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与现实:中东欧转轨25年研究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俄罗斯与欧盟关系

俄罗斯与欧盟关系发展现状

1997年欧俄缔结伙伴和合作协议以来,双方已举行了26次峰会,每年分别在俄罗斯和欧盟成员国首都举行两次峰会。这些会议主要讨论贸易、投资、科学、自由流动、同犯罪和恐怖主义作斗争、共同的外交政策和安全政策、不扩散任何类型的武器、巴尔干和中东的长期稳定等问题。俄欧关系从俄的满怀希望或一厢情愿走向双方大吵大闹,经历摩擦到实现平等对话。但双方始终未能达成建立自由贸易区协议和签订新伙伴关系协议。

俄欧峰会已经形成机制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阶段的1944年,法国总统戴高乐访问苏联时,便签订了法苏同盟和互助条约,法国视地缘政治利益高于意识形态分歧。20世纪70—80年代德国、法国和撒切尔当政时的英国都主张修建从苏联到西欧的天然气管道。1987年戈尔巴乔夫认为有必要建立“共同的欧洲大厦”。这时,美国认为,西欧与苏联接近损害了美欧的共同利益。苏东剧变后,俄罗斯与欧盟的关系开始疏远。普京执政期间,俄欧关系有所靠近,特别加强了与法国和德国的关系。

俄欧双边关系的法律基础是1994年6月签订并于1997年12月1日生效的伙伴和合作协议。协议的主要方面涉及解决燃料供应、气候变化、有组织犯罪、与恐怖主义作斗争、维护中东和平,以及欧盟要求俄尊重国内的人权等问题。2003年5月,俄欧商定进一步加深合作,在协议框架内建立四个领域的广泛合作。2005年5月,俄欧高层会晤通过了实现多领域互相合作的路线图。

至今,俄欧之间已举行了26次最高级会晤。2008年6月在俄举行俄欧第21次峰会,双方开始谈判签订新的合作协议以取代1997年生效的协议。到2010年5月双方官员就新协议问题已进行了9轮外交磋商。2008年11月,欧俄第22轮领导人会晤在尼采举行,欧盟表示愿意重新启动与俄的贸易和政治协议谈判。当时波兰持保留态度,立陶宛坚决反对。会晤主要讨论格鲁吉亚冲突、欧洲集体安全和世界经济危机问题。在世界经济危机问题上,双方的观点和立场是一致的。

2010年6月1日,梅德韦杰夫总统与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及欧盟外长阿什顿举行俄欧第25次会晤,双方确定将在高科技、能源效益、科学研究、行之有效的司法体系、反对贪污腐败等领域开展合作。促使双方接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发生了国际金融危机和俄控制着约40%的欧元储备基金。2010年12月7日,梅德韦杰夫总统与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及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举行了26次峰会。双方聚焦如何推进“现代化伙伴关系”。这次峰会仍然没有签订新合作协议,但欧盟承诺支持俄加入世贸组织,这为俄2011年成为世贸组织成员扫清了道路。但是,这次峰会并未使双边关系出现突破。俄舆论界认为,俄欧关系发展还是“缺乏动力”。

梅德韦杰夫总统于2009年5月12日签署了《俄罗斯联邦2020年前国家安全战略》的指导性文件。其中宣布俄将“全面巩固与欧盟的互动机制”,包括在经济、外部和内部安全、教育、科学和文化等领域形成“共同的空间”。在公开的平等谈判的基础上建立欧洲—大西洋集体安全的公开体系符合俄长远的民族利益。俄希望尽快欧洲化,甚至有俄学者提出与欧盟建立“欧洲同盟”,欧盟也尝试同俄一道建设、发展和稳定欧洲,为欧盟的崛起创造条件。俄拥有欧盟所需要的原料,而欧盟拥有俄现代化所需要的技术,双方具有合作的潜力和基础。俄欧文化接近,俄罗斯人认为自己是欧洲人,俄60%的对外贸易面向欧盟。尽管一些“新欧洲”国家对俄心存芥蒂,但“老欧洲”的德、法、意等国与俄保持较好的关系。金融危机发生后,俄主动谋求与欧盟加深和扩大经贸合作,希望早日签订新合作伙伴协议。

