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论
转述话语是人类社会言语交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需要或想要通过他人或自己叙述过去谈论,或现在正在谈论,甚至将来可能谈论的事情时,人们总是在一定程度上以某种形式使用转述话语。没有转述话语,言语作为交流事情的方式手段就受到限制。Jakobson (1985: 96)指出,“在人类的任何语言舆论中,转述话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转述话语在新闻报道这一特定体裁的语篇中大量存在,其表现形式和体现功能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引用谁的话语,不引用谁的话语,为何引用以及怎样引用他们的话语,等等,都对新闻报道的信息提供和舆论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语言学的框架下结合社会学等方法论途径研究转述话语已成为语言类型学和话语分析的重要课题。
一 概念界定
(一)话语
“话语”(discourse)这一术语在批评理论、社会学、语言学、哲学、社会心理学以及其他领域的多种学科中已经普遍流行,出现得如此普遍以致通常都未加以界定,好像它的使用只是一种常识而已(Mills 1997: 1)。事实上,“话语”是一个棘手的概念,因为不同学科和不同理论流派的学者对话语的概念都存在不同的理解和意义侧重,详见Mills(1997)和田海龙(2014: 3—13)对“话语”概念含义所做的比较分析。
在福柯的话语哲学中,话语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他在《知识考古学》等著述中阐述了他的话语观。第一是建构性的话语观,他“把话语看作是从各个方面积极构建社会的过程:话语建构知识客体、社会主体和自我‘形式’,建构社会关系和概念框架”(Fairclough 1992: 39)。第二是互文性的话语观,他“强调一个社会或机构的话语实践的互相依赖性:文本总是利用和改变其他同时代的以及历史上已有的文本(这个属性通常被称为文本的‘互文性’[intertextuality]),而任何特定类型的话语实践都产生于其他话语实践的结合,并受到与其他话语实践关系的限制(Fairclough 1992: 39—40)。”在他的早期“考古学”工作中,福柯的侧重点是关注作为建构知识领域规则的话语类型,也就是话语结构:“一个话语结构是适合于一套特定的属于这个结构的陈述‘结构规则’,更具体地说,是适合于‘客体’结构的规则,适合于‘阐述方式’和‘主体地位’的规则,适合于概念结构的规则和‘策略’结构的规则(福柯1972: 31—39)。”(Fairclough 1992: 40—41)在他后来的“谱系学”研究中,重点转向知识和权利的关系问题,而在他晚年的工作中,关注的重点是“伦理学”层面上个体如何将自身建构为行为道德主体的问题。
在语言学界,话语的定义是“语言使用,即作为交际行为结果的语言,其范例通称话语。语法是指用以构成小句、短语和句子这样的语法单位的语言使用规则,而话语是指诸如段落、会话和访谈这样更大的语言单位”(Richards et al.2000: 138—139)。
柯林斯英语词典中,“话语”的定义是“1.话语是人们之间的口头或书面交流,特别是特定话题的讨论;2.话语是用于教学或解释事物的严肃讲话或书面文章;3.如果某人演说某事,是用权威或正式的方式长时间谈论它;4.在语言学中,话语是语境中,特别是完整语篇时的自然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Sinclair et al.2000: 468)。
Fairclough非常强调话语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含义,他指出,“我把话语看作是再现世界层面的方式——物质世界中的过程、关系和结构、思想、感情、信念等的‘心理世界’,以及社会世界。世界的特定层面可能会以不同的方式再现,所以我们通常处在不得不考虑各种话语之间关系的位置上。不同的话语是看世界的不同角度,这跟人们与世界的关系有关,而人们与世界的关系反过来又取决于人们在世界上的位置、他们的社会和个人身份,以及人与人实践的社会关系”(Fairclough 2003: 124)。
