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产业组织视角下的外资竞争行为
一 外资竞争效应计量的难题
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成分。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就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吸引外资的经济体(UNCTAD, 2011)。为了指导外商投资方向,使外商投资方向与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适应,早在1987年,国务院办公厅就转发了国家计委关于《〈指导吸收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的通知》,后形成的《指导外商投资方向规定》又根据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作了调整;为优化外商投资的结构,我国于1995年首次颁布《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并先后六次进行修订;而2000年颁布的《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也进行了三次修订,均逐步放宽了外资方向性准入等方面的限制。
近年来外资投资方向性管制法规如表3-1所示。
表3-1 近年来外资投资方向性管制法规的调整

续表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随之而来的一个疑问是,为什么要如此频繁地调整全国层面的外资利用结构,这些政策是如何调整的、背后的调整逻辑是怎样的?政策调整应当依据什么样的标准,是否应当在评判外资对中国产业和市场的影响基础之上才能更好地调整外资管制政策?不难看出,外商投资市场准入制度一直在随经济发展的阶段不断调整,然而政策制定与调整的困境在于,当前还缺乏一种有效的定量方法对外资进入的市场效应进行合理评估,从而忽视了外资政策与产业政策可能存在的冲突。
错误的外资监管政策,可能保护了低效率者和既得利益者。比如盲目对外资进入进行限制,可能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现有的国外投资者利益(江小涓,2002),强化其在东道国的垄断势力。平衡外资政策与产业政策,客观上要求将外资进入的市场效应纳入产业组织理论的框架下来考察。
外资企业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产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企业间的竞争关系也因外资企业的进入而发生巨大改变,比如零售制造业外资的大量涌入甚至激发了一场对于产业安全的讨论。在另外一些产业,外资凭借其跨国公司优势将其在母国的垄断地位延伸至东道国,形成外资企业主导行业发展的格局。可见,外资表现出了竞争和反竞争特性。从产业层面研究外资进入的市场效应、评估和计量外资进入福利效应,是处理好外资政策、产业政策及反垄断政策关系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这一问题,在制造业外资大量涌入的语境下,显得更为迫切。制造业一直以来都是外资投入的重要领域,商务部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制造业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占所有外资企业总数的63.75%, 合同外资金额比重高达56.33%。因此,考察制造业外资进入的市场效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有研究主要考察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及其对生产率的影响,割舍了内外资企业间的竞合关系,因而忽视了对这个重要问题的定量测度。基于市场结构分析的外资效应评估,重新认识到了外资进入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杨丹辉,2004)。但随着实证产业组织学的兴起,结构学派主张的市场结构与竞争关系的逻辑受到重大挑战,对市场竞争关系及绩效的直接计量备受推崇。基于此,本章从直接评估和计量外资进入的垄断竞争效应入手,运用实证产业组织方法计算了制造业细分行业市场势力溢价水平的大小,考察了外资进入的市场效应,并首次计算了外资进入引致的福利效应。
二 外资进入与市场势力波动
现有关于外资进入对产业或企业运营影响的文献提供的大量证据表明,FDI与市场势力溢价逻辑上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但没有证据明确这一影响方向。这些文献有两类,一是关于FDI是否促进了东道国企业生产率的提高;二是关于FDI是否改变了东道国的市场竞争环境。
外资的外溢效应理论。许多研究都曾经指出,FDI存在着明显的外溢效应(Cheung和Lin, 2004;张海洋,2005),能够显著提高本土企业的生产率水平,从而有可能改变企业之间的竞争状态。一般地,较高的生产率会导致较大的市场势力溢价(Bernard等,2003)。因此,如果FDI被证实提高了本土企业的生产率,则外资进入可能提高企业市场势力溢价;如果FDI抑制本土企业生产率的提高,则可以推断出市场势力溢价倾向于降低。但截至目前分析,由于FDI与生产率的关系没有明确,它与市场势力溢价之间的关系仍不能确定,原因之一在于FDI对东道国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因国别和产业而异;原因之二在于FDI对生产率的影响可能受限于Borensztein等(1998)所说的门槛效应,外资进入初期其外溢效应可能难以显现。
外资的竞争效应理论。外资企业的进入带来更多竞争的假设更符合大家对现实的认知,但从产业组织角度来讲,外资涌入可能导致两种相反的结果。第一种结果是所有企业都在市场参与竞争,市场缺乏退出机制或退出成本比较高,所有企业赚取较低的或零经济利润;第二种结果是在竞争下,低效率的企业被市场淘汰,最终产业呈现集中趋势,在位企业分享较高的垄断利润。经验结果表明,FDI影响东道国市场环境及结构的方向也是不确定的。大量的研究支持外资进入带来市场集中度下降这一观点(Driffield, 2001;江小涓,2002),其作用机理在于外资进入增加了本土产业层面的市场竞争程度。然而,跨国公司的自身优势使得其更容易将垄断势力施加到新兴市场,从而导致外资主导的市场势力加强,使得市场结构表现出二元级差特征(杨丹辉,2004)。基于FDI对市场势力可能存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影响,我们认为,在外资进入初始阶段,FDI的竞争效应可能占主导地位;在第二阶段,随着外资的积累及本土化经验的提升,FDI则有可能表现出反竞争效应,强化自身垄断势力。因此,从一个较长的考察期来看,FDI对产业市场势力溢价的影响可能呈现出U形非线性特征,下文将对这一关系进行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