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国内外古建筑消防保护法规与技术发展现状
一、国内外古建筑消防保护法规概况
1.国际古建筑消防保护法规概况
保护文化遗产是ISO国际标准技术委员会关于消防安全工程提出的目标。保护我国的建筑文化遗产免遭火灾灾害,是一个颇受各界学者专家关注的话题。作为特殊的文化遗产,古建筑与其他建筑一样会遭遇火灾危险,包括纵火、日常用火、照明、电器、施工、设备故障以及消防管理不善等引发的火灾。
近几十年来,由于火灾造成古建筑破坏和毁坏的状况比较多,世界上许多国家致力于古建筑消防保护技术和安全措施的研究,现在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设有文物古迹保护机构并出台相应的保护制度和规范条款或实施条例。保护古建筑的活动已经成为国际性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
特别是在欧洲,CIB W014工作委员会把关于古建筑的消防安全工程方法的具有指导性的文件确定为高度优先性的计划,其他相关的活动还有1998年在英国爱丁堡举行的古建筑的防火会议,1999年在波兰华沙举行的第三届古建筑消防的国际研讨会。CIB还曾在希腊萨洛尼卡举办了关于古建筑消防的国际会议。
国际上最早由政府来保护古建筑的国家是瑞典,它在1630年就设立了专门机构。美国也在古建筑消防安全保护上投入了很大的精力,美国消防协会(NFPA)自1940年成立后,一直致力于古建筑的消防保护,在古建筑消防安全保护方面展开了一系列诸如发展、出版、传播当前公认的规范和标准的技术活动,并产生了许多相关文件。在2000年11月由NFPA委员会投票一致通过,并于2001年出版的NFPA914(古建筑的防火规范),除了一系列技术上的充实和编辑上的修订之外,由一个当时被推荐的惯例转变为一部规范。相关资料详细显示美国目前已有16部不同的规范用于古建筑的消防和安全保护。其他如日本在古建筑的消防保护方面也曾做了大量的工作,建立了有关的保护标准,制定了火灾预防措施,并于2003年由日本消防厅发布了《文化财产火灾预防相关对策调查研究报告》。
2.我国古建筑消防保护法规概况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发展中国家,相对于经济发达的国家来说人们对古建筑保存价值的认识和保护意识比较淡薄。因此,对古建筑防火技术与保护措施的研究与开发的速度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我国对古建筑的消防保护工作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早在1981年就发出《关于加强古建筑防火工作的通知》,但由于种种原因在1984年以前并没有得到社会和有关部门的广泛重视,古建筑火灾仍然屡屡发生。如1982年2月,北京市明代建筑万寿寺,由于小孩玩火,将西路行宫的正殿和两座配殿的八百多平方米古建筑烧得荡然无存;1983年5月,山西省平顺县的龙祥观失火,使建于金大宝三年(公元1143年)的三十余间殿宇顷刻化为灰烬。这期间的几起火灾损失之大,难以计算。尤其在我国旧城区开发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以及城市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大量历史街区和古建筑遭到人为毁坏。
由于古建筑火灾发生频率比较高,损失比较大,引起社会和相关部门的重视。为保护古建筑免遭火灾危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消防监督条例》的精神,文化部和公安部于1984年3月12日联合发出《古建筑消防管理规则》,进一步加强对古建筑、古文物的保护力度,加强古建筑消防管理工作。
根据有关文物保护和古建筑消防管理的相关规定,各大城市尤其是古建筑相对比较集中的省市和地区也出台了各自相应的保护文件和管理条例。如北京于1997年12月15日颁布了1989年8月15日北京市人民政府令[1997]第12号《北京市文物建筑修缮工程管理办法》;2004年4月5号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公安局、市旅游办、市宗教局、市文物局《关于开展古建筑消防安全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2004年6月29号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颁发了《关于切实加强我省古建筑消防安全工作的意见》。其他还有广东省的东山古镇保护暂行办法;浙江省的《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及《衢州市历史建筑保护办法》;西藏拉萨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开展寺庙(文物古建筑)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的实施意见》;《黔西南州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我省古建筑消防安全工作的意见》;江苏的《苏州市古村落保护办法》、《苏州市古建筑保护条例》等。
这些保护办法或条例的制定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古建筑的消防安全和防火管理工作起到监督和管理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现实作用,有助于古建筑的消防保护和防火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有法可依。但是,从这些文件的应用前景看,由于缺少统一性和普遍性,还不能形成一部标准的古建筑消防保护条款,在执行和操作过程中可能会造成达不到预期的防火目的,或因采用不必要的过度的保护措施而增加建筑荷载,从而影响结构稳定性,造成不必要的成本增加和浪费等现象。
