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与超越: 走出空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理论误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19世纪初期,当现代性现代性指的是大约17世纪在欧洲出现异于传统秩序的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的影响。参见[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3页。在西欧开始展开之时,作为现代社会主义运动早期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开始反思这一不同于传统秩序的社会生活和组织模式,其所提出的和谐社会思想就是为矫正现代性后果、解决现代社会问题而进行的一次大胆的理论探索和思想实验的成果。当时空转换到21世纪初期,世界历史发展进入了现代性全面展开时期,东方社会在走向现代化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发展困境和现代社会问题。如何摆脱现代困境、解决现代社会问题是当前的人们思考和探索的重中之重。对于我们来讲,在研究自身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汲取以往人类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因为历史从来没有一个预定的发展轨道,也没有一个必然目标,而“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8页。,人类能够做到的只不过是在前人所留下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前行。历史地把握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对于今天致力于现代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代中国来说十分迫切,也尤为重要。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国外研究对此虽多有深刻的见解,但缺乏历史的、整体的理解。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把这一学说从历史中抽象出来,根据主观研究或政策的需要,按照事后的尺度或标准评价它。总体看来,目前的研究因没有真正弄清空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理论特质,也就没有认清其问题所在和历史意义,进而,很多人仍把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主要问题和空想性定位在脱离社会生产发展的实际或是现实政治运动方面。为了深入理解这一历史思想,我们必须转换研究范式,运用具体历史分析的方法,把这一思想作为整个社会实在的体现,放到历史中,放到更大社会世态、社会变革中去理解,寻找这一思想对现实问题独特的反应方式以及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机制,以此历史地把握这一思想的实质和内在问题。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社会转型初期的西欧社会状况和现实境遇向人们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可以概括为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传统体制瓦解和新体制确立过程中,应当如何应对社会经济整体的无序状况以及它所引起的社会生活危机;另一方面,在由此带来的个体化进程中,应当如何解决个体分化所导致的个人自由困境。也就是说如何解决现代性初期社会无序和个体生存困境的双重问题。当时,不同流派的思想家从不同视角审视这一问题,由此形成了不同的解决方案。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和实践意志的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充分地意识到了现实问题与自由困境,决心重建社会有机体,形成一种和谐稳定的社会状态,为人的自由、幸福的社会实现创造条件。他们认为社会问题和现实困境是由于生产不发达、社会组织不合理带来。因此,他们都反对单纯的政治改革和经济的自由放任政策,主张从控制社会生活基本层面出发,贯彻实证精神,通过发明一种合理社会组织,发展生产,满足人们的需要,以解决现实问题、实现社会和平和秩序。这在当时开辟了解决现实问题的新途径。

可以说,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是西欧社会发展转型时期人们面对现代生存困境进行有益探索的一种理论提升,它是与历史上的乌托邦思想、共产主义理论不同的实践学说。这一思想在批判现实中,使解决社会问题的关注点从政治变革转向经济改革,在解决问题方式上既承续启蒙思想中的实证精神又与古典自由主义方案互补相对,以此,建立了一种依靠理性法则控制社会生活的经济社会化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

现代性初期,面对动荡不安的社会生活状态,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无疑是一种重组社会结构的愿望,而实现愿望的办法,就是重新安排产业结构在社会有机体中的位置,使它脱离自动发挥功能的非理性阴影,暴露在理性阳光之中、有意识的控制之中。根据这一学派不同人的观点,这种社会控制是通过不同方式构想出来的。对于圣西门来说,所有的经济功能都应当与上层的社会机构建立持续的联系,因此,他的和谐社会思想呈现出中央集权式的治理模式;而对于傅立叶、欧文来说,经济的主要功能应当以基层社会机构为中介发挥作用,由此,两者的思想呈现出无政府主义、合作主义倾向。不过,他们的和谐社会思想具有一种共同的理论旨趣:从不确定的人与人关系领域退回到确定性的人与物关系的对象性领域,通过社会组织来控制、发展经济以达到社会稳定和个人满足。

正是因为空想社会主义把关于和谐社会构建的重心放在了社会经济领域上、放在了合理组织社会生产上,其理论的关注点、论述的要点就是社会的决定性、历史的必然性、控制的合理性等方面,进而,他们形成了一种以组织生产为核心的、以理性法则和必然规律为手段的生产社会化的关于未来社会思想的理论框架。这大体由三个基本层面构成:一是理论的基础部分,即它的社会本体论,其核心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所导致的社会决定论;二是理论的中介层面,即通过社会决定论把研究对象定位在社会本身,运用自然科学方法发现社会运行的法则和历史规律,形成和谐社会一系列理论和原则;三是理论的应用部分,就是运用以上理论原则所确立的和谐社会基本思想,以及在此基础上所推出的以社会为本体的经济社会化改造方案和纲领。这充分体现出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努力通过统一生产、合理规划,全面建立和谐社会的决心和理路。

历史地看,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在批判现实过程中,提出了改变现状与众不同的思路和模式,讲出了许多真实而又鼓舞人心的东西。但是这一思想的形成及其主要内容所揭示出的问题却值得我们今天深思。这一和谐社会思想,一方面是通过理性控制的经济社会化来达到社会和谐、实现个人自由发展的实践学说。另一方面,在缺乏个人(自由)超越性力量制约下,这种思想就可能转化为一种单纯的经济决定论或一种极权控制,从而背离个人自由和发展。因此,从和谐社会与个人自由的关系上看,空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空想性不在于它脱离经济发展的实际或是无产阶级运动,而在于它企图通过技术理性全面控制社会生活以实现个人自由而又无法实现,最终背离个人自由。

以上所涉及的内容和所提出的问题,在以往对空想社会主义研究中很少得到注意,而这却是本书着力进行探索和详细研究的方面。尽管笔者在这方面做了些许努力,但是由于学识尚浅,有的论述、论证还存在不成熟、不合理之处。恳请学界各位同人和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