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概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5 工业设计多元化格局形成

20世纪60年代的设计开始出现多元化的现象。在这种多元化的背景下,设计不再有统一的标准和固定的原则,呈现出开放的、各种风格并存的局面。现代主义在设计界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形形色色的设计风格和流派令人应接不暇。

2.5.1 新现代主义与高技术风格

新现代主义与高技术风格是平行发展的风格,它们的产生都是在现代工业材料的大为丰富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

2.5.1.1 新现代主义

20世纪60年代后,一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复兴20世纪20~30年代的现代主义、追求几何形式构图和机器风格的所谓“新现代主义”。在产品设计中广泛应用不锈钢、镀铬金属、玻璃等工业材料,表面处理侧重体现材料本身的质感,产品形态多采用圆柱体、立方体等简单的几何形状。丹麦设计师安恩·雅各布森(Arne Jacobsen,1902—1971)于1967年设计的“筒系列”不锈钢器皿就是其中的新现代主义的典型产品,见图2-56。

图2-56 “筒系列”不锈钢器皿

2.5.1.2 高技术风格

20世纪50年代末以电子工业为代表的高科技迅速发展,科技的进步有力地影响了整个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们的思想。“高技术风格”(High-Tech)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高技术”风格最先在建筑学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并对工业设计产生重大影响。英国建筑师皮阿诺(Reuzo Piano)和罗杰斯(Richad Rogers)1976年在巴黎建成的“蓬皮杜国家艺术与文化中心”是高技术风格建筑的典型代表,大楼外露的钢骨结构以及复杂的管线是它的显著特点,外露的管线颜色呈现一定的规则:空调管路是蓝色,水管是绿色,电力管路是黄色而自动扶梯是红色,见图2-57。

图2-57 蓬皮杜国家艺术与文化中心

在室内设计、家具设计上,“高技术”风格的主要特征是直接利用工厂、实验室生产的产品或材料来象征高度发达的工业技术。设计中使用了大量类似于外科医生用的手推车、仓库用的金属支架、矿井用的安全灯、实验室用的橡胶地板等元素。色彩多以白、黑二色作为主色,强调技术信息的密集,电子产品的面板分布着繁多的控制键和显示仪表,满足了部分消费者向往高技术的心理。“高技术”风格在20世纪80年代初因缺乏人情味而被更富有表现力和更有趣味的设计语言取代,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从“高技术”转向“高技术”与“高情趣”的结合。

2.5.2 波普风格

20世界60年代的波普风格又称流行风格,“波普”(Pop)来自英语单词的“大众化”(popular)的缩写。英国是波普运动的发源地,并成为波普运动的中心。从设计上说波普风格并不是一种单纯的、一致性的风格,而是各种风格的混合,追求大众化的、通俗的趣味,在设计中强调新奇与独特,并大胆采用艳俗的色彩。同时,波普设计十分强调灵活性与消费性,就是产品的寿命应该是短暂的,以适应多变的社会文化条件,设计都具有游戏色彩,见图2-58、图2-59。

图2-58 纸质座椅

图2-59 手形沙发

波普设计基本上是一场自发运动,没有系统的理论,也没有找到一种有效的手段来填平个性与批量生产之间的鸿沟,其本质是形式主义的,不符合工业生产中的经济法则和人机工程学等工业设计的基本原则,因而昙花一现后便销声匿迹了。但是波普设计在利用色彩和表现形式方面为设计领域打开了探索的空间,并对后来的后现代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

2.5.3 理性主义与“无名性”设计

理性主义是现代主义的延续和发展,是用设计科学来指导设计从而减少设计中的主观意识的一种设计风格。它强调设计是一项集体的活动,注重对设计过程的理性分析,而不追求任何表面的个人风格,因而体现出“无名性”的设计特征,见图2-60。

图2-60 索尼公司的电视机

日趋复杂的技术要求设计也要越来越专业化,产品设计需要由多学科专家共同来完成,荷兰飞利浦公司、日本索尼公司、德国的博朗(布劳恩)公司等纷纷建立了自己的设计部门,设计一般均按照特定的流程通过集体合作的方式完成。同时企业为了长期发展,希望通过设计体现企业形象,因此要求产品必须体现出某种一致性,所以被聘用的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会尽量在产品风格上保持连续性,这些都推动了“无名性”设计的发展,而且这种设计方法至今仍具有影响。

2.5.4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源于20世纪60年代,是出现在欧美国家的反叛现代主义的文化思潮。现代主义遵循功能决定形式,而后现代主义则主张用装饰手法来丰富产品的视觉效果,提倡满足人的心理需求,注重历史文脉关系,设计中有明显的符号语言,同时增加了幽默和人性化的成分。

1980年12月成立的意大利名为“孟菲斯(Memphis)”的设计师集团是后现代主义在设计界最有影响的组织,由著名设计师索特萨斯(Ettore Sottsass,1907—2007)和7名年轻设计师组成。“孟菲斯”强调设计的丰富文化内涵,喜欢用明快、风趣、高纯度、高明度的色调,见图2-61。它还开创了无视一切模式和突破所有清规戒律的开放性设计思想,给人新的启迪,刺激了丰富多彩的意大利新潮设计。1988年,索特萨斯宣布孟菲斯结束。

图2-61 1981年索特萨斯设计的博古架

2.5.5 解构主义

作为一种设计风格的探索,解构主义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其形式实质是对于结构主义的破坏和分解。解构主义认为个体构件本身就是重要的,因而对单独个体的研究比对于整体结构的研究更重要。解构主义不仅否定了作为现代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构成主义,而且也对古典的美学原则如和谐、统一、完美等提出了挑战。

弗兰克·盖里(Frank Owen Gehry,1929—)是解构主义最有影响力的建筑师,20世纪90年代末完成的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是他的解构主义代表作,这个建筑的设计倾向于体块的分割与重构,几个粗重的建筑体块相互碰撞、穿插,形成了扭曲并极富体感的空间,见图2-62。德国设计师英戈·莫端尔(Ingo Maurer,1932—)设计的名为波卡·米塞里亚的吊灯也是解构主义的经典作品,它以瓷器爆炸的慢动作影片为蓝本,将瓷器“解构”成为别具一格的灯罩,见图2-63。

图2-62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

图2-63 波卡·米塞里亚吊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