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内心的冲突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现代人内心的冲突和解决办法(3)

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的因素就是孩子感觉到外界环境中潜伏着虚伪。有这种感觉的孩子会觉得父母对自己的爱,社会上的宗教活动、慈善活动,成人表现出的慷慨大方、诚实可靠等可能都是假装的。没错,这其中的确有一些是虚伪的,而其余的则可能是因为孩子感觉到了父母行为中的矛盾,进而产生的反应。这些约束性因素经常是结合在一起的,有的比较明显,有的却深藏不露,所以心理医生只能逐渐地来认识这些因素对孩子成长过程所产生的影响。

孩子在不安的环境中成长,在困惑中探索着自己的生活道路,尝试寻找一种方法以应对这个世界中让自己感受到危险的事情。尽管他是孤军奋战,内心也充满着无尽的恐惧,但在无意识中,他也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方法,拥有了应对环境的力量。在此过程中,孩子不断完善自己的策略,同时也逐渐培养起顽强的、持久的性格倾向,这些倾向成为了他人格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把这种性格倾向称之为“病态人格趋势”。

如果只局限在个体的趋势上就不能完整地描述冲突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要纵观全局地观察和分析孩子们在这些状况下可能会有的以及实际上的发展方向。尽管我们无法清晰地看到细节,但我们却可以清楚地看出他们在应对外界环境过程中所采取的主要步骤和方法。我们发现开始时的情况可能会混乱不堪,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必然会慢慢呈现出三个主要的发展方向:那就是与人亲近、与人对抗、回避他人。

孩子亲近他人时,尽管内心还存有恐惧,怕别人对他疏远,但他愿意正视自己的无助状态,想从他人那里得到依靠和温情。在这种情况下他才会感到自己是安全的。这种类型的孩子在家人发生矛盾时,会选择站在势力较强的一方,以此来获得一种心灵的寄托和支撑,使自己不再感觉到孤立无援、软弱无能。

孩子与人对抗的时候,是对他所处的环境抱有敌意。在他们眼中,这种对抗是正常的,所以他们总是下意识地或无意地要进行反抗。他们对所有人的感情和意图都盲目地持怀疑态度,并以自己能想到的所有方式进行反抗。这些孩子的目标是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强者,打败他人不仅是为了保护自己,也是为了进行报复。

孩子有回避他人的行为时,实际上是处于一种既不想反抗他人也不想获得归属感的状态中。他时刻保持着一种适度的距离,他认为别人不能理解他的内心世界,自己与别人没有太多的共同点,所以他们就建立了一个独立的世界,这个世界中包括了大自然、书籍、玩具还有他们的梦想。

在上述三种状态中,基本焦虑中都有某一种因素被过分夸大了。按照顺序来说分别是无助状态、敌对情绪和孤立离群。但实际上我们发现,无论上述哪种因素都不可能完全占据孩子的心灵,因为这些心态是随着孩子的成长必然出现的,而我们从整体分析中得到的只是占据优势地位的倾向。

随着对充分发展的病态人格的深入研究,这个事实也越来越明显。我们可以看到,有的成年人身上也会突出表现出上述三种状态中的一种,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倾向停止了活动。一个人身上的主要倾向表现为对他人的依赖与服从,但同时也会具有攻击倾向以及独处孤立的需要。而一个主要表现是敌对他人的患者身上也同样存在着服从和渴望独处的倾向,在回避他人的患者身上也怀有敌意和渴求他人关爱的倾向。

这里占主导地位的倾向就是支配个人实际行为的态度,它是患者最轻松自如地应付别人的手段。一个回避他人的人会无意识地使自己与他人保持令自己感到舒服安全的距离,而若是让他与别人共处他就会不知所措。虽然也会有例外,但这种处于主导地位的倾向往往都是患者下意识中最愿意接受的倾向。

当然,我们强调占主导地位的倾向并不是说其他不明显的倾向就是比较弱的。例如,我们经常难以判断,对一个表现出依赖与服从的主要倾向的患者来说,对温情的渴望是不是一定强于支配他人的愿望,他的攻击冲动是不是只是表现得不那么直接而已。事实已经证明,被掩盖的次要的倾向很可能具有巨大的能量。我们可以在很多例子中看到处于主要地位的倾向与次要的倾向换了位置。无论是在儿童患者中还是在成人患者中,这都是屡见不鲜的。我们都熟悉的英国作家毛姆(Maugham)的小说《月亮和六便士》中,主要人物斯特雷克兰德就是个典型代表。另外在女性病史中也有证可循。原本桀骜不羁、雄心勃勃,像个野小子一样的小姑娘坠入爱河后就可能会变成一个温柔顺从又很软弱的女孩。而一个孤立不合群的人在遭遇重大变故或不幸之后,也许就会变成一个依附他人的人。