Fairclough使用“话语”这个术语在于强调作为社会实践的语言使用,而不是个体实践,并指向三个重要的含义。一是,话语是再现社会的方式,也是作用于世界以及人们相互作用的方式。二是,话语又是建构现实的方式,作为社会实践的语言使用隐含话语和社会结构之间的辩证关系。话语这一建构本质一般受到社会结构的制约,特别是受到制度结构和关系结构的制约。三是,话语有助于社会主体的建构以及知识和信念的建构。
Benveniste认为,“话语必须在其最广泛的意义上理解:每一话语假定说话人和听话人,而且说话人以某种方式影响他人的意向……每一自然口头话语的类型,从平常的日常会话到最为精湛的演讲……但也是再现口头话语的书面材料,或借用的表达方式和目的的材料:新闻报道、回忆录、戏剧、辩论作品,总之,某人称自己为说话人,以人称范畴组织其所言的所有语体。我们对历史叙述和话语之间所作的区分,与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之间的区分根本不相一致。今天的历史话语是对书面语言的保留,但话语是既作为书面的又作为口语的。在实践中,话语同时从一种语体转到另一种语体。每当话语出现在历史叙述中,比如当历史学家再现某人的话或他自己为了评论转述的事件时,我们就进入另一个话语的时态体系”(转引自Mills 1997: 5)。
所以,从语言学范畴对话语的定义来看,其复杂性主要围绕“语句”“语篇”“语体”和“意识形态”四个层面加以界定,以说明话语的概念含义和语境侧重。此外,有时人们把“话语”(discourse)和“语篇”/“文本”(text)几乎当作同义词使用,有时又相互区分。例如:“Michael Stubbs (1983)把文本和话语或多或少作为同义词,但又注意到,在其他一些使用中,文本可能是书面语的,而话语是口头语的,文本可能是非互动性的而话语是互动性的……文本可长可短而话语隐含一定的长度,文本必须具有表层的衔接而话语必须具有更加深层次的连贯。最后,Stubbs注意到其他理论学家在抽象的理论构造和语用的体现之间加以区分,由于含混,至于哪些是由文本体现的,这些理论学家都未得到认同。”(转引自Mills 1997: 4)
目前的研究多数学者是把话语作为语言学范畴的概念,包括两种含义:一是将话语等同于语言,二是将话语等同于文本,涵盖各种形式的正式和非正式的言语互动以及各种形式的书面文本(波特、韦斯雷尔2006: 5)。鉴于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新闻语篇的转述话语,涉及新闻人物直接引语的口头话语转述,又涉及与新闻事件有关的政府报告、机构文件等书面话语的转述,还涉及时评社论的正式语体话语,因此本课题的研究采用语言学范畴对“话语”界定的广义概念,即不仅包括大于句子层面的口头和书面交流的语言使用,而且不脱离语言社会实践的语境因素。
(二)转述话语
Volosinov (1973: 115)将“转述话语”定义为“言语中的言语,话语中的话语,同时又是关于言语的言语,关于话语的话语”,体现元话语的表征功能。他认为,“话语实际上是一个两面性的行为。它在同等程度上由两面所决定,即无论它是谁的,还是它为了谁,作为一个话语,都是说话人与听话人相互关系的产物。任何话语都是在对‘他人’的关系中来呈现一个意义的。在话语中我是相对于他人形成自我的,当然,自我是相对于所处的集体而存在的。话语是连接我和他人之间的桥梁”(Volosinov 1973: 86)。事实上,“转述话语”这一概念本身就预设说话人的话语中具有他人原话语的再现。被转述的话语通过作者的辩论意图呈现给读者,并以这样的方式有效地影响读者。
在语言学领域,转述话语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在欧洲,语言学界部分学者传统地把转述话语视为一个自足的符号体系,一种告知关于自身信息而不是关于世界的元表征(Smirnova 2012:236),因而忽视转述话语的内容以及转述和被转述话语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以语法为导向的传统。另一部分学者则把转述话语视为非自足的符号体系,认为转述话语及其语境之间的关系是对话和评价的关系。通过转述话语的言语行为意图,作者表明其对其他语篇和作者的态度,并试图在读者身上唤起同样的认识态度,即使这一评价没有被明确显示,也可以从转述话语之内的语言结构特征中推导出来。
