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内科医师查房手册(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老年女性,便血2d——直肠类癌

[实习医师汇报病历]

患者女性,81岁,因“便血2d”入院。患者于有长期便秘史,近2d出现便血,呈暗红色,每次1~2ml,并见少许黄色黏液,无发热腹痛、里急后重、消瘦等症。查体:形体消瘦,神志清楚,神疲体倦,生命体征正常,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腹部尚软。直肠指诊:在距肛门约4cm处可扪及肿物,大小约0.8cm×0.9cm,质硬,轻压痛,指套可见少许暗红色血迹及少许黄色黏液。

主任医师常问实习医师的问题

目前考虑的初步诊断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答:目前患者的初步诊断是便血原因待查(直肠癌可能性大)。

因为该患者具有以下特点。

①老年女性。

②长期便秘史,近2d出现便血,色暗红。

③无发热腹痛、里急后重。

④直肠指诊扪及肿物,可以排除感染性腹泻合并血便,也可以排除痔,因此考虑为直肠肿瘤可能性大。

应该做哪些检查协助确诊?

答:(1)肠镜检查 可以直接观察直肠肠腔的改变,并确定肿瘤的部位、大小及浸润范围,取活检做病理学检查可确诊。

(2)腹部增强CT检查 可了解直肠癌有无侵犯膀胱、子宫及盆腔,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肝转移等,对直肠癌分期具有重要作用。

(3)超声检查 对了解有无肝转移、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具有重要意义。

(4)肿瘤标志物CEA 可用于预测直肠癌的预后和监测复发。

(5)全身骨扫描 观察有无全身骨转移可能。

[住院医师补充病历]

患者入院后急查血常规:白细胞(WBC)4.2×109/L,血红蛋白(Hb)101g/L,中性粒细胞(NEU)百分比74.1%,白细胞(LEU)百分比22.6%。生化:Ca2+2.05mmol/L,K+3.4mmol/L,血尿素氮(BUN)6.93mmol/L,血糖(GLU)3.04mmol/L,血细胞沉降率(血沉,ESR)21mm/h。肿瘤标志物CA19-9、CA153、CA125均正常,凝血功能、肝肾功能正常;心电图正常;胸部X线片未见心肺异常改变。盆腔CT示直肠管壁稍增厚;肠镜检查见直肠左侧壁距肛门约4cm处见一隆起,约0.4cm×0.6cm,边界不清楚,有推动感,取活检。病理结果示:直肠黏膜类癌,CK(弱+),NSE(+),CEA(+),SYN(+),Ki67(+)。

主任医师常问住院医师的问题

该患者的诊断是什么?

答:直肠类癌。

处理原则是什么?

答:目前对类癌的主要治疗是手术。由于癌瘤的部位、大小及浸润深度的不同,手术原则亦不同。直肠类癌直径大于2.0cm者或具有多发病灶时,多主张做根治切除术;直径在1.0~2.0cm者做局部广泛切除术;直径不足1.0cm者行局部切除;类癌瘤浸润直肠肌层者可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

实习医师提问:直肠类癌和直肠癌有何不同?

主任医师答:直肠类癌是发生于肠黏膜腺体的嗜铬细胞,占消化道类癌的17%~25%,因具有嗜银性,又称嗜银细胞瘤。类癌多从黏膜层的下部发生,曾归属于黏膜下肿瘤。其组织结构似癌,多呈局部性浸润性生长而少有转移,发展缓慢,与癌不同,故称类癌。嗜银细胞瘤能分泌5-羟色胺(5-HT),从而引起“类癌综合征”,其典型症状为腹泻、潮红、气喘、发绀和右心瓣膜病。现在多称为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tumors,NETs)。

一般而言,类癌生长缓慢、病程较长、恶性程度低,预后比一般的直肠癌好得多;而直肠癌是胃肠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癌灶常侵犯到黏膜下层甚至达肌层及浆膜层,常伴有局部淋巴结转移,恶性程度高。

主任医师常问主治医师的问题

该患者还需要进行哪些检查协助确诊?

答:还需要行超声内镜(EUS)、中腹部CT、血5-羟色胺(5-HT)、24h尿5-HIL AA等检查。

(1)超声内镜检查除了直接观察病变起源的部位、外形、大小、边缘、侵犯的深浅外,还可以确定患者有无局部淋巴结转移,有助于选择确定是做内镜手术或做局部切除术。

(2)中腹部CT检查主要了解肝脏有无病变,对类癌合并肝转移时有价值。

(3)正常人外周血中5-HT<17.1μmol/L(300ng/ml),类癌综合征时5-HT>285μmol/L(500ng/ml)。正常24h尿5-HIL AA含量为2~9mg;当其超过50mg时,可确诊为类癌综合征。当发现有典型或不典型类癌综合征表现时,均应进行实验室检查。测定生物胺和多肽浓度在尿中代谢产物是诊断的主要辅助手段,尤其是测定24h尿5-HIL AA是临床诊断及术后随访监护的主要指标。