欧盟至今没有制定对俄的统一政策,尽管俄在欧洲起着重要的作用。欧盟有时称俄是“战略伙伴”,有时称它为“现代化伙伴”。欧盟中有人认为,俄的外交政策是孤立和对国际合作不信任。俄则利用能源资源作为政治施压的手段,能源在俄欧关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俄欧关系发展的几个主要障碍

毫无疑问,欧盟与俄罗斯需要维持紧密的伙伴关系,但双方对“伙伴关系”的理解是不同的。俄认为,“与欧盟的合作从来都不轻松”。伙伴关系首先是经济方面,而欧盟则主张就欧洲价值观进行对话。欧盟也主张与俄进行合作,但与此同时,欧盟又利用一系列问题向俄施压:(1)利用新入盟10国同苏联和俄罗斯打交道的经验,牵制俄罗斯。如利用波兰甚至罗马尼亚与俄长期的紧张关系。(2)利用欧盟和北约东扩到俄边界附近的俄传统势力范围,如“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白俄罗斯、格鲁吉亚、摩尔多瓦和乌克兰等国。(3)利用放宽和免签证制度和能源联系促使苏联各共和国远离俄罗斯。

实际上,俄欧之间仍存在一系列悬而未决的问题,有待逐步解决。

1.俄罗斯“全面现代化”问题。俄提出的“全面现代化”,欲与经济发达国家建立“现代化联盟”和“创新领域伙伴关系”。问题是,包括欧盟在内的西方是否愿意让俄成为后危机时代高科技发展的新的竞争者。俄对西方的幻想与妥协很难换来它所期望的回报。俄欧之间在许多领域能够进行有效的合作,但在利益和价值观上存在重大差异,影响它们的真正全面合作。

2.格鲁吉亚问题。在格鲁吉亚危机中,欧俄关系一度变冷,一度冻结欧盟与俄关于贸易和签证制度协议的谈判。但欧盟内部分歧严重,英国和以波兰为首的“新欧洲”国家支持欧盟对俄持强硬立场,而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主张通过对话恢复欧俄之间“已经失去的信任”,不赞同孤立和制裁俄罗斯。今天欧盟认为,俄已经履行了大部分承诺,如停火、撤军、同意派驻欧盟观察员和在日内瓦开始谈判等。但俄不同意欧盟向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派遣维和人员或观察员。

3.对乌克兰的争夺。2009年3月,乌欧签署欧盟参与乌克兰天然气管线改造计划的协议,接着乌克兰参加了欧盟的“东部伙伴关系计划”,欧盟希望通过该计划维护乌克兰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稳定,保证对欧盟的天然气过境输送。2009年4月,俄乌签署天然气供应及运输补充协议。2010年乌克兰总统大选,亲俄的亚努科维奇获胜,俄乌改善关系赢来了机会。两国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或曰特殊关系,对俄乌都有利,即俄希望把乌拉入自己的“特权利益区”,而乌则希望通过修改两国天然气协议以保持乌的能源过境输送大国地位。乌克兰政治上倾向于欧盟,而经济上倚重俄罗斯,它在俄欧之间的取向十分重要。

4.反导基地问题。美国决定在波兰和捷克建立反导基地,欧盟支持美国计划,俄罗斯强烈反对。在东欧部署反导防御系统问题上俄美分歧依旧,欧盟东欧成员国与俄在反导问题和美军基地问题上的矛盾也依然存在。俄把北约东扩视作最大的安全威胁,双方进行了反复较量。在2010年11月北约里斯本峰会期间,北约与俄发表的联合声明称“要在相互信任、透明和可预见性基础上,建立真正的现代战略伙伴关系”,还同意就建立战区导弹防御系统进行合作。但是双方能否共建反导系统还要看在一些涉及欧洲安全的问题上,双方作出多大程度的妥协和让步。

5.能源问题。据称,欧洲对俄的天然气依赖从1980年的80%已降至目前的40%左右。尽管如此,欧洲仍是俄石油和天然气的最大出口市场。欧盟正在努力通过实现能源来源和供应路线多样化来加强自己的能源安全。俄则渴望能源出口从欧洲传统市场转移到亚洲,并正在改变单纯依赖能源和资源出口的战略。2006年1月和2008年12月俄曾两次停止向乌克兰供气,致使一系列东欧国家断气挨冻。欧盟对俄能源领域的投资环境不满意,对俄输往欧盟的天然气价高和数量没有保障有意见,但又依赖俄,并且制定不了统一的能源政策,无法对俄采取统一行动。欧俄的能源争斗还表现在美国提出的建立“纳布科”天然气管线方案和俄罗斯的“南溪”方案的对抗上,不过纳布科管线由于欧盟内部意见不一致,迟迟难以落实。