新闻报道中,“转述话语”指的是记者对新闻人物或其他信息来源的言语和思想进行转述。通过信息内容的转述,不管原话语是直接式的转述,还是间接式的转述,原话语的语境都要在作者的语境中被重新语境化,因而转述话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记者的主观性和客观性,体现不同程度的社会意识形态意义。
二 研究综述
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从社会问题的研究兴趣转向关注人际互动。哲学中发展的“他者”概念影响着语言思想,并激起对转述话语的兴趣浪潮。巴赫金(Bakhtin 1984; 1986)提出文学话语归于自我和他者的主体问题引起了对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小说转述话语的广泛研究(Barthes 1970; Derrida 1978; Cristeva 1986)。西方文学界和语言学界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从不同的视角用不同的方法对转述话语进行了大量研究。
(一)国内外的主要研究成果
从语法形式的分析角度,最具代表性研究的学者Quirk (1985:1020—1033)等对言语转述的分类和方式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有助于语言学习者对言语转述语法结构变化的了解和掌握。从文体特征的表现角度,Leech & Short (2001)等学者对文学语篇的小说人物言语和思想转述方式的叙事文体特征作了归纳分析,把转述话语分为两大类别:言语的转述和思想的转述,同时对言语和思想的直接转述、间接转述、自由直接转述、自由间接转述以及言语和思想行为的叙事转述等范畴的主客观性介入程度进行了分析;Ehrlich (1990)、Fludernik (1996)等学者对文学语篇转述话语的叙事视角和策略进行了阐释。从结构功能的语言学范式角度,Thompson (1994)对转述话语的转述结构、信息功能和其他用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就直接引语的话语结构特征进行了全面考察和详尽描述,Halliday (2008)和Martin & Rose (2003)对转述他人言语和思想的逻辑语义投射关系的小句复合体进行了研究论述,前者以语义为基础,研究投射的逻辑—语义关系,后者把投射作为一种态度资源加以分析,Oltean (1993)从整体性、评价性和指称性阐述了自由间接引语的语用指称功能,Waugh (1995)从功能与语篇的关系论述了新闻转述话语的问题,Gutzmann & Stei (2011)阐述了引语引号的语用功能问题。
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主要将注意力投向话语转述的语用和篇章功能等方面,如申丹(1991)关注文学文本转述话语的表现形式及其功能,徐赳赳(1996)观察分析现代汉语叙述文中直接引语形式和语用功能,辛斌(2007)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角度分析新闻报道中转述话语结构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权力关系以及对话性的社会语用功能,贾中恒(2000)阐述引述句的引导、介绍、评价等作用,黄友(2009)从言语行为理论视角考察汉语转述话语的转述性质、类型、转述规则与策略以及忠实度修辞动因,辛斌(2009)阐述引语研究的语用学解释理论问题,辛斌(2010)阐述分析引语研究的语用修辞问题,李希光(2012)阐述新闻报道中的直接引语使用问题。
(二)国内外研究的发展趋势
