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 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顾名思义是指一种关于创业的教育或为了培养创业能力而进行的教育。《辞海》中对“创业”的解释为“创立基业”。“创业”一词在英文中有多种表述方式。例如,表示创业企业的有venture和start-up,表示创业者的有entrepreneur,表示创业行为、创业活动的有venturing和entrepreneurship。Venture虽然是由风险转义而来,却不是风险的意思,而是指创业企业。
学者们给出了不同的阐释。杰夫里·蒂蒙斯(Jeffry A. Timmons)将创业看作一种思考、推理和行为方式,它为运气带来的机会所驱动,需要在方法上全盘考虑并拥有和谐的领导能力。科尔(Cole)把创业定义为发起、维持和发展以利润为导向的企业的有目的性的行为。基于以上理解,“创业”不仅是创办企业和事业,还是一种融合创新的行动理念和行为方式。
“创业教育”并非我国的原生类词汇,而是由英文翻译得来,所以对创业教育概念的研究要追溯其英文词义。英文中有enterprise education和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国内都将其译为“创业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9年11月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首次提出的。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最早产生于美国的哈佛大学商学院,1947年2月,哈佛大学商学院Myles Mace教授向188名MBA讲授创业课程。这门课程的开设被视为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的开端。
Gibb通过研究发现,“enterprise education”一词出现在英国,而“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则出现在美国和加拿大。两词在很多层面上的意义是重合的,但是,两者也有不同的侧重点,如“enterprise education”侧重理念上的转变,强调一种个人品质的发展,并不必然包括企业创办、盈利等,是指一种创业文化;“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则强调将创意付诸实施,把握机会,以创办企业为最终目的,关注冒险精神、创新能力等。美国进行的就是此类意义上的创业教育。
芬兰学者Kristiina通过研究得出了相同结论:英国使用“enterprise education”,美国使用“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而芬兰所使用的是两种概念的结合体,既有学习英国的部分,也有学习美国的部分。但是随着发展的深入,这两个概念逐渐趋同化,“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由原来强调一种行动力、实践品质和创业行为的教育逐渐发展为融合理念和行动等更广义的概念,“enterprise education”则在强调精神、文化的同时,加强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总之,创业教育逐渐走向广义化、多样化。
因此,本研究中倾向从广义的角度理解创业教育,即将其看作理念和行动的结合、品质和实践的统一。
二 课程
课程是教育领域中最难界定的概念之一。早在1987年就有人统计过,专业文献中有关课程的定义超过120个。在国内常见的教育学教材中,课程被界定为学校中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课程”一词在中西方的历史上都曾经出现过。在我国,“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宋期间。唐朝孔颖达为《诗经·小雅·小弁》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句作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 “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虽然他没有对“课程”进行明确界定,但含义是很清楚的,即指功课及其进程。
在西方,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H.Spencer)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中,是由拉丁语“Currere”派生而来,意为“跑道”(Race-course)。根据这个词源,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这一解释在各种英文词典中很普遍,英国牛津字典、美国韦伯字典、《国际教育字典》(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Education)都做出此种解释。然而,随着人们对课程一词拉丁文词源的新认识,这种解释在当今的课程文献中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Currere”一词的名词形式意为“跑道”,由此课程就是为不同学生设计的不同轨道,从而引出一种传统的课程体系。“Currere”的动词形式是指“奔跑”,由此理解,课程的着眼点就会放在个体认识的独特性和经验的自我建构上,从而得出一种完全不同的课程理论阐释和实践体系。
在教育学史上,不同教育学家对课程的认识也不尽相同:有传统教育学代表人物赫尔巴特理解的课程即教学内容,把课程等同于学校中所学的科目;也有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杜威的课程即经验,把课程理解为学生的活动和经验;更有后现代主义理解的更为广义的课程观念,如多尔从复杂、混沌和有限等理论构建的“4R”课程。课程界定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各自所持的哲学观点不一造成的。直到今天,关于课程的理解依然多元。
根据研究的需要,本文所采用的是狭义的课程定义,即传统教育学中对课程的定义:课程是一门学科或学校中的教育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