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生态优先与县域产业集群发展
一、县域产业集群的相关研究
截至2015年7月17日22时,通过中国知网检索1989~2015年相关文献,在“篇名”中出现“县域产业集群”的文献共有584篇,以“主题”检索到4486篇文献。通过文献检索可以发现,从2005年起,每年发表的县域产业集群文献均在200篇以上,94%的县域产业集群文献均发表于这一时期。经归纳整理,这些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即县域产业集群的作用;县域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县域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
1.县域产业集群作用的研究
对于县域产业集群作用的研究,按照研究对象划分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主要集中于对某具体的省、市、县的县域产业集群的作用展开研究。如成丽等(2015)在分析沈阳市县域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产业集群促进沈阳市县域经济增长的经济效应,并从加强政府引导扶持、打造主导产业集群、打造区域品牌及加强产学研合作等方面提出促进沈阳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李松等(2014)在总结我国新型城镇化内涵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是县域产业聚集,并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进行了论证。刘菊芹(2014)认为社会资本效应是县域产业集群发展中的重要特征之一。安娜(2012)针对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了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产业集群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王海春(2012)以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为例,通过分析和林格尔县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劣势,重点阐述了如何通过产业集群及其合理布局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从而最终使产业集群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达到优化县域经济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带动县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目的。夏梅琳(2012)认为产业集群作为产业发展的一种内在规律,也是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及产业要素合理运用的客观要求。
另一类研究则从更为宏观的角度对县域产业集群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如曹群(2012)认为产业集聚与县域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互动性。从全国百强县的区域分布看,东部地区占据百强县的绝大多数。其成功经验是积极促进产业集聚,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培育具有竞争能力的产业集群,从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而县域经济发展又会吸引更多的产业集聚,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东北、中部、西部的县城特色产业集群虽然也有一定发展,但大多没有形成规模优势,应该向东部百强县学习,依据资源禀赋条件和比较优势,培育特色经济,形成产业集聚,实现产业集聚与县域经济发展的互动。李姗姗(2011)运用典型相关分析的方法对产业集群与县域经济发展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集群与县域经济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正相关关系,但是在工业化发展的中前期,二者间相互促进的作用有限,产业集群未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方式。
2.县域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研究
关延鑫等(2014)针对有代表性的河北省县域产业集聚区进行实地调研。总结河北省县域产业集聚区面临的问题,最后,提出实行基于产业链分解下的大品牌公司加供应商发展模式。王建业(2013)以河南省巩义市为例,实地调研其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发展路径、发展瓶颈,提出特色产业集群升级的策略。吴辉球等(2013)以长沙县经济社会发展为例证,梳理出县域经济发展产业集群的思路和启示。唐建军(2012)试图对湖北省县域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进行梳理,通过对其发展特征、效应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今后发展的政策建议。刘菊芹(2012)运用产业集聚外部效应理论,分析了县域产业集群企业金融需求的层次、内容、特点,以及产业集聚对集群内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田相辉等(2011)基于集聚经济理论,利用2000~2008年山东省27个百强县的面板数据,分析县域产业集群的基本状况,并探究县域产业集群的一般性。
3.县域产业集群发展路径的研究
胡铭焓(2014)认为目前陕西县域工业化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产业集群是新型工业化背景下陕西实现跨越式发展路径的必然选择。陕西在县域产业集群发展中仍存在很多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在于政府改变观念,服务引导县域产业集群化发展。谭宁(2014)认为目前我国县域产业集群普遍发育不足,层次较低,但也涌现出一批县域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成功典型。借鉴这些成功模式,有利于后进地区少走弯路、直达目标。陈建军(2014)以浙江省块状经济与工业大县为例,总结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内在原因,探讨产业集群与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途径。提出县域经济与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机制与路径,应立足“产业集群-县域经济-中心城市”的空间体系。政策导向上应以区域联动为对象,坚持与时俱进的民营经济政策,以全球视野吸引外来资源。卫中旗(2012)认为在当前我国经济面临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大项目带动是实现县域经济超常规跨越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辽宁省县域产业集群的相关研究
由于近几年辽宁省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县域经济的“辽宁现象”备受全国瞩目。辽宁省县域经济高速发展离不开日益壮大的县域产业集群的支持,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对辽宁省县域产业集群的研究中。
