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文艺界的精神总动员”与延安文人的“公共空间”
——文学期刊与延安文学传播研究
传播媒体在历史事件发生的当时记录着其产生、演变的原始历史过程,也是文学、文化流变的原初载体。媒体是回到历史现场,考察当时文学演变历程、传播与接受历程的“活化石”。媒介的呈示性、表现性及建构性、同质化功能与文学功能合流,媒介传播与文学传播协同,建构着延安文学关于民族国家的想象空间。报刊在将文学置入一种新的传播语境的同时,也在规范着文学的内部秩序,在探索出一条有效的文学传播途径的同时,形成了延安文学与国统区、沦陷区形貌迥异的文学版图。
延安刊物的繁荣集中体现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前解放区文艺的成就与特色。它所取得的成绩不仅源于文艺自身发展的逻辑,与初创期解放区文艺逐步发展的艺术氛围密切相关,而且有深层的文化、政治、社会等原因的交互作用与影响。但刊物创办主要在1942年之前,也有着值得研究的历史意蕴。
延安文人社团及刊物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构成了极为重要的独特的文化现象,期刊既是延安文人自觉地将文学与革命联系起来进行文艺界的精神总动员的传播载体,又是延安文人话语交融、思想汇聚甚至碰撞的媒介空间。同时,在革命战争的传播生态环境中,大量的延安文学期刊不仅鲜明地标示着延安文人的美学姿态和风范,而且最终汇流到波澜壮阔的现代中国革命的洪流之中,和它的传播主体一道成为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将延安文学期刊回归“历史现场”进行考察,以原始史料为依据,以期展示在特殊的战争环境中延安文人的创作与生活、思想与交流,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提供具有历史深度的经验借鉴和精神资源。
在长达13年的战争媒介生态中,延安出版发行报刊的具体数字可以肯定的是不止目前我们所掌握的这些,即使目前所知的有名有姓的报刊也存在许多散佚,这也是本书研究过程中以及今后的进一步研究中力求不断从媒体的物质形态方面钩沉的原因所在。好在经过几代研究者的辛勤工作,目前我们已掌握延安时期的主要报刊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延安文学传播的媒介研究。本书第三章、第四章将分别从延安时期的期刊和报纸两类媒体展开探讨。而在进入具体媒体研究之前,对媒介与文学的关系加以梳理和探究,或许更有利于我们从理论上把握媒体在文学传播中的互动功能与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