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选择就是你的世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选择自己做主,盲从等于没作选择

盲从的毛毛虫最后精疲力竭而死,盲从的羚羊纷纷跌进深不见底的峡谷。一个成功的人,绝不是一个盲从的人!他一定是个超越常人,有自己观点的人。我们绝不能让自己成为跟着别人转的毛毛虫,我们要力争走在最前面,寻找属于自己的天空!

告别“毛毛虫效应”

法国心理学家约翰·法布尔做过一个实验:把许多毛毛虫放在花盆的边缘上,使它们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并在不远处撒了毛毛虫最喜欢吃的松叶。结果,没有一只毛毛虫去吃松叶,它们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圈地走,最终精疲力竭而死。原来,毛毛虫习惯“跟随”,只要前面有同伴,就会一直跟着走。

法布尔在总结此次实验的时候,曾经写下这样一句话:“在那么多的毛毛虫里,倘若有一只不盲从,它们就能够改变命运,告别死亡。”

毛毛虫的失误在于失去了自己的判断,只知道盲目跟从同伴,从而陷入了一个循环的怪圈。这种因为跟随而导致失败的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毛毛虫效应”。

其实,人在有些时候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可能有很多人会忍不住嘲笑那些毛毛虫的愚蠢,但实际上,人类社会中每天都在上演着像毛毛虫那样盲目跟从别人或者被习惯左右的事情。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人想做一套新西服,于是就将旧西服拿给裁缝照着做。几天工夫,新西服就做好了。这个裁缝的手艺很好,仿制得几乎完全一样。可翻到后面,那人却发现一个地方有被挖掉以后又重新补上的痕迹。他感到很疑惑,就问裁缝这么做的原因,裁缝答道:“我这全是照着你的旧西服的样式去做的啊!”这时,他才恍然大悟,原来在旧西服后面有一块补丁。

爱默生有这样一句名言:“模仿等于自杀。”像毛毛虫一样完全模仿,不但会令人养成惰性,还会麻痹人的创造能力,进而影响潜能的发挥。

众所周知,清朝著名书法家郑板桥以自己雅俗共赏的“六分半体”而享有盛誉,被世人列为“扬州八怪”之一。其实他刚开始名气很小,虽然能临摹古代著名书法家的各类书体,甚至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但名声依然不为人所知。他百思不得其解,但幸运的是,妻子偶然的一句话让他犹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一个夏天的晚上,郑板桥与妻子在院中乘凉。他习惯性地用手指在自己的大腿上写起字来,不知不觉,就写到了妻子身上去。妻子有些生气地说道:“你有你的身体,我有我的身体,为何不写自己的体,要写他人的体?”

郑板桥猛然醒悟,心想:“是啊!任何人都有自己的身体,写字也一样,各有各的字体。就算写的与他人相同,也只是他人的字体,根本没有自己独有的风格。”此后,他就开始吸取各家之长,融会贯通,最后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终成一代书画大家。

在实际工作中,倘若我们总跟在他人后面走,而看不清自己的方向,最终只能造成碌碌无为的徒劳结局。倘若我们只重视自己做了多少工作,而不重视工作绩效,那“一分耕耘”就不一定会有“一分收获”,甚至或许会徒劳无获。

拒绝跟风,不走寻常路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我们对这句话并不陌生。可是,我们在生活中是否信奉它、实践它呢?

著名的喜剧大师卓别林刚踏入影坛时,演技还很生涩,很多电影导演都建议他去模仿当时德国的一位名演员。认为如果卓别林可以学到他的五成功力,在演艺圈立足就已经绰绰有余了。但是,卓别林不愿意接受这些意见。他生性好强,觉得自己深具演员的天赋,只要有机会多加磨炼,一定可以闯出一番名堂。

他对那些导演说,如果刻意去模仿别人,那就失去了演戏的乐趣,少了乐趣,又怎么能激励自己进步?因此,卓别林决定开创自己的表演风格,不盲目跟从别人已经做过的事,而是努力从生活的各个角落取材,然后以夸张的肢体动作、扭曲的面部表情创造出喜剧感。

