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间性视域下宣传片传受关系的理论建构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绪论

不同历史时期,宣传片在不同社会制度下扮演着“娱乐消遣品”“鼓动喇叭手”“战争宣传员”“公共协调员”“形象推销员”“教育启蒙者”等多种角色。世界历史上,宣传片生产和传播高峰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宣传片在进行舆论导向,促进相互沟通,实现社会交往过程中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也产生了操纵思想和扭曲人格的消极影响。因而在西方语境中,宣传片的“名声”并不是很好的。但是,在中国语境下,实行的是社会主义的媒介制度,大众传媒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是以为全心全意人民服务为宗旨,因而宣传片是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促进政府、媒介与公众之间进行精神交往的重要方式之一。其角色不仅是政府对外交往的“公共使者”,也是对内进行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与文化整合的重要载体,其发展备受政府和官方机构的关注和重视。

中国是宣传片生产大国,每逢重大节日、重大活动或者特殊时期都会生产与传播大批宣传片,体现宣教的实用价值。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宣传片在理论源泉上主要受到“格里尔逊”声画加解说模式和苏联“形象化政论”模式的影响;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传媒业的改革与发展,也使宣传片的传播理念、传播方式、传播内容、传播策略等发生很大变化。宣传片生产和使用功能也由传统的战争、政治宣传逐渐向文化、教育、商业、服务等方面转变;宣传片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运用,其表达形态也越来越丰富和多元化。通过对中国网络电视台以及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新影网检索来看,从1938年延安电影团成立到2013年间,中国宣传片在数量上和类型上都是相当可观的,仅中央电视台和新闻电影制片厂生产的纪录片就有近万部,其中宣传片占据大部分。尤其是市场转型期以后,宣传片的创作数量、规模和类型更体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