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跬步集(上)](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147/936147/b_936147.jpg)
“芒砀云气”的建构与历史影响
“芒砀云气”或称“芒砀王气”“芒砀紫气”,是“东南天子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刘邦集团渲染刘邦皇权天命论的谶语迷信和政治神话。“芒砀云气”雏形于秦,历西汉一朝发展,影响到西汉末年直至魏晋。这种皇权天命理论对后世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 “芒砀云气”是刘邦政治神话的重要组成部分
《史记·高祖本纪》载:
秦始皇帝常曰:“东南有天子气。”于是因东游以厌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隐于芒砀山泽岩石之间。吕后与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问之。吕后曰:“季所居上常有云气,故从往,常得季。”高祖心喜。沛中子弟或闻之,多欲附者矣。
这是芒砀云气的正史版本,也是刘邦政治神话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东南有天子气”,高祖先是“自疑”,接着就是行动,“隐于芒砀山泽岩石之间”。为了印证高祖的“自疑”,于是吕后出场,亲自导演,依刘邦“所居上常有云气”就很容易地找到刘邦。刘邦的这则政治神话,一方面说明芒砀有“云气”,芒砀山为帝王发迹之地;另一方面说明“云气”跟着刘邦,刘邦有帝王之命。这两条重要的信息给当时当地的民众以心理上的震撼和影响,既然刘邦是真命天子,那他反对秦朝就是正确的,是替天行道,广大民众跟随刘邦反秦也是符合天意的正义之举。
刘邦早期的政治神话,还有“赤帝子斩白帝子”的神话。《史记·高祖本纪》载: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愿从者十余人。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径开。行数里,醉,因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何哭。妪曰:“人杀吾子,故哭之。”人曰:“妪子何为见杀?”妪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人乃以妪为不诚,欲笞之。妪因急不见。后人至,高祖觉。后人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诸从者日益畏之。
从刘邦的智慧及韬略观察,“赤帝子斩蛇”及“老妪夜哭”很有可能是刘邦精心导演的一场“骗局”。因为古代帝王将相多采用此法愚弄人民,以宣示自己的天命。这与陈胜起义反秦所制造的“鱼腹丹书”“篝火狐鸣”的故事有雷同性和异曲同工之妙。当然,刘邦制造赤帝子斩白帝子政治神话的用意是为了更好地反秦,绝非单纯因为此次押解戍囚骊山之行不利而突发奇想。可以断定,刘邦对反秦之事早有准备。为了形成反秦的强大阵势及秦朝必亡的结论,刘邦把自己打扮成赤帝子,有“王气”,反秦之事是应天之命,反秦成功后称帝当王又是天定的、自然的。
还有一则传说,也验证了刘邦的处心积虑。《史记·高祖本纪》载:“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这种传言更进一步验证了刘邦“龙种”身份,凸显了自己王命的存在。
刘邦的这些政治神话,为他反秦成功及日后的政治作为奠定了基础。当沛令在萧何等的劝说下准备借助刘邦声望反秦时,恳请吕雉与樊哙前往芒砀山请求刘邦出山。这一次为刘邦宣传自己具有王命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吕后与人俱求,常得之。”“季所居上常有云气,故从往,常得季。”通过吕雉之口彻底排除了刘邦参与密谋的可能性,使刘邦具有天命的观点更具可信度。其实,一个关键性人物樊哙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樊哙一直是刘邦与沛县方面保持联络的关键性人物,樊哙又是吕雉的妹夫。鉴于这种特殊关系,刘邦很有可能通过樊哙之手,上演了“芒砀云气”的政治神话。
二 “芒砀云气”是“东南天子气”的重要组成部分
秦都于咸阳,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秦始皇最担心的是来自东南方的挑战。前述“秦始皇帝常曰:‘东南有天子气。’于是因东游以厌之”即是如此。
中国古代的东南地区,指淮水、长江、浙江下游一带,相当于现在的安徽、河南、江苏、浙江省的部分地区。因此,从地理位置看,“芒砀云气”在“东南天子气”的范围之内。