更难得的是,卓别林把许多复杂的小动作结合在一起,使这些动作首尾相连,一气呵成,从中衍生出无穷的喜剧感,深受观众与导演的喜爱。

卓别林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从自己的脑袋里迸出许多新点子,而不去模仿现成的表演。

他觉得如果只是模仿别人,就算做得再好,也不过是别人的影子,不但没有自我,也无法创造出一块属于自己的金字招牌。

所以,想要留下响亮的名声,就必须创造出一套别人无法取代的风格。只有走在最前头的人,才是最有机会成功的人。

并不是追随别人的脚步,就可以采撷到相同的果实,因为沿途最好的果实早就已经被别人捷足先登了。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走,你即使一时成功了,也不过是在追随别人的影子。

如果只是一辈子跟在别人的后面走,当然也就只能得到别人剩余的利益,难有出头之日。

既然每个人的条件不同、能力不同,那么就更应该掌握自己的方向,开创自己的道路。这条路也许很狭窄,没有其他大路来得宽阔平坦,沿路也没有丰盈鲜美的花果,只有满途坎坷与荆棘,但只要坚持下去,这就是一条完全属于你的路。

贝多芬学拉小提琴时,技术并不高明,他宁可拉他自己作的曲子,也不肯作技巧上的改善,他的老师说他绝不是个当作曲家的料。提出“进化论”的达尔文当年决定放弃行医时,遭到父亲的斥责:“你放着正经事不干,整天只管打猎、捉耗子。”另外,达尔文在自传上透露:“小时候,所有的老师和长辈都认为我资质平庸,与聪明是沾不上边的。”

如果这些人不是“走自己的路”,而是被别人的评论所左右,怎么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呢?

人生的成功自然包含有功成名就的意思,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只有作出了举世无双的事业才算得上成功。世界上永远没有绝对的第一。如果总是担心自己比不上别人,只想功成名就,那么世界上也就没有帕瓦罗蒂、马拉多纳这类人了。

追求一种充实有益的生活,其本质并不是竞争性的,并不是把夺取第一看得高于一切,它只是个人对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那些每天一早就到公园练功打拳、练健美操、跳迪斯科的人,那些只要有空就练习书法绘画、设计剪裁服装和唱戏奏乐的人,根本不在意别人对他们的姿态和成果品头论足,也不会因没人叫好或有人挑剔就停止练习、情绪消沉。他们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当众展示、参赛获奖,而是自得其乐、自有收益,满足自己对生活美和艺术美的渴求。

真正成功的人生,不在于成就的大小,而在于你是否选择自己做主,不盲从别人,努力地去实现自我,喊出属于自己的声音,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对自己负责,不要人云亦云

爱默生曾经说过:“不要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人贫穷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做事没有主见,盲从于别人,而把自己心里最宝贵的东西也给放弃了。记住,盲从等于放弃了选择权,把自己交给别人摆布。

在中国存在一种很有趣的现象,很多企业的理想就是要成为“他人”。如:想成为中国的宝洁,成为中国的微软,等等。而其实跨国公司为什么会取得持久的成功,也正是他们把管理与经营并为一体来发展。就像人的财富与健康的问题,“经营”得好,就会创造很多财富;而“管理”得好,就不会出现健康问题。

每个人对自己负责是非常有必要的,人云亦云只是说明他没有主见。

你对工作有更多热情,决心也就会随之变大,而工作效率也就会提高。同时也就不会认为工作是一个苦差事,慢慢地你就会发现工作是一种乐趣。

文子只有中专学历,有一次他和很多大学生一起去应聘,被安排到最后一个面试。

文子对于这次面试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但是他仍然在大厅里等着,快过中午12点了,还有很多人在排队,估计还有很长时间。他看了看周围正在等着面试的人,他们都饿得精神疲惫的,但是又不愿意离开,怕错过了机会。

文子心里突然想这可是个赚钱的好机会!于是他到公司外面的快餐店里订了很多的盒饭,然后运到大厅里来卖。一会儿工夫,盒饭就全部卖完了,除去成本文子还赚了200多元钱。

到了下午5点多,应聘者都走了,文子最后一个走进老板的办公室。他进入办公室后,老板面带微笑对他说:“恭喜你,你被录取了。”

这是令文子没有想到的事,他没有多想便说:“我只是中专文凭啊!”

