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养殖业技术创新联盟知识流动研究:基于知识网络视角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 产学研合作是海水养殖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模式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海水养殖领域成效显著。海水养殖业利用10%的沿海滩涂与水域面积创造了26%的海洋生产总值。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优质蛋白的需求量大幅增长。预计到2020年,我国海洋水产品需求量将达到4000万吨/年;由于近海渔业资源衰竭,海洋捕捞产量将长期维持零增长,因此,海洋食物来源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海水养殖。据测算,2020年的海水养殖年产量必须翻一番数据来源:“十二五”国家支撑计划“海水养殖与滩涂高效开发技术研究与示范”可行性研究报告。,才能较好地满足居民对海产品的消费需求。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海水养殖业必须加快技术升级和空间扩展。为此,《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明确指出要“优先发展海洋生物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技术,……重点研究开发适合我国农业特点的健康养殖设施技术与装备,……突破近海滩涂、浅海水域养殖技术”。

(一) 技术创新是海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海水养殖业的跨越式发展,离不开海水养殖技术的重大创新。李大海:《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海水养殖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第50—55页。20世纪50年代,海带人工育苗技术的突破带动了海藻养殖的大发展,使我国的海藻养殖面积、产量和海藻化工业规模都稳居世界首位;70年代,扇贝人工育苗技术的突破带动了贝类养殖业的大发展,直接奠定了我国贝类养殖规模和产量世界第一的地位;80年代,对虾工厂化育苗技术的突破带动了对虾养殖业的大发展,又成就了我国“养虾大国”的地位;90年代,多种鱼类养殖技术的成功,使我国海水鱼养殖产量迅速攀升,形成了海水养殖业的第四次发展浪潮,为居民提供了大量的优质动物蛋白。此外,高产集约化养殖技术的推广普及,如工厂化养殖、网箱养殖、高位池养虾等,也对养殖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海水养殖业技术创新可以有效地拓展渔业生产水域,提高渔业水域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开发新的渔业生产对象,促进渔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杨宁生:《科技创新与渔业发展》, 《中国渔业经济》2006年第3期。当前国际上围绕海水养殖可持续发展问题展开了系统研究,包括遗传改良、饲料营养、生态保护、病害控制、产品质量安全等多个层面;这些理论成果的应用和推广,有助于解决海水养殖产业发展与养殖资源环境保护之间日益加剧的矛盾,有助于构建起现代可持续海水养殖技术体系。因此,科技进步对海水养殖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技术创新是海水养殖业实现跨越式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二) 产学研合作是海水养殖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模式

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时,不必急于进行企业内部创新,而是需要充分共享技术资源,加快技术创新速度,分散技术创新风险,更多地与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密切合作,广泛开展共同开发活动,或者是企业间进行横向或纵向联合,采取合作创新模式,实现技术优势互补、相互促进,以实现“1+1﹥2”的效果。许庆瑞:《研究、发展与技术创新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5—27页。海水养殖业发展经验充分证明,海水养殖技术创新多数建立在产学研合作基础之上。以从事海水养殖业具有代表性的三家上市公司獐子岛、好当家和东方海洋为例 (见表1-1)。从三家上市公司年报中了解到,养殖技术创新能力已成为海水养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了切实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各家海水养殖企业并没有闭门造车,盲目地进行企业内部创新,而是纷纷与国内外水产行业知名的高校及科研院所构建起长期的合作研发关系。

表1-1 海水养殖业上市公司产学研合作概况资料来源:各上市公司2013年年度报告。

从表1-1可以看出,通过产学研合作关系的建立,海水养殖企业与学研方共同打造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并利用平台创新资源联合申报项目,共同开展技术攻关。产学研合作之所以成为海水养殖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模式,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1.海水养殖业技术创新过程极为复杂且风险性高

海水养殖业技术创新活动具有自身的规律和特性,海水养殖业的技术创新过程受到包括海洋生物体自身生长规律、海洋环境、海水养殖生产方式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因此,海水养殖技术创新时滞较长且不可控因素较多,海水养殖业研发投入高,研发活动涉及多学科知识,研发活动需要的技术人力资源分散,海水养殖技术创新活动存在着很高的风险。以中国大菱鲆养殖为例,在大菱鲆自欧洲引进中国后,由于其繁殖技术难度较大且欧洲对该项技术专利实施封锁,单单依靠产学研任何一方都无力承担技术创新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巨大风险。因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联合养殖企业等各方力量合作开展技术攻关,经过7年的共同努力,终于为大菱鲆建立起了包括亲鱼驯化培育、繁殖调控、生物饵料高密度培养、营养强化和早期仔稚鱼培育等一整套工厂化育苗技术体系。雷霁霖、刘新富、关长涛:《中国大菱鲆养殖20年成就和展望——庆祝大菱鲆引进中国20周年》, 《渔业科学进展》2012年第4期。因此,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海水养殖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将主要通过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来实现。