另一方面,由于规范和标准要求使用强制性语言并建立清晰的法定执行规则,是必须遵循的,而上述办法和实施意见等只是作为管理或工作过程中的一种手段和监督文件,还不能作为规范性的条款使用。若把这一系列地方文件作为古建筑消防保护和防火管理的依据,根本不符合现存于我国各地古建筑的实际消防现状,其可行性相对来说是非常小的。进一步讲,若把这些地方文件按照一个标准的模式归类,统一作为我国古建筑消防安全保护的规范性条款或防火管理条例,在实际操作中也是根本行不通的。因为遍及我国各地的古建筑,不仅建筑类型多,而且各种类型的古建筑所处的地域环境、建筑体型、建筑结构、建造年代、建筑材料、建筑内部可燃物的情况(可燃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特征)、古建筑的使用状况和使用对象、消防现状及消防设备设施的配置情况等方面都各有差异。
我国现存古建筑在消防整改和保护性装饰及修缮中依然参照现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14)及《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 50222—95)中的相关或相近条款执行,这给防火保护和修缮工作带来很多不便,因为现行建筑防火设计规范主要是针对现代建筑制定的,其中的规定显然不适合古建筑,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也是我国古建筑的防火保护技术措施研究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国内外古建筑消防保护技术研究动态
1.国际古建筑消防保护技术动态
鉴于各国古建筑火灾的惨痛教训和古建筑消防保护的迫切需要,深入开展古建筑消防技术和防火原理的研究是古建筑防火保护的重大课题。近年来国内外已在古建筑防火保护方面做了许多研究工作,主要从阻燃技术、火灾预警、消防设施和灭火设备、人员安全疏散及不同结构形式古建筑火灾中的火势蔓延及烟气扩散特性、消防管理、火灾扑救等方面展开了研究,有些方面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相对来讲,在对古建筑防火和消防保护的研究方面,国际上其他国家取得的成果要比我国多些。如从20世纪70年代起法国开展了古建筑的防火保护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1984年法国在卢浮宫扩建的防火设计中,采纳了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的实施方案。并对古建筑内易燃物表面进行防火阻燃处理,降低材料的易燃性,提高材料的耐火极限以减少火灾隐患。经过此次改建,卢浮宫的消防设施和防火抗灾能力得到大大改善。在20世纪60年代英国对古建筑的消防安全保护开展了许多研究,譬如在古建筑的材料阻燃技术、报警、消防设备、人员安全疏散及火势控制和烟气的蔓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在相对注重安全的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末对古建筑防火保护进行了许多研究,如1986年日本对古建筑“姬路城堡”进行了防火消防安全保护方面的研究,在1/25的城堡模型试验中测试了火灾发生后火势和烟气在主体塔楼中的移动情况,通过分析研究,制订了在城堡发生火灾时提高旅客的生存概率和更好地保护城堡完整性的方案和措施。通过实验,得出了火势和烟气的移动是弗鲁德系数的形象表现以及不同大小火灾的火势和烟气数据及其蔓延特性,得出了具有这种建筑特征的古建筑火灾中火势和烟气蔓延特性的计算结果,从而为这一类古建筑的防火保护和消防对策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成为城堡的消防保护功能安全计划的一个部分。
2.我国古建筑消防保护技术动态
在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对河北承德、云南昆明的民族村等古建筑用透明防火涂料和阻燃液进行阻燃防火处理技术的研究,并达到了一定的效果。此后全国很多大学、研究单位于90年代末先后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对古建筑消防安全,如预备、报警、消防设备、人员疏散标志灯进行了研究。但是有关古建筑消防安全保护的技术措施和技术条例的研究至今还是一个空白。目前的研究仅限于木结构古建筑的消防安全保护。如陈保胜教授及其硕士研究生刘天生做了《国内木构古建筑消防安全策略分析》,研究中在对火灾特性及古建筑消防安全现状做了综合分析的前提下,提出了从人、物、环境三个方面建立古建筑火灾分析评估体系的设想,初步构建了古建筑火灾分析评估框架体系,并对其中的指标赋值与数学运算进行了简要的探讨,提出了运用模糊综合评估的方法构建古建筑火灾风险评估框架体系的主张。
但是,鉴于古建筑所处环境的特殊性、火灾的随机性、火灾原因的复杂性和火场人员特征的差异性等不确定因素,要采集不同类型古建筑火灾的发展程度、烟气蔓延方式以及扑救灭火行为数据非常困难。国际上这类数据相对也比较缺乏,在我国这类数据也基本是空白,因此,这些数据的缺乏和不确定性因素的收集必将对古建筑消防保护技术的可行性和准确性造成一定的影响。
另外,我国现存古建筑在城市更新、旧区改造以及旅游项目的开发过程中没有得到适时的消防保护,因消防设施的配置不到位而遭遇火灾的情况日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要探索一套更系统、更合理、更科学、切实可行的消防保护技术和防火措施,需要大量的关于古建筑火灾成因分析、火灾发展态势、消防扑救方案、人员疏散途径、文物抢救等方面的数据和资料,同时需要结合计算机火灾模拟技术对不同火灾特性的古建筑进行模拟。但由于实验操作和实验对象选取的难度比较大,故计算机模拟及数据的收集成为当前古建筑火灾研究中不易解决的困难和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