老板说:“你的精神很让我感动。今天来应聘的都是大学生,而你却能从早上8点一直坚持到下午5点,这表明你这个人很有信心、耐心。你中午能想到卖盒饭,证明你很有经济头脑,而我们公司里正需要善于抓住机会的人才,小伙子,你好好干吧!”

文子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有足够的主见,他知道抓住合适的时机,发挥自己的能力,成就自己,使自己作出一些有所收益的事情。

而没有主见的人,想做好一件事是很难的。他们往往会没有自己的想法,使工作难以进行下去。他们一生可能都会存在于没有主见的猜疑中,即便给了他们成功的机会,他们要想达到成功也会是很困难的。

别让模仿变成了盲从

一位大艺术家曾对他的模仿者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实在是智者之语。学习,免不了要模仿,模仿或许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学习阶段,但若止于模仿,就变成了盲从。

成绩卓著的人,擅长在模仿中汲取精华,绝不生硬地模仿,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模仿只是用来拓展自己的思路、增强自己的鉴别力的。

许多精英之所以能够鹤立鸡群,在于他们模仿之后有所创新。他们会从优秀者的身上发现最核心的优势,加以学习,于是身边的人越优秀他们自身也越优秀。不过,他们绝不会只是生硬地模仿优秀人士的外部行为。

亨利·福特出身寒微,所学有限,又毫无靠山,但是在短短10年间,他就克服了这些缺陷,在25年之内,成为全美乃至世界顶级富豪,这些都是人人皆知的。可是,你是否深究过他成功的奥秘?从福特的个人发展来看,自从他与爱迪生结为至交后,个人发展开始突飞猛进,而他最卓越的时代,始自于结识弗史东、柏劳斯和伯班克之后,这些人都是智能超群之辈。而福特将他们的聪明才智、知识经验和精神力量集合起来,以自己的脑力进行整合。因此他并不是一味地模仿,否则为什么只有他成了汽车大王?

巧妙、有效地模仿是经过大脑整合的,不谙此道、一味模仿的人会窘态百出。

斯迪克快毕业时,叔叔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个孩子家境贫穷。一天,他走进一家银行,希望找一份工作,但被拒绝了。他抽泣着,嚼着从好心的姑妈那里偷来的一美分买来的甘草糖,一声不吭地沿着银行的大理石台阶跳下来,弯腰从地上捡起一样东西。银行家以为他要用石头掷他,于是躲到了门后,却看到那个孩子将捡起的东西装进口袋。

“过来,孩子!”银行家叫道,“你捡的是什么?”“一个别针呗!”孩子回答。“你是个乖孩子吗?上过学吗?”银行家又问。“是的。”孩子回答。于是银行家用金笔写了个“St.Peter”,问小孩是什么意思。“咸彼得。”小孩并没上过学,所以他把“Saint”的缩写“St.”误认为是“Salt(咸的意思)”了。

银行家并没有责备这个小孩,反而让他做了自己的合伙人,分给他一半的利润并把女儿嫁给了他。后来,他拥有了银行家的一切。

斯迪克认为这个故事对他很有启发。于是,几个星期里他每天都去一家银行的门口找别针儿,他盼着银行家把他叫进去,问:“你是个乖孩子吗?”然后问“St.John”是什么意思,他就会回答是“咸约翰”,接着银行家请他做合伙人并把女儿嫁给自己。

终于有一天,一位银行家问斯迪克:“小孩儿,你捡什么呀?”