6.关于中东安全问题。2010年6月,联合国5个常任理事国和德国通过了制裁伊朗的新决议草案,扩大了武器禁运和公海上监督伊朗船只等严格措施。同年9月下旬,俄宣布配合美国和欧盟对伊朗制裁,实行部分武器禁运和相关人员入境,向美欧示好。俄表示,它不会站在伊朗一边的真正原因不是为了与美国接近,而是因为伊朗没有接受国际社会的“建设性建议”。

7.关于俄罗斯参加世界贸易组织问题。欧盟与俄罗斯的贸易协议中最关键的问题是钢材和纺织品。一旦俄加入世贸组织,欧俄之间的贸易协议则失效。2002年起欧盟就承认了俄的市场经济地位,2004年欧盟结束了与俄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现在俄与欧盟成员国的多边谈判还在继续,直到2010年12月的俄欧第26次峰会欧盟才承诺支持俄加入世贸。

8.关于免签证制度问题。2006年在俄举行俄欧第17次峰会时,签订了逐渐取消签证协议和俄移民自由进入欧盟的协议。但后来欧盟一些老成员国反对取消对俄的签证制度,它们担心国内的移民问题,害怕犯罪率增加,担心将来在能源安全谈判和签订战略伙伴关系新协议时,失去“交换筹码”。所以一直没有取消对俄公民的签证制度。现在,俄在做德国的工作,希望它带头取消签证壁垒。

俄欧关系发展将是个漫长过程

一方面,最近20年来,欧盟对在俄罗斯推动的“民主化”进程受阻感到失望,其成绩没有它在原东欧地区那么显著,那么行之有效。另一方面,俄尽管不会与欧盟对抗,但它绝不会接受欧盟在东欧国家实行的“半殖民地发展道路”,也不会接受欧美强加于人的价值观,仍然在沿着自己的国家资本主义道路前进。所以,许多东欧学者认为,俄欧间发展关系在许多问题上很难达成谅解。至于俄欧欲建立稳定而又长期的地缘政治联盟要么是不可能的,要么将是“一个长期而又缓慢的过程”。其原因有四。

1.俄罗斯一直坚持其帝国思想,想分裂欧盟。俄与东欧许多国家存在一些历史与现实问题。东欧国家纷纷加入北约寻求安全,俄认为这是对它的威胁。俄仍然坚持16世纪的帝国思想,把乌克兰、白俄罗斯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竭力阻止它们加入北约欧盟。俄不想与欧盟总部进行密切联系,而是分别同欧盟的成员国进行接触和联系,以此分裂欧盟。俄与德、法、意在石油天然气领域的合作就包含离间和瓦解欧盟的意图。

2.欧盟对俄罗斯没有统一的政策,常被俄利用。在对待俄的关系上,欧盟基本没有一个统一的政策。欧盟老成员国与前东欧新成员国之间、各成员国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差别。例如,波兰、英国、捷克等国认为俄是极权政治,担心俄的“军事威胁”。而有的欧盟成员国则比较务实,主张发展与俄的关系。意大利从自己的能源需要出发,与俄保持着良好的经贸和能源关系,支持欧俄发展全面的合作关系。又如,2010年10月,法国总统萨科齐称,“俄罗斯对欧洲未来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伙伴”,欧、俄之间有“共同的安全空间”;希望欧盟的27个成员国和俄罗斯在国家安全、外交关系、经济政策、人权和移民等多个领域都组成紧密的联盟,尽一切努力使双边关系“重修旧好”。德国也基本持这种立场。

有的学者认为,欧盟同俄的关系是复杂的,没有统一的标准。这个问题一般可分三个层面,即:欧盟与俄罗斯;法德与俄罗斯;东欧新成员国与俄罗斯。在第一层面,欧俄有全面合作,有发展前景,但又充满诸多问题和矛盾;在第二层面,法德(甚至意大利)与俄经济利益密切,拥有良好合作关系;在第三层面,原东欧国家能源上依赖俄,但对俄持有戒心和担心,关系时好时坏。

