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父亲的教诲与遗言
在吴清源的记忆里,北京城是一个特殊的存在。或许在他九岁之前,北京只是一座陈旧的、一眼望不到边却又感觉束手束脚的城池;但是在他9岁之后,这座冷冰冰的城突然有了光彩,只是这束光耀眼却又短暂。11岁的时候,给他带来这束光的人离开了他,从此世界仿佛又变得黯淡了。北京啊北京,在这里,吴清源找到了自己为之痴迷一生的围棋;也是在这里,他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个男人。
吴毅是在1925年因肺病去世的,那一年他33岁,吴清源还未成年。得病之后,吴毅一直在家中休养,尽管有家人无微不至的照顾,但最终还是没能战胜病魔,在肺病恶化吐血之后,很快就离开了人世。吴清源一直记得,在父亲去世的前三天,虚弱的他把兄弟三人叫到病床前,叮嘱他们踏踏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随后,父亲还亲手交给每人一样东西:给大哥吴浣的是一本练字的碑帖拓本,二哥吴炎得到的是一部小说,交给老三吴清源的是一黑一白两枚棋子。这也算是他留给孩子们的遗产吧。而兄弟三人最终也没让吴毅失望,均在父亲规划好的道路上笃行进益,吴浣习得一手好字,做了官——中国人做官,先抛开文韬武略不提,首先必须练就一笔好字;吴炎潜心研究文学,最后成为了舞文弄墨、教书育人的大学教授、文学家;而吴清源,更是不敢忘记父亲在他身上付出的心血和对他的寄托。吴清源对围棋从未有过一时一刻、一丝一毫的懈怠,父亲在时如此,父亲走后亦然。总角之年名震京城,舞勺之年横扫中国,舞象之年东渡日本潜修,甫一出世技惊天下,世人誉为“昭和棋圣”。
吴毅在身体状况还没有恶化的时候,便经常带吴清源去“海丰轩”棋社,也许是当时已经发现了孩子在围棋方面进步神速,便开始有意识地培养他往那条路上走。其实,吴清源最终能够走上弈棋这条路,虽说是命数使然,与他在这一条路上天赋异禀有莫大联系,但是其中也少不了幸运的眷顾。因为一开始,吴毅是打算让三个儿子学习圣人之道、孔孟之言,进而入仕求官的,全没想过要把他们培养成棋圣或是文学家。
直到吴清源七岁的时候,也不知道是谁同吴毅说了一句,“即使用清朝的教育方法也没用”,他才意识到,如今时代不同以往,不说是否算是翻天覆地,但混乱难测总是看得明白的。况且,这乱世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再硬塞给三个孩子旧式教育恐怕也就失去意义了。与此同时,吴家还发生了另外一件大事。可能是由于吴毅当时的仕途不顺利而感到绝望,不知在谁的劝说下,开始信仰道教了。吴毅本身就是个爱着迷的性格,一旦信教不久就变成了虔诚的教徒,于是整个人的思想也发生了改变。随后,他辞去了原来的教师,为兄弟三人请来了英语和数学教师,甚至一反当初的严厉,放松了对三个儿子的管教,只是依着他们的孩子天性。尤其是对吴清源,哪怕他什么都不学,也不再训斥他了。
摆脱了背书的困扰,吴清源盯上了父亲由日本带回的棋谱,在自己胡乱摆弄棋局的过程中他渐渐产生了兴趣,便开始主动要吴毅教自己学棋。起初也是吴毅带着三兄弟一起摆弄棋局,在平时玩耍时发现,吴清源在围棋上的悟性要远胜于他两个哥哥,于是就开始着力在他身上下功夫。所幸在官署里挂的是个闲差,去与不去的区别倒也不大,吴毅也就有更多的时间教导吴清源学棋了。首先是教授他围棋的规则,待他大致了解之后,就由着他在棋盘上摆出棋谱上的棋局,之后又将上面的日文简单翻译过来,简要解释一番。有了父亲领路,一来二去,吴清源在围棋上所展现的天赋越来越明显了。
初步掌握了围棋知识之后,父亲便又给吴清源一堆中国的棋谱,让他对比着日本棋谱看,之后又从日本专门订购了方圆社发行的《围棋新报》供他研习,却从不置一言,也不加以讲解,全凭吴清源自己领悟。教授方式虽有些不妥,但也锻炼了吴清源独立思考和判断问题的能力,更培养了他一股坚韧不拔的劲头。面对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棋谱,吴清源算是真正做到了废寝忘食,以至于母亲为了让他休息一会而不得不藏起棋盘。也就是在这时,吴清源养成了静思钻研、忘我投入的习惯。
魏文帝曹丕曾在《短歌行》中叹道:“仰瞻帷幕,俯察几筵。其物如故,其人不存。”虽然在吴清源十余岁时,父亲就离开了他,但是每次只要捧起父亲留下的棋谱,执起父亲交给的棋子,耳畔便想起了父亲在世时对他的教诲与鼓励,这些是他一生都受用不尽的财富。作为吴清源围棋路上的启蒙老师,吴毅留给他的不只是围棋,还有坚韧的品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父亲吴毅的教导,就没有后来的棋圣吴清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