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创新体制现代化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现代化背景下的我国科技体制机制创新

第一节 现代化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主题和背景

“现代化”一词是研究社会历史变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经典现代化理论将其概括为: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杜艳华《:马克思恩格斯对现代化起源的科学论证》《,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2008年11月1日。当代以色列社会学家、新功能主义和现代化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S.N.艾森斯塔德在《现代化:抗拒与变迁》一书中说:“就历史的观点而言,现代化是社会、经济、政治体制向现代类型变迁的过程。它从17世纪至19世纪形成于西欧和北美,而后扩及其他欧洲国家,并在19世纪和20世纪传入南美、亚洲和非洲大陆。”

“现代化”(Modernization)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在使用和理解这个概念时经常出现歧义。在当下语境中,对于“什么是现代化”有四种典型理解方式:一是认为现代化是指近代资本主义兴起后特定国际关系格局下,经济落后国家通过技术革命,在经济和技术上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过程。例如,周恩来总理曾说道:“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理解方式主要是从生产力(技术与经济)的角度来谈现代化,其蕴含的意思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本身已经是现代化的。二是认为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是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进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三是认为现代化是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包括工业、经济、知识增长、政治发展、社会动员、心理适应等各个方面)急剧变动过程的统称,或者说,现代化是自科学革命以来,由于人类知识史无前例地增长而使人类得以控制其环境,各种传统制度适应于因知识增长而发生的各种功能性变化。四是认为现代化主要是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是人类对自己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合理性的控制的扩大(帕森斯)。

根据以上观点,可以将现代化的内涵归纳为两个基本层面:广义的现代化是指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的推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并引起社会组织与社会行为深刻变革的过程。狭义的现代化是指经济社会落后国家采取适合自己的高效率途径,通过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带动广泛的社会改革,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

随着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对现代化内涵与外延的研究逐步形成了现代化理论。在过去几十年里,世界现代化研究出现了3次高潮,形成10种主要理论:经典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后现代化理论、生态现代化理论、反思性现代化理论、多元现代性理论、全球化理论、第二次现代化理论和综合现代化理论。何传启:《现代化研究的十种理论》,《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5月29日。从实践到理论,现代化的内涵与外延不断实现深化和扩展;从理论到实践,现代化已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主题和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