3.欧盟与俄罗斯的关系与欧盟对中国的关系区别很大。有的东欧学者指出,中国不主张分裂欧盟,而俄一直想分裂欧盟。中国加强与欧盟的关系不存在障碍和问题,而俄则存在诸多问题。有的学者强调,欧盟与中国发展关系是从经济方面考虑,而与俄发展关系是从政治方面考虑。欧盟在安全问题上与俄合作,但在新能源、新技术上不会与俄合作发展。

4.欧俄要合作,但俄不会加入欧盟。俄欧关系实际上是“冷战”的继续,俄欧不可能建立联盟关系。欧盟不认为俄是敌人,俄则认为北约是对手。总的来说,俄不会加入欧盟,欧盟也不会接纳俄。俄罗斯与北约的关系尚不清楚。俄进入欧盟,意味着欧盟解体。

但是,欧俄合作可以为欧洲地区的安全和稳定作出共同的努力与贡献。欧俄之间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于欧盟、于俄罗斯都有好处。欧盟有高科技,俄有丰富的能源。俄欧相互都需要进行合作。

所以,有人预测,若干年后,俄欧关系有可能进入一个新的现实的发展阶段,将忘却过去的恩怨,在彼此接近与合作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甚至不排除俄与欧盟建立某种形式的同盟关系。

(原载《世界问题研究》2011年第42期,总第2383期)

中东欧国家对乌克兰危机表态各异

乌克兰危机以来,从中东欧各国政府的表态、领导人的讲话和报刊舆论综合来看,他们对乌克兰危机、对美国和欧盟制裁俄罗斯、对乌克兰冲突发展的态度和政策各不相同,步伐也不一致,各有各的考虑,对俄罗斯缺乏统一的立场。中东欧国家普遍担心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冲突加剧,引起能源价格波动,进而影响外来投资减少,使它们的经济发展速度下降。这种担忧并不是多余的。如果说欧洲大约40%的天然气供应来自俄罗斯,那么中东欧国家所占的比重还要多得多。

中东欧国家还担心出现“新的雅尔塔”,它们感到自身越来越不安全,受到威胁,害怕未来出现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德国—俄罗斯轴心”,“普京在欧洲重新划分边界”,欧洲再次成为类似当年希特勒和斯大林、斯大林与丘吉尔之间分割势力范围的地区。它们对1956年匈牙利事件和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记忆犹新,害怕摩尔多瓦或芬兰会成为俄罗斯的下一个牺牲品。罗马尼亚总统特拉扬·伯塞斯库多次表示,西方应该明白,俄罗斯绝对不会满足于一个克里米亚。他说,普京“对多瑙河入海口虎视眈眈”。

随着乌克兰危机的发展变化,中东欧国家的立场基本上是从观望到反应激烈,再到目前的较为理智和温和,希望在欧俄之间寻求平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绝大多数中东欧国家在能源上依赖俄罗斯;另外,在乌克兰居住着这些国家的少数民族,担心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当然,更主要的是维护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利益。这种现实处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这些国家的表现。

到目前为止,中东欧国家对乌克兰危机的政策大致有三种情况:第一种,紧跟美欧,反应激烈,如波兰、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和科索沃等国;第二种,较为克制,讲究分寸,如匈牙利、捷克和斯洛伐克等国;第三种,坚持平衡,不偏不倚,如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等国。

波罗的海三国坚决支持对俄罗斯进一步进行制裁。波兰和罗马尼亚对乌克兰事件的反应最为强烈。它们是中东欧最大的两个国家,分别在中欧和东南欧起着“领头羊”的作用。尽管波兰也严重依赖俄罗斯的天然气和石油供应,但波、罗两国都对俄罗斯存在历史恩怨、愤恨交加,主张大规模制裁俄罗斯。

特别是波兰,无论在沙皇俄国时期,还是在苏联时期,都受到俄罗斯扩张主义的侵害,所以对美国和欧盟实施的制裁政策持强硬态度,努力为乌克兰的反俄立场出谋划策。在乌克兰危机一开始,波兰就带头支持乌反对派。目前,波兰倡议欧盟成立欧洲能源联盟,使那些依赖俄罗斯天然气和石油的国家从其他渠道获得能源,摆脱俄罗斯的控制,从而使欧盟真正独立于俄罗斯的天然气和石油供应。

