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研究和警惕“普世价值”思潮
关于“普世价值”问题的讨论大致可以分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纯粹学术的讨论。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就有学者做此类课题研究。他们主要是从儒家发展,从“四小龙”经济成功,从儒家的价值观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接轨的角度来从事研究,因而这里的“普世价值”主要是指中国的儒学或者说新儒家。这个层面的讨论当时限于学术界或者内部的课题研究。第二个层面则是触及政治领域的探讨。这个层面的讨论显得既活跃又激烈,一些人已经把“普世价值”明确定义为西方民主价值观,有的学者甚至还撰文提出,“自由、民主、博爱,已经成为全人类的普世价值,新一轮的思想解放就是要在这里开始”。第三个层面是一些媒体借抗震救灾将这一问题引到生活中去,引起了大众的讨论,也误导了一些群众。从目前的情况看,“普世价值”问题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学术问题了,而是一个关涉中国政治走向的大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要研究和警惕这种思潮的进一步泛滥。
人类历史发展已经经历过多个社会形态。每个社会形态都有其特定的核心价值体系,这些价值体系恰恰是其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其中有两个大的价值体系:一个是以中国儒家为代表的具有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特征的价值体系,它体现为“仁、义、礼、智、信”这种高度的价值观概括。另一种是后来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资产阶级革命之后所形成的“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从它们在历史上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而言,从它们所体现的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来讲,这些价值观与价值体系都是历史的和具体的,不具有“普世价值”,而且它们都表现了特定历史时代的意识形态特征,这一点应该是比较明确的。当前,一些人将西方的这套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当作“普世价值”,并主张将其运用于中国。如果完全按这一套东西来构筑未来中国,其结果也就是“西化”中国。另一些人则提出儒家的那套价值体系和价值观是“普世”的,因此,他们认为,未来中国的走向应该按照新儒家的“普世价值”来设定。这种主张实质上就是要“儒化”中国。应该讲,在当前对“普世价值”的批评中,主要警惕的是这两种倾向。
今天,我们要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价值问题上,一个重要的任务是大力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宣传、弘扬和践行、落实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这方面我们需要做很多工作。也只有真正把这项工作做好,才能应对好“普世价值”等错误思潮和问题。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原载《政治学研究》2008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