目前,国内外对转述话语研究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认知分析、符号语言学阐释和语言比较研究等一些层面,如彭建武(2001)通过认知机制解释转述话语的意义和认知语用特征,Vandelanotte(2009)从指示和主观化等视角探讨转述话语的认知分析,Yao(2011)对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理解的心智仿真研究,Harry(2013)从符号语言学视角对报纸转述言语进行阐释。在比较研究层面,主要集中在跨体裁和跨语言的比较研究方面,如文学与新闻体裁的言语和思想转述模式的探讨(Semino, Short & Culpeper 1997),英语和法语直接引语的句法和符号地位比较(Hansen 2000), Le(2003)比较分析不同报纸信息来源在社论报道中的劝服策略,英语和德语新闻言语不同转述方式的比较(Brungel-Dittrich 2005)等。然而,国内对转述话语的跨语言比较研究相对较少,主要散见于转述消息来源、转述动词和转述方式的意识形态功能等方面的讨论,缺乏全面系统的调查分析,而且所选语料非常有限。尤其是,对新闻语篇转述话语的形式与功能研究,虽然引起了国内外不少学者的关注,但在新闻话语分析领域对英汉两种语言的话语转述方式缺乏系统的比较分析和实证研究。
因此,本研究课题一方面在前人研究传统的基础上开辟英汉跨语言和跨语域比较研究的新领域,拓展研究范围,丰富研究成果,探索新闻话语研究的新发现。另一方面,就英汉新闻转述话语的引语来源、转述动词、转述引语、言据性和互文对话性等层面开展实证性考察研究和比较分析,全面系统地比较英汉新闻话语转述方式和事实呈现的本质差异,深入揭示转述话语的新闻价值表征和互文对话修辞潜势的功能特征。
三 研究方法
对于转述话语的研究,单从语言句法结构的表现层面上不足以发现其语言使用的本质特性,只有从社会学的方法途径出发,对转述话语进行科学的考察,整个方法论的意义和这一现象的本质特征才能被揭示出来(Volosinov 1973: 112)。所以本课题的研究主要运用话语分析的方法路径,对新闻转述话语从信源、引语、转述动词、言据性和对话性等层面进行系统深入的考察分析和实证调查研究,同时结合语言学、新闻学和社会学等相关理论对研究结果作出合理的阐释。
(一)话语分析
话语分析是考察言语社会群体成员的语言使用,包括口语交际和书面语篇的语言形式和话语功能的研究。“话语分析”这一术语最早使用在Zelling Harris 1952年开始发表的一系列论文中。作为一种分析连贯的言语和书面话语方式,在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话语分析”这一新的跨学科的方法开始在人类学和社会科学以及符号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中使用发展。
话语分析关注的焦点是关于成功交际所需要的词语、短语、小句和句子之外语言的知识,考察跨语篇的语言模式,考量语言和社会及文化语境之间的关系。话语分析也涉及使用语言呈现不同世界观和不同理解的方式,考察语言使用如何影响参与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语言使用对社会身份和关系的影响,思考如何通过话语的使用建构世界观和身份(Paltridge 2006: 2)。
话语分析的主要方法路径是对我们称之为话语的这种语言使用的单位进行清晰的、系统的描写和阐释。描写的视角是文本层面,即对各个层次上的话语结构进行描写。阐释的视角是语境层面,即把对这些结构的描写与语境的各种特征,如认知过程、再现、社会文化因素等联系起来加以考察(van Dijk 1988: 25)。
话语分析的操作原则是建构任务,因为话语的形式与功能是蕴含在对世界的不同建构和实践之中。Gee (2005: 100—113)提出了下列七大建构任务的问题:
1.建构意义
不同事物怎样具有意义,具有什么意义——事物被赋予的意义和意义类型——是任何情景的组成部分。
①某些在情景中看来重要的词汇和短语的情景意义是什么?
②怎样的情景意义和价值依附于情景中相关的地点、时间、身体、人物、事件、工艺品和机构?
③怎样的情景意义和价值依附于情景中引用或暗指的其他口头语篇和书面语篇(互文性)?
④什么话语模式似乎在这些情景意义的相互连接和整合中发挥作用?
⑤什么机构和/或话语在情景中产生(再生)?这些机构和/或话语模式在这种产生(再生)过程中如何趋于稳定或发生转变?
2.建构活动
⑥情境中正在进行的较大的或主要的活动是什么?
⑦什么样的次活动组成这一活动(或这些活动)?
⑧什么活动组成这些次活动?
3.建构身份
任何情景都把身份作为其组成部分,即情景所涉及的人所确立和识别的必然身份。
⑨什么身份(角色、职位)与相伴而来的个人、社会、文化知识和信念(认知)、情感(情绪反应)、价值等似乎或想当然地与在情景中建构相关?