目前波兰对乌克兰问题的政策:一是要求美国与欧盟对俄罗斯采取更严厉的制裁措施;二是力求各国以及各国际金融机构向乌克兰新政府提供更多的援助;三是要求美国兑现其承诺,在受到侵略的情况下保护波兰。同时,波兰还向俄罗斯明确表示,乌克兰危机破坏了华沙与莫斯科近期在外交关系方面取得的进展,近年来两国之间改善关系的努力很快就会成为历史。

至于罗马尼亚,从历史上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斯大林与希特勒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致使罗失去了其北部和东北部的领土。从目前的情况看,罗之所以态度强硬,有着自己的政治目的:更紧地控制摩尔多瓦,以便未来将摩尔多瓦并入罗马尼亚。在这个苏联加盟共和国,俄语是摩尔多瓦的第二大官方语言。早在1990年底,这个共和国内的德涅斯特河沿岸一个狭长地带的俄罗斯族就宣布脱离摩尔多瓦,成立“德涅斯特沿岸共和国”,至今未能得到国际社会承认,但该地区得到俄罗斯的军事(有1000名以上的俄军驻守在这里)和财政援助。乌克兰危机爆发后,这个谋求分裂的共和国再度成为地区热点问题。当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后,“德涅斯特沿岸共和国”也提出了要求俄罗斯联邦研究该“共和国”加入俄罗斯的问题。摩尔多瓦现执政的自由联盟执行疏远俄罗斯、亲欧盟的方针,主张争取在2014年6月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对摩尔多瓦这一届政府的举动,俄罗斯早在2013年就警告说,将停止进口摩尔多瓦的产品,并驱赶在俄打工的摩尔多瓦工人,停止天然气供应等。摩尔多瓦政治学家伊戈尔·巴塔认为:“现在已经没有了游戏规则,俄罗斯在为所欲为。如果摩尔多瓦得不到与欧洲一体化的前景承诺,那摩尔多瓦就没有维护自身独立的任何希望。”同时,巴塔也认为,近期内俄罗斯不会强行入侵摩尔多瓦,莫斯科方面更多的是指望摩尔多瓦内部发生分裂,用经济手段施加压力,使摩尔多瓦疏远欧盟。

4月14日,在乌克兰东部地区纷纷要求实行联邦制,反对基辅临时政府的情况下,罗马尼亚总统伯塞斯库在罗电视台上声称,“我不反对俄罗斯,但是,我也不能闭眼不看现实”。他还说,实际上,黑海已经完全被俄罗斯军队控制,变成了俄罗斯的“内湖”。他认为,乌克兰当局在其东部的军事行动“完全合乎情理”,“只要不发生大规模流血冲突,俄罗斯就不会入侵乌克兰领土”。

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反对制裁,因为它们严重依赖俄罗斯的天然气和石油供应。同时,俄罗斯又是重要的贸易伙伴,也是投资国之一。

捷克高层对于乌克兰危机的表态,既有强硬表态,也有温和之声。捷政府在对俄制裁问题上左右摇摆,主张通过欧盟的东部伙伴关系计划和维谢格拉德集团的平台表达自身的政治立场。捷克总统泽曼表示,愿意充当乌克兰危机的调停人,召集相关各方进行联合谈判。他认为,谈判组应往返于基辅和莫斯科之间,而不是只固定在某一个地方。捷克总理索博特卡提醒,对俄制裁会影响捷克就业,可能危及欧洲经济增长,因此反对加大制裁,希望在欧盟框架内就此事进行谈判。捷克外交部部长扎奥拉莱克表示不必急于在乌克兰问题上采取强硬措施,只要俄军没有越过边境,欧盟就不应对俄进行制裁。乌克兰危机对捷克来说是个难题,因为捷乌双方有非常重要的经贸往来及较紧密的文化联系,此外,捷克境内还有大量乌克兰族人。经济战不仅不利于俄罗斯和乌克兰,也对这一地区其他国家乃至欧盟自身造成伤害。并且,单个国家对俄实施单方面制裁有损欧盟集体行动的效力。