秦统一中国后,东南楚民强烈的反抗斗争在秦始皇的心中留下了可怕的阴影。东南地区距都城咸阳遥远,中央政权无法进行直接管理。这时,社会上又传出“东南有天子气”的谣言,更使秦始皇心神不安。因此,为防范东南的天子气,秦始皇曾多次巡游东方,足迹遍布东南各地,其目的就是“以厌之”。秦始皇还招揽大批神仙方术之士,仅“候星气者至三百人”,他利用这批人在东南地区大张旗鼓地进行破坏“天子气”的活动。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分天下为36郡,今天的安徽北部和商丘地区属于砀郡。芒、砀非一地,芒为芒邑,属于砀郡,芒地有山,砀地无山。芒砀群山及周边沼泽是刘邦发迹与起兵反秦之地,也是首举反秦大旗的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长眠之地。所谓芒砀山,由互不相连的15座山组成,全部在今天的芒地,即现在的河南省永城市芒山镇山城集附近,面积约20平方公里。除了方圆几十里的山之外,山与山之间有很多泽地。
《史记·高祖本纪》有“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送徒”, “高祖被酒,夜径泽中”, “隐于芒砀山泽岩石之间”等记载,这里的泽即是与山地相连的沼泽。“丰西泽”即是丰县西边的泽,即“芒砀山泽”。芒砀周边泽地密布,既给刘邦起义军提供了理想的藏身之地,又为官府追杀缉拿农民起义军设置了障碍,有助于起义军力量的壮大。
由此可见,“芒砀云气”是“东南天子气”的重要组成部分,“芒砀云气”是刘邦建立西汉的政治神话和舆论基础。芒砀群山及周边沼泽是刘邦起兵反秦之地,也是汉兴之地。
三 “芒砀云气”在西汉的发展
《史记·高祖本纪》开始部分可以说是一部神话史,从刘媪梦感蛟龙而孕到刘邦起兵攻沛前后,基本上是一系列神征灵应和部分事实的组合。这也是“芒砀云气”建构的开始。
刘邦利用“东南有天子气”“芒砀云气”的谶言以提高政治身价,从而为发动起义聚集了力量。刘邦反秦成功称帝建立西汉,不但应验了“芒砀云气”的政治神话,而且宣告了秦始皇东游厌天子气的失败,证明东南有天子气。所以,西汉王朝定都西北长安后,仍把东南地区作为防范的重点,先后分封诸侯王国以拱卫中央政权。但是,在“东南有天子气”的作用下,东南各地掀起了一次次谋夺“天子”之位的政治风波。这样,西汉政权建立后,刘邦及其继任者又对类似“东南有天子气”的谣言忧心忡忡。
西汉西北与东南的斗争,首先从剪除有异心的异姓王开始,先是杀韩信,接着是诛英布。而景帝三年(前154)爆发的“七国之乱”,是东南地区同姓王反对西北中央政权的开始。因平叛“七国之乱”有功的梁孝王刘武,居功自傲,目无法制,出行行天子礼。太子刘荣被废之后,欲争储位,而且行为越来越放纵,甚至暗杀了朝廷之中反对立他为储的大臣。这是刘武“芒砀云气”思想和心理的再现。西汉中期,淮南王刘安也认为“东南有天子气”意欲谋反,他召集方士宾客编撰的《淮南子》一书,对西北政权多有微词。《史记·淮南列传》载:谋士伍被曾劝说淮南王刘安必须待机行事,并称引汉高祖刘邦善于把握时机,等待“圣人当起东南”。随着西汉政权的巩固和诸侯王实力的减弱,“东南有天子气”之说由硝烟战争又演变为神学迷信,并出现在流行的纬书中。如《易纬·通卦验》载:“乱起势多,亡行之名合胡谁,代者起东南。”《太平经·天谶支干相配法》亦云:“东南者为阳,西北者为阴。”“天谶格法,东南为天斗纲斗所指向,推四时,皆王受命。西北属地,为斗魁,所系者死绝气,故少阴太阴土使得王,胜其阳者,名为反天地,故多致乱也。”这些都是社会现实斗争的间接反映。
“东南有天子气”始于反秦之际,到了西汉演化成东南地区对抗西北中央政权的精神武器。由于刘邦应验了“芒砀云气”的政治神话,所以,西汉政府对于“东南有天子气”的态度是微妙的,一方面是正面宣传,说明西汉政权是天授;另一方面是打压防范,害怕有人利用“东南有天子气”以反对地处西北的西汉政权。这种斗争持续到东汉,甚至到魏晋时期仍在起作用。
四 “芒砀云气”对后世的历史影响
战国秦汉之际流行占候术,叫望气,观测云气以预测吉凶。《史记》《汉书》记载了很多望气占候的史例。秦始皇所担心的预言“东南有天子气”,应该源出于望气术士。《史记·高祖本纪》中秦始皇言“东南有天子气”, “高祖即自疑”,是指刘邦自我对号入座,自认“天子气”应于己身,显露出一种强烈的“预言自我实现”的心理状态。
“东南有天子气”“芒砀云气”政治神话,既是超现实的、超自然的,又是特定社会政治文化的反映,并不是事后杜撰的,在当时有其产生、流布和发展的语境和社会习俗。例如,途中遇蛇而斩之,在现实生活中并非不可能发生;刘邦藏匿芒砀山中,也许与吕雉有秘密联系的方式,但为了安全起见,不得不假托神灵、天意等。“开国之君能开创一个朝代,而使整个天下归他统治,当然是不平凡的人物,必然有些与常人不同之处。”“东南有天子气”“芒砀云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据统计,汉代以来历代开国之君有神话的,算上曹丕、王莽、刘备、孙权,有23人,占总人数的92%。“它说明了开国之君所以有神话,绝不是一件偶然的事,其中必有一番道理。”
“君权神授”“王权天授”是历代王朝赖以建立并统治下去的理论依据。今天,作为无神论者的我们尽管不相信“芒砀云气”之类的东西,但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思想意识的幽灵并未绝迹。
(原载《史记论丛》第十集——中国商丘汉梁文化与《史记》研究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史记研究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