“别针儿呀。”斯迪克谦虚有礼地说。

“让我瞧瞧。”银行家接过了别针。

斯迪克非常兴奋,他摘下帽子准备跟着银行家走进银行,变成他的合伙人,再娶他的女儿为妻。

但是,事情并没像他想象的那样发展,银行家说:“这些别针是银行的,快点离开,要是再让我看见你在这儿瞎转悠,我就放狗咬你!”

斯迪克走开了,那枚别针也被吝啬的老头没收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别人能做好的,你未必能行。聪明的人会探究别人做得好的深层原因,而不只是模仿着去“捡别针”。

当你投入汹涌澎湃的盲从激流之中时,便丧失了你的个性。一味地模仿,只会让你迷失真我,沦为被盲从激流所驾驭的提线木偶。因此,你必须选择自己做主,不盲从或过度模仿他人,这样你会更快地走向成功!

真我可贵,何必随波逐流

人们顺应环境,往往最后却成了环境的奴隶。“要想成为真正的‘人’,必须先是个不盲从因袭的人。你心灵的完整性是不可侵犯的……当我放弃自己的立场,而想用别人的观点去看一件事的时候,错误便造成了……”这是最不盲从的拉尔夫·瓦多·爱默生所讲的名言。真我是可贵的,我们应当永远维护自己的判断力,盲从等于没作选择。

也许,我们可以把爱默生的话作如下诠释:“要尽可能由他人的观点来看事情——但不可因此而失去自己的观点。”假如成熟能带给你什么好处的话,那便是发现自己的信念及实现这些信念的勇气——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因素。

年轻人或涉世未深的人,常常会害怕自己与众不同……无论是穿着、行动、言谈或思考模式,都尽量与自己所属圈子中的其他人保持一致。小孩喜欢与同年龄人做相同的事,他们很在乎朋友或玩伴对自己的看法。他们需要被自己的同伴接受——这是他存在的最重要证据。当我们身处不熟悉的环境,又没有过往的经验可以参考的时候,最好的方法便是顺应一般人的标准——直到我们自己的经验和信心足以给我们力量,然后才能照着自己的信念和标准去做。

但是,就算是基本原则也有受到考验的时候。尤其是一些不随波逐流的人会提出要进行改革——这便是文明进步的动力。

要想不随波逐流也并不容易,至少不是件愉快的事。有时,甚至还有危险性。大部分的人宁愿顺应环境,躲在人群当中接受保护,对各种统治者的领导毫不质疑或提出反对——他们不敢做与众不同的事。但是,他们并没有体认到,这种安全其实是虚伪的。大众心理其实最脆弱,最容易被牵着鼻子走。像追求安全感一样,人们顺应环境,往往最后变成了环境的奴隶。

其实,生活中很多人到了十六七岁的时候,还不曾自己独立自主思考过。自那以后,虽然也变得稍微懂得一点思考,但是所想的却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只是在一个劲儿囫囵吞枣地吸收所读的书的内容,对于朋友们所说的话,往往不斟酌是否正确,就一味地接受。与其费尽周折地去追究有真实意义的东西,倒不如随大流来得省事,这就是很多人懒得思考的原因。这样,当发现自己拥有判断力时,已经被偏见误导了。虽然自己并未察觉,但是却养成了错误的思考习惯,它已取代了对于真理的追求。

“要是我早点开始用自己的判断就好了!”这是很多人到了一定年龄后的感叹。为了避免将来后悔,最好及早开始。当然,人的判断力不可能永远正确,偶尔也有失误的时候。不过,以失误最少者为指针,则是不变的方法。能够弥补这种失误的,就是看书和与人交往。可是,也不能过于相信这两者而囫囵吞枣。因为,这两者终究只是上天赋予人的判断力之补益。而良好的判断力主要来自人的独立、深入的思考能力。

当一个人立志自我思考,并开始尝试时,对事物的看法就会有惊人的改变。与过去用别人教的想法去看事情,以及把抽象的幻觉误当做真实的事物比起来,此时我们对任何事物的看法都显得井然有序。

