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研究现状

Marshall在1890年就认为城市给企业之间提供了彼此紧密接触的环境,从而可以带来本地信息的溢出,这样能促进经济增长。Lucas(1988)发现本地信息与知识的溢出使得城市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Lampard(1955)通过对美国数据的实证研究,认为城市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是正相关关系。Bairoch(1988)认为城市化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Jacobs(1969)的研究发现:虽然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有待于进一步分析。但是若无城市化,经济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发展。Moomaw和Shatter(1996)发现城市化率随人均GDP的上升而上升。同时Jones和Kone(1996)、Lemelin和Polese(1995)、Tolley和Thomas(1987)的研究也认为:人均收入和城市化之间是正相关性关系。Prud' Homme, R.(1997)发现城市地区在国家收入与产品中所占比重明显超过其面积及人口比重的事实。而Krugman(1991)、Rauch(1993)、Quig-ley(1998)、Ciccone和Hall(1996)、Glaeser(1994,1998)以及Hen-derson(2003)认为城市的形成主要归因于聚集经济,所以他们都认为产出与经济聚集之间是正向关联的关系。根据国内外学者们对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相互作用的研究可以把文献分为以下两类。

一 经济发展引致城市化水平提高的相关研究

众所周知,经济发展要求劳动力等要素能从农村部门转向城市部门,城市化也就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结果。人口等要素向城市集中是集聚经济及规模经济作用的结果,而工业化进程的纵深发展也会引起人口要素聚集在城市中,所以可以说经济增长会引起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钱纳里利用1950—1970年的101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化数据,证明在不同的人均GNP水平上对应着不同的经济结构与城市化水平。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高、工业化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也越高。Mills和Becker(1986)的研究发现:工业化可以引起工业与服务部门产出的上升,但是这些部门对土地的占用比农业部门要节省,这样就导致大量企业聚集在城市地区。Mills和Song(1979)的研究发现:对外开放促使城市化水平上升。一方面对外开放使得运输结点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运输结点大多在城市;另一方面对外开放扩大了对市场和金融等需求,从而导致城市区位优势更为明显。Davis和Henderson(2003)的分析发现:一国政府的基础投资、贸易保护政策以及价格控制等因素均会影响一国的城市化推进速度,中国和波兰等国的户籍政策阻碍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Black和Henderson(1999)的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增长,知识外溢有利于人力资本积累,可以使得城市规模扩大和城市数量增加,进而推进城市化进程。Evans(1972)认为城市中的生产者与消费者能够享受到城市化经济所带来的好处。Polese(2006)发现:城市化与城市增长是生产率和收入水平长期持续增长的自然结果。

二 城市化推动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

Krugman(1991)的新经济地理模型提出在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人口与经济的集中有利于利用相互间技术外部性,改善劳动生产率,进而推动经济增长。杨小凯和张永生(2000)所创立的新兴古典经济学,利用超边际分析工具建立起简化的城市化模型,他们的研究发现:城市化可以导致分工进一步深化,这样就形成了专业化经济,同时城市化还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与降低交易费用,进而促进经济增长。Jacobs(1969)研究发现:城市创造了经济发展的过程。Duranton(2000)的研究表明:城市是经济增长的发生之地,也是经济增长本身的动力之源。Quigley(1998)发现大城市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源泉。

周一星(1995)利用1977年157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十分明显的对数关系,相关系数达0.9079。高佩义(2004)通过168个国家和地区城市化水平及人均GDP排序、对比,得出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双向互促共进结论。成德宁(2004)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2002年76个国家人均GNP和城市化率的资料,拟合对数曲线模型,证明了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NP之间存在对数曲线关系,相关系数为0.82。沈坤荣和蒋锐(2007)采用时间序列数据和面板数据的研究发现:城市化水平与人均产出呈现显著正相关,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能促进经济增长。程开明(2006,2008)对我国1978—2004年的时序数据的实证检验分析发现:经济增长为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格兰杰原因,但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明显。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2009)通过对世界38个国家和地区1976—2007年城市化和人均GDP的回归,发现各国的城市化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而提高。项本武、张鸿武(2013)采用1995—2010年我国29个省的面板数据的研究发现:长期来说,我国城市化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明显,城市化率每增加1%,经济增长平均增加2.33%。但是从短期来看,当城市化水平变动滞后二期时,其对短期实际产出有正向促进作用。曾贤林(2013)发现:贵州的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两者相互推动。聂华林等(2012)发现在1989—2010年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有差异,东部地区最明显,其次才为中部、东北以及西部。施建刚和王哲(2011)采用我国1987—200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应用联立方程以及分布滞后模型的实证分析发现: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促进作用在短期内存在。杨筠等(2014)采用西部省级面板数据模型研究发现:不同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对人口城市化水平提升具有不同的拉动效应。冯亚娟和陈振环(2013)采用VAR模型对我国1978—2011年的数据分析发现:我国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正向效应要强于工业化对经济增长的正向效应。王稳琴等(2011)的研究表明,我国在不同城市化阶段,城市需求结构和经济增长模式有所不同。金荣学和解洪涛(2010)采用面板数据模型,运用工具变量估计方法研究发现:我国各省区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关系并不明确。钟陈和陈苏丽(2012)对我国1989—2009年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在短期内城市化能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而在长期内城市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