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位著名学者纵论邓小平理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论邓小平理论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和作用

徐光春

作者简介】徐光春,男,1944年11月生,浙江绍兴人,中共党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高级记者,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主任,第十一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中央巡视组组长。中共河南省委原书记,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党的十五大新闻发言人,第十五届中纪委委员,第十六届、第十七届中央委员。分别受聘为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武汉大学、郑州大学等校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出版《哲学与新闻》、《漫谈新闻出版》、《新闻纵横谈》、《我说新闻》、《新世纪广播影视散论》、《中国广播影视的改革与创新》、《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高级干部文库:跨越的脚步——推进中原崛起的实践与思考》、《学习理论文库:徐光春自选集》、《文化的力量》等著作。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以后,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实现两大理论飞跃所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共同构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邓小平作为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其创立的邓小平理论作为承前启后的思想理论,不仅对毛泽东思想的丰富、继承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也发挥了重要的奠基、开创和指导作用,邓小平理论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壮大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

一 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丰富、继承和发展

(一)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丰富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第一次理论飞跃的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思想理论体系。邓小平作为这一时期党的重要干部和重要领导成员,其思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毛泽东思想。

在革命时期,邓小平在领导百色、龙州起义,开展土地革命和创建左右江革命根据地,以及后来在中央苏区的重大革命实践中,形成的一些政治主张和理论观点,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方面:1929年12月,邓小平领导了百色起义,建立了红七军和以工农兵为代表会议的右江苏维埃政府,提出“没收一切地主的土地归乡苏维埃,分给农民”,“扩大反帝运动,用民众革命力量驱逐帝国主义”,“推翻军阀国民党政府”等主张。这与毛泽东提出的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任务和总路线是一致的,他以自己的革命实践和思想观点,丰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在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方面:邓小平在武装建设中,明确规定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提出“设在部队中的党委是部队的最高领导机关”,强调“要广泛地宣传发动群众,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参加战争,实行主力红军、地方武装和人民群众武装三位一体、高度结合的武装力量体系”。他重视军队的政治思想工作,尤其强调政治思想教育。在武装斗争中,他坚持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提出主动甩开敌人,尽量避开强敌,不死打硬拼,灵活机动地开展游击战争。这些都是对毛泽东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思想的具体运用和充实丰富。在党的建设理论方面:邓小平在革命实践中,在党的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坚持“布尔什维克化”,又不搞“唯成分论”,注重思想建党,要求健全支部生活、注意集体领导、实行民主化,强调党的一切决定任何同志均须遵从等纪律规定,从党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原则、组织纪律上为毛泽东党的建设思想形成提供了重要实践基础和理论支持。在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邓小平在革命实践中,认真践行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冲破了“左”的框框,没有机械地执行立三“左”倾冒险主义去攻打大城市。对于独立自主原则,邓小平一直强调,要善于独立自主地解决具体问题是事业成功的保证。邓小平这方面的思想和实践,不仅是对毛泽东有关思想的坚定践行,而且给予了进一步丰富。

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邓小平成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他一直处在中央领导工作的第一线,主持中央书记处工作,参加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及重要文件的讨论和起草,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特别是在一些重大历史节点、转折关头提出了一些重要思想理论观点,这些都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参与了中共八大政治报告和修改党章的报告的起草工作,并在中共八大上作了修改党章的报告,在执政党的建设、党的群众路线和民主集中制、领袖人物对政党的作用,以及反对“个人神化”、“个人崇拜”等问题上,都为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党的八大后,他强调要正确宣传毛泽东思想和正确理解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关系问题,指出,“对待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很严肃的原则性的问题,不要庸俗化”。同时,邓小平在参与经济建设的领导中,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方针发展国民经济,提出了一系列克服困难,调整和恢复经济的方法和措施。他明确指出“今后的主要任务是搞建设”,并提出“我们在建设方面的指导思想应该是面对国家的现实、面对群众的需要”。他还提出,“克服当前困难的办法,一个是减少两千万城市人口,一个是加强农村生产队的工作”,“农业要恢复,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政策。一个方面是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农民能够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多搞点粮食,把经济作物恢复起来。另一个方面是工业支持农业”。这些思想观点,在理论上比较系统地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对以后的探索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文化大革命”期间,针对林彪等人把毛泽东思想庸俗化、教条化的错误倾向,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旗帜鲜明地作了坚决的斗争,提出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强调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确地阐明了毛泽东思想的本质和精髓,有力地捍卫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地位。在主持国务院工作时,针对党的指导思想出现的严重偏差和工作的严重失误造成了对经济建设的破坏,邓小平以整顿铁路为突破口,以整顿工交战线为重点,以整顿经济工作为中心,以党的整顿为核心,对“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混乱局面进行全面整顿,强调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千方百计减少动乱带来的负面影响,努力使中国转入经济建设轨道上来。在全面整顿中,邓小平提出了许多关于经济建设的重要思想观点,把经济建设提高到“纲”的高度,突出了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对党的指导思想上的错误进行了有力的纠正。