对于头脑里冒出来的想法,首先要重新评估一下,它是否真的是自己的意见。虽然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但养成用自己的头脑仔细思考事情的习惯是值得的。首先,你要把现在的想法一一加以检讨,想想看,是自己真的那么想,还是照别人告诉你的去想的?会不会是偏见或错误的信念?就从这些问题开始思考吧!如果没有偏见,年轻人要用自己的头脑,听听各种人的意见,想想看是对或错,或者有哪个地方不对,然后再综合各种意见,归纳出自己的看法。

也有人认为:那些不随波逐流的人,通常是一些性格古怪、喜欢哗众取宠或喜欢标榜“与众不同”的人。在这方面,爱默生所采取的坚定立场一向赢得人们的敬重。他在世的时候,有很多从事反奴隶制或其他种种改革运动的人希望得到他的支持,但都遭到拒绝。爱默生当然同情这些运动,也希望他们都能做得很好。但他却不认为应该把自己的精神与能力放到这些运动上面,因为那并不是他的专长。他非常认真地坚持这个原则,即使因此遭人误解,也在所不惜。

洛克菲勒曾对他的儿子说:“与他人生活得不一样,这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而敢于进行尝试的人却非常稀少。我所下的重要决定的大多数,都招致过朋友们的批评。他们全都出自善意警告我,我所进行的一切非常危险,缺少成功的希望,以及我的轻率程序是何等严重。我在取得律师的资格之后,为了进入一家毫不起眼的小公司工作,而辞去大企业的职位时,就遭到了同事的嘲笑。而今天我们的企业都是当时所作决定的直接结果。40岁开始学习开飞艇时,多数人都认为我很无聊,因为当时孩子们还很幼小。但依先前这一决断之功,我们一家人长年乐陶陶。”

坚持一项并不获人支持的原则,或不随便迁就一项普遍为人支持的原则,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当一个不随波逐流的人,并愿意在受攻击的时候坚持信念,的确需要极大勇气。戴尔·卡耐基曾讲过以下这样一件事。

“有一次,我参加某个社交聚会,话题正转入最近发生的某个议题。当时,在场的人均赞成某个观点,只有一位男士表示异议。他先是客气地不表示意见,后来因为有人单刀直入地问他的看法,他才微笑道:‘我本来希望你们不要问我,因为我是与各位站在不同的一边,而这又是一个愉快的社交聚会。但既然你们问了我,我就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接着,他便把看法简要地说明一下,立即遭到大家的围攻。只见他坚定不移地固守自己的立场,毫不让步。结果,他虽然没有说服别人同意他的看法,却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因为他坚守自己的信仰,没有做别人思想的应声虫。”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专家的时代。由于我们已十分习惯于依赖这些专家权威性的看法,因此便逐渐丧失对自己的信心,以致不能对许多事情提出意见或坚持信念。这些专家之所以会这么轻易取代我们的地位,都是因为我们让他们这么做的。

我们现今的教育趋势,是针对一种既定的性格模式来设计的,因此这种教育方式很难训练出什么领导人才。由于大部分的人都是跟从者,不是领导者,所以我们虽然很需要领袖人才的训练,但同时也很需要训练一般人如何有意识、有智慧地去遵从领导。如此,才不会像被送上屠宰场的牛群一样,盲目地跟着走。

大部分人(无论是男是女),都没有想到自己其实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专家——在他们自己本身、家庭或事业的世界里,他们做某些事,只不过是因为某些“专家”这么说,或因为那是一种流行,跟着做也可以凑个热闹。

爱德加·莫尔常常用所谓的“群体状况”来警告我们,他认为这种东西会“扼杀人类个体的珍贵价值”。莫尔曾说:“由于人类无法达到天使的境界,但这也并不是他们必须变成蚂蚁的理由。”