四、几种冲突的关系

上述几种类型的变化为我们回答下面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些启发,这些问题是:成人期的经验是不是根本就不重要?是不是我们早在孩童时代就已经定了型,并且永远不会改变?从冲突的观点来研究病态人格的发展,能够比常人更正确地研究解决病态人格问题。举例来说,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是:如果儿童时代没有受到严厉的管制,任其自由发展,那么后来的人生经历中,特别是青年期的生活体验就会对人格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反之,如果在儿童时代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将孩子塑造成一个死板的不会灵活应变的人,那么后来的生活经验也不会对他产生很大的影响,使他有所改变。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部分原因在于,孩子早已形成的死板僵硬的性格阻止他去接受新的经验——可能他的自我孤立已经非常严重,甚至到了不想让任何人接近他的地步,也有可能是他根深蒂固的依附性格使他习惯于受人支配,居于从属地位。另外,还有部分原因在于他总是用旧眼光去看待新出现的一些问题。例如,攻击型的人如果得到别人的关爱,他会将这种关爱看作是一种很可笑的表现,或认为对方是想从他身上得到一些好处,所有新的体验不但不能被接受,反而进一步巩固了他们原有的性格特征。当病态人格所有者改弦易辙,态度上出现了变化时,给人的感觉好像是他进入青春期或成人时期获得的经验促成人格的改变,可实际上,这根本就不是什么大的改变。实际的情况是:由于内在和外在压力的综合作用,使他放弃之前占据主导地位的态度,被迫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当然,这种改变的发生是以冲突的存在为前提的。

一般说来,三种态度不会互相排斥:一个人既能屈从于人,又能凌驾于他人之上,还能躲避他人独处。三者是可以相互协调、互为补充的。如果某种态度占据强势地位压制住了其他两种态度,那也只能说明是在一个方向上走过了头。

但是,在病态人格中却有很多理由可以证明三种态度是不可能协调的。因为病态人格所有者无法像正常人一样灵活地面对社会,处理人际关系,他们无法顾及自己的行为是否合理,只能屈从别人,或是对抗他人,或是逃避现实孤立自己。如果他们不这样去应对,而是选择了别的方法,就会变得手足无措。这样一来,当上述三种态度同时作用于他身上时,他就陷入了激烈的内心冲突之中。

在这里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不可忽视,它严重地扩大了冲突的范围。这个因素就是:就像恶性肿瘤会逐步蔓延至整个生命机体一样,屈从、对抗、回避这三种态度也不会始终局限在处理个人和他人关系方面,而是会影响到个人的整个人格。最终的结果就是,这三种态度不仅控制了自己与他人的人际关系,也控制了自己与自己、自己与生活的关系。如果我们没能看到三种态度能支配一切的性质,就会片面地将病态人格的冲突归结为爱与恨、屈从与对抗、支配与服从等一对对矛盾。这样一来我们就会陷入误区,也正如我们在区别法西斯主义与民主制度时所犯的错误一样,我们仅仅抓住二者在某一方面的相反特点,例如二者对待宗教与权力态度上的不同,就以为掌握了它们的本质区别。我们承认不同的态度是一种区别,只抓一点而不计其余就会混淆这样一个事实:民主与法西斯代表的是两种完全不能相容的生活哲学,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

这些开始于我们与他人相处关系的冲突,最终会影响到我们的人格特征,这一点屡见不鲜。人际关系对我们品质的形成有巨大的决定作用,它规定着我们的奋斗目标与崇高的人生价值。所有这些性格特征反过来又对我们与他人的人际关系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说,它们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

病态人格的核心是相互矛盾的态度的冲突,我们称之为基本的冲突。之所以要使用“核心”一词,一方面是为了强调它的重要性,一方面是要强调它是一个中心部分,具有能动功能,病态人格就是围绕这个中心发散开来的。我的观点正与病态人格新理论的内核有关,其具体内容我将在下文中进行详细的论述说明。从广泛意义上来说,我的理论可以看作是对先前的一种观点,即病态人格是人际关系紊乱的表现的补充。