(二)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

毛泽东同志去世后,邓小平在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科学正确、历史辩证、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的功与过,重新确立并努力坚持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在领导中国拨乱反正、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事业的进程中,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邓小平理论,使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得以很好地坚持和继承。

第一,继承了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既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也是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遵循。邓小平复出之后,他继承了毛泽东思想,坚定不移地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思考和解决新时期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他坚持毛泽东倡导的从中国客观实际出发,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大讨论,进行拨乱反正,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邓小平提出我们的一切方针政策、党和政府的各项工作,都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的论断,正是他对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忠实继承。邓小平还指出“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继承并发扬了毛泽东关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

第二,继承了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成果。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提出了一些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国防、外交等方面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和观点。从理论渊源上说,这些探索成果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重要思想先导和理论创新基石。比如,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邓小平坚持了毛泽东把社会主义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的观点,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问题上,邓小平坚持了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的正确判断,进一步提出了用改革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道路问题上,邓小平坚持了毛泽东从中国国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等等。

第三,继承了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理论。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提出“两个务必”,坚持思想建党,努力保持党和国家的性质永不变色;强调端正学风,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不断提高执政能力等。邓小平继承毛泽东党的建设思想,分析了我们党在执政特别是改革开放条件下面临的新考验,强调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三)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独成体系的思想理论,又是一脉相承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邓小平理论不仅继承了毛泽东思想的思想精髓和基本精神,而且从新的时代、新的实际、新的任务出发,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特别是在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第一,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实现了由以政治革命为中心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毛泽东思想以夺取政权为中心,以建立人民民主专政为目的。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了由夺取政权到建设社会主义的战略转移,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由于主观、客观、国内、国外的诸多原因,特别是在指导思想上发生了“左”的错误,仍然摆脱不了过去以阶级斗争为中心思维方式的影响,未能真正实现这个转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制定并实施“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使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发生重大转变,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真正转移到经济建设的轨道上来。

第二,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计划经济被看成是社会主义区别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在苏联计划经济模式的深刻影响下,毛泽东关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些思想就只能脱胎于计划经济的版式。邓小平理论突破了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在邓小平主导下,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就提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在南方谈话中,他进一步强调“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据此,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这些思想观念的形成突破并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境界。

第三,形成了改革创新的理论,实现了由以阶级斗争为动力到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的转变。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毛泽东曾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巨大动力,但由于他晚年“左”的思想影响,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沉痛历史教训。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科学揭示了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他指出,加快发展必须大力推进改革开放,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些论断进一步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深化了我们党对于社会发展动力规律的认识。

第四,作出了对外开放的决策,实现了由关门搞建设到打开国门开放发展的转变。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虽然认识到要与世界上一切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开展平等互利的经济贸易交流,但由于西方大国对我国实施孤立封锁,再加上对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认识不清楚,导致我们不得不关起门来搞建设。邓小平在深刻总结关门搞建设的严重教训基础上,作出了实行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拓展了社会主义的发展空间。

二 邓小平理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开创和指导

(一)邓小平理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结合新的实践推进理论创新,实现第二次理论飞跃所产生的重要理论成果,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新的发展阶段,是中国共产党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思想理论体系,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组成,是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奠基,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思想观点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思想观点,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轮廓,邓小平理论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论述成为一条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理论主线。

