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兼论以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经济学教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指导意义

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突出成果,为我国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找到了一条崭新的成功道路。

我国是在社会主义基本社会制度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结合,不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也不是单纯的市场经济,那种独立于任何社会基本制度的单纯市场经济在世界上是不存在的。邓小平同志早在1979年就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6页。“这是社会主义利用这种方法来发展社会生产力。把这当作方法,不会影响整个社会主义,不会重新回到资本主义。”《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6页。在1992年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提出了“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的“两个不等于”论断。这一论断一方面明确了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不是社会基本制度,是发展社会基本制度的一种方式或手段;另一方面,这一论断还明确了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体制,必须与社会基本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已充分证明这一点。因此,我们的市场化改革,绝不是西方经济学的专利,它恰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应用。

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处理好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一直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艰辛探索和研究的问题。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只能是计划经济,否定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的作用;传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实行高度集中的以指令性计划为主的管理体制,排斥市场机制。但实践表明,这种对马克思主义僵化教条的理解,阻碍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后,我国开始了市场取向改革的探索。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从此,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的国有企业改革、以明晰产权为重点的乡镇企业改革、以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为目标的分税制改革和银行改革、以推进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为市场单轨制和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为重点的价格改革,以及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等,都有条不紊地积极展开,并取得明显成效。到20世纪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相应地,困扰我们几十年的卖方市场格局也转变为人们所乐见的买方市场格局。进入新世纪,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和部署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着力点,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改革攻坚,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一切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总结30多年的改革开放的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从改造世界方面讲,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认识世界方面讲,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造世界和认识世界的有机统一,就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理论与实践的辩证运动。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同阶段,先后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它们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这三大理论成果不断探索和回答了三大课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对这三大课题的探索和回答,又通过改革开放实践的纽带相互联系和贯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三位一体”,这也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涵的“三位一体”。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是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条件下产生的,其三个组成部分都坚持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出发,注重总结改革开放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新鲜经验,注重探索和回答不同的新问题,既相互贯通又层层递进,在改革开放新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而这一切又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构与完善紧密地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