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在中国,以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市场是一个新兴的学科研究领域。市场社会学研究在争得一个学识共识——“经济行动嵌入社会结构”的判定,从而使它获得了一种不仅仅是对经济市场现象的有效解释力,更是说明了一种市场实践本身应有的社会机制之意。
陈林生博士在对国内外市场社会学研究的基础上发现,这个领域虽呈现出有一定规模的研究人员和学术成果,但在以“市场社会结构”为主线的市场社会学研究中对“什么是社会结构”的理解上却陷入了无序性。由此,陈林生博士对社会结构做了精细化的解析,并将之运用于市场的研究中,提出把市场的社会结构分解为市场的“制度结构”“关系结构”与“建构结构”三个层面,且认为它们是“三位一体”的关系,只不过为研究目的需要,对其进行了可操作化概念上的分层分析。他的这种理解方式,是把市场看作是一种社会的建构,并提出了一个市场的社会学定义:市场是在特定的正式与非正式制度建构中,行动者根据经商禀性习得的内生实践能力所构建的一种有其内部社会性型构关系特征的经济社会组织形式。
从理论上而言,陈林生博士的学术探索是大胆的,如开篇他就提出研究的目的是,“市场的本质是什么?市场如何运作?即市场运行的社会机制问题,以及市场研究的社会学转向其理论框架如何构建”这三个学科式的元问题。这三个问题体现出了市场研究的经济学与社会学对话的学术问题,以及如何构建一种市场社会学理论的当代学术努力。欣幸地看到,陈林生博士对经济学与社会学理解意义上的市场本质问题做出了可信的文献梳理与经验性的研究,这与他从硕士到博士、博士后学习阶段一直关注市场与社会关系的问题相关,并在较高质量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多篇相关性论文,并得到了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
针对市场社会学研究而言,陈林生博士已经跳出该学科应与经济学争夺该研究领域的争论,即是否需要从社会学的视角去分析经济市场的问题,而是进一步阐明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更应需要做些什么的学术探索。在运用社会建构论、社会互构论和社会实践论的基础上,陈林生博士提出了一个研究市场社会学的新概念“建构结构”,这是糅合当代社会学理论走向后大胆提出的一个解析性概念。但如其所言,这也是一个极具风险性的概念,因为,长期以来社会学学科运用的基本概念基本是在“功能结构主义”的理论话语体系中产生的。但如何能破除社会学基本概念提出方式的学科路径依赖问题,创造出一个新概念能被学术共同体所认同,同时又能体现出作者意欲表达的含义,实属一件社会学反思性的工作。陈林生博士提出“建构结构”所表达的意思是:在“行动与结构”这对社会学基本问题上,阐明了它们是一种互构的关系,即行动者的行动包含有结构意义,而结构又包含有行动的意涵,行动与结构是相互内储的动态关系。因此,要找到一个这样理解意义上的社会学概念,本身就是一个大胆的学术勇气探索问题。在扬弃布迪厄“禀性”概念、吉登斯“结构化”概念和福柯的“身体权力”理论基础上,陈林生博士在著作中大量着墨于“建构结构”的提出理由且作出了详尽的理论解析。并根据其所调查的一个具有典型的案例——周宁人所创建的钢材交易市场,从制度结构、关系结构与建构结构的历时性与共时性演变中,说明了市场这种经济社会组织形式是一种社会的建构,且发现了中国在计划经济迈向市场经济时,行动者与社会结构的关系是“行动与结构既是互构的关系,但建构结构又被制度结构与关系结构所强约束”的一种市场实践经验模式。陈林生博士把“建构结构”的含义既当作是一种解释性的概念工具,同时又认为它是一种理解上述市场实践经验模式的方法论问题。由此,他提出的“建构结构”在这个范域内具有理论价值。
总的来说,在理论上,陈林生博士对新古典经济学理解的市场是一种“市场出清”基础上的“均衡价格”理论、奥地利经济学派的“市场过程”理论和制度经济学认为的市场是一种制度的见解上,作出了评判性的工作,最终提出了市场应是一种社会结构。这种理解方式体现了市场研究的学术走向趋势,即市场研究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路线是吻合的。从社会结构的视角解析市场,它是市场社会学研究的学术主线,但因社会学理论本身对“社会结构”理解存在差异,导致了这个研究领域的无序化发展。而陈林生博士提出的社会结构应从“制度结构、关系结构和建构结构”这三个层面去分析,它体现了市场是一种制度建构的同时,又关注特定市场内部型构关系和应从市场参与者的行动实践决策方面同时关注市场的形成、发展与变迁的过程,这是一个理解市场“全景式”的理论框架。这种理论框架恰也体现了社会学研究市场具有强解析力的地方。
从市场经验研究上而言,陈林生博士从中国计划经济迈向市场经济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有其务工经商传统的周宁人在经营与“铁”相关的铸锅、铸造行业全面转向钢贸行业,从国家政策、法律变更、钢贸市场组织形式、地方性文化、市场内部型构关系——包括权威结构、网络关系和市场稳定与变迁机制,以及市场参与者的实践决策等维度,全方位地阐明了一个钢贸商群体创办的掌控全国较规模以上的钢材交易市场由盛转衰的社会结构变化过程。陈林生博士是从中国市场实践的具体问题出发,寻找一个可以运用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去解析特定市场形成、稳定与变迁的运作逻辑与变迁机制,这种问题追思的方式,恰是中国本土性市场实践的经验研究方式。