孙长宜(2007)分析了辽宁省产业集群的集聚特征、优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未来发展思路、对策。许桂红(2009)对推进辽宁省县域产业集群特色化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李宏英(2013)探讨了新区域主义视角下辽宁省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董国娟(2010)对辽宁省产业集群发展特点进行分析并指出其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高秀艳(2011)分析了沈阳市县域产业集群服务平台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周健(2012)认为提升辽宁省县域产业竞争力面临的困境包括:产业发展不平衡、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产业集群效应较弱和产业同构现象严重。中共辽宁省委党校课题组(2012)以辽宁欠发达县域地区发展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认为缩小县域地区发展差距,加快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是我国区域发展的重中之重。关于辽宁省县域产业集群,黄皓(2012)从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情况、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城镇化发展情况、县域服务业集群发展情况和农民增收情况五个方面研究和分析了辽宁省县域产业集群的发展,阐述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建议。刑军伟(2012、2013)总结了辽宁省县域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邢军伟(2013)认为产业集群正在县域及以下地方形成,县域经济的竞争已转变为“集群对抗”。现阶段辽宁省县域集群发展中存在规模较小,缺乏大项目的支撑与牵动等问题。加快辽宁省县域产业集群的发展应进一步强化政府的作用,完善相关政策体系及内容;将县域工业化和城镇化结合,实行“点轴式”合作发展模式;采取大力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发展优势产品,塑造辽宁品牌等发展措施。
唐文(2014)以本溪县为研究对象,发现本溪县县域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应以加强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的规划和引导,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加快基础设施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加强技术创新,创建区域品牌,延伸产业价值链,充分利用现有的工业园区,来加速产业集聚。王小明(2014)研究了辽宁省产业集群与县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认为产业集群是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径,政府在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三、生态与产业集群研究
我国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目前主要集中在低成本优势,而这种优势是不可能持续的。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其自身产生的环境外部性已经彰显。集群环境外部性会导致生态恶化,进一步约束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资源和环境问题严重地制约了我国县域产业集群的健康持续发展,如何提高产业集群的生态效率,促进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紧要的课题。
柳晓玲、张晓芬(2015)认为产业集群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组织形式,但在促进经济的过程中带来了较严重的生态问题。随着对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视,探索集群生态化发展模式成为当前研究重点。她们通过分析沈阳市产业集群种类及其发展现状,针对具体类型,提出集群生态发展模式。李树(2015)研究发现能否实现经济集聚与降低排污和能耗强度的双重目标,是可持续发展对中国经济的新考验和新要求。由于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过程所释放的多种经济效应可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及污染处理效率,从而降低排污和能耗强度,使经济集聚可能产生“节能减排”效应。因此,有组织地加大经济集聚的力度应是适宜的选择。荆灵(2014)认为发展循环经济是改善现阶段我国产业集群内部消耗过大和环境污染严重的必然要求。产业集群的生态化发展需要协调集群内部的结构关系,充分发挥集群优势,实现企业间信息共享与激励。沈建红、张宏(2014)引入循环经济理念,从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绩效三个方面着手,建立了科学评价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的体系和方法。邱学林、张俊清(2014)阐述了大石桥市镁质材料产业集群的发展概况,针对当前大石桥镁质材料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大石桥镁质材料产业集群发展循环经济必要性及大石桥市基于循环经济视角发展镁质材料产业集群的相关对策。王晓冬(2014)认为如何将产业集群升级嵌入低碳经济发展的框架内,构建新的产业集群升级模式,是未来吉林省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方向和目标。何畅、王洋(2014)发现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突出,但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集群由于主要以重工业或资源型产业为主,资源和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阻碍了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产业集群的发展有必要引入循环经济理念,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产业集群之间存在着耦合关系,两者的耦合点是产业集群生态化。李晓利等(2013)从生态学的视角分析了阻滞煤炭产业集群向高级化发展的资源、环境、技术等主要约束因素,提出从规划可持续战略、延长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创新发展模式等多条路径实现我国煤炭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向秋兰(2013)从整体规划和选择核心企业出发,提出了区域循环产业集群构建思路,从产业生态化改造、循环产业集群化升级和构造新的循环产业集群入手探讨了构建的路径,提出了三次产业发展循环集群的对策,指出集群稳定运行需要充分协调自组织与他组织的作用。陆辉、赵敏(2013)认为产业集群生态化是产业集群演进的必然选择。贾伟强、谢奉军(2012)利用系统动力学仿真建模法对资源型产业集群循环经济模式进行了研究。张建斌(2012)在对国内关于资源型产业集群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分析无资源和环境阻力下的资源型产业集群“J”型增长模型,以及资源和环境约束下的资源型产业集群“S”型增长模型。从生态学的角度具体阐述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技术阻滞和公共产品对于资源型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约束,并从延伸产业链条、控制集群规模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角度,论述资源型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政策选择。刘雅君(2012)认为产业集群发展是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关键战略。创新产业生态集群是促进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减少产业集群的生态外部性,实现东北地区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