⑩这些身份是怎样在情景中趋于稳定或发生转变的?
⑪就身份、活动和关系而言,什么话语在情景中相关(不相关)?怎样相关(不相关)?在哪些方面相关(不相关)?
4.建构关系
任何情景都把关系作为其组成部分,即情景所涉及的人彼此确立和协商的有效关系。
⑫什么类型的社会关系似乎或想当然地或在情景中建构相关?
⑬这些社会关系是怎样在情景中趋于稳定或发生转变的?
⑭为了同其他文本、人物或话语建立某种关系,其他口语的或书面的文本是如何被引用或暗指的?
⑮就身份、活动和关系而言,什么话语在情景中相关(不相关)?怎样相关(不相关)?在哪些方面相关(不相关)?
5.建构政治
任何情景都把社会产物及关于社会产物分配的观点作为其组成部分。
⑯什么社会产物(如地位、权利、性别、种族、阶级或狭义的社会网络和身份)在这个情景中是相关的?如何相关(不相关)的?在哪些方面相关(不相关)?
⑰这些与话语模式和话语相联系的社会产物是如何在情景中发挥作用的?
6.建构联系
事物在任何情景中都是彼此以某种方式联系或不联系,相关或不相关的。
⑱什么类型的联系——向后看和/或向前看——是建立在话语或大的交流片段内部或话语和大的交流片段之间的?
⑲什么类型的联系是为以前的或未来的交流,为他人、思想、文本、事物、机构和当前情景之外的话语而建立的?
⑳互文性(引用或暗指其他文本)是如何被用来在当前情景和其他情景或在不同的话语中建立联系的?
[21]问题⑱、⑲和⑳中的联系是怎样在情景中(与情景意义和话语模式一起)帮助构成“连贯”的?怎么“连贯”?
7.建构符号系统和知识意义
[22]什么符号系统在情景(如言语、书写、图像和手势)中相关(不相关)?怎样相关,以及在哪些方面相关(不相关)?
[23]什么知识系统和认知方式在情景中是相关(不相关)的?怎样相关,以及在哪些方面相关(不相关)?
[24]就“民族”语言而言,如英语、俄语或豪萨语,什么语言在情景中是相关(不相关)的?
[25]什么社会语言在情景中是相关的?怎样相关,以及在哪些方面相关(不相关)?
[26]引用或暗指其他口语的或书面语的文本是怎样被用来处理[20]—[25]所包含的话题的?
上述这些建构任务的问题视角和方法对话语分析的具体运作具有全面系统的指导意义。话语分析的目标是,一方面强调话语的意义流通和交换关系,从而加强对影响文本生产、分配、消费、解释的认知以及社会文化情境的系统研究;另一方面,把话语实践的功能和策略建构作为分析的重心。
(二)语料选取与标注
首先,我们根据每项研究目的确立明晰且可操作的分析范畴和比较研究框架。然后,依照分析范畴的比较框架,对收集的语料进行通篇阅读考察和分析,并逐一标注,建立小型的语料库。为保证研究的可比性和有效性,在语料库建设中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语料选自英文和中文严肃大报(serious broadsheets/quality newspapers)(Smirnova 2012: 237),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和《人民日报》以及通俗小报(popular newspapers/tabloids)(Smirnova 2012: 238), 《每日快报》(The Daily Express)和《都市快报》,以保证报纸类别和英汉语言的典型性以及大报和小报语言与风格差异的比较。
2.关于研究对象的语料,除因个别研究目的需要选取特定的语料以外,如不同报纸在同一时间对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或同一新闻事件相同报纸不同版本的报道等,本课题研究的各项研究内容以及定量分析调查全面集中在英文报纸《纽约时报》《每日快报》和中文报纸《人民日报》《都市快报》明确对应归类的政治(politics)、商业(business)、体育(sports)、时评社论(editorial)等不同语域的新闻报道语篇语料中。语料样本随机抽取于2011年7至8月间各报的新闻报道语篇,选取的文章长短篇幅大致相同,新闻报道每篇在1000字以内,时评社论每篇在2000字以内,每种报纸的政治、商业、体育、时评社论等不同语域的新闻报道各30篇。各类语料共计425篇(每篇报道的标题详见本书后的附录),总字数达26万多字。