2.海水养殖业技术创新收益不确定,涉渔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

由于生物资源的自我繁殖特性以及海水养殖生产活动的空间开放性,使得海水养殖技术创新成果极易“外溢”,非创新主体很容易“搭便车”,因此,技术创新主体不能借助市场机制获取正常的创新收益,从而导致涉渔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另外,海水养殖业技术创新成果具有很明显的公共物品属性。当前中国海水养殖业存在良种覆盖率低、病害发生率高、深井海水资源不足、产品药物残留等重大问题,因此需要围绕原种亲鱼引进和保存、良种选育、全雌苗种创制、疫苗开发与应用、疾病无抗化防控、国产化配合饲料的研制、产品溯源、循环水健康养殖等方面开展技术攻关。而这些技术是制约整个海水养殖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这些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成果可以促进整个海水养殖业的技术进步,单凭某个海水养殖企业没有能力也没有足够的动力去解决这一类技术问题。因此,特别需要政府加大对海水养殖业科学研究的财政投入,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鼓励产学研各方的科技人员进行合作,开展技术攻关。

3.涉渔产学研各方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中国海水养殖业总体上仍是一个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养殖模式较为传统和粗放,现代海水养殖业起步较晚。从海水养殖企业角度来看,中国海水养殖企业大多以分散的个体经营模式为主,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组织规范化程度不高,资金实力不强;集约经营的规模化企业相对较少。尽管少数几家规模较大的海水养殖企业海水养殖业具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有獐子岛、好当家、东方海洋、壹桥苗业等。每年投入一定资金用于技术研发,但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等创新资源依然较为缺乏,难以满足水产养殖向生态型、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方向发展的需要。此外,企业从业人员素质偏低,企业内直接从事研发工作的技术人员占企业总人数的比例偏低,高层次科技人才匮乏以舟山海水养殖业为例,高端技术人才成为舟山海水养殖业的稀缺人才,也成为限制舟山海水养殖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瓶颈。据调查,该地区海水养殖从业人员学历水平普遍偏低,初中及初中以下学历者占到81.04%,而高中及高中以上学历者仅占到5.69%。(引自张杰、赵泽相、姜华帅:《舟山海水养殖业风险因素分析研究》, 《河北渔业》2012年第4期。);多数技术人员素质较低,主要承担跟踪最新技术、寻找合作伙伴、进行中试等方面的工作,很少进行技术研发工作杨子江、阎彩萍:《我国渔业科技体系的组织结构及其问题》, 《中国渔业经济》2006年第6期。,致使企业在知识及技术方面的积累薄弱。因此,企业技术人员的缺乏已成为制约海水养殖业发展的瓶颈。对于涉渔科研机构和大学而言,由于对科研人员的评价激励体系不完善,尽管每年都有几百项科技成果通过鉴定,但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 ~40%,大批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生产实践中的关键技术。综上所述,海水养殖业产学研各方有着迫切的合作创新需求,需要产学研各方实现对接,以有效整合产学研各方所拥有的创新资源,并共同应对海水养殖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巨大风险。同时,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海水养殖企业技术人才的业务素质逐步得到提升,本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得到完善,海水养殖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切实得到提高;而学研一方的海水养殖科技成果也可以得到有效的转化和应用,大大提高海水养殖业的技术创新绩效。

(三) 海水养殖业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尽管产学研合作已成为海水养殖业技术创新的基础,但海水养殖业产学研合作创新还存在很多问题赵雅静:《中国海洋水产业的高技术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第7—10页。 杨宁生:《依靠技术进步推动我国渔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中国渔业经济研究》1999年第6期。

1.海水养殖业产学研合作目标短浅、合作方式松散。在海水养殖业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各方建立合作关系的主要目的仍局限于某些短期利益;海水养殖企业希望企业中某项技术难题得到解决,而学研方则希望获得项目研究经费。产学研之间的合作方式多为技术转让、技术服务、委托开发等较为松散的合作方式,合作各方难以在合作过程中建立起紧密而持久的合作关系,产学研各方面向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战略性合作还比较少。

2.海水养殖业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完善,合作创新绩效不高。由于海水养殖企业与科研单位之间没有形成规范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导致产学研合作创新乏力,产业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能力较弱,技术成果产业化程度仍然不高,科技创新成果与海水养殖业生产实践相互脱节。一方面,科研院所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较为薄弱,引领行业发展的原创性成果不多,致使高新技术研究明显滞后,科技成果储备及有效供给明显不足。另一方面,海水养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未获得明显提升;大量中小型养殖企业科技意识薄弱、技术积累匮乏,结果导致大量中小型养殖企业及广大养殖户对新技术、新成果的吸纳能力不强。据统计,中国水产科学院院属各单位科技成果转化率最高为88.9%,最低仅为35.5%,平均科技成果转化率为64.2%,这与国外科技成果转化率相比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此外,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够,包括水产良种、渔药 (疫苗)、渔用饲料和渔业节能等许多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仍然未得到解决。