我们应该做的是:保持自己的真面目。普林斯顿大学前校长哈洛·达斯对顺应群体与否的问题十分关切。他在1955年的学生毕业典礼上,以“成为独立个体的重要性”为题发表演说,指出:“人们只有在找到自我的时候,才会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到这个世界上来、要做些什么事、以后又要到什么地方去等这类问题。”

要有自己的生活准则

无论是什么性质的活动,总会对周围的人、周围的世界产生一定的影响,也就必然会受到来自周围世界的评论。这些评论可能是褒扬,也可能是非难。但不论是褒扬还是非难,都有理解与不理解、公正与歪曲的成分在其中,所以,对于这些评论,不能一概地接受,跟着它们团团转。

许多人做一件事想做得面面俱到,别人叫他怎样做他就怎样做,谁有主意就听谁的,没有一点个性。可是面面俱到的结果,却是没有人满意,反而也将自己置于无所适从的境地。

从前,有一个农夫养着一头小毛驴。一天,农夫用驴驮着一袋土豆到集市去卖。卖完后,他牵着毛驴,哼着小曲往家走。

有人见他牵着毛驴走,说道:“真笨,有驴不骑,偏要走路。”

农夫听了觉得有道理,便骑上毛驴,果然很舒服,农夫非常高兴。

不久,迎面走来一人,见他骑着驴,就说:“真不像话,毛驴每天为你辛辛苦苦干活,你竟然还要骑它。”

农夫一想,说得对呀!自己真是没有良心。

他赶忙从驴背上跳下来,却不知如何对待驴子,骑吧,不对,不骑吧,也不对,最后他决定扛着毛驴回家。行人见状都指着他说:“瞧,那个大傻瓜。”

可怜的农夫!本来他牵着毛驴走的时候很快乐,没有什么不对——假如没有在意第一个人的话;本来他骑着毛驴也很舒服,也没什么不对——假如没有在意第二个人的话。可事实上,他听信了所有人的意见,唯独没有坚持自己的意见,最终失去了快乐。

从前,有一位画家想画出一幅人人见了都喜欢的画。画完画后,他拿到市场上去展出。画旁放了一支笔,并附上说明:每一位观赏者,如果认为此画有欠佳之处,均可在画中标上记号。

晚上,画家取回了画,发现整个画面都涂满了记号——没有一笔一画不被指责。画家十分不快,对这次尝试深感失望。

画家决定换一种方法去试试。他又拿了一张同样的画到市场展出。可这一次,他要求每位观赏者将其最为欣赏的妙笔都标上记号。

当画家再次取回画时,他发现画面又被涂遍了记号——一切曾被指责的地方,如今却都换上了赞美的标记。

“哦!”画家不无感慨地说道,“我现在发现了一个奥妙,那就是:我们不管干什么,只要使一部分人满意就够了。因为,在有些人看来丑恶的东西,在另一些人眼里却恰恰是美好的。”

我们要努力支配自己的命运。自己的未来,不要放在别人的手中,要自己发掘自己想要的,并且想办法获得它。我们要从别人手中拿回自己的画笔,以雄浑的笔力描画自己的人生。人生是我们自己的,我们当然要自己去把握,这样才能感觉到它的价值。

做人面面俱到,既想讨好每一个人,又想不得罪每一个人,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在为人方面,我们不可能顾及到每一个人的面子和利益,你认为顾到了,别人却不一定这么认为,甚至有的人根本不领情。而且,每一个人对同一件事的感受和看法都有所不同,你让这个人满意,就会令那个人不满意。

你想做得面面俱到,其结果却只有两种可能:第一,自己累得半死;第二,被人捏住软肋,任人摆布。如何防止这两种可能发生呢?如何做得让大家尽量满意呢?答案只有一个,做你自己。你自己认为对的,就努力去做。

你不必考虑怎样按别人的说法去做人做事,因为一个人不可能使所有的人都满意。如果去“以一身就(顺从)众口”,那就会活得非常累。我们可以将古人常说的中庸之道作为自己立身行事的标准,并坚持自己的生活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