的,我的收获也来自于这一个个拼搏。在那些日子里,我白天在医院里照料妻子,晚上回到借住的地方后,先打三四十分钟的盹,然后冲个热水澡,以此来恢复一下一天的疲劳。接着便打开笔记本电脑,在暂住的别人家的昏暗灯光下,坐在硬板凳上,一个字一个字地敲出译文来。确实太艰苦了,但我却感到一种充实和满足,否则我会觉得十分空虚和惘然。我太钟情于文学翻译事业了,她充满无穷的魅力,她包含着无尽的创造性劳动。通过翻译优秀作品,思想与艺术得以广泛传播。我感到自己所从事的翻译,经过艰苦的努力,确实也与本书故事有着苦尽甘来的相似之处。
尽管目前已有多种《简·爱》的译本,但我仍然投入不少精力和时间翻译出本书,原因就在于我对它的喜爱。每个译本总是其自身特点的。我不能说自己的译文如何,只能说根据个人的知识水平和翻译经验对原著作出的一种解读。拙译曾于2007年8月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此次作了全面细致的修订,对译文进行了仔细润色,力求使用词更加准确、流畅、易懂,同时对人名根据《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作了规范。精益求精,应该是译者努力的方向。不过翻译一部几十万字的书,错误和不足在所难免。诚恳希望广大读者不吝指出,以便在今后修订时予以纠正和完善。谢谢!
2007年1月初稿
2015年1月修订于天府雄州·四川简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