第三节 与人亲近型的内心冲突

一、冲突的不同类型

只通过细致地描述和介绍各种基本冲突在个人身上所发挥的作用,并不能完全说明基本冲突的本质特点。基本冲突是一种具有分裂性的力量冲突,病态人格所有者往往会在基本冲突周围设立一道防线,把它深深地防护起来,将人们的视线阻挡在外,使人们无法将基本冲突清晰地提炼出来。这样一来,我们能看到的、浮现在表面的就是解决冲突的各种尝试,而不是冲突本身。所以我们说,如果只把注意力放在患者的病史细节上,就看不到隐藏在深处的一些东西,我们所进行的研究和描述会走向过于就事论事的俗套,不能将问题明明白白地展现出来。

此外,我还要对前面章节已经进行的论述进行一下补充说明。要充分理解基本矛盾的内涵和外延,我们就得对所有对立的因素逐一进行分析研究。只有将患者表现出来的不同类型进行归类观察,侧重分析出每种类型的人所反映出来的占主导地位的某种因素,而且这种因素也能代表患者愿意接受的那个自己,这样才能取得一定程度上的成功。简单起见,我们将这些类型划分为屈从型人格、攻击型人格、孤立型人格三种。分析每种类型时,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患者愿意受它支配的这种态度,而尽量不去考虑被它所隐藏起来的冲突因素。在对所有类型的分析中,我们发现了共同的一点,那就是,是对他人的基本心态才使患者产生了或是至少帮助患者产生了某种需要、性格、压抑、敏感、焦虑,还有他特定的价值倾向。

也许我们选择的探讨方式存在着弱点,但它必然也有优点。在研究过程中被首先拿来作调查的对象应该能明显地表现出他的态度、反应、信念等结构特点,只有这样,当它们模模糊糊地出现在某些类似的病例中时,我们才能轻松地将它们辨认出来。不只是这样,观察分析典型的、不掺杂其他表现的病症,也会为发现三种类型的内在矛盾提供帮助。让我们再用民主与法西斯主义作一下类比吧。假如我们只是想指出二者的本质差别,那么我们就不会拿一个既有民主思想信仰,潜意识里又对法西斯意识形态怀有敬慕之心的人来做例子了。相反的,我们会首先通过社会主义的宣传资料和实际活动来详细了解一下法西斯主义意识形态,然后用这些和民主生活方式中最具代表性的相应表现来作一下对比。通过这种对比,我们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使我们能更好地理解那些试图妥协于两种意识形态之间的人。

二、屈从型内心冲突的表现

首先是屈从型类型者,他们表现出与人亲近的特点,他们渴望着温情和别人的赞美,特别需要得到一位伙伴,这个伙伴可能是一位知心朋友,是一位关心自己的情人,也可以是丈夫或妻子。总之,“他能够满足患者对生活的一切期望,能帮助患者判断善恶,他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替患者出谋划策以增加他的成功率或者胜算”。这些需求又反映出病态人格倾向所共同的特点:强迫性、盲目性,患者受挫后便产生焦虑或者变得颓丧。这些不需要依靠与患者相关的他人的个人价值或是患者对他人的真实情感就能发挥作用。虽然这些需要表现出来的特点各不相同,但都是围绕着一个相同的中心,也就是患者对亲近和归属的渴求。因为这些要求是盲目的,所以屈从型类型者总要强调他与身边的人有相同的爱好兴趣、相近的气质,而对他与别人不同的地方却总是选择忽视。他之所以产生这种误解,不在于他的愚昧无知、笨拙呆滞或缺乏观察力,而是由他自己强迫性的需要决定的。这种情形就如同患者所画的图画所显示的那样,患者认为自己是一个被一些形态怪异的凶猛野兽团团包围着的孩子。比如一个女患者是这样画的:她站在图画的中间,身材瘦小,可怜兮兮,身边围着一只想叮她的大蜜蜂,一条张牙舞爪要咬她的狗,一只长着利爪要挠她的猫,一头健壮的要用角顶她的牛。很明显,画中这些动物的实际特性是怎样的并不重要,我们要关注的是这些动物所具有的一些攻击性会使患者产生恐惧,因为畏惧她转而乞求温情。因此,屈从型的人需要别人喜欢他、需要他、想念他、爱护他;他渴望别人能够认可他、赞美他、敬佩他、不能没有他;他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关心、保护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