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际干洗发展概况
早在1690年,坎烯(松脂提取物)就首次被应用于去除衣物上的油渍,但直到1840年在法国巴黎才将其真正应用于商业干洗。这个时期的干洗还只是手工操作,即在较大的容器内拎洗、挤压洗或刷洗,然后手工拧干,最后挂架自然挥发干燥。其劳动强度高,且浪费大量干洗剂。
1869年,Pullar设计了电动机械并应用于干洗机。这时的干洗就由手工操作发展到电动机械化。虽然只是使衣物在转笼中摔打、滚动和摩擦,但已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
1879年,在美国开始使用坎烯、樟脑油、苯、萘酚、无味煤油和白汽油(溶剂汽油)作为干洗溶剂。这是干洗剂探索选择的初级阶段。
1898年,德国开始使用四氯化碳作为干洗溶剂或去渍剂,同时也出口世界各国。
1900年,在美国主要以溶剂汽油为干洗剂。由于溶剂汽油易燃、易爆,为了避免火灾的频发,故此溶剂汽油的安全干洗装置的设计被提上日程。
1903年,干洗机的设计、运行应用了气压理论,在溶剂汽油干洗机上采用了真空条件下的蒸馏。由此,安全生产有了基本保证,同时也提高了干洗质量和干洗剂的重复利用率。
1905年,硅藻土(过滤粉)应用于过滤脏干洗剂的处理,使悬浮性污物(灰尘等颗粒性物质)得以清除,使干洗质量产生了质的转变。
1920年,干洗机首次设计了烘干装置和袋式过滤器。这是干洗机设计上的飞跃,洗涤衣物可以干进、干出。同时也减少了自然干燥时大量溶剂的浪费。
1924年,JACKSON石油大发展、高闪点石油溶剂的应用,降低了石油溶剂干洗的火灾频发事故。
1930年,美国应用三氯乙烯作为干洗溶剂,但因其毒副作用(脱脂)严重,限制了应用。
1934年,美国开始应用四氯乙烯。因其化学稳定性相对较好,毒性较低、脱脂性适中,故此,被干洗业广泛应用。
1940年,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致使石油短缺,四氯乙烯得到应用,开始部分地取代了石油溶剂。
1950年,发现四氯化碳在干洗应用上的毒副作用较强,因此,被排除干洗溶剂的使用范围之列。
1962年,在美国干洗业90%应用四氯乙烯作为干洗溶剂。
1964年,EIDU研究出F-113作为干洗溶剂。这是一种氟类有机溶剂,因其沸点低,因此在烘干或蒸馏过程中节省能源,与此同时,还可缩短烘干或蒸馏的时间。
1966年,德国研制出氟化碳干洗溶剂。
1970年,发达国家开始研制全封闭式干洗机,向环境保护和节约干洗溶剂的目标努力。到1975年,全封闭式干洗机用一桶(323kg)四氯乙烯能洗涤8000磅(3600kg)衣物,而16年前一桶四氯乙烯只能洗涤500磅(225kg)衣物。这是干洗机的一次飞跃性发展,同等重量的干洗剂提高了16倍的工作量,同时也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
1980年,研制出高效离心式过滤器。过滤器的发展在整个干洗机的发展过程中相对较慢,由最早的袋式过滤器到卡式过滤器,又改进为弹簧式过滤器,但这些设备过滤效率低。直到研制出高效离心式过滤器整整用了60年。
同年,1,1,1-三氯乙烷应用于干洗溶剂,但因其毒副作用被限制。
1985年,EPA发布四氯乙烯对空气的污染报告,并被Clean Air Act规范。
1986年,美国统计,干洗业应用四氯乙烯占86.7%,2.2%应用F-113,0.2%应用TCA,10.9%应用石油溶剂。美国要求干洗业者,要将四氯乙烯蒸馏残渣集中在政府处理点统一处理,以避免对环境的危害。
1988年,有报告显示,美国有70.7%为开启式干洗机。
1989年,有人发现美国加利福尼亚Lodi地区饮用水中PCE含量较大,饮用水中的四氯乙烯影响人体健康。
1990年,美国50%干洗业使用四氯乙烯溶剂,EPA开始限制干洗业排放四氯乙烯。
1993年,全封闭式循环烘干系统应用于干洗机。EPA发布无此类装置的干洗机严禁安装使用。到此阶段,一桶四氯乙烯可洗涤16000磅衣物。也就是说全封闭式干洗机比开启式干洗机,在使用同等重量的四氯乙烯时,可多洗1倍的衣物。同时也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
1996年,由于氟类制剂对大气臭氧层的影响,开始淘汰F-113和1,1,1-三氯乙烷。
1999年,Rynes环保干洗溶剂投放市场,Greenearth环保干洗溶剂投放市场,液态二氧化碳干洗机开始商业运行。
21世纪之初,欧美发达国家及亚洲的日本开始应用“宁烯”作为干洗溶剂,随之就制造了宁烯干洗机。该溶剂具有卓越的清洗能力,并且不退色,不溶解任何纽扣、饰品。该种溶剂化学稳定性好,不腐蚀设备并具有较强的抗菌性,夏季干洗机内不会产生因杂菌繁殖所导致的腐败气味。经过该溶剂洗涤的衣物能增强其抗菌效果并带有橙、橘的水果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