第一,邓小平理论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体内容。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社会主义军队和国防建设论、社会主义“一国两制”论等一系列重要思想理论观点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为该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开拓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同志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都是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添了新的思想内涵。

第二,邓小平理论搭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邓小平理论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是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搭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并总结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同志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都是在这一理论框架下形成的关于党的建设、国家发展、民生改善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指导方针。

第三,邓小平理论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选择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必须搞清楚的首要问题,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主线。邓小平始终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理论主题,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在新的历史时期,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创立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理念,回答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对这些重大问题的回答,实质上都是依据新的社会实践,围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这一理论主题展开的,是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回答,是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二)邓小平理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

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步和推进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以及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正式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十二大后,邓小平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命题,提出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断。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概括了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过程中,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一系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新的科学理论观点。这些观点构成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框架。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又提出很多破解社会主义建设难题的新思想、新理论,把邓小平理论推向新境界。邓小平理论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一,邓小平理论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从基本范畴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均来自于邓小平理论。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首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论断,强调“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命题在党的代表大会上正式提出。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概念,系统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轮廓,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始构建。党的十四大全面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并写入党章,明确指出了它的指导意义。党的十五大将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作了新的概括,首次提出“邓小平理论”的新概念,并指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形成。可以说,邓小平理论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

第二,邓小平理论构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石。弄清楚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前提,也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邓小平明确指出我国已是社会主义,但还处于不发达、不完善、不成熟的阶段,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强调,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对中国国情正确认识的科学结论,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我们党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和“三步走”的战略步骤,实施了改革开放重大决策,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上了康庄大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同志的系列重要讲话,都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判断的基础上,在正确认识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前提下,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建设规律的成功探索。

第三,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问题。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是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核心问题,能否全面准确认识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能否解决好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邓小平科学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根据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科学论断,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上,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从理论上解决了长期困扰我们的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突破了只从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等原则出发而离开生产力抽象地去认识社会主义的传统观念,澄清了原来对社会主义认识中的不科学成分,正确地创造性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科学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导向。

(三)邓小平理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

邓小平理论在党的十五大上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被确定为党在一切工作中的指导思想,这就意味着邓小平理论不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逐步形成并确立起来,科学发展观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习近平同志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也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形成并发展起来。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提供了思想上的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丰富发展的思想指南。邓小平理论不仅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且将这一思想路线作为党的指导思想贯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建设实践中。改革开放30多年来,正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不断探索和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先后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等重大战略思想。习近平同志指出:“正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在继承前人的同时又能不断创新,在实践中不断获得新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邓小平理论坚持重视实践经验的总结及其对理论的决定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提供了方法上的指导。邓小平理论十分重视实践经验的总结及其对理论的决定作用,强调:“我们说的做的究竟能不能解决问题,问题解决得是不是正确,关键在于我们能否理论联系实际。”“不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不相结合,不可能有现在的一套方针、政策。”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方法上的指导。邓小平理论就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以及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等重大战略思想,都是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形成的,是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和深化。

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提供了原则上的指导。邓小平理论把坚持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作为共产党人的最高准则和根本目的,并强调把人民利益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是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在实际工作中,邓小平时刻关注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在这一原则指导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科学发展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习近平同志的系列重要讲话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三 邓小平理论始终是党和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思想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加强党的建设、实现科学发展、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指导思想,是党和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艰苦实践中创造的弥足珍贵的重要精神财富,也是邓小平同志奋斗一生对党和人民事业的伟大贡献。

(一)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成功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不断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在坚持改革创新、开放创新中不断拓展,坚定不移走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开辟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努力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壮美华章。

(二)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同志的系列讲话精神等重大战略思想,是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是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它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依据新的社会实践不断创新发展。我们要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加强理论武装和推进理论创新,在新的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作出新概括,不断深化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以新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战略思想不断充实、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开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三)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根本保障。经过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不懈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但还不够完善,必须随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而不断完善。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伟大旗帜,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为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总之,邓小平理论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扎根马克思主义,面向中国新的实际,上承毛泽东思想,下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它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思想体系,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中所占有的地位、所发挥的作用、所产生的影响,是极其重要和深远的,要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