一般而言,类癌综合征多发生于晚期,特别是肝内转移者。主要是由于类癌分泌多量5-羟色胺、组胺、缓激肽等生物活性物质作用于血管壁、胃肠道和支气管平滑肌及心瓣膜所致。一般认为类癌活性物质经门静脉入肝,被细胞内丰富的单胺氧化酶来灭活,去胺而变为5-羟吲哚乙酸(5-HLAA),从尿中排出,所以大部分类癌不产生类癌综合征,只有伴有肝转移或其他原因破坏严重,5-HT不能在肝脏内灭活,过多的5-羟色胺和具有活性的其他物质抵达体循环时方出现类癌综合征。

直肠类癌较少发生类癌综合征。

应该怎样确定下一步的治疗?

答:该患者做内镜超声(EUS)检查,显示:黏膜内低回声区图形,椭圆形肿块0.4cm×0.6cm,边缘清晰,外形光滑,无局部淋巴结转移,中腹部CT未发现肝转移,血5-HT正常,属于肿瘤直径<1cm的类癌,患者无手术禁忌证,可经肛门或骶尾部切口做局部切除术或电灼治疗。

主任医师总结

(1)直肠类癌是一种潜在的恶性肿瘤,具有生长缓慢、病程长的特点,预后较好,临床相对少见。但随着纤维肠镜的普及和病理诊断水平的进步,直肠类癌的发病率明显提高。因其生物学行为与直肠癌有明显不同,所以治疗措施和预后也有别于直肠癌。

(2)类癌的转移途径可以是直接浸润生长,穿透浆膜至周围组织内,亦可发生淋巴转移或血行转移,偶见报道无局部淋巴结转移而直接发生血行转移者。血行转移以肝最多见,亦可转移至骨、肺及脑,偶有报道发生卵巢、附睾、皮肤、骨髓、后腹膜、眼眶、肾上腺、脾、胰、肾、甲状腺、膀胱、前列腺、子宫颈等部位转移。

(3)直肠类癌的预后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肝转移情况密切相关,无转移者预后良好,有转移的类癌经积极治疗预后亦较直肠腺癌好,一般5年生存率达80%以上。Orloff报告23例直肠类癌直径<2cm者做局部切除术,术后5年生存率达100%;肿瘤直径>2cm者,5年生存率达62.5%。

(4)手术是直肠类癌的主要治疗方法,过去按直肠癌治疗。目前较为统一的观点是手术方法的选择要依据直肠类癌的大小、部位、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而定,而肿瘤大小及浸润深度是判断类癌恶性程度的重要标准。若肿瘤直径<1cm,局限黏膜下层者,可以选择经肛门肿块切除术,位置较高的可做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切缘应距肿瘤0.5cm以上。肿瘤直径在1~2cm者,应做扩大的局部切除术,术中做冰冻病理学检查,以确保切端阴性。肿瘤直径在2cm以上,肿瘤常浸润到深肌层以外,多伴有淋巴结转移,应按直肠癌处理,可选择经腹前切除术。

(5)类癌肝转移灶的处理。如果肝转移灶仍然可以切除,应尽可能切除;如肝脏转移灶广泛弥漫、全身情况较差,可行肝脏介入化疗,如动脉栓塞、放射性栓塞、化疗栓塞以及局部消融治疗等,同样可减轻症状,延长生存期。

(6)近年来对于广泛期患者的治疗,免疫疗法受到重视,应用干扰素(IFN)、生长抑素[注射用生长抑素(思他宁、奥曲肽善宁)]可以获得良好治疗效果。

(7)目前可用于胃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药物主要有生长抑素类似物(SSA)、干扰素、依维莫司、化疗药物,其中化疗药物主要用于转移性NETs以及任何部位的G3期患者。顺铂联合依托泊苷为首选化疗方案,链佐星联合氟尿嘧啶和(或)表多柔比星的客观有效率为35%~40%。一项小样本的前瞻性研究发现,给予替莫唑胺联合贝伐组单抗有效率达33%,无进展生存期(PFS)达14.3个月,基于以上数据推荐替莫唑胺单药、联合化疗或联合靶向药物治疗转移性NETs或NEC。一项大型前瞻性Ⅲ期临床研究,比较了依维莫司或安慰剂联合长效奥曲肽治疗胰腺外NETs,结果依维莫司联合长效奥曲肽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16.4个月,安慰剂联合长效奥曲肽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11.3个月,在生长抑素类似物、干扰素、肽受体放射性核素治疗(PRRT)以及局部治疗失败后,可以选择依维莫司进行治疗。目前没有大样本数据支持舒尼替尼在胃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应用。

查房笔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