在经验研究过程中,陈林生博士发现了已有的市场社会学理论,尤其是西方市场社会学理论无法对中国的市场实践作出正确的理解与判断。由此,他在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努力发现了一些中国经济市场的特有性。其中主要表现在,如:中国改革开放后由计划经济迈向市场经济中,国家行动层面的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市场实践是交互在一起的,其中国家作用怎么强调它的影响都不为过;在中国特定市场形成中,中国强社会关系的文化模式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并发现这种强社会关系文化对市场的作用在市场发展的不同阶段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特定市场的变迁力量不仅仅来自市场内部在位者与受控者之间的“错位”与“倾场”,更大的力量来自市场本身的组织模式和国家政策影响;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市场参与者所迸发出的市场力量是强大的,但在具体的市场行动过程中,因市场监管力量的地方政府在各自部门利益的追求下,出现了部门利益的分化与无序问题,使得具体市场参与者在行动决策时陷入了一种无法把握未来市场的“不确定性”,这也导致了一种“一管就紧、一放就松”的中国市场经济特有现象,等等。
如其所言,陈林生博士在借鉴我所提出的社会运行论,其中强调了一个社会要良性发展其条件和机制是什么的问题。运用这种学术运思方式,他把市场这种组织看作是一个社会经济组织模式,那么市场的良性运转它需要哪些条件和市场良性运作的社会机制是什么的问题作出了详尽解析。钢材作为一种“工业之筋、建筑之粮”的资源性商品在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急速发展中,其地位显然是举足轻重的。周宁人抓住市场机遇,在一定程度上掌控了国内钢材流通的贸易环节,并取得了骄人成就,这显然是市场经济这种模式带给他们的一种致富方式。但为何近几年,这个钢贸群体和其所创办的钢材交易市场却陷入了全面危机,并发生了地域性和系统性的风险,确实是一个需要引发深思的——市场的良性运转需要哪些条件与社会机制的问题。
近几年中国工商企业,尤其是一些民营企业,在世界性经济危机背景中,并没有对其传统的行业进行转型升级以适应全球化的市场需要,而是在一种能够获得银行融资资金便利的条件下,走向了所谓的“资本运作”,使得其原有经营的实体经济“空壳化”了,这强化了其市场行为的风险性。盲目性的投机行为充满了整个经济市场,周宁钢贸商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如陈林生博士所分析的那样,一个行业或区域性产生系统性风险是一个诸行动者网络构建的结果。周宁钢贸商和其所创办的钢材交易市场陷入系统性风险与国家经济市场化的阶段性政策、中国的铁矿石谈判机制、钢铁产能的严重过剩、钢贸产业链的经营模式、钢贸市场本身的组织形式、中国人强社会关系的市场运作方式、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压力下的部门利益化方式、我国中小企业的银企融资模式,以及具体市场参与者的经商能力/素质等都存在相关。
当然,陈林生博士攫取一个周宁钢贸商及其所创办的钢材市场作为一个个案案例去说明中国的市场经验问题,其所提出的一些观点和结论可能存在推广上的局限性和“以偏概全”之嫌,但其中的一些分析性解析和结论仍可对中国的市场实践方式具有反思性的意义。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政府的职责和作用……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弥补市场失灵”“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机制,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稳定市场预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等,这些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是对先期中国在市场化过程中因出现的市场问题需要深化改革的地方,是国家行动层面上的一种顶层设计,是国家在新形势下,厘清政府与市场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各职其位的重新定位。
市场社会学是因其需要分析市场与制度、市场内部型构关系与市场参与者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全面观点,显得具有广阔的探索空间,其重要性将会日益显现。市场社会学学科的发展,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其中,对中国的市场实践作出理论探索与反思的同时,并可对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作出应有的更多学术贡献。
是为序。
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心
2014年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