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对东亚大陆水汽供应起关键作用的,是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它决定了东亚大陆上降水量分布的趋势,即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渐次递减。从大兴安岭,沿西辽河上游、燕山山脉,斜穿河套,经黄河长江上游地区,直到雅鲁藏布江。这条等降水线的东南侧,为受太平洋季风影响较大的湿润地区,其西北则为受季风影响较小的干旱地区。400毫米等降水线,是以农耕为主的中原地区与以游牧为主的北方地区的大体分界,而长城的线路,与这条等降水线大体吻合。
生活在等降水线以北的主要是游牧民族,游牧民族没有固定的居住地,不断迁徙,以游牧为生,全民精于骑射,勇猛彪悍。他们平时以畜牧、狩猎为生,且不能维持生计,便发动战争,通过掠夺来获取生存所必需的资源。
比之于农耕民族在土地上的固着性,游牧民族的特点使得它在军事上具有以下几个优点:首先,游牧民族具有强大的军事动员机制。游牧民族日常生活、劳作都离不开骑马射猎,这种生活本身就带有军事性质,使得游牧民族具有更高的军事素质。其次,游牧民族具有更强的求生欲望。农耕民族依赖于气候、地理之厚,在各种自然灾难之下,会有痛苦的记忆,但自然灾害对整个族群却并非致命性的打击。在一次次自然灾害留下的痛苦回忆之后,农耕民族再次顽强地从土地上站起来。处于草原之中的游牧部落,对自然的依赖度,相较于农耕民族更甚,自然界条件的恶化给他们带来的通常是灭顶之灾,之后再无喘息之机。故而当危机来临时,游牧民族常以战争的方式,通过对农耕民族的入侵来摆脱危机。再次,游牧民族的流动性,使得它在军事方面具有极强的机动性。机动性对于进攻一方,是无与伦比的优势,进攻一方可以选择最佳的地点,通过快速机动而加以突破。
中国历史上,游牧民族一次次走上历史舞台,一次次向中原王朝发起挑战。面对游牧民族的侵袭,若在位的皇帝久经战阵,且以开拓疆土而为傲,如汉高祖、唐太宗等,自然是长驱入塞外、饮马贺兰山了;若逢国势昌隆、内部安定之时,对游牧民族用兵,也可满足汉武帝、清高宗彰显自己管理国家的能力和虚荣心。
在清代,困扰中原王朝的乃是准噶尔部。准噶尔部本是卫拉特四部中的一部,在部落内部的不断厮杀之中,产生了一个个雄才大略的领袖,带领着部落不断扩张,最终称雄于草原之上。可草原已不能满足他们,他们的视线落在了中原。成为草原霸主后,准噶尔部开始向中原发起挑战。
但准噶尔部生不逢时,自从女真人入主中原之后,清历代皇帝,不敢忘却祖先的教诲,不敢放松马上的骑射功夫。准噶尔部一次次的挑战,只是刺激了康熙、雍正、乾隆的征服欲望,于是战事又开。凭借清王朝雄厚的国力、三代帝王的不懈努力,清王朝最终将天山南北、草原东西的冲突平息,而准噶尔则最终成为历史。