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刚在2014年1月访俄和普京会谈后,两国签署了扩建匈帕克什核电站的政府间协定,俄将为该项目提供100亿欧元贷款,匈方则重申匈参加“南溪”天然气管道建设的义务。另外,匈牙利政府在乌克兰事件中特别关心在乌克兰的近20万匈牙利族人的安全。欧尔班还特意走访了匈乌两国边界地区,听取了在那里的情况介绍。3月初,匈和维谢格拉集团其他三国一起发表声明,对乌克兰局势表示忧虑,认为在亚努科维奇总统下台之后,乌克兰的局势将会不稳定,四国外长一致同意加强协调应对乌克兰难民越境涌入他们的国家,呼吁所有各方避免采取有可能产生破坏的任何行动。3月中旬,维谢格拉德集团国家外长与德国外长会晤,认为任何针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都会对维谢格拉德集团国家造成严重影响,届时需要欧盟为这些国家提供帮助。

如果说波罗的海三国和波兰等国对俄国和苏联有着悲痛的历史回忆,那么,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等国则对俄国和苏联存在斯拉夫血统和文化上的情感联系。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的口号是:“决不反对俄罗斯,也决不反对欧盟。”保加利亚不顾欧盟的反对,坚持与俄罗斯合建“南溪”天然气管道并计划让俄罗斯参与保加利亚的新核电站建设,俄将出资几十亿欧元。

乌克兰危机刚开始时,保加利亚执政的社会党及其政府持观望态度,对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也没有反对或承认。保加利亚极右翼政党“进攻党”还派代表团到克里米亚,支持俄罗斯的行动。保政府一再强调“保加利亚应该保持充分的平衡和理智”,主张欧盟、俄罗斯和乌克兰三方进行“政治对话”。

保加利亚总理奥雷沙尔斯基说,政府在乌克兰危机中的立场是明确的:第一,要动用一切政治的和外交的手段支持和保护保加利亚的少数民族(有25万—30万保加利亚少数民族生活在乌克兰);第二,支持乌克兰的领土完整;第三,呼吁乌克兰政府执行使乌克兰境内所有公民接近和团结的政策,执行不要使紧张局势升级的政策。“我们和欧盟其他几个国家对制裁最不感兴趣,因为制裁很可能对几个东欧国家造成巨大损失。”保加利亚希望俄乌双方保持克制,“利用外交和政治手段解决冲突,不要采取其他对峙方式”,希望乌克兰当局执行各民族融合的政策,打击极右新民族主义集团,“尊重乌克兰境内所有公民,其中包括保加利亚族群的权利”。保主张授权联合国安理会派遣维和部队到乌克兰解除准军事组织,维护稳定。5月10日,保社会党领导人斯坦尼舍夫再次重申,保加利亚主张通过对话解决乌克兰危机,“保加利亚愿意成为解决乌克兰危机的桥梁”。

乌克兰事件发生后不久,欧盟期待西巴尔干国家在与欧盟一体化过程中在对外政策及一系列国际问题上能与欧盟协调一致,并威胁说此举对这些欧盟候选国和潜在候选国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除阿尔巴尼亚和科索沃对欧盟表示支持外,马其顿和黑山没有明确表态,波黑没有取得共识。塞尔维亚则在欧盟与俄罗斯之间搞平衡,美其名曰:“不持立场。”

乌克兰危机爆发后,塞尔维亚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塞是欧洲唯一一个与俄罗斯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而又同欧盟签订了联系国协定的国家。所以,乌克兰危机使塞的处境极为尴尬。3月,塞尔维亚执政的进步党称,“当务之急是关注自身的问题”,而不要在乌克兰问题上选边站。塞总统尼科利奇以及离任总理达契奇和新任总理武契奇均表态强调,塞尔维亚入盟是塞的优先考量,同时俄罗斯也是塞的传统盟友,俄罗斯从未制裁过塞,塞也不会制裁俄罗斯。5月1日,塞尔维亚新政府外长伊维察·达契奇正式表态说,他的国家对乌克兰危机“保持中立态度”。他说,塞尔维亚绝不会参与对俄罗斯的任何制裁行动,“我们同俄罗斯有良好的关系,广泛的经济合作,希望西方尊重我们”。

当然,乌克兰局势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动荡不定。在美欧大国的施压下,中东欧国家的态度和政策也许还会有变化,值得继续关注。

(原载《欧亚社会发展动态》201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