3.由于目前的语料库分析软件没有可直接应用于对我们所需的各项研究内容的自动标注和检索,因此我们对考察的语料均采用手工定义与标注的加工处理,同时剔除语料中产生误读和歧义以及项目内容相同的部分,以确保内容分析的有效性和数据统计的准确性。
(三)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
社会科学中的文本分析有两种方法传统:语言学传统,把文本本身作为分析的对象;社会学传统,把文本作为进入人类经验的窗口。在文本研究中,有些学者使用人文主义传统所确立的方法,而另一些学者则使用实证主义传统所确立的方法,前者涉及阐释和意义探索,后者涉及文本约简为再现主题或概念的代码,应用定量分析方法发现代码之间的关系模式。
以文本为导向的话语分析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渗入在社会科学的多个领域,研究者考察词语、语句、段落和篇章,发现思想意义,甚至文本缺失的东西,通过标记、检索和数值分析,描写类型与特点,并解释研究结果与结论。因而在考察分析过程中,我们对新闻报道转述话语各类范畴的结构特点、方式类型和策略功能主要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作全面系统的描写和分析阐释,以揭示其使用的语言的本质特征、运作机制和社会认知属性。
对于各类方式范畴在英汉不同语言、不同报纸和不同语域的分布和使用频率则主要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精准地比较各种差异,以揭示其使用的差异特点、普遍规律和社会语境因素。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通过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优势互补来确保考察、分析、比较、发现和阐释等研究目标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四 研究目标
转述话语是一种建构的话语,它体现话语策略行为的一部分。“告知”信息和“舆论”影响是新闻报道的功能属性。在新闻报道中,转述话语并非完全等同于语用学意义上的一般语法使用。为了实现“谁转述”“转述谁”“如何转述”以及“为何转述”的转述话语信息功能和舆论功能,不同语言和不同语域的新闻报道呈现怎样的句法结构模式和变体以及引入报道语境的融合方式?各种类型的结构模式特点传达怎样独特的命题信息和转述者的信念与态度,并影响读者的认知解读?读者又如何识解其语篇体现的现实?更为具体而言,新闻报道转述话语的形式与功能有哪些英汉跨语言的类型差异?各种类型差异如何分类界定?它们的使用分布有哪些特征?转述话语在新闻报道中如何被重构?是否涉及句法与语用的界面问题?转述者操控和干预转述话语有何言据性特征?转述话语的转述方式选择如何影响意义的诠释?转述话语的标点符号有何特定的语用功能?因此,本课题的研究从这些问题出发,试图达到如下几个方面的主要研究目标:
1.全面考察分析英汉转述话语的结构模式及其变异特点,系统建构各种结构模式的分析范畴和理论框架,深入比较英汉两种语言在政治新闻、商业新闻、体育新闻和时评社论等不同语域言语和思想转述方式上的差异和倾向,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和语境制约因素,阐释不同结构形式与社会语用功能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区别的认知规律。
2.调查比较英汉新闻话语言语和思想转述的言据性策略,揭示英汉新闻报道增强转述话语客观真实性的有效手段以及不同言据性使用的策略差异。
3.深入探讨英汉新闻转述话语主体间性身份建构的表达模式和互文对话性定位,分析体现话语实践的社会身份与社会权利的关系以及平等互动的词汇与结构体现特点和语用策略。
4.全面分析英汉严肃大报和通俗小报以及不同语域新闻转述话语的不同基调和转述立场态势,阐述英汉新闻转述话语意义潜势的语用修辞功能的评价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