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坚持指导思想,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4)
第一,推进理论创新。理论创新的前提是把握理论,根源是实践,途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要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努力学习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际工作,分析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并用实践的经验丰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谱写马克思主义的“新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相结合,深刻回答在新时代面临的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明确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的“八个方面”核心内容。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即: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第二,推进实践创新。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长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日新月异,会不断遇到新的挑战和问题,老办法往往会不管用,党员干部要把思想认识从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努力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用新的思想和办法解决实际问题,推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局面。当前,要注意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按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要求,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要求出发推动工作;学习运用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深刻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学习运用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的观点,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学习运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学习运用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动工作;学习运用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学习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第三,推进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全面创新的组成部分和保障。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制度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遵循宪法,遵循党章党规,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规律,深化制度改革,不断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社会制度和生态文明制度,特别是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制度,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第四,推进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全面创新的组成部分和基础。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一种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思想与中国文化实际相结合,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建立和完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制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思想道德建设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制度、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制度,努力形成完善的文化建设制度体系,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四、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相结合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革命时代相结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范畴,即:“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党的建设等一系列重要思想,科学回答了马克思主义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等问题,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建立了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十年“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局面,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相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提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等等一系列重要思想,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面临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走向新世纪的过程中,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和世界社会主义严重曲折的局面,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世纪之交的时代相结合,确立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系统回答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面临的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进一步回答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21世纪的新成果。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新世纪相结合,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系统回答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面临的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进一步回答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相结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永不止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任重道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马克思主义也面临着进一步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问题。”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时代特征和人民群众相结合,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励精图治、攻坚克难,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马克思主义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人类和平发展的道路上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辉。
注释:
[1]刘建军:《马克思传》,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3页。
[2]刘凤舞:《恩格斯传》,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版,第1—5页。
[3]李应齐:《傅莹应邀在英国皇研所演讲 谈“失序与秩序再构建”问题》,人民网,2016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