3.海水养殖业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未得到有效推广张东伟、朱润身:《试论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的创新》, 《科研管理》2006年第3期。。制约海水养殖业科技成果推广体系发展的诸如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推广方式单一、服务手段落后、经费渠道不畅、人员素质不高等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整个基层水产推广体系仍较薄弱;大规模的渔民科技培训工作尚未真正开展起来,渔民科技文化素质还相对较低,对新技术、新成果的吸纳能力较弱;符合现代海水养殖业发展需求的科技创新体系尚未构建起来,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在改造传统产业、优化产业布局方面的推动作用不明显。

基于当前海水养殖业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书认为,需要完善海水养殖业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加快海水养殖科技知识在创新联盟网络中的流动与转化,推动海水养殖业产学研合作向更高层次发展。因此,构建海水养殖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 海水养殖业技术创新联盟是产学研合作的高级阶段

近20年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在全球范围内大量涌现。在我国,特别是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等国家六部门于2008年12月30日联合发布了《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之后,各地区各行业技术创新联盟纷纷构建起来。海水养殖业作为我国海洋经济重要的产业类型之一,科技创新已成为产业结构优化和提升的重要保障。为推动海水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在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的支持下,沿海各地的海水养殖企业及相关科研院所合作成立了多种形式的养殖技术创新联盟,为海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一) 构建海水养殖业技术创新联盟的重要意义

技术创新联盟是战略联盟的一种,它是一种新兴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Narula, R., Hagedoorn, J., “Innovating Through Strategic Alliances: Moving Towards In-ternational Partnerships and Contractual Agreements”, Technovation, Vol.19, No.5,1999.,是产学研合作的高级发展阶段。技术创新联盟作为传统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延续和发展,突出强调了通过技术创新联盟来实现技术的突破,并将科技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

海水养殖业技术创新联盟主要在以下四方面发挥作用:

一是突破海水养殖关键共性技术,为联盟企业在下游技术市场展开竞争提供竞争前技术。联盟成立必须有明确的战略目标,而且该目标是基于解决影响整个养殖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明确而详尽的战略目标引领联盟发展,且便于对联盟创新绩效进行考核。

二是联盟更加重视构建产学研之间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国家科技部和山东省科技厅均要求,联盟申报必须有详细的联盟协议、联盟组织管理体系、联盟技术路线图、联盟收益分配和知识产权管理方法等。完善的联盟运行机制和规范的联盟管理体系有利于加强联盟产学研各方之间的互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技术进步;有利于搭建产学研研发平台和各类信息共享平台,提高行业基础设施能力。

三是联盟更加注重对养殖创新成果的示范和推广。由于联盟着眼于海水养殖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研发成果必须向养殖企业推广才能实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因此,政府及联盟组织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扩大创新技术的示范和辐射范围,以使联盟创新成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四是联盟为政府促进产学研合作创新提供了新的重要政策工具。日美等国的发展经验表明,政府在给予联盟资金支持、帮助联盟成员建立信任关系以及引导联盟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联盟更易于获得政府在法律、法规和政策方面的规范和支持。

可见,构建海水养殖业技术创新联盟就是通过在产学研各方之间构建紧密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加强合作主体之间的知识流动和互动学习,着力突破养殖关键共性技术,提升养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最终增强养殖业核心竞争力。因此,海水养殖业通过构建技术创新联盟可以较好地解决当前海水养殖业产学研合作创新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二) 构建海水养殖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条件

当前,我国构建海水养殖业技术创新联盟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内外部条件。

首先,产学研各方已经具备了参与联盟的特异性能力。特异性能力越强,意味着产学研各方在参与联盟后对联盟的知识贡献能力就越强。目前,国内已经形成了獐子岛、好当家、东方海洋等一大批规模较大、资金实力较强、品牌知名度较高的龙头水产企业。它们对实施技术创新战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有着深刻的认识和迫切的需求。另一方面,中国水产科学院及其所辖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国家海洋局及其所辖海洋研究所以及中国海洋大学等涉海研究型科研院所在养殖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很多科研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因此,它们参与联盟后具有较强的知识贡献能力。

其次,产学研各方已经建立起较为坚实的信任关系。联盟成员之间的信任水平是影响联盟运行的关键因素。悠久的产学研合作经历为合作各方提供了丰富的合作经验,产学研各方在正式的项目合作之外,其组织成员之间还有着密切而频繁的私人关系,这些正式或非正式互动为产学研各方建立信任关系提供了媒介。

最后,在我国构建海水养殖业技术创新联盟已经具备优越的政策环境。科技部等六部门已经联合发布《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国科发政〔2008〕770号。,其中就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重要意义、联盟的主要任务、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和开展联盟试点工作等都提出了明确的意见和要求。在《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总体实施方案》国科发政〔2009〕269号。中也提到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和发展,并强调要通过科技计划委托联盟组织实施国家和地方的重大技术创新项目,依托联盟探索国家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相关政策。在此基础上出台的《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与发展的实施办法 (试行)》国科发政〔2009〕648号。进一步明确了开展联盟试点工作的方法和程序以及推动联盟构建与发展的政策措施。可以看出,发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已成为促进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优越的政策环境和基础条件为我国海水养殖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构建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